兩岸經貿關系回顧與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1994年海峽兩岸經貿關系在臺商投資的帶動下繼續朝縱深方向發展,不僅貿易貨值快速增長,貿易方式不斷向直接形態轉化,而且投資層次也進一步提高,逐步形成多元化、互補性的經貿格局。
  兩岸貿易向直接形態轉化
  1994年兩岸貿易關系雖然仍以經過香港的轉口貿易為主流,但是,直接貿易以其靈活的形式快速發展,大有取代間接貿易的趨勢。在商品貿易繼續發展的同時,勞務貿易、技術貿易等方面的貿易形式也不斷興起。
  兩岸轉口貿易是一種以臺灣貨物間接輸往大陸為主流的有限的雙向貿易形式。由于優越的地緣、人文以及商業條件,香港在兩岸轉口貿易中的“橋梁”作用十分明顯,絕大多數的轉口貿易貨物都是通過香港這一“主渠道”中轉的。預計1994年經港間接貿易貨值將達95億美元,比1993年的87億美元增長9%,其中臺灣貨物轉口輸往大陸將達80余億美元,比上一年度的76億美元增長6%;大陸貨物轉口輸往臺灣將達15億美元,比上年的11億美元增長三成。
  兩岸轉口貿易發展速度之所以逐步放緩,主要原因在于,一種以“轉單不轉運”形式出現的“半直接”貿易日益活絡,大有取代間接貿易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國際商船,包括臺灣或大陸的權宜籍商船直接往來于海峽兩岸,只是在形式上辦理轉口手續而已,這已是一種客觀事實。由于海空運聯運提單轉運貨物及過境貨物可以豁免向香港政府報運通關,因此這一部分貿易貨值未列入香港海關的統計。據資料顯示,1993年兩岸貿易總額達144億美元,其中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為87億美元,約占總額的60%;而大致有57億美元的貿易商品是通過“半直通”的渠道進行的,約占總額的40%。1994年前者貿易貨值將達95億美元,而后者貿易貨值則為75億美元左右  者之間的比例將進一步拉近到55%比45%:預計1995年這二項貿易的比例將大致持平 各約有百億美元左右。在今后幾年內,后者超過前者的趨勢將愈加明顯。一旦形成“半直通”貿易主導兩岸貿易的新格局,臺灣當局的政策開放就不得不面臨新的抉擇。
  實際上,臺灣當局對這種“半直接”貿易,由于在技術上無法有效限制,也采取“睜只眼閉只眼”的做法,時緊時松,基本上保持緘默態度。尤其 兩岸貨物運輸 不得不進一步簡化轉口程序 如棉花、煤炭等部分大宗原材料及能源的轉運。允許國際商船(包括臺灣和大陸在海外注冊的權宜籍商船)經第三地時只辦轉口手續而免除裝卸過程。這意味著部分貨物不須在第三地進港靠泊實施轉運,只要在外港或外海取得暫泊浮筒或結關的證明文件 則不違禁。可見,在對待兩岸直接貿易問題上,臺灣當局的政策表現出明顯的被動性 產生“政策落后于現實”的脫節現象。從目前局勢與發展趨勢看,雖然由間接“三通”全面過渡到直接“三通”暫時還難以突破與開放,但是,對已經出現的“半直通”予以政策認可則有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局部性的直接“三通”也有可能很快將進入試行階段。
  海峽兩岸的貿易結構,目前主要表現為臺灣機器設備及生產原材料和零組件與大陸農工原料及半成品之間的交流模式。由于臺商在大陸設廠日益增多,其工業原材料、半成品、零組件以及機械設備等生產資料源源不斷地輸往大陸,結構比重已高達90%以上,主要包括人造纖維、針織品、聚氯乙烯、聚酯纖維、機車、牛馬類皮革、無線傳輸器之零配件等,多屬中游工業之半成品;而大陸輸往臺灣的商品因臺灣當局陸續開放農工原料及半成品自大陸轉進口(目前已達2000多項)其比重逐步提高,現已超過80%,主要包括中草藥 鞋靴半成品及其零件、梭織布、鳥類羽毛、變電器、攝影機及閃光器之配件、感應器、鋅、生鮮活魚等,多屬上游工業之初級產品。
  兩岸經貿聯系趨向加強
  未來國際經濟競爭將是各種比較利益的較量,國家或地區之間利用各自的經濟資源優勢形成互補、互利、互惠的經濟合作關系,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大潮。區域間經濟相互依賴度的不斷加深,決定并規范了兩岸經貿的未來走向。臺灣欲發展亞太營運中心,必須以整個亞太經濟區域市場為腹地,而大陸自然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根據“麥肯錫國際顧問公司”的估計,臺灣發展亞太營運中心,至少有80%的商機在大陸市場。如果無法開發大陸市場,營運中心的發展前途可憂。據此,臺灣在規劃亞太營運中心的藍圖時,不得不將開放兩岸直航、通商以及人員、資金、資訊交流等作為加速推動的重點工作。一向將開放直航視為政治問題的臺灣當局,在經濟轉型與調整的現實下,將不得不把直航問題與政治籌碼脫鉤,回歸到單純的經濟層面重新界定。目前直航問題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島內各航空港與港口正在搶分直航這塊“大餅”,踏上直航起跑線前的競爭。
  兩岸科技產業發展也具有很大的互補性,雙方都有各自的優勢,如大陸基礎研究實力雄厚,臺灣生產加工技術較高;大陸內銷市場廣闊,臺灣行銷能力較強;大陸科技人才隊伍龐大,臺灣研發資金充沛,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兩岸進行科技交流與合作,由大陸著重提供基礎科學技術,臺灣方面著重提供應用之商品技術,對雙方而言是互利互惠的。它不僅有利于兩岸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兩岸經濟的共同振興,而且有助于臺灣擺脫對外技術依賴,加速產業升級,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為此,臺灣當局正在加緊擬定“引進大陸產業技術辦法”,著重引進大陸的生物工業、航太工業、材料工業、能源工業以及光電工業等新興產業技術。臺灣從事技術開發的企業,在充分認識到大陸雄厚的基礎科學根基和豐富廉價的人才資源優勢后,正結合其較強的技術商品化能力,大力擴展在大陸的技術合作型投資。90年代以來,臺灣與大陸的產業技術合作發展迅速,逐步成為兩岸經貿交流的重頭戲。1994年兩岸召開的各類產業技術合作會議多達40次,臺商在大陸的商品展銷會、貿易投資洽談會等更是不斷。許多臺商不僅致力于大陸高科技商品的投資,而且越來越重視大陸高級人力資源的利用,通過聘請大陸技術人才幫助進行企業的技術開發。可見,兩岸的技術合作已正式展開,大陸這塊“新生地”對臺商具有無窮的商機。
  臺灣有限的資源和空間要求其將視野擴大至整個中國大陸,以自由貿易的經濟體制促進其經濟對外循環,通過融合并吸納更多的大陸資源,拓展臺灣經濟的發展空間,為其產業升級與貿易轉型開辟一條出路。島內民間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紛紛加快與大陸經貿交往的步伐。
  從兩岸貿易總值看,1993年已達144億美元,分別占大陸外貿總值的7.3%和臺灣外貿總值的8.9%;1994年貿易額將進一步提高到170億美元左右,兩項結構比重的指標將分別提高至8%和10%。目前,大陸與臺灣相互成為各自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分別僅次于美國、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相對而言,臺灣貨物輸往大陸的依賴度,即臺灣對大陸的市場依賴或大陸對臺灣的供應依賴,要遠遠高于大陸貨物輸往臺灣的依賴度,即大陸對臺灣的市場依賴或臺灣對大陸的供應依賴。1993年臺貨輸往大陸金額達130多億美元,分別占大陸進口總額的13%和臺灣出口總額的15%;1994年兩項結構指標將進一步提高至15%和17%。目前臺灣是大陸第四大進口市場,而大陸則是臺灣第三大出口市場,僅次于美國和香港,若包括香港在內,則逼近美國市場。預計在短期內(1995年前后),中國大陸和香港市場將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
  從臺灣股票市場上“中國概念股”大行其道,也多少可以看出臺灣經濟的未來走勢。島內赴大陸投資并已正式運轉的上市公司股票,1994年受益于快速成長的大陸經濟,均獲利頗豐。預計從目前至2000年,臺灣輸往大陸的資金將不斷增加,流速將進一步加快,流量也將保持每年數十億以至上百億美元的規模。總之,海峽兩岸因為高度互補的經濟條件以及血緣、地緣與文化背景等特殊因素,彼此之間的經貿交流與經濟整合的速度尤為令人驚嘆。
  
  
  
臺聲京12-13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李非19951995 作者:臺聲京12-13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李非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1:04

[新一篇] 兩套西游故事的扭結  ——對《西游記》成書過程的一個側面考察

[舊一篇] 兩晉之際瑯邪王氏宗教信仰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