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成語的辨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辨析同義成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對象的不同
    不堪設想/不可思議
  這兩個成語字面相似,結構相同,都有“不能想像”的意思,但“不堪設想”的適用對象是嚴重的不良的后果,“不可思議”的適用對象是奇妙的事物或深奧的、不可理解的事情或道理。例如:
  (1)只掛著作家的招牌,買空賣空, 個人的前途當然也就不堪設想。(老舍《論才子》)
  (2)他們相信在這個大的不可思議的“宇宙”之外, 還有其他許多宇宙。(《韜奮文集》)
  下句中的“不堪設想”應當改為“不可思議”:
  *極端的個人主義者總認為人都是為自己的,在他們心中,現實中大量涌現舍己救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新風格,是不堪設想的。
    風流云散/煙消云散
  這兩個成語都有“四散消失”的意思,但“風流云散”專指人,不指事物;“煙消云散”不指人,只能指事物或人的情緒。例如:
  (1)眾姐妹風流云散,一日不如一日。(《紅樓夢》)
  (2 )他們會使戰爭的陰謀煙消云散(郭沫若《兩個人造衛星的對話》)
  下句中的“風流云散”應當改為“煙消云散”:
  *小劉接到家信,得知父親已經病好出院,非常高興,幾天來的憂慮和煩惱都風流云散了。
      二.程度上的差別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
  這兩個成語都跟“自高自大”相對,都有過分輕視自己的意思,但“妄自菲薄”語意程度輕,“自暴自棄”語意程度重。例如:
  (1)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績, 也不應該輕易滿足自己的成就。(老舍《福星集》)
  (2)他是由于家庭的悲劇使他陷入了自暴自棄的境地。 (《沫若文集》)
    自告奮勇/挺身而出
  這兩個成語都有“主動出來承担(某一任務)”的意思,但除了著眼點、偏重點不同之外,還有語意輕重程度的不同:“自告奮勇”語意比“挺身而出”語意輕。例如:
  (1)大熱天。楊小梅自告奮勇,到城關去開辟工作。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
  (2)中國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喪命, 這種戰法是必要的罷。(《魯迅全集》)
      三.褒貶的不同
    侃侃而談/夸夸其談
  這兩個成語都是形容說話,但“侃侃而談”形容從容不迫的說話態度,是褒義的;“夸夸其談”是評論說話的內容——浮夸不實,是貶義的。例如:
  (1)牛金星并不推辭,引古論今, 侃侃而談……(姚雪垠《李自成》)
  (2)他整天東奔西跑,到處指手劃腳,夸夸其談。 (黎汝清《萬山紅遍》)
  再如“氣勢洶洶”和“威風凜凜”,這兩個成語都有“威勢很盛”的意思,但有褒貶的不同。“氣勢洶洶”形容兇猛,使人害怕,有貶義;“威風凜凜”形容氣勢嚴肅,令人敬畏,有褒義。
      四.偏重的不同
    想入非非/異想天開
  這兩個成語都有“想得異乎尋常”的意思,但“想入非非”偏重于“虛幻,不現實”;“異想天開”偏重于“奇特,不一般”。例如:
  (1)這只不過是冒險蠻干、想入非非的又一例證。 (馮苓植《阿力瑪斯之歌》)
  (2)那位呂將軍異想天開,強要以龜茲女王給鳩摩羅什做老婆。(《茅盾文集》)
  下句中“想入非非”應該改為“異想天開”:
  *古代男女不平等,女人想讀書也不可能,聰明的祝英臺想入非非,女扮男裝混進課堂去。
    洞若觀火/了如指掌
  這兩個成語都有“看得清楚、明白”的意思,但“洞若觀火”偏重于觀察徹底;“了如指掌”偏重于了解清楚。例如:
  (1)以過去和現在的鐵鑄一般的事實來測將來,洞若觀火! (《魯迅全集》)
  (2)蓋滿爹對鄉里情況了如指掌。(《周立波選集》)
  下句中的“洞若觀火”應當改為“了如指掌”:
  *他是我大伯的老鄰居,大伯有幾個孩子,誰幾歲,誰的性格怎樣,他都洞若觀火。
      五.范圍的不同
    手無寸鐵/赤手空拳
  這兩個成語都有“空著手,什么也沒拿”的意思,有時可以相通,但赤手空拳的意義范圍要比“手無寸鐵”大——凡是用“手無寸鐵”的地方,一般都可以改用“赤手空拳”,但用“赤手空拳”的地方不一定能換用“手無寸鐵”。例如:
  (1)這時候,我們手無寸鐵,無法抵抗。 (王愿堅《糧食的故事》)
  (2)不要說是個赤手空拳的巡警,就是那滿街橫行的汽車, 他也不怕。(老舍《駱駝祥子》)
  下句中的“手無寸鐵”應當改為“赤手空拳”:
  *只要依靠黨的領導,只要充分發動群眾,我們手無寸鐵也能辦企業。
      六.著眼點的不同
    萬無一失/十拿九穩
  這兩個成語都有“很有把握”的意思,但“萬無一失”著眼于“無所失”,“十拿九穩”著眼于“有所得”。例如:
  (1)到時候,由陛下親自向她請求,我看萬無一失。 (《沫若文集》)
  (2)大家都有一個信念,只要打響了,勝利就是十拿九穩。
    不動聲色/無動于衷
  這兩個成語都有“不為外界所動”的意思,但“不動聲色”著眼于外部表情;“無動于衷”著眼于內心活動。例如:
  (1)他不動聲色地看著這位生客走進來,既不點頭, 也不說話。(郭小川《下山》)
  (2)胡蘭聽了他的話好像無動于衷……(馬烽《劉胡蘭傳》)
  下句中“不動聲色”應當改為“無動于衷”。
  *你上吊,你跳河,你賣兒賣女,你餓死凍死,他都不動聲色,他只管自己的腰包有沒有塞滿,哪管你的死活。
  同義成語還可以從語法結構方式的不同、修辭方法的不同進行辨析,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論述。
  
  
  
語文建設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盡忠20002000 作者:語文建設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盡忠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42:47

[新一篇] 合理主體性的確立:走出人類困境的根本途徑

[舊一篇] 后形而上學能否回答“良善生活”的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