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舟山方言的語音內部差異及其歷史成因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作者:浙江省舟山師范專科學校基本技能教研室講師。浙江定海316004
  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1-27H1語言文字學徐波19971997 文章認為,漢語方言研究除了進行地域描寫外,還應從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廣闊背景上分析和考察其形成的原因。舟山方言屬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它與周圍吳語太湖片方言有許多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特點,并且內部存在著相對語音差異。本文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方面對吳語舟山方言進行了分析比較,指出形成舟山方言語音內部差異的因素有:舟山群島的自然地理狀況;舟山市與寧波市、舟山方言與寧波方言的歷史淵源關系;舟山市漁業經濟的特點;浙江沿海及福建等地移民的遷入等等。  * * *  舟山群島位于浙江東北部,背靠滬杭甬,面向太平洋,是華東門戶。它由1339座島嶼組成,譽稱“千島城市”,轄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和嵊泗縣四個縣區;區縣府所在地分別為城關鎮、沈家門鎮、高亭鎮和菜園鎮。舟山群島的千余座島嶼星羅棋布,而四個區縣的地理分布卻有一定特點。定海區和普陀區大致呈西東向分布,定海區的城關鎮和普陀區的沈家門鎮同處在群島中最大的一座島嶼上,稱“舟山本島”;定海、岱山和嵊泗三個區縣則分別由南至北呈帶狀排列。  舟山市的方言分布有吳語和閩語。吳語中又分太湖片甬江小片的舟山方言、臺州片的臺州方言和甌江片的溫州方言。但舟山市的主要方言是舟山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的90%以上。除沈家門鎮的個別區域外,舟山市四個區縣府所在地均使用舟山方言。為了統一行文體例,本文限于討論各地點的老派語音。文中各地點采用的名稱是:城關(指定海區域關鎮)、沈家門(指普陀區沈家門鎮)、高亭(指岱山縣高亭鎮)、菜園(指嵊泗縣菜園鎮)。語音材料大多為筆者調查所得,少數引自他著。  舟山方言屬吳語太湖片,是甬江小片的一個分支,它在語音上與周圍吳語太湖片的方言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古全濁聲母今讀濁音;有陰入和陽入調;入聲收[?]尾,讀短調;單元音韻母發達,等等。但舟山方言也有自己的特點,內部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以下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聲母差異  1.古微母字“勿”今音差異。古微母字今在舟山方言中有文白兩讀,白讀為[m-],  (附圖 h17l26.JPG)  言里,“勿”是一個使用頻率相當高的否定詞,所以,這一聲母差異頗能體現不同地點的語音特征。  2.濁聲母發音差異。舟山方言今有濁塞音b、d、g,濁擦音v、z、h和濁塞擦音dz、dz等。古“并、定、群、從、崇、船”母,今都讀全濁聲母且濁聲母較典型。濁聲母的差異分兩項說明:  (附圖 h17l27.JPG)  (附圖 h17l28.JPG)   二、韻母差異  1.古鼻韻母今鼻化、元尾化差異。古鼻韻母中有許多在舟山方言里鼻尾韻或弱化為鼻化韻或完全脫落而使原鼻韻母成為元尾韻。這種語音演化的結果使舟山方言中不僅單元音韻母十分發達,而且鼻化韻也很多,如城關、沈家門的鼻化韻分別有9個和6個。古鼻韻母的這種演化的程度各地點有差異。具體分三項說明:  (1)古咸山攝(部分韻)今音差異。古咸攝鹽嚴添韻,山攝仙韻(開口三等,除日組外)、元韻(開口三等)和先韻中有一大批字,今城關讀鼻化韻[-i],沈家門、高亭、菜園是單元音韻母[-i],與齊韻等同韻,例如:  (附圖 h17l29.JPG)  (附圖 h17l30.JPG)  (附圖 H17L46.JPG)   三、聲調差異  1.陽平調差異。舟山方言聲調基本上是平上去入,以清濁的不同各分陰陽。各地點均有七至八個聲調。總的看來,音高較低抑、調值較平直,陰陽調基本以高低對應。在各調類中,差異最大的數陽平調。城關與沈家門相同,為低升調(23),實際上這是一個低平調,只是收音時稍上揚。高亭的陽平是一調二型:中升調(34)和升降型曲折調(342),但只有極少數字讀曲折調,如古山合先曉母中的“倦、桓、緩、皖”等;中升調比城關、沈家門的陽平調略高,在次濁輔音作聲母的音節里較明顯。菜園的單字陽平調全部讀曲折調(342)。  2.平上去三調相歸并的差異。在舟山方言中除了陰入與陽入較穩定外,平上去三調相互混淆,而且各地點之間有差異:當古調、今調分別為陰去——陰平、陽上——陽平、陽去——陽平時,城關的歸并率分別為1.1%、10.08%、20.85%;沈家門的歸并率分別為1.32%、27.73%、22.11%;高亭的歸并率分別為4.42%、89.92%、32.41%;菜園的歸并率分別為13.91%、37.82%、22.36%。統計的依據是各區縣的同音字表,各表共收字約3250個,首先是統計同音字表中各古原調類的字數;第二步是統計歸并的調類及字數,最后計算各類歸并字數在原類字數中所占的百分比,上面陳述的是其中有比較價值的幾種類型。根據上述的統計可作如下分析:  (1)一般是陰調和陽調各自混合,但也有個別字是陰陽調之間的混合,如高亭;  (附圖 h17l31.JPG)  (2)陰去歸陰平的,菜園最多(有的學者認為菜園單字調只有七個,無陰去),高亭次之,所以,這兩個地點的陰調中,陰平調字較多。  (3)高亭單字調僅7個,無陽上。陽上調絕大多數并入陽平,另有3.52%并入陽去,其余并入其他調類。所以,高亭話里陽平調字較多。  (4)陽去歸陽平,各地都有相當數量。故總的看舟山方言陽平調字多,陽上、陽去字較少。   四、語音內部差異的歷史成因  上文分析的舟山方言語音內部差異共18項,其中聲母方面6項,韻母方面10項,聲調方面2項。它們的形成是有漫長的歷史成因的。下面試從自然、地理、歷史、經濟等角度探討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  首先,舟山群島的地理特征是形成其方言內部差異的客觀原因。舟山又稱千島城市,雖然內陸域僅1371平方公里,但境域面積達2.22萬平方公里。其面積比浙江省任何一個地市都大。大多數中小島嶼之間交通不便,居民們居住分散,除出海捕魚的漁民外,人們相互交往并不多。而人類交往的多寡與語言分化程度密切相關。舟山群島的語言差異體現了按自然地理臨的位置排列而漸變的規律。我們把上文的18項語音的差異率標注在每兩個地點之間,那么各地點之間的自然地理位置的遠近關系及語音差異率的大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如:城關與沈家門同在一島且兩鎮相距僅21.6公里,語音差異率最小,為44.4%(新派為22.2%);菜園是舟山市最北面的一個區縣,它與城關(即舟山本島)相隔87.94公里,語音差異也最大,為94%。  其次,舟山市與寧波市的歷史淵源關系及舟山方言與寧波方言的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形成舟山方言內部差異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自然地理上,舟山群島處在寧波以東的海域之內,定海區的佛渡島距寧波市的梅山島僅3.6公里,寧波是舟山與內陸之間的主要通道。從行政區劃上看,古代的舟山曾經隸屬于寧波府管轄。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6),才建立舟山總鎮府。歷史上,明清政府曾兩次在舟山實行海禁,把舟山數以萬計的居民一次又一次地強行內徙大陸(寧波、余姚一帶)。因此,由于舟山與寧波在地理、行政及歷史上的種種密切關系而形成的語言上的一致性和差異性也就不足為怪了。據《定海縣志》記載:“定海話主要是受鄞、奉系統語言的影響。”然而,一種方言對其他方言的影響或同化不可能是純粹劃一的,而是參差復雜的。何況寧波話本身就存在著內部差異。舟山方言所受到寧波方言的影響之中,顯示出方言之間接觸、融合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復雜狀況。比如,接近程度有按地理位置呈波狀推移的:  (附圖 h17l32.JPG)  所以,舟山與寧波,舟山方言與寧波方言的種種復雜關系也是形成舟山方言語音差異的重要原因。  此外,漁業經濟的特點也使舟山方言產生了內部差異。舟山是中國最大的漁場之一,從古至今均以漁業生產為其主體產業。漁業生產的商品性、流通性,使舟山漁民們不僅要跟本市各區縣的漁民兄弟在大海、漁場交往,而且還得把水產品運往外埠與外地人進行交易,這就給舟山漁民們創造了一個特殊的語言環境,即由于交際交往的需要所帶來的方言相互雜糅、滲透、影響的狀況。比如,為了達到與外地人順利交流的目的,漁民們往往會有意識地模仿對方的口音或方言,久而久之,影響了自己內部的語言。根據上文分析,筆者發現定海城關受外地方言影響比其他三個地點相對要少一些,或者說城關方言語音的變化要相對緩慢一些,如城關保留了比其他地點多的鼻化韻等等,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可以從全市各區縣漁業人口也即漁業生產的密度上找到答案。據統計,定海區總人口為21.95萬人,漁業人口為2.34萬人,漁業人口比率為10.65%;而普陀區漁業人口比率為36.67%;岱山區為38.70%;嵊泗區為57.55%,可見,普陀、岱山、嵊泗三區縣的漁業人口比率大大高于定海區。漁業人口比例高,與外界交往的人口比例也就高,對本地方言影響力也就越大。這實質上也再一次說明了為什么寧波方言對舟山方言的影響有時會呈跳躍式。長期以來,舟山漁民與外埠交往最頻繁的區域就是寧波(象山、石浦一帶)。所以,漁業生產的商品性、流通性也是形成舟山方言內部差異的一個原因。  最后,浙江沿海如臺州黃巖、溫州平陽及福建泉州和晉江等地移民的遷入,也是形成舟山方言語音內部差異的又一原因。在清代,舟山居民最后一次返回家園時,由于當時的統治者采取了獎勵生產、降低賦稅等措施,因此,浙江沿海的漁民也相繼遷入。解放前后,又有福建等地的漁民遷入,他們大多聚居于一些偏遠小島,而使其中一些小島成為方言“飛地”。例如:嵊泗縣枸杞鄉廟干村的村民絕大部分來自溫州平陽,平時村內使用溫州方言;嵊泗縣花鳥鄉花鳥村村民大多數來自臺州黃巖,所講的方言帶有濃重的黃巖口音等等。這些移民的遷入,對舟山方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  (附圖 h17l33.JPG)  可見,隨著內陸移民的遷入,舟山方言語音由于受到移民原生活地點本土語言的影響,也會產生內部差異。  (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復旦大學中文系許寶華教授的悉心指導,游汝杰教授也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一并致謝)  注:  [1]高亭、菜園的陽平調調值不同(見本文“聲調差異”部分),這兩個地點舉例時,采用高亭的陽平調值。  [2](1)、(2)兩項又存在新老派的差異,例如,同是城關、沈家門,老派音為鼻化韻[i]、[y]而中派、新派則讀[i]、[y]。  參考文獻:  [1]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方松熹:《舟山群島的方言性質問題》,載《方言》1984年第1期。  [3]高志佩等:《寧波方言同音字匯》,載《寧波大學學報》1991年第4卷第1期。   〔責任編輯 徐楓〕       作者: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1-27H1語言文字學徐波19971997 文章認為,漢語方言研究除了進行地域描寫外,還應從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廣闊背景上分析和考察其形成的原因。舟山方言屬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它與周圍吳語太湖片方言有許多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特點,并且內部存在著相對語音差異。本文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方面對吳語舟山方言進行了分析比較,指出形成舟山方言語音內部差異的因素有:舟山群島的自然地理狀況;舟山市與寧波市、舟山方言與寧波方言的歷史淵源關系;舟山市漁業經濟的特點;浙江沿海及福建等地移民的遷入等等。  * * *  舟山群島位于浙江東北部,背靠滬杭甬,面向太平洋,是華東門戶。它由1339座島嶼組成,譽稱“千島城市”,轄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和嵊泗縣四個縣區;區縣府所在地分別為城關鎮、沈家門鎮、高亭鎮和菜園鎮。舟山群島的千余座島嶼星羅棋布,而四個區縣的地理分布卻有一定特點。定海區和普陀區大致呈西東向分布,定海區的城關鎮和普陀區的沈家門鎮同處在群島中最大的一座島嶼上,稱“舟山本島”;定海、岱山和嵊泗三個區縣則分別由南至北呈帶狀排列。  舟山市的方言分布有吳語和閩語。吳語中又分太湖片甬江小片的舟山方言、臺州片的臺州方言和甌江片的溫州方言。但舟山市的主要方言是舟山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的90%以上。除沈家門鎮的個別區域外,舟山市四個區縣府所在地均使用舟山方言。為了統一行文體例,本文限于討論各地點的老派語音。文中各地點采用的名稱是:城關(指定海區域關鎮)、沈家門(指普陀區沈家門鎮)、高亭(指岱山縣高亭鎮)、菜園(指嵊泗縣菜園鎮)。語音材料大多為筆者調查所得,少數引自他著。  舟山方言屬吳語太湖片,是甬江小片的一個分支,它在語音上與周圍吳語太湖片的方言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古全濁聲母今讀濁音;有陰入和陽入調;入聲收[?]尾,讀短調;單元音韻母發達,等等。但舟山方言也有自己的特點,內部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以下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一、聲母差異  1.古微母字“勿”今音差異。古微母字今在舟山方言中有文白兩讀,白讀為[m-],  (附圖 h17l26.JPG)  言里,“勿”是一個使用頻率相當高的否定詞,所以,這一聲母差異頗能體現不同地點的語音特征。  2.濁聲母發音差異。舟山方言今有濁塞音b、d、g,濁擦音v、z、h和濁塞擦音dz、dz等。古“并、定、群、從、崇、船”母,今都讀全濁聲母且濁聲母較典型。濁聲母的差異分兩項說明:  (附圖 h17l27.JPG)  (附圖 h17l28.JPG)   二、韻母差異  1.古鼻韻母今鼻化、元尾化差異。古鼻韻母中有許多在舟山方言里鼻尾韻或弱化為鼻化韻或完全脫落而使原鼻韻母成為元尾韻。這種語音演化的結果使舟山方言中不僅單元音韻母十分發達,而且鼻化韻也很多,如城關、沈家門的鼻化韻分別有9個和6個。古鼻韻母的這種演化的程度各地點有差異。具體分三項說明:  (1)古咸山攝(部分韻)今音差異。古咸攝鹽嚴添韻,山攝仙韻(開口三等,除日組外)、元韻(開口三等)和先韻中有一大批字,今城關讀鼻化韻[-i],沈家門、高亭、菜園是單元音韻母[-i],與齊韻等同韻,例如:  (附圖 h17l29.JPG)  (附圖 h17l30.JPG)  (附圖 H17L46.JPG)   三、聲調差異  1.陽平調差異。舟山方言聲調基本上是平上去入,以清濁的不同各分陰陽。各地點均有七至八個聲調。總的看來,音高較低抑、調值較平直,陰陽調基本以高低對應。在各調類中,差異最大的數陽平調。城關與沈家門相同,為低升調(23),實際上這是一個低平調,只是收音時稍上揚。高亭的陽平是一調二型:中升調(34)和升降型曲折調(342),但只有極少數字讀曲折調,如古山合先曉母中的“倦、桓、緩、皖”等;中升調比城關、沈家門的陽平調略高,在次濁輔音作聲母的音節里較明顯。菜園的單字陽平調全部讀曲折調(342)。  2.平上去三調相歸并的差異。在舟山方言中除了陰入與陽入較穩定外,平上去三調相互混淆,而且各地點之間有差異:當古調、今調分別為陰去——陰平、陽上——陽平、陽去——陽平時,城關的歸并率分別為1.1%、10.08%、20.85%;沈家門的歸并率分別為1.32%、27.73%、22.11%;高亭的歸并率分別為4.42%、89.92%、32.41%;菜園的歸并率分別為13.91%、37.82%、22.36%。統計的依據是各區縣的同音字表,各表共收字約3250個,首先是統計同音字表中各古原調類的字數;第二步是統計歸并的調類及字數,最后計算各類歸并字數在原類字數中所占的百分比,上面陳述的是其中有比較價值的幾種類型。根據上述的統計可作如下分析:  (1)一般是陰調和陽調各自混合,但也有個別字是陰陽調之間的混合,如高亭;  (附圖 h17l31.JPG)  (2)陰去歸陰平的,菜園最多(有的學者認為菜園單字調只有七個,無陰去),高亭次之,所以,這兩個地點的陰調中,陰平調字較多。  (3)高亭單字調僅7個,無陽上。陽上調絕大多數并入陽平,另有3.52%并入陽去,其余并入其他調類。所以,高亭話里陽平調字較多。  (4)陽去歸陽平,各地都有相當數量。故總的看舟山方言陽平調字多,陽上、陽去字較少。   四、語音內部差異的歷史成因  上文分析的舟山方言語音內部差異共18項,其中聲母方面6項,韻母方面10項,聲調方面2項。它們的形成是有漫長的歷史成因的。下面試從自然、地理、歷史、經濟等角度探討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  首先,舟山群島的地理特征是形成其方言內部差異的客觀原因。舟山又稱千島城市,雖然內陸域僅1371平方公里,但境域面積達2.22萬平方公里。其面積比浙江省任何一個地市都大。大多數中小島嶼之間交通不便,居民們居住分散,除出海捕魚的漁民外,人們相互交往并不多。而人類交往的多寡與語言分化程度密切相關。舟山群島的語言差異體現了按自然地理臨的位置排列而漸變的規律。我們把上文的18項語音的差異率標注在每兩個地點之間,那么各地點之間的自然地理位置的遠近關系及語音差異率的大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如:城關與沈家門同在一島且兩鎮相距僅21.6公里,語音差異率最小,為44.4%(新派為22.2%);菜園是舟山市最北面的一個區縣,它與城關(即舟山本島)相隔87.94公里,語音差異也最大,為94%。  其次,舟山市與寧波市的歷史淵源關系及舟山方言與寧波方言的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形成舟山方言內部差異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自然地理上,舟山群島處在寧波以東的海域之內,定海區的佛渡島距寧波市的梅山島僅3.6公里,寧波是舟山與內陸之間的主要通道。從行政區劃上看,古代的舟山曾經隸屬于寧波府管轄。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6),才建立舟山總鎮府。歷史上,明清政府曾兩次在舟山實行海禁,把舟山數以萬計的居民一次又一次地強行內徙大陸(寧波、余姚一帶)。因此,由于舟山與寧波在地理、行政及歷史上的種種密切關系而形成的語言上的一致性和差異性也就不足為怪了。據《定海縣志》記載:“定海話主要是受鄞、奉系統語言的影響。”然而,一種方言對其他方言的影響或同化不可能是純粹劃一的,而是參差復雜的。何況寧波話本身就存在著內部差異。舟山方言所受到寧波方言的影響之中,顯示出方言之間接觸、融合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復雜狀況。比如,接近程度有按地理位置呈波狀推移的:  (附圖 h17l32.JPG)  所以,舟山與寧波,舟山方言與寧波方言的種種復雜關系也是形成舟山方言語音差異的重要原因。  此外,漁業經濟的特點也使舟山方言產生了內部差異。舟山是中國最大的漁場之一,從古至今均以漁業生產為其主體產業。漁業生產的商品性、流通性,使舟山漁民們不僅要跟本市各區縣的漁民兄弟在大海、漁場交往,而且還得把水產品運往外埠與外地人進行交易,這就給舟山漁民們創造了一個特殊的語言環境,即由于交際交往的需要所帶來的方言相互雜糅、滲透、影響的狀況。比如,為了達到與外地人順利交流的目的,漁民們往往會有意識地模仿對方的口音或方言,久而久之,影響了自己內部的語言。根據上文分析,筆者發現定海城關受外地方言影響比其他三個地點相對要少一些,或者說城關方言語音的變化要相對緩慢一些,如城關保留了比其他地點多的鼻化韻等等,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可以從全市各區縣漁業人口也即漁業生產的密度上找到答案。據統計,定海區總人口為21.95萬人,漁業人口為2.34萬人,漁業人口比率為10.65%;而普陀區漁業人口比率為36.67%;岱山區為38.70%;嵊泗區為57.55%,可見,普陀、岱山、嵊泗三區縣的漁業人口比率大大高于定海區。漁業人口比例高,與外界交往的人口比例也就高,對本地方言影響力也就越大。這實質上也再一次說明了為什么寧波方言對舟山方言的影響有時會呈跳躍式。長期以來,舟山漁民與外埠交往最頻繁的區域就是寧波(象山、石浦一帶)。所以,漁業生產的商品性、流通性也是形成舟山方言內部差異的一個原因。  最后,浙江沿海如臺州黃巖、溫州平陽及福建泉州和晉江等地移民的遷入,也是形成舟山方言語音內部差異的又一原因。在清代,舟山居民最后一次返回家園時,由于當時的統治者采取了獎勵生產、降低賦稅等措施,因此,浙江沿海的漁民也相繼遷入。解放前后,又有福建等地的漁民遷入,他們大多聚居于一些偏遠小島,而使其中一些小島成為方言“飛地”。例如:嵊泗縣枸杞鄉廟干村的村民絕大部分來自溫州平陽,平時村內使用溫州方言;嵊泗縣花鳥鄉花鳥村村民大多數來自臺州黃巖,所講的方言帶有濃重的黃巖口音等等。這些移民的遷入,對舟山方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  (附圖 h17l33.JPG)  可見,隨著內陸移民的遷入,舟山方言語音由于受到移民原生活地點本土語言的影響,也會產生內部差異。  (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復旦大學中文系許寶華教授的悉心指導,游汝杰教授也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一并致謝)  注:  [1]高亭、菜園的陽平調調值不同(見本文“聲調差異”部分),這兩個地點舉例時,采用高亭的陽平調值。  [2](1)、(2)兩項又存在新老派的差異,例如,同是城關、沈家門,老派音為鼻化韻[i]、[y]而中派、新派則讀[i]、[y]。  參考文獻:  [1]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方松熹:《舟山群島的方言性質問題》,載《方言》1984年第1期。  [3]高志佩等:《寧波方言同音字匯》,載《寧波大學學報》1991年第4卷第1期。   〔責任編輯 徐楓〕      

網載 2013-09-10 21:42:52

[新一篇] 吳澄的格物致知說

[舊一篇] 周予同論經史關系之演變——紀念周先生誕辰百周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