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怎樣評估五四新文化運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K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 —8353(1999)02—0024—02
  五四新文化運動距今已八十年了,人們至今還在熱烈討論這場運動在歷史上的地位、影響與意義,這本身就說明了它的影響和意義之深遠。十年前,為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名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再認識》,比較系統地談了我的看法(見《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從那時以來, 海內外批評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言論仍時有發表。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內頌揚傳統文化的呼聲有日益高漲之勢,因而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說法似乎頗有市場。實際上,在新文化運動進行之時,就有人從保守主義立場上激烈反對過。幾十年來,也未嘗中斷過。一場群眾性的運動,在其進行過程中總難免發生某些流弊。運動過后加以檢討和批評是需要的,是很自然的。但對一場重大的運動,究竟應當肯定它,還是否定它,這是不能含糊的。我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一貫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這是因為縱觀清末以來的中國社會發展,可以判定五四新文化運動所起的歷史作用是積極的,它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局面。
  一、五四前,中國的先進分子都痛感到“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他們渴望“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而欲達此目的,“非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這是當時進步知識界的共識,這是提到中國人面前必須解決的歷史課題。所以,一場解放人、解放人的思想的運動,是不可避免的。
  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推翻清朝統治之后,沒能實現建立共和政治的目標,袁世凱篡權復辟,張勛復辟,軍閥紛爭,人民之苦未嘗稍減。面對這種形勢,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也在苦苦探索,渴望得到新理論,開創新局面。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給孫中山以新的活力。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俄國革命的影響,終于推動孫中山決心改組國民黨,提出新三民主義,重新開始其革命事業。
  三、五四新文化運動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乘著俄國革命勝利之風,在中國廣泛傳播的。一部分經受過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進步青年,接受了它,與工農運動相結合,創立了中國共產黨。誠然,這時候,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還是很膚淺的。但沒有這個開端,就沒有以后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是推動國民黨改組的決定性力量,新文化運動為國民黨改組提供了大批的新生力量,這是后來的國民革命運動不可少的條件。國民革命結束了軍閥紛爭的局面。
  四、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者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是說它“全盤性反傳統”、“全盤西化”,造成傳統文化斷裂,破壞了中國文化綿延不衰的命脈。我一直認為,這是“莫須有”的罪名。如果說,在新文化運動中,部分青年或知識界中個別分子,有過過當的言論或過當的行為,應當加以批評和糾正,那完全可以理解。但把整個運動歸結為“全盤反傳統”、“全盤西化”,那是沒有根據的。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文化的復興開辟了道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找到了中西結合、創造新文化的途徑,并在許多領域做了開創性的工作。為廣大群眾所樂于接受的白話新國語的形成,為社會進步、文化創造開出無數法門;新教育的誕生,為國育才有了可靠的基礎;新文學的誕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精神食糧;新學術范式的建立,為活躍中國文化的生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大力提倡,為掃除愚昧與迷信,發展科學與技術,創造了思想前提;整理國故、翻譯西書更是融匯中西文化的基礎工作,其它如女子解放、女子教育、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生育制裁、家庭教育、慈幼事業等等的提倡,則是移風易俗、改造國家、提高人民素質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如此等等。所有這些關系到我們國家民族長遠利益的諸多方面的進步,皆蒙五四新文化運動之賜。
  五、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兩面大旗,一是科學,一是民主。近年批評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人提出一種指責,說新文化運動領袖分子們主張“惟科學主義”。這又是一項“莫須有”的罪名。要知道,當時的那些領袖分子都不是科學家,他們提倡的科學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提倡一種普遍性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即實事求是地對待任何事物、任何問題的態度,反對愚昧,反對盲從,反對迷信。(二)提倡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的工作方法,主張大力發展我國的科學事業。第二點顯然無可厚非,但主要是第一點,當時的領袖分子所著重者亦正是第一點。試問,難道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是科學精神最基本的體現嗎?難道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具有普遍性嗎?不值得提倡嗎?難道我們應該相反地去提倡人們面對問題時,只是坐在那里冥想、玄想、胡思亂想嗎?無論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分子,或是與他們關系密切的科學家們,沒有人提出科學已獲得的手段可以解決人類面對的一切問題,沒有誰比他們更懂得一門具體科學的相對性。只有少數科學家妄涉自己所不熟悉的領域時,竟敢把相對的科學律例絕對化,從而走向謬誤,像列寧所批評過的迷醉于所謂“經驗批判主義”的那些科學家們那樣。而這些科學家們之所以走向迷誤,恰恰是違反了科學所要求的“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在五四以后,中國都不曾存在什么“惟科學主義”。直到今天,我們還是要大力提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六、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另一面旗幟——民主,似乎還沒有人公然進行攻擊,但卻有人批評新文化領袖分子不很懂得民主,也沒有提出什么實行民主的具體方案。沒有提出什么可供采擇的具體方案,這是真的,但說他們不很懂得民主是不對的。據我的考察,五四以前的中國的革命家和改革家們,基本上都把民主當作救國的手段。他們以為,西方列強實行民主制度,國家強盛;中國若推翻君主專制,實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即可致國于強盛,登斯民于幸福之域。他們把民主制度看成是一種現成的東西,可以隨便搬到那里,安放到那里。只有少數的改革家和個別革命領袖才稍稍超出這一點,了解到民主制度有一個被人民認可和逐步確立的過程。
  五四一代的領袖們的新貢獻就在于,他們充分意識到,只有在社會上的男男女女能夠充分自立的情況下,民主制度才會有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說,只有絕大多數公民都能自覺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的時候,才會有真正意義的民主制度。五四以后,中國人的民主觀念較前獲得重大進步就在于此。
  七、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充分強調人的解放,強調個人的社會價值,提倡人人自立,同時強調個人對社會承担的責任;反對唯上是從的奴隸主義,反對諂上媚俗的市儈主義。否定新文化運動的保守主義者于是又給它加上一條罪名,叫做提倡“個人主義”,導致“人欲橫流”。無須否認,五四以后的中國社會里,確有自私自利的官僚政官,有“人欲橫流”的軍閥、土豪、惡霸,在其他社會階層里也難免有種種鉆營私利的分子,但這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這種自私自利、人欲橫流的現象在各朝各代都有過,更用不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為其開道。事實上,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造就了一整代新青年,他們服務于教育事業、衛生事業,以及各種有益于社會的事業,兢兢自守,辛勤奮斗,貢獻自己的全部心力。還有許許多多受過五四洗禮的青年,直接投身于民族解放事業,在革命戰爭中,有的英勇犧牲了,有的用鮮血證明了他們的本色。這些人,與歷史上任何時代的優秀分子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代新青年從他們的導師那里所得到的教誨是:時時刻刻牢記自己是一個堂堂的人,必須承担起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要把“小我”(個人)融于“大我”(社會),奉獻于“大我”。所以,用“個人主義”、“人欲橫流”來譴責五四新文化運動,同樣是沒有根據的。
  收稿日期:1999—03—03
東岳論叢濟南24~25K4中國現代史耿云志19991999耿云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耿云志(1938— ),男,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作者:東岳論叢濟南24~25K4中國現代史耿云志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57:15

[新一篇] 廣西民族區域自治40年的理論與實踐

[舊一篇] 應用哲學何以可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