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自爆發至今已10年,有關這場戰爭本身及其引發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確實有必要、也有可能進行更深入地研討,以得出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昭示于后。這對世界各國人民努力爭取減少和妥善解決危機、防止爆發大規模戰爭和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海灣戰爭是一場背景廣袤、原因復雜、涉及面廣、影響巨大的現代化、高技術戰爭。伊拉克官方把這場戰爭稱之為“戰斗之母”,賦予它特定的內涵;科威特人則說它是把科威特國從伊拉克占領下拯救出來的解放戰爭;美國政府聲稱是懲罚和教訓一下薩達姆總統。筆者認為,海灣戰爭的內容至少包括三部分:一是伊拉克在1990年8月2日派兵大舉入侵并旋即吞并鄰國科威特;二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從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伊拉克進行的38天空中襲擊和4天多的地面作戰;三是1991年2月28日美國宣布海灣戰爭基本結束后至今仍存在于美、伊之間的敵對狀態。
一、海灣戰爭的爆發使中東政治總格局出現了不利于本地區的變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東地區一直動蕩不安,戰火紛飛,糾紛不斷,故素有“火藥桶”之稱。然而,由于內部和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在海灣戰爭前的數年里,中東國家間出現了關系好轉、和解與合作的可喜變化。除了原有的地區組織之外,還出現了次一級的地區組織,如1981年建立了海灣6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的“海灣合作委員會”;1989年北非5國組成了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同時,埃及、約旦、北也門、伊拉克組成了阿拉伯合作委員會;在1989年5月召開的卡薩布蘭卡阿拉伯特別首腦會議后,埃及重返阿拉伯國家聯盟,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進一步加強。
海灣戰爭爆發是對阿拉伯團結的致命一擊,它使多數中東區域性組織面臨解體,也導致了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系走向徹底分裂。圍繞著如何對待這場戰爭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軍事卷入等問題,阿拉伯國家分裂成三個陣營,即伊拉克及其支持國陣營,科威特和沙特等海灣國家,埃及和敘利亞為首的阿拉伯國家主流派。伊拉克同海灣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地區的主要矛盾,伊拉克的處境十分孤立和凄慘。
海灣戰爭的爆發推遲了中東和平進程。阿以沖突自產生以來,一直是中東地區長期動蕩不安的根源,也是影響阿拉伯各國相互團結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來總的情況是,阿拉伯國家已形成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義斗爭,反對以色列占領阿拉伯土地的統一的聯合陣線。阿拉伯各國為收復被占領土而開展的反對以色列的正義斗爭也贏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廣泛同情和支持。而在海灣戰爭爆發后,世界各國的注意力被分散和轉移,不僅使巴勒斯坦人民的斗爭失去了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有力支持,而且阿拉伯人民反對以色列占領的合法斗爭也被國際社會所淡漠,美國官員認為,“阿以沖突問題將要擱置一兩年”。
海灣戰爭加速了地區格局的進一步演變。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借其雄厚的石油美元和先進的軍事裝備,一直不買美國的帳,圖謀在地區坐大。經過海灣戰爭一擊及其后的遭遇,實力大減,失去了以往的威力。一些地區大國乘機而起,爭當地區力量中心。土耳其、以色列和約旦三國之間加強合作,使敘利亞面臨威脅加大,不得不向伊拉克和伊朗接近,使伊朗有機會提升其在地區的影響力。沙特阿拉伯亦不甘落后,努力聯合海灣合作委員會其他5個阿拉伯成員國,確立地區大國地位。埃及通過加強自己在中東問題上的作用繼續維系其地區大國地位。阿拉伯世界由一個統一聯合體變得四分五裂。
二、海灣戰爭給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海灣戰爭的發端是伊拉克出兵吞占科威特,薩達姆瞬間成為科威特豐富石油的主人,使伊拉克擁有富裕的財力去征服更多的國家。伊拉克的鄰國無不失去安全感,在這些國家籠罩著恐懼和不安的氣氛。這種情況的發生,為美國出兵海灣地區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和充分的理由,于是,由美國一手策劃的“沙漠盾牌”和“沙漠風暴”等軍事行動付諸實施了。從此至今,美國和伊拉克成了海灣戰爭中的主要對手。現在雖說很難對美、伊之間進行的這場斗爭的進程演變及其結局作出全面、準確的預料,但回顧已經過去的十年,海灣戰爭給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卻是顯而易見。
美國在海灣國家的“邀請”下,出兵海灣,實現了多年來致力于駐軍海灣的宿愿。戰爭之前,美國在中東地區重點支持阿拉伯國家的對立面——以色列;戰爭爆發后,美國不僅得以繼續保持以色列這個重要堡壘,而且又擁有了更多的阿拉伯國家新盟友,使美國在中東地區既獲得了政治主導權,又在石油資源、軍火銷售和經濟貿易等方面撈到最大份額。由此可見,美國是海灣戰爭的真正獲益者。
海灣危機是對“美國式”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第一次現實而嚴峻的考驗。早在1990年9月11日,布什總統就對海灣危機發表過這樣一段話:“盡管海灣危機很嚴重,但卻為美國提供了一個朝著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時期前進的少有機會。這種動蕩時期過去后,可以實現我們的第五個目標——世界新秩序。”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蘇聯,在海灣戰爭期間解體,使全球性對抗減少。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謀求地區霸權,主宰中東,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提出了直接的挑戰。美國開始注意到像海灣危機這樣的地區性沖突對它的威脅。如果美國不抓住海灣危機這一少有機會并在海灣戰爭中打贏,它要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就不能提上日程;而要真正做到這一切,沒有阿拉伯國家的合作和支持,光靠美國一家是不行的。因此,海灣戰爭使美國認識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自身利益要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自己作用的決心和力量,進而謀劃更多的辦法對付發展中國家。
海灣戰爭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維護自己的石油、戰略利益而進行的一場地區性局部戰爭。布什總統在談到中東石油時強調說:“它不只是美國運作的關鍵,也是整個世界運作的關鍵。如果世界上巨量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侯賽因手中,那么我們的工作、生活方式、我們的自由世界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自由都會受到威脅。”這是因為薩達姆總統在1990年初的一次演說中,呼吁阿拉伯國家把它們在西方投資的2000億到3000億美元的石油利潤改投到阿拉伯國家。如果海灣國家的石油美元不再投向西方,這將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海灣戰爭后,美國不僅加強對海灣石油資源的控制,而且還對石油輸出國組織施加更大壓力,今年6月還伙同沙特阿拉伯提出增產原油的要求,以便在市場上擁有更大的占有量。美國的這一做法,使石油輸出國組織在世界原油市場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已經由在原油價格上具有決定影響力的生產聯合體,變成受美國和沙特支配的‘行業團體’”,在世界經濟中開始失去影響力。
海灣戰爭給冷戰緩和后出現好轉勢頭的世界經濟再次蒙上恐怖的陰影。從海灣危機發展成海灣戰爭,首當其沖的受害者自然是海灣國家及其鄰國。科威特的各種直接損失至少在數百億美元以上。沙特1990年平均日產原油639萬桶,比上年增產27%,石油收入增加240億美元;但可惜的是這筆巨資既未能用于國內建設,也未能用于對外投資,而是在戰爭中白白花掉了。另外,沙特當年分担美國在海灣駐軍的費用達250億美元,超過其石油收入的增加部分。海灣戰爭使埃及在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存款和債務等經濟損失達250億美元。阿拉伯非產油國的經濟困難,由于海灣國家無力相助更是雪上加霜。海灣危機也給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經濟造成消極影響。日本、法國、意大利、英國、美國、德國從海灣地區進口石油占其國內石油消費量的比例分別為64%、35%、32%、14%、21%和9%。這些數字足以說明西方經濟發展同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緊密相連。至于伊拉克的經濟和社會狀況之慘,自不待言。
海灣戰爭造成新一輪的軍購熱,使中東地區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海灣戰爭后,中東國家特別是海灣各國不惜耗費巨資,競相購買大批量的先進武器和其他軍用物品。與此同時,美國等西方大國出于自身利益,不斷加大對該地區軍貿市場的促銷力度,中東地區逐漸成為世界上軍火購買最旺盛的熱點,吸收了全球軍火出口的40%。據美國出口商評估,在1992年至1995年這4年間,沙特、科威特、阿聯酋等海灣6國用于購買武器的支出高達361億美元,比1988年至1991年增長了12%,在世界軍火進口貿易總額中的比例由19%上升至34%。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1999年全球軍費開支達到7800億美元,比前年上升2.1%。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海灣戰爭的拉動和影響。
三、海灣戰爭給予世人的幾點啟示。
海灣戰爭雖然是一場地區性的局部戰爭,但其后果和影響都是世界性的。那么,我們能夠從這場復雜而深刻的戰爭實踐中透視和總結出一些什么基本認識呢?
1、海灣戰爭表面上是美國要“教訓”伊拉克,而其實質是當今世界上一超獨霸與多極化之間的激烈較量。在這場戰爭中,美國軍政要人由于獲勝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大肆宣傳海灣之戰使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開創了美國新時代”,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對它在世界上“單極超強”地位提出挑戰。在美國被勝利沖昏頭腦之時,它當然不愿看到另一面的事實:美謀求霸權的阻力增大,多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反對美國動用武力,對美國大搞霸權主義行徑日益不滿。反對美獨攬世界事務。由此可以預言,隨著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美國今后必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
2、美國同伊拉克之間的沖突不斷,它們之間的斗爭短期內難有和解的希望,實現地區形勢緩和與穩定將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海灣戰爭初期,本地區的主要矛盾存在于伊拉克同海灣各國之間。隨著戰爭的進程演變,美國霸權主義面目越來越明顯,暴露出它支持海灣國家反對伊拉克入侵的真實意圖是長期駐軍本地區,攫取巨大的戰略和石油利益,本地區國家對美國的不滿和反抗情緒上升。由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本地區各國心有余悸,美國牢牢抓住它們的這種心理,堅持長期駐軍,賴在海灣不走。今年6月美國海灣地區駐軍司令安東尼發表談話強調,美國不準備減少其駐扎在當地的軍隊。伊拉克的錯誤舉動為美國進駐海灣地區提供了機會和借口,但美國并不會放松對伊的整治,其根本原因是伊的地區性戰略利益同美全球戰略利益在對中東地區控制問題上相左。這種利害沖突不是短期內所能調和的,相反將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演變為激烈碰撞,最終的受害者卻是地區各國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大業。
3、海灣戰爭是在和平與發展這個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下演出的一場惡劇,違背歷史發展規律,不得人心,多行不義者必自斃。海灣戰爭一開始,即遭到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反對,贊成美國動武并跟著跑的國家越來越少,即使是這些國家也是各有自己的打算。在不少國家都爆發了反對美國動武的集會或示威游行活動。在美國國內,反戰呼聲也日益高漲。目前看來,雖然美國在海灣地區的主導地位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但卻受到來自地區內外越來越多的挑戰。海灣國家在依賴美國進行防衛的同時,積極發展同歐盟和亞洲各國的關系。在今年5月,阿聯酋繼阿曼、卡塔爾和巴林之后同伊拉克恢復外交關系,是海灣形勢發展中出現的新動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海灣各國謀和平、求發展的強烈意向。
4、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國一位電子專家說:“當代的世界是電子世界,當代的戰爭是電子戰爭,海灣戰爭就是一場電子戰爭的大曝光。”電子戰爭是高科技戰爭。早在戰爭爆發前的5個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就在海灣地區部署了高、中、低三層偵察監視系統,在“沙漠盾牌”行動前,美國就拉開了電子偵察網,到“沙漠風暴”行動開始前,美軍對伊拉克電子干涉達到了最強點,使伊軍的通訊聯絡、地面雷達和導彈的制導系統全部失靈。伊拉克雖然擁有蘇制和自制的武器裝備,但同美國對比則明顯處于劣勢,在幾次空戰中均嚴重失利。海灣戰爭以血的代價和鐵的事實告誡世人:落后就要挨打,沒有高科技的武裝,就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廣大愛好和平的國家,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忘記加強國防建設。
《當代世界》京24~26D7國際政治宋慶才20002000 作者:《當代世界》京24~26D7國際政治宋慶才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