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與海德格爾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 B151
  1900年,尼采謝世,1927年,海德格爾出版《存在與時間》一書,這中間僅有短短的27年時間。而無庸置疑的是,這兩件事,都堪稱20世紀西方哲學的重大事件。
  尼采的思想,曾對海德格爾產生過極其重大的影響。海德格爾之所以重視尼采,是因為在他看來,尼采思想的核心,是針對西方思想架構中的虛無主義,亦即海氏所謂的“存在的遺忘”。
  毫無疑問,探問每一時代的思想家所面對的基本問題,對于合理理解與詮釋其基本思想是至關重要的,由此,我們可以比較容易把握思想家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及其根源。以笛卡爾為例,如果我們不充分了解當時歐洲盛行的懷疑主義,就很難充分了解笛卡爾哲學的實質和意義,因為笛卡爾的哲學思想,正是針對當時盛行歐洲大陸的懷疑主義的。他把懷疑主義這一當時歐洲思想與文化的中心問題解析出來,隔離起來,把它視為一個必須面對的疑問,視為一種對真理的極大威脅。笛卡爾哲學思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一套用來分辨真假判斷的思想方法,以徹底消除懷疑主義。同樣,康德把形上學和道德相對主義視為其生活時代的核心問題,并針對這一問題建立了一套方法,以分辨在真理領域中的虛妄。對尼采和海德格爾,我們同樣應該這樣去理解他們所面對和關注的核心問題——歐洲思想和文化中的虛無主義。
  那么,虛無主義這一時代性的核心問題,又是如何被尼采和海德格爾知悉并凸顯出來的呢?簡要地說,他們主要從兩個層面去達成這一目標:首先,從眾多的問題中把中心問題分隔出來;然后,再建構一套方法,使思維與這一中心問題發生正面接觸和遭遇。尼采感到虛無主義是一種病態而決心做一個“文化醫生”,來治療這一病態。海德格爾亦追隨這一醫學的比喻,但強調必須先去探討虛無主義的本質,然后才有可能對病態進行治療。海氏有所謂的“桿菌隔離”的比喻,并且強調,這是一項必要的關鍵性工作。
  海德格爾所謂的“桿菌隔離”工作的內涵,是指對存在(Sein)與存在物(Seienden)作一本體的區別,亦即分辨出存在形式的真實性與不真實性,然后才能建立一套方法去“治療桿菌”。所以,隔離與“治療”方法是緊密地相關的。當我們以“存在物的種類”來對待意義問題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本體上的混淆,因為這一角度只涉及存在物(形上學)的領域,以至把面對存在的意義這一應真正關注的方向掩蓋了。好像形式邏輯認為不能從“事實的語句”推出“應然的語句”,海德格爾堅持認為,不能從對“存在物種類”的分析,推出“存在的意義”。形上學是探討存在物種類的科學,而人們往往誤將其視為探討本體(存在)的科學,以至最終把存在的意義遺忘了,而這正是虛無主義的本質。所以在海德格爾看來,形上學在實質上是虛無主義的。
  海德格爾認為,尼采對虛無主義的闡釋,充滿著矛盾和悖論。一方面,尼采成功地把存在問題從傳統歐洲文化及形上學中分辨出來;另一方面,尼采卻仍然沒有能完全拋棄形上學的概念來思考存在的意義問題。所以在海氏看來,尼采最終并沒能逃脫虛無主義的命運,尼采是歐洲思想史最后一位形上學家。
  具體地說,海德格爾對尼采的批判,大致包含三個方面的問題:(1)尼采在哪些方面成功地把對存在問題的探討,與傳統的形上學、 道德學和價值觀區分了開來?(2 )尼采在哪個方向上成功地發展出了一套用來探討存在的意義的方法?(3 )尼采在哪種程度上陷入了形上學的思想方式與范圍?海氏十分欣賞尼采在前兩個問題上的努力,認為尼采的工作成功地把存在的意義凸顯了出來。而在第三個問題上,海氏強調尼采終于沒有徹底擺脫和超越形上學的影響。
  尼采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是否屬于道德學?他的寫作是否主要圍繞人的本性與價值觀問題?他是不是一個社會價值的批判者?一個道德說教者?過去,有很多學者視尼采為一個有創新價值的思想家及對傳統道德的批判者,但是,只要我們細心一點讀尼采,就不難發現,他其實并不是要進行說教或作道德判斷,而是希望通過重建一種創新價值(手段)來引渡人們進入存在領域。他對傳統道德的批判和破壞,并不是企圖說明傳統道德有何種道德上的不完善或缺陷,而是想揭示,如果過份依賴道德的視野,就很難真正理解和領會存在的意義。顯而易見,道德告訴人們什么事情必須做,但道德律本身卻并不告訴我們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人類總有一種自然傾向,把意義問題當作道德問題來思考和詮釋,而尼采的高明之處,正在于他把這兩類問題截然區分開來。尼采企圖闡明,道德價值與存在意義屬于兩類不同的領域。譬如,“這個人在受苦”與“這個人不應該受苦”就屬于兩類不同的判斷,前者是事實性的,而后者則是道德性的。如果我們混淆這兩個領域,就會墮入虛無主義。尼采認為,不論是以達到快樂為目的的功利主義,還是以達到完美生活為目的的美德主義,都無力對存在的意義作出詮釋,我們必須開發新的維度,去探問存在的意義,而道德的極限,正是我們通向存在之路的起點。正如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所說,人類最偉大的時刻,是在有能力輕蔑地對待快樂之時,因為只有在這一時刻,我們才能發現和領悟存在的自由性,不僅有能力在行為中發現價值,而且有能力在理論上領悟存在的意義。
  從行為領域轉向存在領域,及由形上學轉向本體論,是一個關鍵性的步驟。雖然海德格爾始終認為尼采最終仍停留在形上學的領域,無法徹底擺脫虛無主義,但他亦注意到尼采的作品含有不少極富原創性的思想,認為尼采的思想方向不僅把存在概念凸顯了出來,而且亦蘊含了一套如何思考存在意義的方法。海氏在《誰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和《什么是思維》中,都探討了尼采的“戰勝報復”概念,從而闡明了尼采在思想方向上的轉向。海氏強調,尼采的“戰勝報復”概念有兩個重點值得特別深入研究。其一,便是從存在的視角來看報復及其對立面寬恕,而不是把它們視為道德性概念;其二,是從本體論角度把報復理解為時間的問題,更確切一點說,理解為存在于時間中的問題,即人能否避免變成過去的奴隸,取決于他是否能“戰勝報復”。
  從存在的視角看,寬恕是與道德或正義相抗衡的。若一個人因為做錯事而應該受到懲罚時,不對他進行懲罚,便會與正義相抵觸。在這一意義上,寬恕便與道德律無關。寬恕之成為可能,只有在兩種情況下產生:被寬恕者應該受到懲罚及只有他被懲罚正義才可能實現。那么,我們是基于什么來作出寬恕的呢?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寬恕某人,是因為他是我們的親人或所愛之人。也就是說,寬恕是一種偏向,偏向他是誰多于他的行為,或者說,在寬恕中存在的價值高于行為的價值。報復與寬恕則恰好相反,它超越道德卻以負面方式——仇恨對存在作出判斷,從而否定存在的正面價值。因此,戰勝報復,是洞悉和顯現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尼采所說的“超人”的特性。
  海德格爾認為,在本體意義上,戰勝報復屬于時間的維度,一旦個人能夠戰勝報復,也就超越了過去的牽制,而無需再承受由對過去的仇恨所產生的限制,甚至無需再刻意地去忘記它。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就不再成為受制于過去的奴隸。
  以個體被過去所牽制來分析報復,尼采成功(至少部分)地凸顯了“戰勝報復”的本體維度。當我們體會到三種時間(未來、過去、現在)的轉化形態,明白我們可以選擇生活在自由的領域,或選擇放棄這種自由,我們便選擇了顯露自身存在的維度或隱蔽自身存在的維度。在海氏看來,尼采把“戰勝報復”詮釋為對過去牽制的放棄,實際上是尼采從形上學轉向本體論的證明,它使尼采對存在意義的探討,擺脫和超越了傳統形上學的視野和范疇。尼采的“超人”,象征著他的思想的本體化,超人概念豐富了存在概念。尼采把傳統道德價值以至科學傳統從超人的世界觀中分離出來,超人象征及體現了那些洞悉了存在意義的真實個體。海氏特別指出,超人概念并不是對傳統道德的指責,而是對傳統形上學對存在概念理解的反動。
  然而,在海氏眼中,尼采仍是西方最后一位形上學家。尼采的整個思想,都建基于他的權力意志理論,而權力意志理論直接繼承了西方形上學的傳統,因而尼采所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如價值轉化、超人、永恒的重現、上帝已死等,其基本思路最終都是源于形上學的。海德格爾強調,西方形上學的主題,是對存在物的研究,而對存在之思,應該完全超越存在物的范圍,雖然尼采的思考力圖超越存在物的領域,而轉向存在的領域和方向,但尼采最終并沒有能夠徹底完成這一本體上的轉向,所以也就注定無法徹底擺脫形上學傳統的束縛,而最終墮入虛無主義。
  在《尼采》一書中,海德格爾描述了虛無主義一詞的歷史演變。海氏認為,虛無主義一詞最初是由Jacobi于1799年提出的,其涵義與實證主義相同,即否定所有不能被人所感覺或看見的事物的存在,但對能被感覺和看見的事物的基礎卻一無所知。在西方傳統中,對真理的基礎通常是用存在物的存在來解釋的,這就是最高的存在物或上帝,一旦再也無法用這種最高存在物或上帝來解釋真理,虛無主義便會出現。尼采關于“上帝已死”的說法本身,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尼采曾試圖把存在判斷建立在美學之上,其后又嘗試建立在“超人”概念上,但尼采最終無法替存在判斷找到基礎。因為尼采覺察到,意義既不能從存在物里派生,亦同樣不能從價值里派生。海氏認為,尼采用權力意志原則來取代傳統形上學的上帝,并未能直接思考存在,因為權力意志仍是一個形上學概念,所以虛無主義亦仍保留在尼采的思想中。但海氏又認為,尼采的思考,間接地開啟了虛無主義的一個全新的涵義:無力思考存在的意義。
  無疑,海德格爾對尼采的分析和詮釋是十分獨特和有深度的。海氏嘗試跳出形上學的束縛,從存在物過渡到存在來思考存在的意義,實在是極有創見的,亦是我們了解海氏思想的關鍵所在。但是,若沒有尼采的精湛啟示,相信海氏亦很難對存在問題作出如此扣人心弦、令人振奮的詮釋。尼采是以小說家的情緒和筆觸去投入地寫作的,他不像海氏那樣用哲學的方式對存在的意義作思辨的思考和詮釋,而是更為直接地、感性地深入到存在領域,去洞悉和凸顯存在的意義。應該說,尼采對存在的體驗和領悟程度,并不亞于海德格爾。
科學·經濟·社會蘭州41~44B6外國哲學關少棠20002000本文認為,尼采和海德格爾關注的中心問題,都是歐洲的虛無主義。文章通過對尼采和海德格爾思想的分析,闡述了20世紀西方哲學從形上學到本體論轉向的實質和意義。尼采/海德格爾/形上學/本體論/虛無主義/存在作者工作單位:香港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 作者:科學·經濟·社會蘭州41~44B6外國哲學關少棠20002000本文認為,尼采和海德格爾關注的中心問題,都是歐洲的虛無主義。文章通過對尼采和海德格爾思想的分析,闡述了20世紀西方哲學從形上學到本體論轉向的實質和意義。尼采/海德格爾/形上學/本體論/虛無主義/存在

網載 2013-09-10 21:43:47

[新一篇] 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居里夫人的家教藝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