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詩的藝術精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內容提要:對李白的山水詩,歷來重視不夠。本文從返樸歸真的逍遙,登山臨水的快慰,夕陽明月下的沉思等三個方面,對李白的山水詩予以研究。李白的山水詩,均是傾情傾心之作。境界寬朗,瀟灑天然,遣辭造句,純任自然,如行云流水,極具自然美。他寫自然山水,其本質特征就是突破庸常,反抗塵俗,決不是超現實的。我們能夠透過那柔漫、散淡的語境,感悟到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
  關鍵詞: 李白 山水詩 現實性 自然美
      *      *       *
  天寶初年,生性飄瀟、浪漫的李白初入長安,就被當時文壇大師賀知章驚呼為“子謫仙人也”。于是,“詩仙”這一頗具浪漫色彩的綽號,就成了李白詩歌藝術精神的一種詮釋,仙風道骨,想落天外,飄逸放恣,意象萬千,有強烈的浪漫主義作風,似乎才是李白詩歌的精髓。但在唐代的現實生活中,李白是人,決不是仙,其人其詩,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縱觀中外文學史,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沒有任何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超現實的。的確,李白毫不掩蓋他對功名事業的向往,但同時又因為自己絕對無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貴利祿的條件而棄之如敝屣。他熱愛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但對其中不合理的現象又毫無顧忌地投之以輕蔑。于是,在他神往自然、投身自然、禮贊自然的山水詩篇中,我們可以發現李白人格的閃光點。李白一生徜徉于山水之間,熱愛自然山水,達到了夢寐以求的境地。考察起來,李白山水詩中的日出月落、名山大川等自然物的社會屬性是這樣獲得的,第一是因為人化的自然山水凝聚著人在改造客觀自然山水的社會實踐中,對象化到這些客觀自然山水之上的人的本質力量,使這種客觀的自然山水獲得一種可以印證人的主觀自由自覺創造性的社會意義;第二是非人化的自然山水,它雖然暫時未經改造或未能改造,但作為人的環境的構成因素,卻強烈地吸引著人們去想方設法接近它、改造它、利用它,因而極易成為人們想象中被駕馭掌握的對象,于是就具有觀賞和返照的意義;第三是因為自然山水那種超脫人的各種社會關系的自然屬性又極易讓人“入乎其內”,去體味它的生氣,窮究它的妙態,以為體己,省察自身,然后又“出乎其外”,玩賞它的情性,品評它的神韻,以己體物尋求逍遙解脫,因此,自然山水又極易成為人寄托某種情思的精神活動對象,從而獲得某種寓意或象征意義。正因為如此,李白的山水詩就具有了非常豐富的社會內涵,我們可以從對他山水詩的觀賞和返照中得到一種沁人心脾的舒適與刺激,從而在思想上得到某種啟迪,在情感上得到某種疏導或宣泄,使我們的內心世界更加充實、豐富和完善,使我們的精神達到一種自樂自足的境界,感受到更加美好的人生。李白的山水詩由于具有這種特殊的藝術精神價值而具備了自然美的意義。下面,擬從三個角度予以研討。
      一、返樸歸真的逍遙
  觀覽李白的山水詩,首先感到的即是詩人在遠離了官場衙門后,返樸歸真的那份逍遙。這是詩人在欲進不能情形下的心靈傳真。在《夏日山中》〔1〕他這樣寫道: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詩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仲夏季節,當我們走進李太白所營造的詩歌氛圍,就會體悟到《夏日山中》那撲面而來的陣陣清涼松風,那個“脫巾掛石壁”的瀟灑詩人,沉醉忘情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種自樂自足的逍遙,特別是對個人情感的放縱與宣泄,可以說達到了極點。你看: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搖,衣履可以不穿,“裸體青林中”,“露頂灑松風”把要說的千言萬語都包蘊了。因為縱情無言于《夏日山中》,讓人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巨大魅力,又充分享受了心靈的林蔭,這難言的妙處,真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其實,東方人向來就以人與自然山水的融合為最高精神境界,我們東方美學的極境也就是人和自然的默契,這即是中國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這首五絕,表現出李白在自然山水中的得意忘形,從心所欲,不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種體現嗎?李太白的這類詩歌,仿佛是滾滾紅塵里奏響的一聲聲清純空靈的笛音,我們完全能夠透過這類詩歌的語言外殼,領悟到他在極其真誠的心靈之下,渴望自己精神上飄逸逍遙的那一份真實淡泊、自然寧靜。現代社會,人們追求自然,企盼寧靜,有人更把當今西方的裸泳鼓吹得如何神秘與文明。其實,在李白的這首詩歌里,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遠離塵世的喧囂,忘卻心靈的苦惱,尋美于山水自然的投入與真誠。
  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自然山水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說,中國歷代文化人格的修養與發展,一直都沒有離開自然山水這一具有導引意義的象征物。揭開中國文學歷史的幕幔,我們不難發現,千古文人山水夢。時光如箭,歲月無言,究竟是人化成了自然山水,還是自然山水化成了人呢?至今,人們還在自問自答著。由此看來,文明與自然,自然與文明,始終是人類社會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
  《日夕山中忽然有懷》一詩,李白與山水云石為伴,在大自然的天籟中充分感受到內心世界的豐富和充實,流布于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完全是心靈的傳真,在這些淡忘榮利、自樂自足的詩句背后,我們可以發現“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詩人是何等的逍遙。
    久臥青山云,遂為青山客。
    山深云更好,賞美終日夕。
    月含樓間峰,泉漱階下石。
    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
    ……。
  久居山中,臥看青云,人隨云動,物我難分。云好更在山深處,終日賞美忘歸人。在一輪清月的朗照之下,群峰格外秀麗;在一泓清泉的叮咚聲中,山石分外透明。習習的山風迎面吹來,讓人心曠神遠;溫情的月光如詩如畫,嫵媚醉人。“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這山中的“真趣”,這超然的“素心”,幽幽古思,款款真情,讓人流連,給人安寧。這類詩,是李白在穿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歷經了生活的坎坎坷坷,見慣了世間的悲歡離合,感受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后的大徹大悟,是詩人靈魂的又一次飛升。不錯,李白的一些詩里常常寫到醉態夢境,似乎浪漫逍遙的詩人多是生活的蔚藍色的夢境之中和沉溺于“會須一飲三百杯”的烈酒里,其實,李太白的一顆心早就蘇醒了。感于時代的壓抑、黑暗,感于社會的小人專權,李白稱得上是懵懂時代的先覺者。“眾人皆醉我獨醒”,“我輩豈是蓬蒿人”,在大自然的千山萬水中,當李白把自己的主觀情感直接注入于客觀的自然山水之上,那山便也有了性,那水便也有了情。這時,自然山水之靈和李白藝術之魂在靜寂中完全統一在一起了。流淌于他多彩的筆下,就有《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yǎo@①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桃花,火紅熱烈鮮艷奔放;流水,清澈明亮百折不撓。它們都是李白曠達逍遙性格特征的傳神寫照。花開花謝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隨著季節的更替,滿樹桃花總有凋謝的一天。一川春水向東流,奔騰到海不復還。流水無聲,逝者如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變。那隨風凋零的桃花,那不舍晝夜的流水,一切都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正是在這樣的自然景觀里,李白獨具只眼,發現了“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確,榮盛和消逝,是組成世界萬物生命的兩個輪子,它們都分別顯示出不同的美,但其所具有的一個共同之點就是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恰好反映了李白酷愛自由、開朗天真的逍遙性格。大自然中的桃花流水,春榮而秋凋,東去不復歸,這其實是自然雙重性的一個方面,寄寓于桃花流水中的,完全是李太白生命意識的覺醒,是他生命意識的一種延伸。“別有天地非人間”,可謂把李白的逍遙思想一筆寫盡,描繪山中幽景,既抒發了對“人間”(即現實)的不滿,又禮贊了山水自然,表述了放情山水的逍遙思想。《獨坐敬亭山》、《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等詩,都流露了李白返樸歸真的逍遙思想。
      二、登山臨水的快慰
  李白是在四川長大的,“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的奇麗山水培育了他的壯闊胸懷,激發了他蔥蘢的藝術想象。當現實不合他的理想,懷才而不被起用時,官場的絕望并沒有使他心灰意冷,去掉身心的羈絆,正好遠走高飛,在自然山水中,領悟到一種心靈的故園感和歸宿感。這時,李白向外發現了自然山水的靈魂,向內發現了自己心境中的深情,在對自然山水的理解把握中,想人生、思榮辱、知使命,在山的懷抱中,在水的情懷里,胸襟更寬廣了。
  登山攬勝,臨水抒情,在靈山秀水間,那明麗可人的千山萬水,清風朗月,秋菊落英,沙沙穿林打葉聲,潺潺小溪與泉鳴,風過雨霽,山嵐白云,在李白的心中投下了一抹抹快慰的林蔭。七絕《登廬山五老峰》: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在這首七絕里,李白揮毫走筆,飽蘸濃情,在登峰極頂的無比快慰中,盛贊廬山秀色。最美麗的是“青天削出金芙蓉”,最動人的是“九江秀色可攬結”。天才縱逸,性格豪爽的詩句,讓人通體舒暢,如坐春風,不僅充分領悟到廬山山水的嫵媚動人,而且心馳神往。
  《冬日歸舊山》一詩,李太白歸心似箭,未洗征塵,行色匆匆,叩訪山門。那久違的遠山近水仿佛于他有意,那故園的芳草仿佛于他有情。在歸來的路上,他以詩人敏銳的眼光捕捉到: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地冷葉先盡,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
    ……。
  詩中,那碧綠的“一條藤徑”,那高遠的“萬點雪峰”,滿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葉,一谷厚厚濃濃凝滯不動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樹古木破江而橫。在這首詩中,萬點靜寂的雪峰前有一條鮮活碧綠的藤徑,人蹤渺無的自然里有沖風冒雪的嫩篁常青,縱然“谷寒云不行”,縱然“古樹倒江橫”,但靜寂中依舊有遠方的召喚,死灰中依舊有頑強的生命,這就是不滅的人性之燈。正是在這樣的自然里,在這樣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屬于陽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李白的這種對自然山水的心儀與交流,其實并不是簡單的逃世,而是一種人格的“尋真”。他希望達到的,就是借客觀自然山水的清涼,來盡情洗滌自己主觀的俗慮。
    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
    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聲。
         ——(《清溪半夜聞笛》)
  情到深處,淵雅空靈,情音裊裊,不盡余韻。羌笛悠悠,吹出梅花三弄的撼人樂音;溪水淙淙,流來吳溪隴水的無限深情。那清澈的吳溪,那纏綿的隴水,光閃閃、亮晶晶,曾為李白洗征程,今日看來分外親。秋浦的明月冉冉升起來了,如銀的月光給遠山近水披上了一層朦朦朧朧的白紗,笛有情,水有情,月有情,人有情,聽著如詩的羌笛聲聲,伴著如畫的波光粼粼,李白的心境也被山水感染了。在李白的山水詩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身心與山水自然景色渾然一體,因此,在他的山水詩中,構成的是一幅幅融匯著詩人情緒的動態畫卷。
      三、夕陽明月下的沉思
  我們知道,凡是能夠人為描繪的自然風光就失去了其神秘性。人類之所以世世代代始終保持著對客觀自然山水摯熱而純真的那一份愛,那一份情,就在于人生無窮,生命無盡,山水永恒,探索不停。于是,在李白的筆下,自然山水有時就是一種象征,當自然山水被當作是一種客觀關聯物,作為一種永恒的象征時,它就能使李白產生強烈的時空意識。展讀李白的描山繪水之作,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沿江獨步,還是月下獨飲,在瀟瀟春雨和瑟瑟秋風里,在紅紅夕陽和皎皎明月下,他時常陷入一種深沉的哲理思考。
  江邊行吟,思接古今,李白胸襟大開,心潮滾滾,耳聞飄渺的音樂,目睹翻飛的白鷗,一種強烈的時空意識油然而生: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江上吟》)
  遙想歷史,云山蒼蒼,江水泱泱,亙古不滅,世代相傳,光照千秋的是天才詩人屈原的詞賦,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聞風汲流,也許李白正是從“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一文化現象中,發現了人類精神瑰寶傳遞的秘密。天才惜天才,名人慕名人,原本就是人生的一道風景。
  婦孺皆知的《靜夜思》一詩,李白望月懷鄉,見月起情,鄉情、親情、人情,時間、空間、靈魂完全交融于一體,明明白白的語言,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千百年來東方人常有的思維定式。可以說,月下思鄉本身就是一種美麗的痛苦。
  月下飲酒,李白神思飛奔,倔強兀傲、熱愛自由的詩人也生出疑問,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對生命意義及對生命的有限和無限的深層思考之中: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問月》)
  人生苦短,皓月永存。靜心細想,無論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瞬間過客而已。逝水年華東流去之后,只有那空中的一輪朗月從古至今,清輝永存。在對明月的沉思疑問中,李白悟出了,生活在山水明月之中,一旦自然與人、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對立徹底消失,人心也會因此變得溫和善良起來,這時奔騰咆哮的主觀感情,在清柔的月色之下,也會用一種極其平靜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平靜的主觀感情,其實是一種很深刻的情感宣泄,構成了李白文化人格的又一特點。因為在如水的月光下和自然山水中尋找到的精神自由和解脫,李白得到的是一種人格的完善。
  山中落日,景色迷人,在如血的夕陽下,李白筆隨意轉,情不可遏:
    雨后煙景綠,晴天散余霞。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花落時欲暮,見此令人嗟。
    愿游名山去,學道飛丹砂。
         ——(《落日憶山中》)
  贊美夕陽下的山水,贊美春雨后的風景,天邊片片多情的晚霞,山中陣陣醉人的春風,可餐的秀色,欲燃的山花,讓我們感到,這是李白在自然山水中黯然得到的一種精神解放,詩歌中自然山水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沖淡之美,正是李白尋求到的一條由有限到達無限的通道,這是一種人的主觀精神和山水之形的有機融合。該詩結尾,因花落而嘆時暮,見花謝而感神傷,雖有年年花相似,歲歲人不同之憾,但“愿游名山去,學道飛丹砂”卻又是李白在沉思后的另一種解脫。因為宇宙蒼茫,紅塵滾滾,心最大,人最小。在唐代那個令李白并不順心的朝代里,他常常都想為自己尋求一個精神寄托,有時在心里,有時在山水中。
  李白一生存交重義,極具俠義精神。他一手拿劍,一手執筆。劍用來仗義行俠,希望鏟除人間的不平;筆用來體物言志,希望留下優美的詩篇。他雖然從小就學道,是道教的“道”,可是卻不能超然物外,忘情人間。他情系大自然的萬水千山,因為在名山大川中,他的心真正自由、解放了。
  李白山水詩的藝術精神:在唐朝這樣一個對文藝和個性都提倡張揚寬容的朝代里,浪漫詩人李白的山水詩卻主動地取向、追求自然,并在自然之中安放其人生價值,這應該是人類的又一次重大的文化覺醒。這種文化覺醒,首先使得李白在感情上要求一種對象化、自然化。因此,在他的山水詩里,遠山近水,夕陽明月,都仿佛沉浸在一種或沖淡或蒼涼或靜寂的陰柔之中。塵世間的風起云涌、獰厲悲慘,都似蘊含在一片陰柔的,平靜的,潛深的幔紗之中。使人既容易接受,又能透過那柔漫、散淡的語境,感悟到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
  李白山水詩的美學特征:李白的山水詩,均是傾情傾心之作。揮別榮利,握手山水,境界寬朗,瀟灑天然,極具自然美。
  李白山水詩的啟示:李白的山水詩,毫無斧鑿痕跡。寫山水自然,繪云月風景,其實是將懷才不遇的孤獨與寂寞,揮灑在大自然的萬水千山之中,決不是超現實的。李白山水詩的了不起處,就在于心無形役,鄙棄利祿功名。他的山水詩,其本質特征就是突破庸常,反抗塵俗。展讀這些山水詩,我們能夠呼吸到一口口新鮮而又清涼的空氣。由此看來,真正杰出的作家是無需任何人來給他排名打分的,因為他的座次早已在我們心中。
  注:
  〔1〕本文所引用的李白詩歌,均見《全唐詩·李白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責任編輯 徐其超)*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穴加目,上下結構。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成都1-5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曾明19961996 作者: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成都1-5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曾明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5:35

[新一篇] 李漁小說戲曲創作的“神引”式結構

[舊一篇] 杜律:生命的形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