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02)09-0017-05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客觀趨勢,不管你認為它是一只“聚寶盆”還是一柄“雙刃劍”,它的到來已是不可避免的。這似乎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發展的走向問題,卻可謂眾說紛紜。從經濟和文化的互動關系出發,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文化會否走向一體化或仍是保持多元化的格局?各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著幾千年傳統的中華文化的未來走向如何?這些是當今世界各國有識之士,以及我國學術、文化界的人士,必須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一、文化多元性的含義和根基
有人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文化走向一體化乃不可避免。因為經濟是文化的基礎,經濟的走向決定著文化的走向。我對這一觀點,不能完全茍同。不過,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對幾個概念給以規定。否則,將會陷入“觚不觚,觚哉!觚哉!”的窘境。
首先,什么是“文化”?目前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幾十個。這里不想對這些定義一一給以辨正,只想對本文使用的“文化”概念給以如下規定:一是廣義的“文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是相對于世界上的純粹的自然物、自然現象而說的。二是狹義的“文化”,指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尤其偏重于指精神財富方面的一部分。它常常相對于政治的、經濟的等方面而言。本文將根據不同的場合和闡述相關問題的需要,分別在上述兩種含義上,使用“文化”這個概念。
其次,什么是“民族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用法也各種各樣。本文根據一般和個別關系的原則,把“民族文化”規定為一個民族所創造出的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同時,也在相對于民族政治、民族經濟的意義上,使用民族文化這個概念。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民族文化”本身還有著不同的層次。比如,“中華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概念。它不同于“希臘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斯拉夫文化”等等。但“中華文化”又是一個多元民族文化復合體的統一稱謂。即它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同時又包含著滿、蒙、藏、維、回等等56個民族文化的總稱。在這里,“滿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等也是民族文化;但它相對于“中華文化”來說,則是第二個層次的民族文化。有的還有第三個層次意義上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層次性,是由經濟、社會、政治、文化之間互動關系的長期復雜的歷史過程造就的。
那么,文化的多元性是什么?文化多元性的根基又在哪里?
我們說,從世界范圍來說,古往今來文化從來是多元的。無論廣義的文化還是狹義的文化,都是如此。所謂文化的多元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文化類型的多樣或多元。廣義地說,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各色各樣,多種類型的,如有房屋建筑、交通工具和交通線路、衣帽鞋襪、農田和糧食蔬菜、科學、教育、體育、衛生、社會、經濟、政治、哲學等等,等等。狹義的文化也有多種類型,如音樂、繪畫、舞蹈、電影、電視、詩歌、小說,等等,等等。總之,人們從事的360行(及其產品),行行是文化,只不過類型不同而已。文化多元的另一層含義是指文化的地域、民族的多樣或多元,如,古代的希臘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等,現代的中國文化、西歐文化、斯拉夫文化、拉美文化等,或者還有一種分法為: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等。這里的重點不在對文化進行分類,而只在說明依據不同的地域、民族、乃至宗教信仰,其文化亦有多種不同的類型。
文化多元的維數,古往今來是有很多變化的。有些類型是古代有的,現代沒有了;有的則是古代沒有的,現代卻有了。這種變化,今后還會繼續下去。但類型的多樣或多元,乃是從來就有的,至今仍如此,今后也不會變為清一色的單一性。這是由文化多元性的根基所決定的。
文化多元性的深層次根基,在于人類需要的多種多樣,實踐方式、認識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的多種多樣。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自由抒展自己的潛能和才華,因而便有不同層次的多方面的需要。有物質性的需要、社會性的需要,還有精神性心靈性的需要。這些需要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層次是越來越高的。不同方面、不同類型的需要是不可互相替代的。衣不可替代食,食不可替代住,住不可替代行;經濟不可替代政治,政治不可替代思想,思想不可替代藝術;舞蹈不可替代歌詠,歌詠不可替代繪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這是文化類型多元性的根基。就是說,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只存在某一種類型的文化。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同樣,多元民族文化也扎根在該民族的生存方式中。民族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所創造的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是一個民族的智慧的結晶,是該民族認識世界和創造世界的能力和方式的表征。多元民族文化是人類適應多種生存環境的產物。正像恩格斯曾經指出的,人類要能夠求得生存和發展,首先必須能夠適應他的生存環境。眾所周知,人的生存環境,無論就空間來說還是就時間來說,都是多種多樣的。崇山峻嶺的高山高原和廣闊無垠的大平原不同,干旱的大陸地區和江、河、湖、海乃至大草原不同;古代、近代、現代自然界被改造的狀況,特別是社會的發展狀況也有很大不同。多元民族文化,首先便是由如此多種多樣的生存環境造就的。這一點,在古代的文化里以及在今天那些交通尚不發達,和外界交往較少的那些地區和民族的文化里,表現得尤為明顯。今天世界上的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乃是由古代各民族文化演變衍生而來的。它有現代各民族文化的特點,同時又總是保留著各自民族的傳統或傳統的痕跡。但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并不僅僅在于適應各自的生存環境。如果過分看重這一點,便會變成機械決定論。
民族文化多元性的根基,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深埋在各民族的實踐方式和認識方式的特點中。每一個民族為了生存,必須從事認識客觀世界和認識自己的認識活動,必須從事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實踐活動。這是任何一個民族必須進行的兩項最基本的活動。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項,該民族便無法生存下去,便會被淘汰掉。但是,各民族根據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根據認識對象和實踐對象的特點,同時還根據自身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揮程度以及認識手段和實踐手段的不同,等等條件,各民族間的認識方式和實踐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中醫和西醫,無論在診斷的方式方法方面,還是對病因的分析論理和用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各有各的特點,各自在維護本民族的健康方面發揮著作用。就是說,每一個民族帶有自己特點的實踐方式和認識方式,造就了各個民族的文化。各個民族的實踐方式和認識方式以及由其造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否則,它便無法適應自己的環境,更談不上發展。既然如此,就不可能用一種模式的文化來取代所有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再一個根基乃在于各個民族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不僅是民族智慧的表現,還是民族情感的表現。在各個民族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處處都體現了這一點。特別是在音樂、舞蹈、繪畫、詩歌、藝術等方面,表征出的民族情感尤其突出豐富。民族情感創造出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又起了進一步凝聚民族情感的作用。從這一點說,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也是不可被取代的。
總之,文化多元性的根基,總的來說在于人類需要的多樣性,在于實踐方式、認識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等等的多樣性。從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來說,它的根基在于人類生存地域環境的多樣性,在于各民族的生存方式(包括實踐方式、認識方式、生活方式等)各自的特殊性,還在于各民族的情感、心理等各自的特殊性。只要這些多樣性、特殊性存在,文化的多元性就不會消失。從唯物辯證法的眼光看,這些多元性、特殊性的具體形態以及多樣性的具體成分和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不斷地變化。但是,多樣性和特殊性任何時候都不會消失。只有單一性沒有多樣性,只有普遍性沒有特殊性的狀況,永遠不會發生。因而,世界文化走向全球一體化是不可能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世界文化仍將保持民族多元的格局。
二、多元民族文化的巨大價值
如果從某個民族的大民族主義或自視為優等民族的眼光去看,多元民族文化的格局是沒有意義的,甚至認為是有害的,認為它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因而主張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應大力推動世界文化的一體化。其實那種文化一體化,實質便是用它那個民族的文化來取代其它所有的民族文化,變多元民族文化的格局為它那個民族文化一統天下的格局。這是一種以強凌弱的文化沙文主義,是不可取的。
如果以人類為本位,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要去看,多元民族文化便具有巨大的價值。
首先,它能適應人類面對的多種生存環境。從全世界來說,人類(或者每個個體出生以后)面對的不僅自然環境是多種多樣的,而且社會環境也是多種多樣的。條件的好壞優劣,相差很大。人類總體以及每個個體剛來到世間無法對它進行選擇。但是,在各民族文化氛圍的熏陶下,使這些作為人類組成部分的個體和群體,首先能夠適應各自不同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而后才談得上對這個環境(自然的和社會的)進行改造,使其適應自身的需要。如果沒有各地域的民族文化,人們便沒有適應各種生存環境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作為類的這一部分便可能消亡。
其次,多元民族文化使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變化,產生了各種應變能力和抗御能力。人類的生存環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著的,有時的變化還非常劇烈。自然界的巨大天災,社會的急劇震蕩、戰爭、疾病和其它災難,都會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由于各民族文化是適應各種生存環境的產物,因而,從類的角度來說,它便具有應付各種環境的能力,使人類能夠抗御各種惡劣的生存環境。同時,在應付和抗御的活動中,還能更好地挖掘、鍛煉和發揮人類各方面的潛能。所有這些,對于人類的生存、延續和發展來說,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再其次,多元民族文化能使世界永葆活力和生機,永葆五彩繽紛的繁榮景象。多元民族文化不僅使世界避免成為單一的、陰暗的清一色,維護豐富多彩的狀態,而且能使世界充滿活力和生機。因為,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其寶貴的內涵。正是這種多樣性的共存,才使世界的發展充滿活力。同時,多元民族文化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保持社會各種力量的平衡,維護社會的穩定,從而促進社會的繁榮發展,也起著不可替代的調節作用。
最后,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來說,保存和維護多元民族文化,對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保存和維護民族文化多元的數量和格局,對人類社會的興旺發達以及對發揮每個人的多種潛能的價值,乃是不可估量的。我們應該像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平衡那樣,來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維護世界民族文化的多元格局。
三、文化趨同化是民族文化的大敵
和世界上一切矛盾的現象一樣,人類的文化,一方面從古以來一直是多元或多樣的,而且這種多元性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曾經起過、今后還將繼續發揮其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文化多樣或多元數量的不斷減少,也是自古以來一直出現的現象。特別是隨著歷史轉向“世界歷史”(馬克思語)以后,文化的這種多元數量的減少更日益加速。據有關資料的揭示,作為文化的依托和傳播工具的語言,古代有幾萬種,目前只剩下五千來種。據有的語言學家的研究,世界上每年消失的語言達25種之多。
文化多元數量的減少(兩種含義均如此)有些原因至今還未弄清,如瑪雅文化曾經在南美洲那樣地輝煌,后來到底如何消失的,至今仍然是個謎。但文化的趨同化,使文化多元的數量減少,使一些民族文化消失,乃是不爭的事實。
如今偌大的地球變成了“地球村”。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經濟的全球化似乎不可避免。在這種背景下,文化的趨同化趨勢,將是可想而知的。它將威脅著一些民族文化的生命。
現在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是:文化的趨同化到底是不是一個不可抗拒的歷史的必然?或者說,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會不會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一體化?
由于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從廣義的文化概念講,經濟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所以,說“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會不會也一體化?”這個問題本身便存在著邏輯的矛盾。如果從狹義的文化來說,經濟和文化之間的確是一種互動的關系。總體上說,歸根到底,經濟狀態決定著文化狀態;文化狀態對經濟的變化發展也有反作用,有制約作用。但是,這種互動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人們過去常常把這種關系描述為簡單的、直線型的,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它們之間是一種非線性的、錯綜復雜的關系。經濟并不簡單地決定文化。經濟對文化的決定作用,遠比經濟對政治的決定作用要小得多,要曲折得多。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文化也總是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文化決不會跟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迅速變化。雖然狹義文化和廣義文化的內涵不同,但在它們產生的根源上,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不應簡單地把文化看成經濟的一種派生現象。正因為如此,也就不能簡單地從經濟全球化的必然性推出世界文化一體化的不可避免。
所以,對“文化趨同化是不是歷史的必然規律?”的問題,不能囫圇地一概而論。就是說,需要分析。其中有些類型和層面,走向一體化是不可抗拒的,有些類型和層面則是決不可能一體化的。前者如科學、技術,后者如文學、藝術。也就是說不能籠統地說文化趨同是一歷史必然還是并非必然。
對那些并非必然的趨同化現象,人們必須提高警覺,不為眼前的經濟利益所驅動,也不被認識的短視所遮掩。比如,在建筑方面,一方面我們應該引用最先進的科學和技術,各種現代化的建筑材料和設備乃至先進的建筑思想;但另一方面,在建筑的藝術風格、氣派以及民族傳統的其它精華方面,也決不可丟掉。否則,便會造成建筑趨同化,在這方面失去豐富多采的局面。所以,我們必須自覺抵制那些并非必然的趨同化的發生,自覺保護各民族文化的特點,自覺維護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即保護多元民族文化“態”系統。這對人類的命運來說,將會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這里我們也應該指出,在保護多元民族文化生態的態度上,存在著歷史唯物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分歧。分歧的焦點可能表現在:可不可區分和怎樣區分文化趨同化的歷史必然和非歷史必然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主張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狹隘民族主義排斥具體分析,以民族的特殊性為借口反對人類文化的共性方面,一味排斥和拒絕汲取其它民族創造的一切先進的東西,認為人類文化的所有趨同化都是非歷史必然的。這種態度,實際上不能起到保護民族文化的作用。因為它魚目混珠,良莠不分,正好是有損于民族文化中的精華的。所以,它對保護民族文化和發展民族文化,也是非常有害的。
總之,文化趨同化是民族文化的大敵;同樣,排斥文化趨同化中帶有歷史必然性的方面,也是發展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大敵。
四、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是它的生命源泉
民族文化是基于兩個方面的比較而得以成立的。一是和整個人類的文化相比較而說的。文化是屬于人類的。所有的文化都有其共性。民族文化和人類文化的關系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二是指一民族的文化與它民族的文化相比較而說的。它們的關系是在共性基礎上的個性與個性的關系。從這兩方面來看,支撐民族文化存在的是其個性,亦即其特殊性。沒有個性、特殊性,就沒有民族文化。
首先,民族文化的生命來自其特殊性,即它是由其特殊性而誕生的。到底如何給“文化”下定義,至今莫衷一是。但如果從哲學的角度,把它概括為人類所創造的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可能萬無一失。人類創造財富并不像“上帝創世”那樣是一個模式。在廣袤的地球上,各個地域的人群為適應自己的特殊環境,通過帶有自己特點的認識方式和實踐方式,創造出了具有各自特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爾后逐漸形成為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總之,民族文化從它一開始形成,便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亦即個性。
其次,民族文化以其特殊性在和其它民族文化的相互競爭中表現出優勢,并得以保存和發展。凡能保存到今天的民族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優點,都有其寶貴的內涵,否則,它早在和其它民族文化的競爭中被淘汰掉了。這特有的優點,便蘊含在它的個性、特殊性之中。這特有的優點,也隨著空間的擴大和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和發展;但其個性和特殊性則必須保持。否則,它便會被其它民族文化消融掉,同化掉;或者融合成為一種具有新的特點和優勢的新的民族文化。
再次,為避免和抵制文化的趨同化現象,必須自覺發揚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優勢。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特別是交通和信息技術的發達,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利用與世隔絕、閉關自守的方法來保護民族文化,是再也不可能了。在這種背景下,要保護民族文化,必須自覺地發揚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優勢。越是民族特殊的,越是世界的。只有保護好民族特殊的,才能保持住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特色,才能在世界文化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而,才能得到世界承認。同時,也只有發揚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世界才能豐富多彩。
當然,在保護民族文化特殊性的時候,必須堅決地反對那種“必須保持原汁原味”的主張。所謂“原汁原味”,那便意味著要那種民族文化原封不動,不允許它發展,這也便意味著不允許別的民族享受現代文化生活。這是不人道的。
第四,為了保持和發揚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還必須處理好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人類文化的共性之間的關系。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始終離不開人類文化的共性。在人類文化的共性中,包含著所有民族文化中最一般、最精華、最先進的方面和成分。離開了人類文化的共性,不及時汲取和借鑒其它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和先進方面,民族文化就不可能發展。不發展就要落后挨打,甚至被淘汰。所以,在這里,必須整合好民族文化的個性(特殊性)和人類文化的共性(普遍性)之間的關系。同時,在堅持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個性的時候,還必須防止和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沒有這種整合工作,或者整合得不好,實際上就難以真正保護好民族文化的個性。
當然,民族文化自身也有個變化發展的問題,也有先進和落后之分。我們要保護和發揚先進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這里值得特別研究的是:先進和落后的界限到底在哪里?什么是判斷的標準?必須警惕混淆先進和落后的界限,更不能將兩者倒置。這里從根本上說是看它對人類長遠生存和發展(社會的發展和人自身的發展)是否具有價值。
總而言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不可避免的。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文化的趨同,更不等于世界文化的一體化。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使世界文化呈現為和而不同的繁榮景象。今天,在發生文化趨同的現象時,必須區分哪些部分和層面是具有歷史必然性的,哪些部分和層面是并不具有這種必然性的,而且是萬萬不可讓其趨同的。我們必須深入探究這種區分,自覺促進必然性的實現,堅決反對不具必然性的趨同。我們應該像保護多物種的生態那樣,保護多元民族文化的文化態。這就需要自覺維護和發揚各民族文化的個性(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便在其個性。
學術研究廣州17~21G0文化研究陳中立20032003本文認為,多元民族文化有深厚的客觀根基和人文基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不可避免,但它是和而不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來自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生命力/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北京 100732 作者:學術研究廣州17~21G0文化研究陳中立20032003本文認為,多元民族文化有深厚的客觀根基和人文基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不可避免,但它是和而不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來自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生命力/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網載 2013-09-10 21: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