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的規律問題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91(2000)06—0001—06
   一、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
  人的族類的特殊本性,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一個范疇。他在主體存在與對象存在中,將人類看成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人類出現后,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很快就意識到人類與其他類別都不同。各派的先圣先哲們對此都有不同的述論,都有對人性的分析、有對人性的培養、教育的主張。如中國的先秦諸子,都將人當成一個特殊的族類。古希臘也有真知灼見。但所有說明并沒有達到馬克思在《手稿》中所作的人的類本質的揭示的高度。馬克思之前的先哲們只說出了人能干什么。如人能創造藝術,人有道德、倫理規范。人能制定紀律、法律,這是任何動物都不能的。人具有理智,能對世界進行理性分析,使思想達到非常精微的地步,甚至可以透識精妙,這是動物所不能的。而馬克思在《手稿》中卻明確地概括了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這是一個對人的類本質的深刻的概括。所有造成人與動物的區別表現的原因就在這里。而且在馬克思以后的著作中形成了對這一方面的成套的理論。
  人之所以有自由自覺的類本質的形成取決于人的勞動。就勞動而言,其特殊意義如何?馬克思有深刻論述。如:“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P96)這種類本質的養成,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有較系統的論述,層次分明的分析,揭示出形成類本質的原因。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講了五個層次,可集中歸納為:“改造對象世界中人的能動的類生活。”〔1〕(P97)改造世界中——指勞動過程中,能動的類生活——指勞動創造過程中顯現的自由自覺。
  1.馬克思在《手稿》中將人與動物加以比較區分開來,說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向著創造對象性目標,人能進行自由自覺的創造。如在生產問題上,人進行勞動生產,動物的活動,甚至也可以說是生產,但兩者的生產不同。馬克思說動物只生產它自己和它幼崽的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生產完全是為繁衍自身,因此“動物生產是片面的”生產,僅僅是為族類的繁衍;而人的生產,不僅僅是出于動物的人的需要,而是超出自身的需要,即為社會進行生產,它自身不需要也生產。
  2.馬克思說:“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1〕(P97)比如人進行精神生產,創造藝術,創造各種制度,這就不是滿足肉體需要,而是娛樂精神,是滿足生存的高級需要。所以,人更多的是肉體需要以外的生產才是更重要的。這是動物根本無法做到的,動物既不能娛樂精神,也不能為他人生產。
  3.馬克思說:“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 ”〔1〕(P97)動物只生產自身,指動物的繁衍只繁衍其自身的生存、繁衍,需要造穴、找食,這是生產自身的擴展。但人是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即人的生產不僅表現為人自身的繁衍,還使家庭成為生產的基層單位,而且人將整個自然界作為人的對象世界,將人的生產創造能力推延到整個自然界中去。如種植蔬菜、養殖動物,推動動物的生產。人化的自然界就是人自身的再生產自然的表現,就是生產自然界的表現。
  4.從產品來說,馬克思說,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即動物除生存的直接需要外,無其他需要。其產品只能同其肉體相聯系,沒有自身之外的滿足其同類需要的生產,更不能自覺地為人生產。“而人則自由的對待自己的產品”,可理解為人的產品能滿足人的多種需要。如在自然中培植的東西,既可食用,也可觀賞;既可自己用,也可供社會用;而且在用途上是多種多樣的,作為原材料可加工出多種新產品。
  5.人與動物更顯著的不同在于人和動物生產尺度的不同。對動物來說只有一個尺度即物種需要的尺度。人有一種內在的尺度,是人的尺度;除此內在尺度外,人還能把握任何物種的尺度,甚至把握所有動物需要的尺度。因而人不僅為自己生產,而且能為動物生產。如為動物生產飼料,為動物建造屋舍。除人之外,任何動物都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人與動物的區別,體現為生產創造活動。從嚴格意義上說來,真正的生產創造活動只有人才能進行,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另外,人的創造和動物創造會對自然有何促進,對外部世界有何影響,人與動物也不相同。動物只是利用外部自然界,而且僅僅是一種利用。即使在利用時使外部自然界發生了些許變化,這變化也是十分單純的。這變化來自自身生存的需要。發生根本改變,即發生人化的改變,帶有支配自然界而不是適應自然界的性質。這種支配自然界由勞動創造來實現。所以,人在自然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記。而動物的活動談不上給自然界印上動物某一族類的自覺痕跡。
  自由自覺創造的另一種體現:人能在自己的創造之前進行預測,預測未來。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人離開動物越來愈遠,他們對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帶有經過思考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特征。”〔2〕(P516)這可以認為, 人的自覺性的行為,對于人的自由的實現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因為據此,就能越有意識地創造歷史,而不能控制的力量,不能預見的作用對創造的影響就越小。
   二、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現實
  人類發揮自由自覺的類本質,在實踐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現實。馬克思說:“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成為他的作品和現實。”〔1〕(P97)我們一般所說的自然界表現為一種自在的自然。如山川、大地等,這是人所生存的自然界。社會存在于自然的環境中,這就成了人所生存的自然界,也就成了社會的自然界。如中國社會在地球的方位上,僅僅是地球的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就在中國社會里存在著。所以自然界大于社會。但有限的自然界又小于社會。人生存的自然界與人有長期的互相依存的歷史。當這歷史達到一定的長度時,和人群構成對象化的自然界是這種人的對象化存在。這個自然界就成了生存于其間的人所造成的結果。這就是說自然界中對象化著人的勞動,而且正是通過這種勞動體現著人的自由自覺,使人在自然界中打下了自己的印記,使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現實。
  根據于此,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問題,這是關于美的本質的歸結性觀點。
  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在對象世界中的體現。人的本質在對象當中體現,這個對象就是美的存在了。通過勞動創造將人的自由自覺的屬人本質創造到對象當中,將人的自由自覺物化了。如大禹治洪水就物化了人對水流的自由自覺的要求。這個對象的存在,能夠顯示人自身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力量。應該說,無論在哪個領域,各個生產環節,所有成功的創造都能顯示人的自由自覺的力量。這是人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另外還有一種,人與之發生聯系的對象里邊,對象所顯示出來的意義,它所具有的價值、它的形式、內容,從里到外、從體到用,和人構成了一種關系。這時人并未將物質力量的勞動加于其上,如看月亮,觀賞花草,從感覺上,這個對象能否與人的本質力量相適應,是否可以變成人的本質力量承載的對象?我們的回答是,人本質力量在這個對象身上找到了實現的形式。沒有在對象上體現人的勞動創造,如觀賞月色,沒有將人的勞動對象化到月亮上去,也感到月亮的美,這是什么原因?這是因為人有一個標準,人自身的標準。在對象身上讓人能否感到存在的自由自覺。月亮成為詩情畫意的載體,成為對象化的存在,有很多說不出的原因。甚至有很多集體無意識的原因。它的光亮程度在夜間出現是適度的,如果其光亮如日光,人就失去夜晚。如果白天出現月光而取代太陽,那萬物無法生存。所以美的事物與人的自由生存條件、自由生活需要是相適應的。如果某物使人感到不自由,妨礙人的自由,人就不會感到它的美。只有在不干擾人的自由的前提下,物才能成為人的審美對象。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存在,不論是滲透著人的勞動,還是與人構成自由意義的關系,都是美的。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1〕(P97)說明勞動體現人的自由自覺,在對象化當中,人能“理智地復現自己”,即人把自由自覺的理性在創造的對象身上顯現出來。
  《手稿》中說:“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所謂能動,不僅顯現為某一時段的理智,還能不斷調節理智,不斷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體現為可以直觀地、外化地、為自己之外的人所用的對象。這是對象化的三種形式:理智地、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這三種形式創造出來的世界,就可以“直觀自身”——即自身的存在不是對自身加以審視才能把握的,而是從勞動創造中,從外化的勞動對象中觀照自己。如從畫上看畫家,從詩中看詩人,從建筑物的設計中看建筑師等等。只有在對象世界中才能直觀自身。我們常見有的人眼高手低,什么都不在乎,又一無所成,對自己沒有一個水平的估計,就是他不能直觀自身。
   三、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馬克思在《手稿》中說:“一方面,隨著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說來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對象對他說來,也就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成為他的對象,而這就是說對象成了他自身。對象如何對他說來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于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因為正是這種關系的規定性,形成一種特殊的現實的肯定方式。眼睛對對象的感覺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對象不同于耳朵的對象。每一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性,恰好就是這種本質力量的獨特的本質,因而也是他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它的對象性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獨特方式。因此,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P125 )這是馬克思關于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核心思想,現對其中的三層包含加以具體分析。
  (1 )第一句里的意思:在這里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存在。“自由自覺”是人的本質力量,這是對人的本質存在所作的說明。要找到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就要到這種本質力量的對象性存在的現實中去尋找。人的本質力量不能脫離現實,不能脫離對象化關系。一切對象化關系,都是人的本質力量存在的現實。對象是確證和實現本質力量的。對象是屬于主體之外的存在,是主體的本質力量在行動過程中造成的一種關系對象,如畫是畫家作的,畫本身并不是畫家。但在對象化的關系意義上來說,畫卻是畫家自身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顯現,它可以成為主體自身,因為它是主體存在的確證。從勞動創造對象上能體現對象與主體的這種密切的關系,失去對象,也就失去自身。
  (2)第二句里的意思:是說對象怎么能成為主體的對象。 主體怎樣使對象成為主體的對象,關鍵一點是主體的本質必須得有與對象本質相通之處,這時,對象才能成為主體的對象。那就是說,對象具有某種本質,因而主體不具備,對象不能成為主體的對象。只有對象所具有的某種本質,主體也具有,相通、相同,對象就成為主體自身。如對象是水做的,主體的本質也是水,對象就成為主體了。如對象是水做的,而主體是火,則對象不能成為主體。即對象與主體須為同質。漢代董仲舒說“均薪施火,其火就燥;平地注水,其水就濕。”則包含這個意思。你的經歷命運與《紅樓夢》中寶、黛等人物的經歷命運相同,那么,《紅樓夢》就很容易成為你的對象世界。而如果你是個封建的衛道士,像賈政忌恨寶玉的行為一樣,《紅樓夢》也很難成為你的欣賞對象。
  (3)第三句里的意思:人在對象世界里肯定自己本質的豐富、 廣泛性。人肯定自己的方式是惟一的——只有在對象世界里肯定自己。如畫家,只能在畫中肯定畫家,沒有畫,不成為畫家。低劣的畫,就證明你是水平低的畫家。沒有作品,就是空頭文人。除在對象領域外,人不能肯定自己,特別是藝術創造領域。馬克思在這里說“通過思維”,這思維也表現為一種對象,因思維一般都是經過外化的。如哲學家,將思維上升為哲學,顯現為哲學著作;再如中國先秦諸子,他們都有思維對象,思維外化,讀《莊子》如見莊子其人;讀《論語》如見孔子其人。此中的“全部感覺和思維”并不是一個所指:“全部感覺”是人的五官感覺,特別是視、聽感覺,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在外部世界的對象上來確證自身的本質。當你看到鮮花盛開,或月明星稀的天空,你能感悟到這個世界的存在,有詩情畫意產生于頭腦中,這是肯定自身的一種方式;聽到鳥鳴而有所感悟,即從外部世界感到自身的存在。中國古代的理論家,論述如何有感于清風明月,而且能夠和別人交流,并且感覺的伸延或復現著自己的創造,也是在感覺中肯定自己。特別是勞動創造把自身的本質力量顯現為一種現實,不僅利用外在對象條件,而且將其創造為一種現實對象,就能更全面、深刻地說明作為和這種對象構成對象化關系的那個主體的本質力量。
   四、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創造何以合乎美的要求?檢驗標準是什么?這個標準尺度即美的規律,而且美的規律就體現在創造中。人之創造就必然體現美的規律,這需要把創造美的實踐狀態加以研究,從而自覺地把握美的規律,也可以在接受美的對象時認識其之所以為美的原因,掌握一個尺度,將美看做美,而不是將丑認做美。
  這個問題是美學中的一個難題,而且是其他美學家所沒有涉及的,所以它是專屬于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范疇。而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美的規律時,也沒有進行系統論述,看法只是散見于《手稿》當中。因而,對美的規律的解釋、理解,也因人而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美的規律牽涉美的各個范疇,而且從實踐角度來說它是極為復雜的。因而不僅是美學理論問題,而且是實踐創造的歷史問題;不僅是藝術領域,而是與人的勞動創造、社會生活創造,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有密切關系。凡人從事的創造行為,都在美的規律中體現出來,因而對它的解釋十分困難。
  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1〕(P97)
  這段話中,馬克思沒有直接解釋美的規律是什么,在這段之后,馬克思就講到了“三個復現”,這好像是對前邊所說的美的規律的實踐表現的表述,即美的規律是在“理智地、能動地、現實地復現”中,“直觀自身”中得以體現。對于人的審美建造,究竟按怎樣的原則去建造,可以歸結為三個層面。
  首先是取自人自身。人自身與美的規律關系如何?在什么樣的意義上體現美的規律?人作為自由自覺的族類,能夠自由自覺地把自身的尺度推向對象世界,人類社會產生,人出現,人就是這樣地創造著。人在一切活動領域都將內在尺度推向對象世界,在對象世界中創造出人自身的存在,并能在所創造的對象中直觀自身,創造自身。自身創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也表明在創造對象中創造自身的能力提高了。這是人創造歷史的一個貫穿性的特點——把自身尺度推向對象世界,這就是一個規律。這是人按照自由自覺的類本質進行的創造,他不能不遵循著自身的存在,從古至今,一直如此。
  黑格爾曾說:“人總是按照自己的心胸的深度和廣度去創造世界。”馬克思主義講人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觀去改造世界,這都在說明人按照自身去創造,而且以自身作標準。法國18世紀啟蒙主義作家孟德斯鳩的書信體小說《波斯人信札》中講:“如果一個三角形要創造一個神的話,這個神的面貌也是三條邊。”說明神是按照人的形象創造的,是“宗教是人的異化”的形象解釋。
  那么,人建造物品是怎樣的規律呢?如桌、房,同樣也是以自身尺度來創造的。人的無機身體是人創造出來的。它雖不是人自然身體的一部分,但它能伸延人自身的能力,即將人自身的能力擴展到對象世界中去。如用扳手擰螺絲,就是以扳手將人手的力量加以伸延。所以凡經人創造的東西,總是和人自身的存在相關的。這一特點無論是人類早期的神話時代,還是在今天的信息時代,一直是以這個規律延續著的。所以“以己度物”,是以美的規律來建造,將人的尺度推向對象世界,又在對象的創造中顯現人自身。這是衡量對象美與不美的一個獨特視點。
  其次是取自人的創造活動過程。從人的活動的角度來看人的勞動建造、藝術創造以及生活創造,這也是美的規律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方面,也是實現美的規律的重要體現方面。而且人的活動過程在顯現美的規律上比創造結果更重要,更專屬于人類,是真正的“無為無不為”。正因為這樣,人才能夠超脫為自身的所需去進行創造,實際上,越有作為的人,越是不為自己的人,“助人為樂”,為大多數、為社會進行創造,才更能顯示人自由自覺的價值。因而馬克思提出美不僅僅體現在創造結果上,更體現在創造活動當中。只有不為自身所需而創造時,才更能顯示創造的意義。將人的活動作為一個對象,而不僅將活動結果作為對象,這是十分正確的、必要的。如果不將活動當成對象,實際上就是浪費生命。沒有高度的生命自覺,就不能實現這個自由。如能在創造當中,并在創造中超越自身需要顯現出為社會為歷史進步而創造的精神,這就是美的規律的實現。
  最后是取自人的對象化關系。這是說在對象世界中直觀自身,它在創造結果上體現得最充分。如果對象上體現著主體的自由自覺,那么這對象就是按照美的規律建造的。越能體現主體的自由自覺,越能體現對象的美。“三個復現”,體現為物化的對象中,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顯現。如藝術品,作品對象身上顯示了主體的存在,是主體的對象化。工業品,有時不是單個人的創造,是群體的系列的創造。但每個環節都必須體現自由自覺,以“理智地、現實地、能動地復現”的方式體現美,雖不直接、明顯地體現情感,也表現美。它能將人的理智、能動精神和現實創造結合在一起,因而產品就成為直觀主體的確證和肯定,是主體本質力量的顯現,也是美的創造。
  以上三個層面中,“人的對象化”是核心,具有貫穿性的特點。
  因為,一切存在都是對象化關系中的存在。任何一個存在物都是在對象化關系中的存在物,如果自身之外沒有對象,那么它自身就不能成為對象。這一認識中包含著:從人與對象關系中考察,無論哪個角度,都脫離不了對象化關系。人是自然,人又生存于社會中,具有社會人的性質,因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存在。社會中的一切都是由人創造的,對象化著人的勞動和心理存在。工業化的社會是顯現著人的勞動和心理存在的。一切存在都是對象化關系中的存在,沒有脫離對象化關系的存在。馬克思所講的石頭、空氣、光等,既可作為人的實際對象,也可作為人的藝術對象,與人構成對象化關系。這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正因為是對象存在,而且都是在對象化關系中的存在,這就使得對象存在有和它對象化關系的存在。構成對象化關系后,對人來說,人是主體,對象是主體的對象;但對于對象來說,人是對象的對象,即互為對象,或互為主體。
  在對象化的存在中,主體以人的內在固有尺度施于一切對象之上。馬克思在用“內在固有尺度”這個說法時,前面沒有加上主體所指的限制。因為前面已經講了種的尺度,是指動物而言的,因而相對看來,就邏輯關系說,它只能是人的尺度,是人的自由自覺的尺度。將其解釋為動物的內在尺度并不恰當。內在固有尺度即人的尺度。內在尺度除將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規律體現出來,直接體現在人創造的對象身上,同時還能掌握各個物種滿足自身需要的尺度,能運用動物的尺度去自覺地為動物創造生存條件,這就是內在尺度。當內在尺度運用時,它與種的尺度就不一樣了。動物用種的尺度去創造時,雖然往往也能體現仿佛是人的意志的成分而受人的驚贊,使人在動物創造中被觸動發生能動性、理智性,從而產生仿生創造。但對動物自身來說,并不是真正美的表現,是人在對象身上發現了美,存在著美的底蘊,而對動物則只是出于生存需要,并沒有超出種的尺度,不是按照美的規律建造的。人仿鳥而造成飛機,則是按照美的規律的創造。人為動物進行創造,把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身上去,則能體現真正的美。也就是前面所講的能動的復現、理智的復現、是自由自覺的復現。所以內在尺度是合乎美的規律的尺度,內在尺度中就包含著美的規律。
  〔收稿日期〕2000—09—08
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沈陽1~6B7美學王向峰20012001如果我們以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觀點為基礎,要去說明美的規律,必須認定它是美的本質的實現過程,在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的展開與確證中加以認識。因為人在審美創造中,為了在對象中理智地、能動地、現實地直觀自身,他們把自身內在固有的尺度推延到一切實踐創造活動之中,并超越直接需要去進行創造,構筑一個對象化的世界。藝術創造遵循藝術規律,體現美的規律,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并在對象化的方式中,以己度物,自由超越,達到藝術審美規律的實現。美的規律/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內在固有尺度/藝術規律王向峰,遼寧大學 文化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王向峰(1932—),男,遼寧遼中人,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的理論與歷史的研究。 作者: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沈陽1~6B7美學王向峰20012001如果我們以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觀點為基礎,要去說明美的規律,必須認定它是美的本質的實現過程,在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的展開與確證中加以認識。因為人在審美創造中,為了在對象中理智地、能動地、現實地直觀自身,他們把自身內在固有的尺度推延到一切實踐創造活動之中,并超越直接需要去進行創造,構筑一個對象化的世界。藝術創造遵循藝術規律,體現美的規律,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并在對象化的方式中,以己度物,自由超越,達到藝術審美規律的實現。美的規律/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內在固有尺度/藝術規律

網載 2013-09-10 21:48:45

[新一篇] 論美的結構

[舊一篇] 論老舍1941年前后的文學回歸    ——兼及《四世同堂》的寫作準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