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在北侖尤其是北侖東部柴橋一帶人們的心目中,瑞巖寺不僅僅是地理學意義上的國家森林公園、旅游風景區,那巉巖激泉、蒼松茂竹的秀美景色,承載著鼎盛與衰落、傾圮與重建的歷史,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經歷了千年滄桑的瑞巖寺,已成為北侖的一個文化符號。
柴橋往西去紫石,經河頭,過林下,沿著潺潺溪流畔鵝卵石砌成的古香道緩緩上坡,就能看到掩映在青藤古樹中的山門。瑞巖寺創建于唐代會昌年間,距今已有1100多年,在鼎盛時期,曾與天童寺、阿育王寺一起被譽為浙東三大古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御書“施慈北濟”匾額一方,瑞巖寺更是名聲大震。瑞巖寺以風景秀美取勝,曾有十二峰、靈芝山、石柱潭、滴水巖、綠筠屏、飛石坑、芝水橋、石菌閣、聚石堂、剪月亭等“瑞巖十景”。
翻閱北侖歷代詩詞,以瑞巖寺為題材的酬和吟詠之作有很多。明代泰邱鄉(今霞浦一帶)人徐石蒲“澗曲泉流暗,峰低日下遲”,清代孫煥贈瑞巖寺高僧凈月詩“瑞巖奇峰一十二,靈芝簇簇光斑斕”,清代王世宇“矗峰環翠異,曲徑得幽余”,清代陳元杏“行到林深流水盡,嵯峨古寺隔人間”,清代昆亭人劉慈孚的《瑞巖寺晚歸》“夾溪深樹亂啼鴉,到處園林長桔芽”等詩句,均狀盡瑞巖寺美景。清代朱滄鰲的十首五言律詩《瑞巖十景》,更詳寫各個景點風貌,成為瑞巖勝景大全錄。
歷史進入近代,烽火連天,瑞巖古剎因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而成為庇佑眾生的一方凈土。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入侵鎮海,百姓四處逃難,動蕩不安,海晏鄉(今柴橋)人王在田顛沛流離之余到瑞巖寺游覽,寫下“渾忘塵世事,贏得此身閑”的詩句,瑞巖寺給了他動亂中的片刻撫慰。抗日戰爭時期,鄞、鎮、定相繼淪陷,鎮海中學兩度遷入瑞巖寺。白天,梵音與書聲相和,香火共炊煙交織;夜晚,睡在柴間、閣樓的地板上,忍受著老鼠、跳蚤、蟑螂的嚙咬,艱苦歲月更激勵莘莘學子發奮攻讀。日后,瑞巖寺學子大都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他們中有中科院院士、微電子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志堅,旅美著名作家於梨華等。
上世紀50年代,瑞巖寺下方山坳筑起水庫,從此漫漫古香道永久沉落寂靜水底,瑞巖寺的香火逐漸湮滅。國營瑞巖寺林場建立,藏經樓成了辦公室。“文革”浩劫期間,除了藏經樓幸免于難,其余古建筑被徹底摧毀。
但瑞巖寺并未衰落,每一屆柴橋中學學生都要到學校建在林區的農場勞動,他們挑著鋪蓋口糧,浩浩蕩蕩,穿過整個柴橋鎮,來到林區。白天開墾種地,晚上在汽燈下自習,林區呈現從未有過的興旺。此時的“瑞巖寺”一詞,已經約定俗成泛指整個林區。瑞巖寺美景吸引著遠近人們,無論春夏秋冬,都會有人在林區流連忘返。戀愛中的男女選擇瑞巖寺作為談情說愛的好去處,每當周日,男的騎自行車,女的坐在后面車架上,悠悠蕩蕩往西行去,路人一看便知道,他們是去瑞巖寺談戀愛的。現在柴橋的大半成年人,都有版本不同但大致雷同的“瑞巖寺記憶”。
去年春天,新瑞巖寺在古剎舊址附近建成,重建的格局與舊制完全一致。許多白發蒼蒼的老人朝山進香之余,會在密林深處小憩,撫今追昔,久久沉默不語。更多的年輕人登上瑞巖寺山頂,極目遠眺,看視野遠方的海面,遠洋輪從北侖港出發,駛向浩瀚的太平洋。
鄭孟杰 2012-08-14 22:33:2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