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系回顧與未來十年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自1949年至今,臺灣與祖國大陸分離了近五十年。回顧近五十年來的兩岸關系,總的趨勢是逐步向前發展的。海峽兩岸由統一到分離是國共內戰和外國勢力干涉造成的,但兩岸關系由對抗走向正常交往,則是歷史的必然與兩岸人民的心聲。隨著兩岸交往的不斷深入和所有中國人共強共榮意識的增強,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的政治溝壑最終是能填平的,中國的統一與強大定能實現。
      兩岸關系五十年之回顧
  筆者將五十年來的兩岸關系作整體與比較分析,發現一條較為規律性的特點,那就是臺海兩岸關系的發展大體以十年為一個階段。當然每一階段不一定都是十年,有的是八年、九年,有的是十一年,這里指的十年是一個概數。
  第一個階段是海峽兩岸對峙局面形成與兩岸嚴重軍事對峙時期,時間為1949年至1958年,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殘余勢力逃到臺灣、“八二三”炮戰為重要標志。在這一時期,祖國大陸要渡海解放臺灣〔1〕,臺灣當局要軍事反攻大陸〔2〕,國共兩黨在祖國大陸東南沿海島嶼多次展開激烈戰斗,國共內戰仍在繼續。由于朝鮮戰爭的爆發,由于美國的干涉,國民黨當局得以在臺灣站穩腳根,臺灣遂與祖國大陸暫時分離。
  第二個階段是海峽兩岸局部軍事沖突時期,時間為1959年至1966年,這一階段實際上只有八年。由于國際局勢發生變化、中蘇交惡,在“八二三”炮戰的前后,中美開始接觸、談判,中國政府對臺政策也出現相應調整,開始強調和平解決臺灣問題〔3〕, 國共雙方在謀求進行接觸〔4〕。國民黨當局一方面繼續對祖國大陸沿海地區用兵, 致使兩岸小規模軍事沖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又因自身力量的有限,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軍事、政治作戰”的策略,兩岸關系較前一階段有所緩和。
  第三個階段是海峽兩岸冷戰對峙時期,時間為1967年至1977年,前后有十一年。1966年,祖國大陸“文化大革命”開始,對臺工作受到影響和沖擊,但對臺政策仍以“和平解放臺灣”為基調〔5〕。 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關系開始解凍,中日關系正常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得到恢復,臺灣當局出現前所未有的“外交危機”。國民黨于是對內實行“革新保臺”〔6〕,對外推行“總體外交”, 大陸政策轉變為“光復大陸”之下的“絕不談判”、“絕不妥協”〔7 〕。較前一階段,這一時期兩岸已很少發生直接武裝沖突,局勢已大為緩和,但兩岸前沿陣地處于軍事對峙局面仍在繼續。
  第四個階段是海峽兩岸和平對峙時期,時間為1978年至1987年。七十年代以后,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了對臺方針政策,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1979 年1 月中美建交為新對臺方針的出臺準備了基本條件。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8〕、1981 年國慶節發表的“葉九條”〔9〕,確定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基本方針政策。 臺灣當局在國際形勢發生不利于自己變化的情況下,也改變和放棄了“反攻復國”的口號,轉而推行“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0〕和處理兩岸交往不斷增多的“三不政策”。與前一時期相比,兩岸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即由軍事對抗走到了和平對峙,雙方都強調以和平手段解決兩岸的分歧與中國的統一問題。
  第五個階段為海峽兩岸民間交流時期,時間為1987年至今。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兩岸關系的緩和,兩岸人民沖破重重障礙進行交往。而中國共產黨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和促進兩岸“三通”、“四流”的對臺政策,得到兩岸民眾的歡迎,對臺灣當局禁止兩岸人民自由來往的大陸政策產生巨大沖擊。為了適應島內外形勢的需要,蔣經國晚年決定進行“政治革新”,為國民黨大陸政策的調整與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緩和提供了前提。1987年7月,臺灣解除實施長達38 年之久的“戒嚴令”〔11〕,同時也解除臺灣民眾赴大陸不能以香港、澳門為首站的禁令,11月正式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后來又逐步允許兩岸“間接”、“單向”經貿往來。對臺灣方面的舉動,祖國大陸表示歡迎并予以積極配合,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促進海峽兩岸民間交流與交往的措施。從此,兩岸人民開始自由往來,兩岸的民間來往日益頻繁。進入九十年代后,兩岸從單向交流發展到某種程度的雙向交流,交流項目從探親擴展到經貿、體育、學術、文化等各方面,層次也越來越高,以致兩岸戴白手套的官方機構圍繞兩岸交流的諸多事務性問題進行協商、談判,兩岸官方不接觸、不談判的局面有所突破。兩岸進行交流的結果是兩岸均受益,如兩岸日益密切的經貿關系為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注入了活力。增加往來、互惠互利,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心聲,他們無不為之歡欣鼓舞。兩岸民眾的往來與交流的不斷深入,表明兩岸關系已進一步緩和,中國和平統一露出了曙光。
      兩岸關系將邁入新階段的原因
  如果“十年階段論”成立的話,那么兩岸關系到了1997年以后將會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而實際上,兩岸關系通過十年來的民間交流過程后,正在醞釀新的變化。對兩岸十年來的接觸進行觀察可以看出,兩岸暫時的歧見并不影響雙方的交往、合作與互利,兩岸人民之間的隔閡是完全可以消除的。當然發展過程中也不會一帆風順,還會出現曲折,甚至遭受到嚴重挫折,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它將因形勢的變化與需要而被改變。這是因為:
  (一)兩岸關系繼續向前發展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需要。臺灣當局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后,眾多臺灣同胞不僅可以與祖國大陸親人團聚,而且經過投資、貿易獲得不少好處。據臺灣官方統計,兩岸1996年貿易總額達238億美元(實際數字還要大),其中臺灣方面享有150億美元的順差,祖國大陸成為臺灣最大進出口市場。如果除開對祖國大陸的貿易順差,臺灣對外貿易就會出現近百億美元的逆差。更重要的是,許多臺商通過對祖國大陸的投資,不僅擺脫了在島內發展的困局,而且賺取了巨額利潤。總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關系的穩定與發展,對海峽兩岸都十分有利。因此,兩岸人民強烈要求維持兩岸和平氣氛,反對“臺獨”勢力破壞兩岸關系,不希望戰禍再起,保證他們能往來于兩地,更希望建立一種使兩岸關系發展、增進往來的機制。這是兩岸繼續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因。
  (二)和平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世界經濟重心漸向東移,區域內的合作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這種趨勢要求兩岸進一步攜手合作,共創中華民族的輝煌。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朝著接觸、合作方向變化,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顯著增強,經濟發展區域化的態勢日見明顯。這種發展趨勢不僅有利于將經濟建設作為工作重心的中國大陸爭取到發展經濟的有利環境,而且為中國與世界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作為中國一部分,與祖國大陸同文、同種、同俗的臺灣,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下,與祖國大陸的經濟合作關系自然將進一步密不可分,并將有極為廣闊的前景。而世界經濟、政治重心逐漸東移,亞太成為全球最有活力、最受人矚目的地區。與亞太地區同處上升趨勢的中國,自然將與亞太地區國家一道在國際社會中更有份量地發揮穩定世界局勢、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促進人類進步的巨大作用。臺灣當然不能自外于這一大環境,而且只有與祖國大陸進行合作,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提振臺灣經濟。包括海峽兩岸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若能精誠合作,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強盛一定能實現。
  (三)香港的回歸及其穩定與繁榮對兩岸關系的發展有直接影響作用。第一,香港能順利回歸,證明中國的統一必須走自己的路,“一國兩制”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已跨出成功的第一步,這對臺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最值得參考的范例,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一國兩制”是切實可行的,有利于消除兩岸間的誤會。第二,香港回歸祖國大陸后,與祖國大陸密切結合,互相取長補短,港島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將步上新的臺階,這將使兩岸民眾特別是臺灣民眾更加相信兩岸合作則互蒙其利,大大推動兩岸間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第三,香港將更加有效地發揮兩岸間的“窗口”、“橋梁”與“管道”作用。香港在英國人統治時,就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在臺灣與祖國大陸之間起到了“窗口”、“橋梁”與“管道”作用,兩岸可以通過香港相互觀察、相互了解,兩岸間的民間交流與經貿往來,主要是通過香港來進行的。香港回歸祖國后,香港原有的這些功能不僅不會削弱,而且會愈益加強,臺灣和祖國大陸之間完全可以通過香港而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兩岸的直接來往已排上議事日程。
  (四)臺灣當局阻礙兩岸關系發展的現行大陸政策受到島內民眾的普遍批評。臺灣加工出口經濟型態決定了其對外的高度依賴性,包括原材料、燃料、勞動力等都需要進口,生產出來的產品絕大多數要銷往島外。正好祖國大陸具有豐富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繼續提高,形成了潛力巨大的市場,這為臺灣經濟的出路提供了廣闊空間,祖國大陸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腹地。兩岸貿易額占臺灣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以及臺灣對大陸的巨大貿易順差,充分證明臺灣需要大陸。而兩岸的間接往來,增加了臺商的成本,削弱了臺商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廣大臺商強烈要求兩岸快速直航。臺灣當局自去年以來,對臺商赴祖國大陸投資進行諸多限制,違背了臺灣經濟發展規律,受到了廣大臺商的普遍反對,臺灣當局將被迫調整大陸政策。這勢必有利于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以上種種因素的結合,勢將促使兩岸關系在世紀交替之際走上新的臺階,這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全世界所有中國人的共同愿望。
      兩岸關系未來十年展望
  照筆者的淺見,近五十年來的兩岸關系已經歷了五個階段。當前,正是兩岸關系朝向新階段轉化的時期。也就是說,兩岸關系經歷了十年的民間交流時期后,要進入新的、更高的階段,即第六階段。那么第六階段的兩岸關系將是什么樣子的呢?
  當然,要完全預測新階段的兩岸關系是一件比較難的事,因為影響兩岸關系的因素很多,特別是人為的因素難以把握。因此,筆者只能是根據兩岸關系的歷史進程與當前的情況做一大膽的猜測,準確與否,還有待于今后的事實去檢驗。
  大體上,新階段的兩岸關系至少包含三項重要內容。一是兩岸政治上打破僵局,進行政治接觸與談判。二是兩岸“三通”,進行全面直接往來。三是兩岸在經濟上初步形成分工合作局面。
  所謂兩岸政治上打破僵局,指兩岸不僅恢復處理兩岸交流事務的事務性協商與談判,還得要在政治談判上有所進展,即兩岸達成有必要進行政治談判的共識,并就政治談判的程序進行正式協商,這是當務之急。在“一個中國”原則上達成共識、就結束敵對狀態進行協商與談判,將是新階段兩岸關系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內容。是不是能在這些方面達成共識甚至簽訂協議,這將要視國際局勢及兩岸情勢的發展而定。但只要有了政治協商與談判,就應視作兩岸關系新階段的開始。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和當前形勢的分析,海峽兩岸在未來十年內達到新階段的目標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所謂兩岸直接往來,是指兩岸間人員與貨物的來往不必要經過香港、澳門或第三地區,直接往返于海峽兩岸。這樣,臺灣的民用航空器、輪船可以直接飛抵或駛抵祖國大陸飛機場或港口;祖國大陸自臺灣輸入的產品、原料等可以從該產品出廠地附近的機場或港口直接運抵大陸;臺灣的信件與電信可直接送抵或傳達至祖國大陸目的地;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旅游、經商,進行學術交流等各種活動,可以從臺灣的機場、碼頭直抵祖國大陸各地。相應地,祖國大陸的民用航空器、船只也可從祖國大陸機場與港口直抵臺灣,臺灣自祖國大陸輸入的原料、燃料和各種產品可從該產品出廠地附近直接運抵臺灣,祖國大陸的郵件與電信可直接傳遞到臺灣目的地,祖國大陸民眾可直接從大陸主要城市去臺灣進行各種交流活動。也就是說,海峽兩岸要直接通航、通商、通郵。這樣往來于兩岸的民眾可節省旅途時間,減少途中的麻煩與開銷;兩岸各自輸出與輸入的原料、燃料、產品等運輸價格將大為降低,手續也將大大簡化,提高兩岸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就當前形勢來看,兩岸“三通”迫在眼前。
  所謂兩岸在經濟上初步形成分工合作局面,是指兩岸在經濟上進行初步合作,雙方能揚長避短,共同發展與繁榮。具體而言,指兩岸產業分工逐步深化,不僅有“垂直分工”,而且還有“水平分工”。目前,兩岸“垂直分工”的局面基本形成,臺灣方面也對“垂直分工”積極推動。隨著兩岸經貿往來的日益密切,兩岸產業“水平分工”也會得到發展。從兩岸整個產業結構水準和資源天賦來看,兩岸未來就具有水平分工的條件,特別是大陸實施“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更為兩岸產業分工的不斷深化提供了可能。
  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及兩岸的現實需要角度去分析,達成以上三項指標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基于這種認識,筆者對兩岸關系的好轉和中國的統一前景持樂觀態度。特別是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再次重申,“作為第一步,海峽兩岸可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進行談判,并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担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并對今后兩岸關系的發展進行規劃”〔12〕,表明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海峽兩岸可就一切問題展開談判,兩岸關系也將因此進入更高階段。當然,兩岸關系在向新階段邁進的過程中和新的時期內還會遇到一些阻礙,但前進的車輪是不可阻擋的,只要祖國大陸經濟繼續增長、社會持續穩定,兩岸關系必定走向新的階段。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磨合,兩岸最終能消除各種歧見,中國最終會走向統一。
  注釋:
  〔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第598—599頁,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年版。
  〔2〕蔣介石:“革命實踐運動綱要”,載《蔣公全集》第2061 頁。
  〔3〕《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二輯下,第2866頁, 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
  〔4〕《海峽兩岸關系40年》第13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5〕《中國建設》第6頁,198年第4期。
  〔6〕《蔣院長言論集》第一卷,第92—94頁, 臺中央日報社印行,1978年3月6版。
  〔7〕張其昀:《黨史概要》補編,第2100—2102, 臺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年版。
  〔8〕《人民日報》,1979年1月2日第1版。
  〔9〕《人民日報》,1981年10月1日第1版。
  〔10〕張鎏波:《中華民國春秋》第592頁,臺三民書局1981 年版。
  〔11〕臺《中央日報》,1987年7月15日。
  〔12〕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第46頁,單行本,1997年9月版。
臺灣研究京18~21,27D4中國政治朱顯龍19981998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作者:臺灣研究京18~21,27D4中國政治朱顯龍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4:28

[新一篇] 兩位藝術大師為何不相能?  ——略論魯迅與梅蘭芳

[舊一篇] 兩種典型形態市場經濟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