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秋季我國開始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計劃編寫的大綱和教科書,在突出素質教育方面傾注了很大的心力。
從大綱來說集中表現在四點:1、 把思想教育和良好的習慣培養列入教學要求;2、把能力訓練列為教學內容, 并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3、對漢語基礎知識本著“精要、好懂、 有用”的原則做了調整;4、把課外活動正式列入教學內容之中。 從教材來說主要表現在指導思想與體例框架上。教材的指導思想是:聯系生活,扎實活潑、有序地進行語文基本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傳授知識,發展智力,進行思想教育。教材的體例框架由五部分組成。1、單元揭示;2、課文若干篇(分教讀與自讀兩類);3、作文訓練或聽說訓練;4、漢語基礎知識和與課文相關的百科小知識;5、語文活動。
以上大綱和教材所體現的素質教育要旨,可簡約為八個字,即“興趣、方法、習慣、能力”。如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落實這些有關素質教育的要旨?筆者在八十年代研究成果《四程序單元教學法》的基礎上,創設了《五程序單元教學法》。本文擬就這些方面的問題做闡述性的介紹,謹求教于語文界方家同仁。
一、《五程序單元教學法》的結構和操作
《五程序單元教學法》遵照教材編排的體例,恪守既合理優化又容易操作的基本原則,構建“以一單元為一課”的教學結構模式。
(一)單元啟始課。
所謂“啟始”,就是啟發開始學習的意思。啟始課依據“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和“學貴知疑”的教育理論,設計三個教學要點:1、明確單元學習目標;2、講授單元知識理論;3、 整體感知教材。單元學習目標在單元提示里一目了然,學生一看就知道,關鍵是教者憑借這個目標去質疑,讓學生知疑,把學生引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求知境界。講授單元知識理論,有點借用理科先教定理再講例子的教法。定理只有一個,例子卻有無數個,啟始課講授了有關單元的知識理論,閱讀課就可以用比較法區別和記憶“同一定理”用于“不同例子”中相似知識的不同點,不同知識的相同點。關于整體感知,主要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自己解決不需老師講授的問題,如生字詞的辨析,有關作品背景、作家生平、創作等。
有了啟始課這三個環節做鋪墊,下面的教程就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重復和頭緒。啟始課是單元教學的綱領課,綱舉才能目張。
(二)單元閱讀課
單元閱讀課分為教讀課和自讀課兩類。根據兩類課文的不同作用設計四種課型操作。
1、兩篇以上教讀課文同時教學,不分軒輊,求同比異, 穩定共性突出個性,這樣的課型稱之為“并進式課型”。
例如:把《白楊禮贊》和《聽潮》放在一起教讀,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閱讀文章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課文思想內容;引導學生明確兩課文的共同點——都不直接表達寫作意圖,區別不同點——一是托物,一是借景。第二課時,朗讀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傳授有關語法知識(排比句、反問句、比喻、擬人等),培養語感和語境意識;最后點明兩篇文章語言風格迥然不同的道理,旨在教育學生寫作文應尊重自己的真情實感。所謂“教讀”,就是不僅教語文知識,更要教學語文的方法。新教材將過去稱做“講讀課”的文章改稱做“教讀課”,一字之改,旗幟鮮明地指正了教讀課的方向。
2、對于典型性很強的,難度又比較大的,或者獨成一體的教讀課,則單篇進行教學,這種課型稱之為“單打一式課型”。
例如《分馬》一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學生能扎實地理解把握這一點,并用之于寫作,將受益匪淺。教學設計:環境、情節兩要素只用三五分鐘時間解決,重點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怎樣的性格?怎樣刻畫出這樣的性格?本文人物語言、動作個性化很強,為刺激學生的好勝心和參與意識,可以請幾個學生分角色表演,其余觀后評論。表演者肯定要深入體驗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盡力演好;觀看者也會懷著極大的興趣尋找評價表演者得失的依據。如此教學,較長的課文一課時即可完成。關鍵之點是,一定要十分明確“這一篇”課文教什么,怎么教,否則只能如一般的教學套路一樣,遵照“麻雀雖小五臟齊全”的觀點去“解剖麻雀”。
3、對于與教讀課相似處不多的,但難度并不大的自讀課, 則完全放手由學生自己學習,這種課型稱之為“自讀式課型”。
操作行為:每冊書每單元的自讀課在學期伊始就確定一位學生做小老師,屆時由小老師主持全班學生完成讀書、討論、評價、總結的全部學習過程。在沒有出現大的差誤的情況下,老師可以不發表任何意見,只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鼓勵性的小結。此課型設計旨在讓“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體驗成功的感覺,培養“自能讀書”的能力。
4、把具有相似處共同點的教讀課和自讀課放在一起教學, 教讀課起示范作用,自讀課起遷移能力的訓練作用,這樣的課型稱之為“導讀式課型”。
例如:把《春》和《濟南的冬天》放在一起教學,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生抓住“景物特征”、“幾幅圖景”、“怎樣描繪圖景”三大問題學習《春》。第二課時,布置學生用自讀式課型方法學習《濟南的冬天》,要求不僅解答出學習《春》的三大問題,而且歸納出這兩篇散文寫景狀物和抒情的方法。最后設計的技能性操練:放一段有關景物的錄像或出示一幅風景畫,請學生觀察、思考,四人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口述景物特點、景物層次、景物可抒發的思想感情,敘述時重點強化不同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
(三)單元作文課
單元作文課設計課內完成的必作作文和課外完成的隨意作文。
必作作文依據教材每單元安排的作文訓練用三課時在課堂內完成。操作行為:第一課時,布置學生按訓練要求在40分鐘內寫作成文。第二課時,教師先組織全班同學共同評講幾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定出優劣標準,再指導四人小組評講本小組或別的小組的作文。第三課時,布置學生按師生評改的意見在40分鐘內修改好作文并謄寫到作文本上去。寫、評、改三部曲,定時、定質、定量地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課外完成的隨意作文不定時、不定質、不定量。做法是要求學生自己買一個較厚的、較精致的硬抄本作為作品集子,為它起名、寫序、編目錄。所謂“隨意”并不是放任自流可寫可不寫,而是指不同能力層次、不同愛好的學生自由命題寫作而已。喜歡靜的可以寫觀察日記,有辯才的可以寫評論雜感,立志做文學家的可以寫小說、散文,詩,一時沒什么可寫的,也可以摘抄名句名段……一個學期結束,進行一次“作品集”評比,評委有老師有學生還有家長,獲前五名的學生就由班委會嘉獎。隨意作文訓練觀察、分析、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四)單元活動課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活動課的操作行為無法有標準定式。僅從課內和課外來說,大致可以這樣設計:課內的活動課一般安排一課時完成,如“聽說訓練”,“辯論會”、“詩歌朗誦”等。課外的活動課須培養一批專職負責的學生干部,不一定全由老師去組織。現在實行雙休日,學生天性好動愛玩,而家長卻怕出事怕耽誤學習不給出去玩。語文活動課作為正式教學內容有目的有組織地出去“玩”,正好解決了這對矛盾。
(五)單元總結課
呂叔湘先生在《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中指出:“必須認清人們學會一種語文的過程”,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養成一種習慣。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因此,語文教學要做到“少而精、少講、精講”,做到“講為練服務”。可見,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要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上下功夫。如果語文教學過程沒有“練”這一環節,用呂老的話來說就是“半身不遂的語文教學”。單元總結課就担負著“反復實踐”的任務,從三個方面設計教學要點:
1、回顧前面幾道程序的學習, 把單元知識歸納梳理成規律并明確其運用方法。2、依據規律方法指導學生實踐操練。 可以分解成幾個方面訓練,也可以做綜合性的訓練。3、與啟始課首尾呼應, 一一對照教學目標落實的情況。
《五程序單元教學法》由以上介紹的五道程序構成一個相對整體的教學流程結構。從理論的闡述及操作行為所舉之例可以看出,《五程序單元教學法》始終瞄準的是興趣、方法、習慣、能力,其次是抓好啟始課的目標定向,閱讀課的教材處理,作文課的評改,活動課的實效,總結課的訓練反饋等幾個關鍵性的問題。
二、《五程序單元教學法》的特色
(一)閱讀教學優化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利用率。
語文教學用時多、收效低的狀況長期得不到根本扭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閱讀教學沒有一個科學的序列。好象中學語文先學哪篇后學哪篇并無多大道理,講什么不講什么也無多大關系。張志公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是應該有序列的,雖不能象數理化那樣嚴密,“但總得有個序,這個序總得是說出科學道理的,明白可行的,要力求做到每上一節課都讓學生有所得,每一周都有個明確的目標,要教些什么知識,訓練學生什么技能,達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數”。②由此可見,教材編者把一篇文章選做教材放在了某一位置,它就不再純粹是某一作家的某一作品,而是語文這個整體系統某一冊書乃至整個初中階段中的一個有機部分。比如同是散文的文章,初一冊《春》、《濟南的冬天》重點學習怎樣觀察景物,描寫中抒發感情;初三冊《白楊禮贊》、《聽潮》重點學習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初四冊《記一輛紡車》、《我的小桃樹》重點學習形散神不散的知識。這些不同的學習重點有規格、有標準,形成了一個十分鮮明的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序列教程,學生在這樣有序的語文學習中一步一個境界,始終保持著新鮮的感覺。可惜我們不少老師無視這個“序”的排列,硬是初一冊就“形散神不散”,到初四冊仍然是“形散神不散”,耗時低效自不必說,最可悲的是學生把語文課當成可上可不上的休閑課!
《五程序單元教學法》對閱讀篇目強調站在系統論控制論的高度上,用“集約型”方式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規范教學行為。如在介紹結構和操作時所舉《白楊禮贊》、《聽潮》的教例,沒有分段,沒有歸納中心思想,也沒有分析寫作特色,但教者引導學生完成了教材規定所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而且只用了兩課時。這一單元另外兩篇文章,《釣勝于魚》自讀式課型一課時完成,《詩五首》單打一式課型也一課時完成。教者把《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放在一起教。同是送別詩,通過設計讓學生表演,師生共同比較送別的時間、地點、去處、心境,了解詩的思想感情。《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放在一起教。同是春景,通過兩幅根據兩詩作的畫做媒體,讓學生比較畫面的異同,了解詩的思想感情。第五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教學,則把學生小學時學過的《示兒》聯系起來,用幻燈打出陸游“僵臥孤村”的圖片,渲染陸游愛國精神的氣氛。整個單元四篇閱讀課總共只用四課時就結束了,比常規設計至少少用了兩課時。
創造奇跡的奧妙就生于:摒棄了傳統教學“粗放型”公式化套路,緊扣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二)作文教學將寫、評、改三部曲全部引進課堂內進行, 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學的質量。
中學作文教學質量低也是長期沒能徹底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最突出的一對矛盾是學生怕寫,老師愁改。《五程序單元教學法》在閱讀教學程序中提高了單位時間利用率,為把作文教學寫、評、改、全過程放進課堂內完成提供了物質條件。作文教學全過程在課堂內進行,不僅因課時分配上幾乎與閱讀教學平分了秋色足以引起了學生的重視,而且這種教法遠遠超出了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本意。
1、要求學生在堂上40分鐘內不憑借任何資料完成一篇作文, 從根本上杜絕了學生寫作抄套、拼湊、改頭換面等不良習慣。再加上有老師監督,又要當堂分優劣講評,還有可能貼堂,凡有一點自尊心的學生一般不敢敷衍塞責草率了事。
2、堂上講評作文,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1)自己寫的作文被老師選做例文又讀又評,極大地滿足了青少年的表現欲和競爭意識。(2)對自己身邊之人的文章說三道四,覺得非常新鮮刺激, 同時也是知己知彼互相取長補短的機會。(3 )課堂上完成了必作作文大大地減輕了心理負担,隨意作文又可以作為施展個性才華的消遣形式,學生感到真是莫大快哉!
3、堂上修改作文,學生有了改正錯誤的機會。 葉圣陶先生認為:“凡是能力,總要在實踐中鍛煉。空談該怎樣讀,該怎樣寫,是無濟于事的。”可見作文教學沒有指導學生修改這一環節,作文水平是很難提高的。現行大綱對作文教學專門有“初步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的要求,則更表明了良好的習慣培養,正是素質教育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4、作文教學寫、評、改三部曲全放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完成, 學生得到的是寫讀聽說總體能力的綜合訓練,老師得到的是從繁重無效的勞動中徹底解放。鄧小平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的任務就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筆者以為,教育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部分,教育改革也應該象經濟改革那樣,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改革的根本任務,偏離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改革,是毫無意義的。
(三)語文活動課成為正式教學內容,大大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涵。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大語文教學觀是近幾年來語文界的熱門話題。其實中國數千年前的教育就有關于語文教育觀的精辟論述。如《學記》:“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里所說的“時教”,就是在校的學習時間,“退息”就是在家休息時間;“正業”是指所學的課業,“居學”就是指課外練習和游藝活動。為什么要安排好“正業”與“居學”的關系呢?《學記》提了兩點理由:一是“居學”可以輔助“正業”,二是“居學”能培養“正業”的興趣,即“不興其藝,不能樂學。”社會發展到改革開放的今天,新大綱終于將舊大綱中“應該重視課外活動”改為“正式列入教學內容”,這無疑宣告了舊語文教學體系的崩潰瓦解,一個一體兩翼的語文教學誕生了。《五程序單元教學法》把語文活動課作為整個單元教學中的一道程序,主要突出以下幾點特色。
1、緊密配合閱讀教學課,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的教育。
例如學習初三冊第一單元以“橋”為題材的一組課文,把學生放出校外見識一下當地的一些橋,何謂“石拱”,何謂“立交”恐怕須直觀感受那么一瞬間,就可以心領神會了。如果再提出以下要求:對比一下你見過的這些橋與課文上的橋有什么異同。你最喜歡哪座橋?為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分析、查閱資料,再加上審美情趣的評價,那么學生所學到的就不僅僅是語文知識,而是人文知識,受到的教育則是文化教育,審美教育。這種效果永遠不可能是課堂內教學能夠替代得了的。
2、緊密配合寫作教學課,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
以第五冊第一單元為例。作文訓練是新聞報道,這樣的作文沒有活動課配合獲取耳聞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光憑寫作技能是無法體現新聞特色的。活動過程包括確定調查或采訪對象,選擇新聞報道的角度,設計采訪的方式過程等。活動一系列的項目則涉及到交際能力、辨析能力、應變能力、處理信息能力……而這一系列的活動就不僅僅是收集一個寫作素材,而且是達到砥礪思想品德的最佳途徑之一。
3、緊密配合教材設計的語文活動,訓練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培養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語文作為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無不與它時時刻刻發生著密切關系,這就決定了語文活動課多是在課外進行的,而且是五彩繽紛的。我們來看看九義教材設計的語文活動:從地點來說,有課內有課外;從時間來說,有短期有長期;從內容來說,有閱讀、有寫作、還有聽說;從方式來說,有個人有集體……凡此種種,實際就體現了語文的素質教育,學生走出教室認識了語文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發展了語文能力,實際就是實施語文的素質教育。筆者以為,沒有活動課的語文教學,永遠不可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要求。
三、《五程序單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五程序單元教學法》經數年時間的總結、修正,基本上形成了有理論、有實踐所證明的、符合科學規律的一種教學模式。筆者身體力行的一個實驗班,初中三年的語文學習從沒有補過課,班上學生獲語文學科各類比賽一、二、三等獎有十幾個, 發表文章數篇, 中考平均分達100.5分(120分為滿分),大大超過市平均分,居普通班首位。學生升入高中后,有初中三年的基礎墊底,有初中養成的習慣和學到的方法,在高中學習語文幾乎毫無費力,而且寫作文繞來繞去又用上了初中語文活動時的素材,因為少年時代那些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活動太令人難忘了。可見素質教育和“應試”并不是對立關系,素質教育抓到了實處,“應試”也根本不成問題。
參加《五程序單元教學法》實驗的老師也說,教法由于把學習方法的教授和習慣能力的培養都十分規范具體地落實到了每一道教學程序中,學生的“應試”成績和其他方面的表現都取得較滿意的效果。他們實施《五程序單元教學法》普遍認為好操作,減輕了負担。有的僅有二三年教齡的青年教師就成長為教學骨干;有的參加市優質課比賽獲一等獎,進而又獲省優質課一等獎;有的在省級學術會上展示素質教育的觀摩課受到好評;桂林市清風實驗學校語文組被評為市教改先進教研組。筆者還指導本學院大學生將此教法用于教學實習,也獲得較大成功。
1997年12月廣西語文教學法專業委員會主辦《世紀之交語文教學改革新思考的學術報告、研討、展示會》,筆者在會上介紹了《五程序單元教學法》,并由參加此教學法實驗的青年老師上了展示課,受到來自廣西各地近300名語文界同仁的一致贊同肯定, 他們紛紛要求提供詳細資料,參加《五程序單元教學法》的課題實驗。
當然,《五程序單元教學法》只可以說是在某一方面某一段時間相對先進可行的教學法模式。我們研究語文教學,只有不僅僅著眼于對教法的探討,而且更注重新型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建樹,才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不斷地推動語文教學前進。這種道理用呂叔湘先生的話來概括,那就是“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24~29G31中學語文教學鄧玲19981998本文就初中語文教材落實素質教育的教法進行實驗探討,分三部分展開闡述性介紹:一、關于教法的教學結構,操作行為;二、關于教法的特色;三、關于使用此教法的效果、推廣價值。語文教學/素質教育/單元程序鄧玲,廣西桂林市教育學院中文系 桂林 541002 作者: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24~29G31中學語文教學鄧玲19981998本文就初中語文教材落實素質教育的教法進行實驗探討,分三部分展開闡述性介紹:一、關于教法的教學結構,操作行為;二、關于教法的特色;三、關于使用此教法的效果、推廣價值。語文教學/素質教育/單元程序
網載 2013-09-10 21: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