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要有新思維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我國有56個民族,形象比喻為56朵花。在世紀之交的今天,由56朵花組成的中華民族這個“百花園”,的確呈現出滿園春色的景象。在未來的歲月里,中華民族“百花園”更會繁花似錦,各民族將繼續沿著共同繁榮、共同進步的目標勝利前進。
  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存在的問題,尤其是民族地區多數的經濟發展還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如何卓有成效地研究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的問題呢,筆者認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要有新的思維,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剖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提出新的理論概括,為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起到理論導向作用。
  為此,提出一些粗淺的見解,作為“引玉之磚”。
      (一)發展生產力要敢于“一步登天”
  解放生產力,發展發展力,是首要的、根本性的歷史性任務,同時又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內容。民族地區在謀求發展生產力上一般說有兩種選擇:一是按步就班,循序漸進。其理由是,民族地區經濟落后有諸多歷史原因,改變面貌遠非一日之功,“欲速則不達”。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穩重有余、進取不足的思想,如果以此決策,必定陷入爬行戰略。采取這種戰略就永遠不可能與先進地區縮小差距,永遠無法趕上先進地區,永遠改變不了民族地區的經濟落后地位。筆者所主張的是第二種選擇,就是走以循序漸進與跳躍式相結合的道路,那就是不排除秩序漸進,但應著重在發展生產力上采取先進的科學技術,敢于“一步登天”。之所以這樣提出問題,是基于以下幾點:第一,依靠科學技術含量的增加,謀求高效的經濟效益,不但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共識,而且成了決定小至一個企業、大至一個國家興衰成敗的關鍵。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也都充分反映了這種動因。因此,民族地區除了依靠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外,是別無其他最佳選擇的。第二,在我國已有無數在這條道路上成功的先例,地處沿海的大邱莊、華西大隊姑且不說,地處中部河南、山西等省區那些典型也不必引以為證,僅就西部地區來說,比如,新疆、甘肅、寧夏、云南、四川、貴州又何嘗沒有一批類似的典型呢?民族地區一般都具有“資源豐富”的特有優勢,都是不同種類的“寶地”,只要堅持走依靠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的道路,經濟上翻身的日子定會到來。第三,中央財政支付已經向西部傾斜,加大了對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扶持的力度,先富地區開始帶動和幫助后富地區,港、澳、臺地區和國外投資者也越來越多地把投資目標瞄向西部地區,加之民族地區本身的財力、物力、人力也已今非昔比,凡此種種,都給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帶來了空前未有的新機遇。現在,關鍵問題是事在人為,民族地區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善于抓住種種機遇,決策得當,出現一個經濟快速發展新局面應當說是客觀之必然。
      (二)人的因素是決定性的因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科學的論斷,是客觀真理,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這并不能因此否定人是在生產力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道理很簡單,因為任何一項科學技術,包括一些尖端新技術,都是人的科研成果;所有科學技術的應用也都是通過人的行為實現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人的素質要與之相適應。在從事傳統農業生產中,只要具備一定的體力,并能熟練操作犁頭、耙子和掌握田間管理那套老技術,就是一個勞動能手。在轉向現代農業的時候,這些能手如果不經過一定的技術培訓,掌握必要的有關技術,顯然是不能適應的。生產力水平通過采用科學技術不斷提高,人這一生產力要素也必須同時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這里所說的人至少應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決策者,既包括各級黨政領導,也包括各種經濟實體中的高層管理人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委、政府對所轄范圍所作的戰略性客觀調控,對整個經濟的運作仍然起著重大作用。黨政領導如果缺乏運用市場導向、科技導向的知識和相應的管理能力,就會直接妨礙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生產力的盡快更新換代。至于一個企業的領導成員,他們的決策也直接關系到經營的成敗,其素質能否勝任十分重要。所以,第一層次的人——決策者們,是提高素質的特別重要的一部分。第二層次是中介人員,主要包括技術傳授人員和專業技術崗位上的管理人員。這個層次是科學技術隊伍的骨干,他們對于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應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這種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由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所決定的。因此,他們能否具有相應的素質也是一個關鍵問題。第三個層次是實際操作者,這個范圍相當廣泛,既包括能夠操作高新技術的稀有人才,更包括大量從事農業、工業、商業等一切經濟活動的勞動者。從全國的情況講,提出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是完全正確的。具體到民族地區,由于歷史的及其他原因,人的整體素質更有待于加速提高,以解決科學文化相對落后的問題,這已是燃眉之急的重要任務。
      (三)生產關系必須實現“第二個飛躍”
  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這條客觀規律是永遠不能違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特別在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以后,通過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使生產關系比較能夠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比如,在農村普遍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之后,就改變了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人民公社制度;在工業、商業領域里也逐步深化改革,改變著“吃大鍋飯”的舊體制。到目前,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有些農村在雙層經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實現了“第二個飛躍”,就是在承包經營責任制不變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的股份合作制,使生產關系適應了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客觀存在的實踐充分證實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這一客觀規律的科學性和它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固有的特性。因此,我們在研究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問題的時候,就不能離開深化生產關系的改革及相關的配套改革去尋求出路。
  民族地區必須進一步深化生產關系的改革,主要理由有三點:第一,農村實行的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因擺脫了人民公社體制的壓抑而顯示出了強大的活力,但它的能量因為缺乏必要的技術革命的動力和進行大規模土地建設的能力,一般說就只能在維持簡單再生產的基礎上徘徊,在一定程度上說仍然是一種沒有根本改變的自然經濟經營模式。特別是在民族地區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一般都發展的比較緩慢,對農業的反饋能力都比較薄弱,嚴重滯后的地方,甚至集體經營部分成為空白,所以民族地區的經濟就難以快速發展。第二,不改變以手工操作為主和采取舊的耕作技術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就直接妨礙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的集約經營,也就難以走上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中國農村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民族地區自然也不例外。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雖然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但也不是遙遙無期的,盡管這個過程涉及國家政策、資金問題等因素,關鍵還在于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因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會創造出生產力發展的種種有利條件。比如,我國是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就具有集中資金使用于特需項目的優勢。一些先行者能在今天就成為小康村,決不是單純依靠分散的個體經濟經營模式,而是充分發揮了集體和個體雙層經營機制的優越性,在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基礎上,按照自愿、互利原則發展了新型的股份合作制,依靠群體的智慧和合力向現代化的目標邁出了新的一步。這類小康村在華北和東北平原,在華南和華東沿海地區,在中部一些省份,都已隨處可見,甚至連西北、西南地區也都已經有了相當數量,而在民族地區相對來說則少得多,這與民族地區在深化改革上步伐緩慢、經濟體制優化程度低不無關系。第三,要從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既定目標著眼,敢于進行突破個體經營、傳統農業模式的改革。我國民族地區農村毫無例外,要堅持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存的所有制形式,允許和鼓勵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不要以為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發展多了一些,就會動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會影響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是,如果認為僅僅依靠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會加速農村經濟的增長,就能實現農村的現代化,那也是一種認識上的極大誤區。因為僅僅依靠個體和私營經濟是不能完成實現農村現代化必經的發展過程——農業產業化這一重要的發展階段的。從現有的普遍經驗看,必須實現繼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之后的“第二個飛躍”,就是發展新型的、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這種合作制與過去的合作化及人民公社有著重大區別:一是建立在土地兩權分離的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基礎上,農民對土地這一基本生產資料仍擁有自主經營權;二是農民加入是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切身利益自愿作出的選擇;三是如果農民認為必要還可以自由退出。總之。通過“第二個飛躍”就能夠克服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局限性,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發出新的活力。
      (四)通過實行農業產業化把農民引向市場經濟軌道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成為我國物質和文化各個領域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條件。我國的民族地區,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環境封閉、心理保守加之人的總體科學文化素質偏低,從而導致了對市場經濟認識上的不足和行為上的動作遲緩。盡管這個問題正在不斷地改變著,但與經濟和社會進步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道路,從占人口比重最大的部分來說,就是通過推動農村實現農業產業化,把農民全面引導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為什么這條道路具有如此作用?因為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條件的,是以某種股份公司或企業集團為龍頭打入市場,并以規模或大或小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農戶作為提供原料乃至加工產品的基地,在市場上去經受優勝劣汰的考驗。這種新的龍型產業鏈,把農、工、商連結在一起,把原料、產品加工和銷售連結在一起,風險分担,利益均沾,并通過契約關系和法律保證形成一種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型生產關系。它不但沖破了個體經營小農經濟的約束,而且已開始走進規模經濟和集約化經營的門檻。這種變革,既不會觸動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現有土地兩權分離的所有制關系,又完全基于農民的自愿選擇,同時又克服了他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技術、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困難,一般又都會迅速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可以認定,這種在全國已經獲得廣泛成功的經驗,在民族地區普遍推行是可行的,也是穩妥的。
      (五)要以市場導向和科技導向制訂發揮特有優勢的發展戰略
  說到發展戰略,在我國各地區各行業已經不是什么陌生的東西,而且也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從地區戰略來說,真正能夠制訂得既符合本地區的客觀實際又符合客觀規律的確不容易,所以也不多見。筆者認為作為地區發展戰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以市場導向作為首要的前提和條件,然后再根據自身特有優勢去尋求能夠快速發展的途徑。因為擁有資源優勢并不等于就會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能否轉化則決定于市場的需求。要想發揮本地區特有的優勢,還要把科技導向放在不能稍有忽視的地位。民族地區要快速發展,在選擇自己的發展戰略的時候,除了強化市場競爭意識外,更要樹立科技興區觀念,強化科技導向意識。說到科技興區自然也就同發展教育事業聯系起來,因為對科學技術的掌握和應用,都是人的素質提高的標志,而解決人的素質提高的根本途徑還是發展教育事業,普及基礎知識的教育、專科教育、成人教育、職業培訓的短期教育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無論是在一般地區還是在民族地區,提出科教興區、興縣、興鄉都是十分必要和正確的。沒有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往往會因缺乏必需的人才和人的整體素質低而不能把理想戰略付諸實施。
貴州社會科學貴陽21~24A849民族研究石爭19991999作者:石爭,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郵編:550002 作者:貴州社會科學貴陽21~24A849民族研究石爭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56:01

[新一篇] 加快“兩個轉變”是實現“二次創業”根本途徑

[舊一篇] 加快民族經濟發展要有新思維  ——兼論民族經濟學的發展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