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政治倫理學是一門以政治道德為研究對象的應用倫理學學科,是政治學和倫理學相互交叉滲透的產物,主要研究政治領域中各種道德現象的產生、本質、作用以及演變發展的規律,研究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和各種政治行為的道德價值與道德評價,內容涉及到政治道德的基本理論、道德與政治行為、德治與法治、權利與義務、政治道德規范、政府道德或國家道德、國際政治道德以及政治道德的評價、選擇與教育、修養問題。政治倫理學擁有非常豐富的思想資源,西方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到近代洛克的《政府論》,直至現代羅爾斯的《正義論》,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中國自先秦時代儒家的德治仁政、法家的法治、道家的無為而治、墨家的兼愛政治,到唐代吳兢編撰的《貞觀政要》,再到近代胡禮垣、何啟合著的《新政真詮》,劉師培《無政府主義平等觀》,直到毛澤東、鄧小平關于政治道德的論述,可謂源遠流長。但是,作為一門獨立化、系統化的倫理科學,政治倫理學則是20世紀晚期的產物。1952年,勞斯編的《政治倫理學與投票人》一書論及有關院外活動集團、壓力集團、稅收、立法者和投票者等方面的政治道德問題,可視為西方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倫理學的奠基之作。1964年理奇特出版的《道德政治學》一書標志著政治倫理學的誕生。此后,穆霍帕德希出版了《臣民倫理學》,雷甘出版了《政治中的道德尺度》等,將西方政治倫理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目前,西方國家的政治倫理學正在逐步發展并趨于完善。我國的政治倫理學萌芽于改革開放之初,形成于政治體制改革提上議事日程的80年代中后期,在9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的發展,探討了政治倫理和政治道德的諸多問題,而今已形成鮮明的特點和優勢,展示出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和趨勢。
      一、我國政治倫理學的發展歷程
    我國政治倫理思想源遠流長,但政治倫理學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建國以后特別注意用政治的手段來推進道德建設,但對政治道德的研究卻十分缺乏。政治倫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以后的20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適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適應干部隊伍“四化”及其建設的需要,同時也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的要求相適應,我國倫理學界開始了對政治與道德關系和對新形勢下領導干部職業道德予以探討,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對政治道德的研究,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道德問題和行政倫理、公務員道德、政府道德等進行研究,發表了不少論文,也出版了一些著作,使政治倫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在中華大地上傳播發展開來。
    我國新時期對政治倫理學的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和發展階段。1979年至1985年為萌芽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法律與道德、政治與道德關系的研究方面,通過這種研究為政治道德和政治倫理學的研究提供了基礎。1979年沙英在《光明日報》3月22日發表的《法制與道德》一文可謂新時期最早探討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文章。同時,余先予在《江漢論壇》第四期發表的《社會主義法制與共產主義道德》一文在新時期比較全面地探討了社會主義法制和共產主義道德的辨證關系,對二者的相互專用和相互補充作了較好的論證。此外,趙喜明的《法制與道德教育》,許啟賢的《談法制與道德》,舒炳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設》等文也對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作出了自己的探討,有些還非常有見地。1981年后,討論道德與政治關系的文章陸續問世,進一步深化了對道德與法律關系的討論,同時也提升了道德與法律關系討論的層次。1982年出版的《道德與道德教育》一書收錄了李奇的《政治與道德》一文,該文系作者參加第一次全國倫理學學術討論會的會議論文,從道德的特殊性角度探討了道德與政治的關系,并對二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1983年周原冰寫了《論政治和道德的關系》和《再論政治與道德的關系》,對如何正確認識政治與道德的關系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基本觀點是強調政治對道德的支配作用和道德對政治的制約作用,主張道德應為政治服務,政治也應為道德建設提供保證和支持。與此同時,研究領導干部職業道德的文章在1983年以后也開始出現,并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1986年至1992年為政治倫理學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由于政治體制改革和干部“四化”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倫理學界開始系統地研究政治道德問題,并出版丁多部干部道德概論和政治倫理學的著作。論及干部道德的著作有李權時、蕭秀清編著的《干部道德概論》(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梁宗常主編的《干部道德概論》(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裴烽等主編的《黨政干部職業道德概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王春峰等著的《干部道德理論與實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8年版),楊華生、梁旭光合著的《社會主義干部職業道德》(山東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齊平、謝洪恩主編的《干部道德概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溫克勤等主編的《干部道德教程》等等。這些著作對干部道德的定義、本質和特征,干部道德的主要內容,干部道德的教育、評價、選擇與修養,社會主義現階段干部道德建設的緊迫性、必要性和長期性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刻而全面的論述,為政治倫理學的形成作了一定的理論準備。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的政治倫理學研究政治道德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即是對干部道德的研究,因此研究社會主義的干部道德即是研究社會主義的政治倫理學。當然,社會主義的干部道德研究總體上看還處在職業道德和職業倫理學的研究水平,同作為應用倫理學的政治倫理學還有一定的區別。政治倫理學除了要研究作為政治主體的干部道德外,更要研究作為客體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道德,研究公民的政治道德素質和培養,研究行政道德、司法道德和立法道德,研究國際政治關系道德和政治制度道德等問題。可喜的是,隨著我國干部道德研究的深入推進,政治倫理學的研究被提上議事日程,1988-1989年,我國先后推出了多本政治倫理學的著作,一本是由楊丙安、唐能賦、李光耀合著的《政治倫理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該書可謂我國政治倫理學形成時期的代表作,全面深刻論述了政治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政治倫理學的基礎理論、原則規范和行為實踐,同時也對政治倫理學的歷史發展作了一定的揭示,建構了一個政治倫理學的學科體系。胡原等主編的《行政道德學》(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是我國專門論及行政道德的功能、作用,行政道德的主要內容和行政道德實踐的學術專著。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作為廣義政治倫理學主要內容的司法倫理也得到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出版了二本頗有影響的司法倫理學著作,一本是史喚章主編的《司法倫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本是危周華、蘇梅鳳主編的《司法倫理學簡明教程》(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二書均對司法倫理的性質、結構、特征和作用,社會主義司法倫理的主要原則規范和范疇,社會主義司法倫理的教育、修養和評價等問題作出了自己的論述,可謂我國司法倫理學的創始之作。這一時期,公務員道德素質培訓和廉政建設等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出版了一批關于公務員道德素質培訓和廉政建設的著作或教材。
    1992年以后中國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的政治道德建設面臨著許多新的任務和挑戰。如何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設一個公正、廉潔、高效、務實的政府,推動我國政治體制包括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有效地懲處腐敗,倡導廉政,轉變政府職能和政府作風,以更好地保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等問題成為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重大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構成政治倫理學發展階段的鮮明特點和主要內容。在九十年代我國政治倫理學的研究中,始終把目光集注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治道德建設,注重從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探討政治道德建設的新路徑,強化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制國家并在此基礎上將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充滿著對世界政治倫理學優秀成果的吸收。在這一階段,政治制度倫理和法倫理受到廣泛關注,人們發表了不少有關政治制度倫理和法倫理的研究論文,對行政倫理和公務員道德建設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認識突破。1998年孟曉主編的《政治倫理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建構了一個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治倫理學新框架,成為政治倫理學發展時期的代表作。此后,吳燦新主編的《政治倫理學新論》和王偉主筆的《行政倫理概述》等相繼出版,深化了我國政治倫理學的研究層次和水平。在這一階段,法倫理學的研究也正由粗疏走向成熟,先后出版了《律師倫理學》、《公安倫理學》、《司法倫理學》和《法律的道德基礎》等著作,推動了我國的政治倫理學研究。
    進入新的世紀,適逢江澤民總書記提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之際,政治倫理學獲得了空前良好的發展環境。目前,我國政治倫理學的研究正在日趨形成自己的特色,理論體系也不斷完善,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前景。
      二、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倫理學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面臨著許多敏感而棘手的問題,但還是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政治制度改革和政治道德的建設。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內容非常廣泛,就其引起了高度關注和社會影響而言,研究的內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關于政治倫理的歷史考察
    在東西政治制度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有人提出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個特點就是以道德感化取代政治運作。換言之,中國古代的政治是不同于法理型政治的倫理型的政治——政治倫理化以及倫理政治化,也有的學者將之稱為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有的學者甚至從社會學和文化學的角度把倫理政治看成是中國特殊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意識形式、是中國倫理實體的設計原理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特色的文化原理與文化機制。
    至于政治倫理的起源,有學者分析認為,我國政治的倫理化或政治的道德化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和認識根源:在古代,由于時代和知識的局限,人們不能對國家的權力基礎和來源以及國家的本質作出正確的解釋,君權天授或君權神授的觀點長期統治著人們的思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文化的提高、民智的開發,上天和神鬼的威攝力量越來越弱,于是統治階級才借助于道德,把上天和神鬼變成道德的化身,從而造就了一種政治道德化的氛圍。有的學者則認為,我國政治的倫理化或政治的道德化與我國傳統政治的特點是分不開的:第一,傳統政治植根于宗法血緣的土壤之中,以親情內外相推構成了社會政治結構的倫理框架;第二,一切政治理論構想,都一無例外地帶有道德人主宰的特性;第三,政治制度的選擇者和貫徹者都滲透著倫理化的意識;第四,整個封建時代原中國政治機器的運轉都是靠道德潤滑的。具體到倫理化政治思想的提出和倫理化政治制度的建立,他們認為,我國的政治倫理發端于西周統治者總結夏與商滅亡的經驗教訓——西周統治者認為夏、商都是因為殘暴的統治而亡國的,于是產生了以德化民、以德治國的政治思想。當時政治倫理的表現形式是天命與道德的結合。有的學者則提出,我國的政治倫理起源于西周的祖先崇拜:在宗法制度的基礎上,形成了對中國古代政治及其思想影響深遠的君臣政治倫理,君臣政治倫理是政治倫理在我國的最初的表現。就政治倫理思想而言,人們大多認為,在中國系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的提出始于孔子,因而,孔子是中國政治倫理思想或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是中國政治倫理的第一人,這一觀點在學術界上被廣泛接受。
      (二)關于政治倫理與政治倫理學
    政治倫理學是一門研究政治倫理或政治道德的應用倫理學學科,它以政治倫理或政治道德為研究對象,其使命在于以理論的形式再現政治倫理或政治道德。
    關于政治與倫理的關系,有學者把政治與倫理的關系等同于政治與道德的關系。學者們一般都認為,政治與倫理或政治與道德的關系是互動性質的。具體地說,有這樣一些看法:道德始終反映一定的政治關系,為一定的政治服務,并影響和制約著政治;政治與倫理具有歷史和邏輯的內在聯系,政治蘊含倫理,倫理輔佐政治;政治具有倫理的意義,政治原理與倫理原理總是統一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結構和形態中,形成一種交互貫通的共生態。有學者研究了倫理與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法律之關系,指出,法律要依靠道德輿論的支持,它必須以道德為基礎才能發揮其作用,法的尊嚴才能得到保障。如果離開了道德,人們就只知法的可怕,而不知犯法的可恥,法的效力就會大打折扣,而且法也會因此而失去其廣大的群眾基礎;同時,道德的效力也同樣需要法律的保障。政治與道德也有相區別之處:政治涉及的階級之間、階級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其核心是政權。而道德則主要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人們修養問題。
    關于政治倫理,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多數學者都是從政治的倫理含義這一角度來探究政治倫理的。有的學者認為,政治倫理或政治道德是人們在政治領域從事政治活動時所應遵循的倫理規范和行為準則。它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理想和維護一定的政治秩序的需要而對人們提出的道義要求,用以規范、調節人們的政治行為,調節人們之間及階級、集團之間的政治關系。它在本質上是社會政治規范的一種思想意識形態,是民族、階級、集團的基本價值觀念和道德基本原則在政治活動領域的反映,也是政治行為的內在律法。有的學者則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來界定政治倫理:政治倫理一方面是指政治家在其政治活動中的職業道德規范;另一方面則從屬于政治原則的,調節人們政治關系的一般倫理準則。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政治倫理根源于社會政治關系,是一定的階級的基本道德原則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和展開,并反過來制約社會政治關系、指導政治活動的一種重要手段。他們還認為,現代意義的政治倫理主要體現在政治意識、政治行為、政治氣魄和政治風度等幾個方面。有的學者則僅從政治的內容方面來說明政治倫理:一種觀點認為,政治倫理的內涵或原理主要包括:天下一家的理念、修己安人格局、人情主義的原理以及個體與群體相融攝的共生態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政治倫理的內涵主要體現在政治意識、政治行為、政治氣魄及政治風度等幾個方面。很顯然,人們對政治倫理的研究還不曾涉及到關于政治制度倫理意義方面,而這應當是政治倫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不能不說是當前政治倫理研究的一大缺陷。
    政治倫理學研究的對象。雖然,人們至今尚沒有關于政治倫理學確切的界定,但還是有一些學者的研究涉及到了政治倫理學的研究對象這一問題:有的學者認為,政治倫理學主要研究人的道德活動和政治活動對塑造人的道德品格方面的作用,也就是研究政治發展的道德意義。具體而言,包括理想人格與現實政治結構的矛盾以及政治結構與道德人格的互動關系兩個方面。后者又包括政治發展對道德生活的影響和現實道德人格對政治結構的作用兩個方面。也有的學者認為,政治倫理主要研究政治人在其政治職業活動中的職業道德規范和從屬于政治原則的調節人們政治關系的一般倫理準則。
      (三)關于政治倫理學的基本范疇、基本規范和基本原則
    對我國社會主義時期政治道德基本原則的認識一直是社會主義政治倫理學的核心內容。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則即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政治道德的核心原則。為人民服務要求社會主義的國家工作人員把自己視為人民的公仆,驅除當官做老爺的傳統消極觀念的影響,自覺地把自己融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去,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行為對錯的標準,努力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為捍衛、維護和促進人民的利益作出貢獻,付出代價,甚至犧牲生命。江澤民總書記提出“三個代表”的理論后,一些研究政治倫理學的學者認為,“三個代表”就是社會主義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則。此外,還有一些論者將政治倫理的準則概括為“平等的準則”、“公正的準則”、“民主的準則”和“為人民服務”的準則。
    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倫理規范,大家認為主要有盡職盡責、廉潔奉公、辦事公道、務實高效等。也有人將社會主義政治道德的主要規范概括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依法辦事,公正無私”,“敬業盡職,忠誠積極”,“實事求是,力戒浮夸”,“顧全大局,團結協作”,“廉潔清正,艱苦奮斗”,“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遵紀守法,率先垂范”等規范。
    政治倫理的基本范疇是政治道德關系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并為政治倫理的基本原則和規范服務,主要包括正義、公平、民主、廉潔、務實、勤政、高效、任賢等。正義是政治道德的重要范疇,包括正義原則、正義感和正義行為三個層次,正義原則是對正義行為的理論抽象,是一種理性的東西,它對正義行為起著統帥、支配和引導的作用。正義感是在正義原則的激勵、誘導下的情感反映,是一種情感的東西,義憤是正義感的初級表現形式。正義行為是正義原則的外在化和對象化,是一種客觀的、感性的物質活動。只有通過正義行為,正義原則才能得到貫徹和維護,正義感才能得到表現。正義公平性、公正性和相對性、繼承陛等屬性。正義是政治道德的首要范疇,保障正義是國家和政府的義務和首要職責。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平衡器”,是社會成員行為的“校正器”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推進器”。公平與正義密切相關,它既是調節各種社會政治關系的準則,又是社會成員追求的核心價值目標,在政治道德中占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公平含有權利和義務的對等關系,要求人們履行應盡的道德義務與享受應得的道德權利,二者對等相稱。同時,公平還包含著社會關系的和諧和人類生活的優良與幸福。公平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發展過程。政治倫理所討論的公平并不是一種絕對的靜止的和平均主義的公平,而是一種相對的、動態的和允許合理差別的公平。它要求機會均等和權利義務的對等,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民主是政治倫理的一個重要范疇,政治民主首先是一種國家制度和國家形態,其次是以法制為保障的政治原則和程序,同時還是一種道德的品質和行為。廉潔是政治倫理一個十分重要的范疇,也是國家工作人員必須具備的從政道德品質。廉潔即清廉、潔白之意,廉為不受賄賂,不接受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潔即不貪不圖,不沾不污。廉潔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在政治活動中做到潔身自愛,不貪圖別人的財貨,不以權謀私,不化公為私。此外,務實、勤政、任賢等也是政治倫理的重要范疇。
      (四)政治倫理建設的機制和對策
    政治倫理建設就是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工作,使政治道德的主體自覺按照政治道德的原則規范去行為,創造性地解決現實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倫理道德問題、改善政治倫理狀況。社會主義政治倫理建設,必須依托于制度化建設和特有的機制。社會主義政治倫理建設的機制是政治道德建設各個構成要素、組成部分的結構合理與配置相宜,是各個構成要素、組成部分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連接方式和運作方式,包含管理機制、激勵機制、教育機制和保障機制。
    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倫理建設首先應當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力度,包括加強和改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其次應當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包括改革用人體制、政治決策體制和政治管理體制,再次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把黨風廉政建設與從政者職業道德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后是強化公務員素質培養和公務員道德教育,培養造就社會主義“革命化、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即德才兼備的干部隊伍。
    此外,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政治倫理學還研究了法治與德治、政治制度道德、政治行為道德、政治道德評價與教育諸問題,并在上述問題的探討方面均取得了相當的理論成果。如今,我國政治倫理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推進我國政府職能的轉換,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政治倫理學又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在學習江澤民總書記關于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論述時,發表了不少學術論文和著作,并在法學倫理學、制度倫理學和行政倫理學底能夠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
      三、新世紀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展望
    新的世紀隨著民主政治建設的加快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政治倫理學將得到新的發展和完善,并成為倫理學研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其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首先,政治倫理學理論體系將得以確立,科學化得以升華。與經濟倫理學發展的狀況和取得的成就相比,政治倫理學還是一門“幼稚的倫理學”。主要表現為科學形象尚未得以確立,科學性還不強。為了建樹自己的科學形象,政治倫理學必須徹底擺脫左的和右的思想的干擾,破除姓“社”姓“資”的困擾,真正以科學精神對待一切政治倫理思想和政治倫理理論,實事求是地從各個時代、各種學派的政治倫理思想中吸取符合政治倫理現象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成果,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倫理學理論。同時,將在總結以往認識成果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建構起能夠表明政治倫理學獨立地位和理論優勢的科學范疇體系。
    其次,政治倫理學的現代化進程將會加快發展。政治倫理學現代化意味著它的理論必將最終擺脫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非民主政治結構以及傳統政治文化的束縛和限制,以現代化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理性文化為參照,反觀、審視和檢驗既有的政治倫理觀點和理論,實現政治倫理學的理論更新和變革。
    再次,政治倫理學的發展將呈現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雙向發展趨勢。伴隨市場經濟的全球化,與其相適應的市場規則與市場組織也在全球化,由此,表述上述關系的政治倫理制度和法律規范也必然全球化。同時,全球化并不排斥本土化和民族化。中國要對政治倫理的全球化有所貢獻,必須深入發掘本國政治倫理思想和制度的豐厚資源,以做創造性的轉化,真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政治倫理學學科。
    新世紀我國政治倫理學的研究除繼續保持原有的發展勢頭外,還會出現一些富有特色和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或研究方向。
      (一)制度倫理學研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倫理道德與政治制度是人類實現有序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和政治制度之所以能夠發揮長期的充分的和穩定的功能和作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成功地實現了倫理道德的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制度的倫理道德化。雖然這種制度倫理和倫理制度在后來產生了嚴重的偏弊,受到很多人的批評,但將倫理道德與政治制度完全分割開來的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道德建設所面臨的嚴峻課題和形勢,又使人們不得不思考失去政治制度支持的倫理道德的乏力和無助,以及離開了倫理道德制約和指導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凡此種種,都在新的時代和形勢下提出了研究制度倫理學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問題,使制度倫理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發展開來。
    制度倫理學是關于制度的道德性和制度倫理研究的倫理學,亦稱體制倫理學。制度倫理學以制度倫理為自身的研究對象。所謂制度倫理即是人類道德生活中各種人倫關系與道德活動方式的穩定形式及規定規則,是與政治法律制度并存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強制性的道德法典。制度倫理包含了把一定倫理原則規范制度化和把一定社會制度倫理化兩個方面。制度倫理化是人們從既定制度的本質規定和運作框架中引出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或者把倫理道德作為一個尺度和標準,對一定制度作道德評價,因此制度倫理化實質是指倫理化了的制度或制度的合倫理性、合道德性。倫理制度化是指人們把一定社會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要求提升、規定為制度,用具有相當法律效力的制度來推行倫理道德。制度倫理大體可分為根本制度倫理、體制制度倫理和具體制度倫理三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層次。根本制度倫理鮮明地體現出制度蘊涵的道德價值理想追求即制度的應然特性,體制制度倫理兼具應然與實然兩重因素,而具體制度倫理則大量地表現為實然方面的因素。制度倫理形成和作用的基礎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制度與倫理同構的價值基礎,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管理活動是制度與倫理相互連接的價值中介,社會的道德建設是制度與倫理相互轉化的價值媒體或橋梁。
    制度倫理思想早在古希臘和中國先秦時代即已萌芽,但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則是20世紀的事情。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烏托邦》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制度倫理學的形成。中國倫理學界開展對制度倫理學的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仍在探討和發展中。新的世紀,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道德建設的整體推進,必然要求制度倫理學做出回應和解答。新世紀的制度倫理學將著力探討政治體制改革的道德基礎和道德價值目標,政府工作程序和運行機制的道德要求,各級公務員的政治道德素質及其政治道德修養,政府在整個社會道德建設中的地位、性質、任務和作用,以及如何將倫理道德建設納入國家制度建設軌道使其均衡持續發展等問題。相信隨著人們對這些問題理論認識的深化和實踐探討的進步,一定會使我們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都能有一翻新的氣象和景色,為社會的制度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設增添新的內容和財富。
      (二)法倫理學研究將躍上新的臺階和發展水平
    江澤民在2001年初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他還認為,對于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德治與法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所以,我們要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江澤民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又重申了這一精神。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要按照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重要的論述,將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統合整觀,不僅是日益成熟的共產黨人治國經驗的總結和升華,而且也為法倫理學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法倫理學是法學和倫理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和綜合性學科,是以法倫理或法道德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以解決法和道德的關系問題為中心,研究在整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護法過程中所包含和涉及的各種倫理關系和道德問題,揭示其本質和規律性,從而為法律的創制和實施過程提供價值評價的依據和標準。
    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中外法學發展史上一個經久不衰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在西方法學史上它又表現為法和正義、理性及人性的關系問題,并以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為分水嶺,演化形成了不同的法學流派。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禮法、德刑之爭也構成了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內容,以至形成了禮治、德治和法治之間的長期爭論。西方資產階級法學中既有持法律與道德分離的,也有主張法律與道德融合為一的,還有主張將其統一起來的。但總體上是以強調分離為主的,在實踐上始終消除不了資產階級“法治國”的根本弊端,即伴隨著資本主義法制和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卻是精神文明的畸形發展,犯罪的頻繁和道德的淪落。中國古代的德法之爭以及禮治、德治同法治之爭雖然縱貫整個發展歷程,但因儒家學說被統治者所推崇,在法制史中所形成的則是德主刑輔的傳統,給社會的發展也造成了嚴重的弊病和后遺癥。中西法律與道德關系問題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差,啟迪人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解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將其辯證地統一起來,各揚其長而相促,各避其短而互補,真正實現在治國方略上法治與德教相結合,在社會發展戰略上使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同步發展。這就需要加強法律與道德相互關系的研究,而法倫理則是法律與道德二者的聯結點和結合部。加強法倫理的研究要求把法學和倫理學統一起來,從而必將形成—門新興學科——法倫理學。
    法倫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和內容即是道德立法和道德法律化。道德立法是指國家的立法部門將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為社會所必須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上升為具有國家意志性并以國家強制力保正實施的法律。其目的是促使社會成員更好地遵循道德原則和規范,以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道德立法的內容包括愛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和要求,職業生活領域中的道德規范和要求,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的道德規范和要求,要使這三大領域中的基本的道德規范和要求上升為國家意志,具有法律的效力,以此確保道德建設的健康發展。道德法律化和道德立法本質上差不多,但道德法律化所包含的內容比道德立法更廣泛,它不僅涉及到道德立法方面的問題,而且也涉及到道德司法和道德守法等方面的問題。道德法律化是新世紀強化道德軟約束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在整個社會范圍內促使個體善向群體善的轉化,有助于強化新道德、批判舊道德,也有助于促進主體內在道德的對象化。從道德法律化入手,將抽象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的行為規范,是主體內在道德對象化的表現和實現。這種意義上的道德法律化避免了一般意義上不與法律相結合的道德教育的抽象性與空洞性,有助于清除道德主體在各種條件下因各種原因對倫理道德作各自隨意的理解和處置,有助于減少道德實踐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三)反腐倡廉倫理學研究將獲得重大發展
    當代世界范圍內的反腐倡廉運動必然要求倫理學做出反映。事實上,反腐倡廉運動即是一場深刻的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運動,具有豐富而深厚的倫理道德意蘊。隨著人們對反腐倡廉倫理道德問題研究的深化,必將形成一門專門研究反腐倡廉問題的倫理學。反腐倡廉是指反對腐敗、倡導廉潔和廉政的舉措及其運動。反對腐敗和倡導廉潔與廉政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聯系,反對腐敗必然要求倡導廉潔、推行廉政。當前我國腐敗現象呈日趨蔓延之態勢,表現在腐敗官員的級別越來越高,大案要案持續增長,頂風作案和案件復發性增強,“窩案”、“串案”現象突出,腐敗現象向政治、文化、學術及其他領域延伸,并向群體化、公開化、法人化和合法化的方向發展,嚴重威脅和危及著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黨的十五大把反對腐敗提到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斗爭的高度予以認識,并為此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反對腐敗,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障,監督是關鍵。同時,反對腐敗應重視教育,加大反腐倡廉的宣傳教育,加強法制和政德或領導干部道德的宣傳教育,提高政府官員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反對腐敗應大力推行依法治國,增進政務透明度,實現政治系統合理的新陳代謝,以法律和制度遏制腐敗,盡快實現由人治體制向法治體制的根本轉變。反對腐敗也需要強化監督,把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人大監督與群眾監督、司法監督與新聞監督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反腐倡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必須常抓不懈,才能夠真正收到實效,也才能真正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如果說反腐或反對腐敗主要應該動用法律的力量和手段,那么倡廉或倡導廉政則主要是一項道德建設的工程。廉政即廉潔的政府與廉潔的政治,要求政治體制清正廉明,政府官員廉潔奉公,不貪污盜竊,索賄受賄,不奢侈浪費,大吃大喝。廉政是相對于污濁的政治或亂政、敗政而言的,強調政治應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官員應當潔身自好,清正無私。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政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理應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使國家權力和各級政府的權力更好地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然而,在我國建立和健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滯后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國黨政機關某些干部身上滋生了貪污腐化、以權謀私和權錢交易的現象,嚴重損害了黨和國家的聲譽,妨礙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加強廉政建設,對黨政機關的干部進行清正廉明的官德或領導干部道德的教育,并從體制上建立高效廉潔的政治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無疑是一件關系到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反腐倡廉倫理學在倡導廉潔、廉政的同時必然要求加強公務員道德建設。公務員道德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據政治倫理和行政道德及其法律法規等準則性文件所形成的旨在調整從業人員行為和利益關系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規范的總稱,是政治倫理和行政道德的主要担綱者或踐履者,可分為領導干部道德、秘書辦事員道德和相關工作人員道德等類型。公務員的身份和職業決定了他們工作和行為的為社會廣大公眾服務的性質,他們從事的是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和調節社會公眾利益關系以使其符合社會公共秩序的要求。公務員職業和工作蘊涵了豐富而深刻的倫理道德目標和要求,公務員道德的本質是社會政治道德和公共道德的集中體現和反映,表征出社會政治道德和公共道德的風貌和水平。雖然公務員和公務員道德的概念是現代法制文明的產物,但其思想淵源可追隨到遙遠的古代。公務員道德是古代官德和政德在現代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不同的是它將道德要求和道德規范以比較明確的行為準則和制度化法制化的章程等形式表現出來,與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等密切相關。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公務員是人民的公仆,理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到清正廉明,公忠體國,辦事公道,講求效率,方便群眾,決不能以權謀私,以位謀私或以職謀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務員道德體系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兩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對于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建設具有高效、勤政、廉潔的政府,具有十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長沙551~558B8倫理學王澤應20052005我國政治倫理學萌芽于改革開放之初,形成于政治體制改革提上議事日程的80年代中后期,在9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的發展。探討的主要內容包括對政治倫理和政治道德的界說,關于政治倫理學的基本原則、規范和范疇的論述,政治倫理建設機制和對策的研究等。其發展趨勢表現在理論體系將得以確立,現代化進程將會加快發展,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雙向發展日趨明朗,研究的熱點主要有制度倫理學、法倫理學和反腐倡廉倫理學等。政治倫理學/中國/回顧與展望《道教在巴蜀初探(上)》載《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5期。趙聲良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冢繁體
      @②原字山下加豆右加頁繁體
      @③原字般下加木   WANG Zhong-wu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Shandong,China王澤應,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 長沙 410081) 作者: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長沙551~558B8倫理學王澤應20052005我國政治倫理學萌芽于改革開放之初,形成于政治體制改革提上議事日程的80年代中后期,在9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的發展。探討的主要內容包括對政治倫理和政治道德的界說,關于政治倫理學的基本原則、規范和范疇的論述,政治倫理建設機制和對策的研究等。其發展趨勢表現在理論體系將得以確立,現代化進程將會加快發展,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雙向發展日趨明朗,研究的熱點主要有制度倫理學、法倫理學和反腐倡廉倫理學等。政治倫理學/中國/回顧與展望《道教在巴蜀初探(上)》載《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5期。趙聲良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冢繁體
      @②原字山下加豆右加頁繁體
      @③原字般下加木

網載 2013-09-10 21:57:29

[新一篇] 我國在世界制造業中的地位

[舊一篇] 我國教育政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