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教育是增上緣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老師盡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當前,現代教育的弊端顯現無遺。過分注重考試的功利,從幼兒園開始就高喊不輸在起跑線上,嚴重忽略了身心人性的培養,而師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充滿商品交換的意味。師道尊嚴早已無法莊重。
 于是,人們開始焦灼地渴望傳統師道的溫情。
 南懷瑾先生的寓所常常高朋滿座,三教九流,都來聽他的傳道、授業、解惑,因此,南懷瑾多次講到師道與教育。(以下根據南先生演講整理)

 人師難求

《禮記》上有兩句話,“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老師有兩種,一個是經師,一個是人師。古代什么叫“經師”?教各種各樣的知識學問。你看現在的幼稚園、小學老師,上至大學教授,不過是傳播知識的經師而已。我也做過大學教授很多年,在我手里畢業的碩士、博士也很多,我自己就笑,我跟他們說,小兄弟啊,告訴你吧,學位一定讓你通過,恭喜你,不過你盡管拿到博士學位,拿張文憑騙飯吃,學問還談不上。學問連我都沒有,活到老,學到老,學者效也,效法和效果,這個效果在哪里?很難了。
我常常說,現在的教育哪有老師啊?我在大學里上課,派頭很大,大家都曉得南老師來上課,同學們喊立正啊,我說請坐,請坐。因為我真怕,為什么怕?我二十一歲起帶兵,上場校閱,滿校場幾千人,喊立正!司令官萬歲!那時自己留個胡子,冒充四五十歲,自己覺得好高好偉大啊!萬人敬仰,一呼百諾,這個威風大吧。只要講一聲,大家都害怕了;眼睛看著茶杯,好幾杯茶就來了,這個味道一般人覺得很好啊。可是,一年以后我已經悟到了,這是什么狗屁的事,這是唱戲嘛!沒有道理。所以,那個時候服侍我的勤務兵,吃飯時要幫我添飯,雖然當時都是勤務兵為長官添飯,而我吃完了自己添,勤務兵看到就傻了,他說,你不要我了啊?我說沒有啊。我是人你也是人,我有兩只手可以做,我現在做官,你給我添飯,我老了誰給我添?現在不能浪費我的手啊。你坐下來,我需要的時候再叫你添。這也是教育。
所以講“經師易得”,傳播知識容易,“人師難求”,用自己的行為、品性、言語影響學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輩子給孩子們效法,這叫人師。我少林、武當、十八般兵器都學過,有八九十個老師,我對老師都很恭敬,后來到臺灣還碰到過一兩個,他看到我好高興。我請他到家里吃飯,他愛喝酒,哎呀,我請了一次,再也不敢請了。他一餐飯吃了六個鐘頭,慢慢喝酒,就反復談那些講過的事情。我學文的老師差不多也有一百多個,而且有前清的舉人,有功名的。真正的老師,我只記得一個袁老師,另外還有一兩個。
我現在提一個問題,由幼稚園到初高中、大學,請問哪個老師影響你一生,給你的印象最深刻,你最敬佩的有幾個?我想大家跟我一樣,從小受教育到現在,多少老師都忘了,為什么?“人師難求”。

師道尊嚴

中國文化分三道,師道、君道、臣道。師道超然獨立于帝王和父母之上,這是做老師的尊嚴。上古歷史有三公,當了皇帝還要請老師講課。唐宋以后,做皇帝也要進修,每個月要請一個老師來講課,老師是大臣學士或者翰林院的大學士,請來的這些學者叫經筵侍講,直到清朝還保留這個制度。
我們稱孔子是先圣,也稱先師。除了孔子,還有老子,釋迦牟尼都是,耶穌,穆罕默德是副教授。這些圣賢都是我們的老師,是教育家。師道超越了做領袖做皇帝的君道,和做宰相、做好干部的臣道,這三道本來合一的。古禮上,皇帝見到老師,老師不需要拜皇帝,師道很了不起。
那么,師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傳統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個字,教育担負的最大責任不是傳承知識,而是移風易俗,這是師道的精神。
教育是以變化氣質為目的,但變化氣質非常難得!
我教了一輩子,二十歲起,就看透了這些,可是我沒有放棄,還是朝這個方向努力。我為什么不敢寫書?譬如大家都講跟我學佛,有幾個有成就我也不知道,這是客氣話,跟大家客氣,不是跟我自己客氣。我說的幾乎沒有人聽的,沒有人真去做的,所以對教育我始終是很灰心,一輩子講教育無用論。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來個人而已。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是這樣,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盡管經典講得那么熱鬧。教育是個犧牲,很難有成果,可是雖然如此,它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師道尊嚴正是從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教育是增上緣

我一輩子,受舊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學堂教育,還受過軍事教育、武術教育。我專門學武功兩三年,那很費時間,學出來做什么?學武功出來可以做總教官,教練。可是我的目的呢?是興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練拳,我是興趣,學會了再說。我學軍事,帶過兵,也教過兵,也做過官,文的武的,大學也聽過課,也去上過研究所,所有的教育我都受過了,清清楚楚,那么我個人的總結下來—— 教育無用論,教不好一個人的。我的經驗,人不是學校教育能夠改得了的。一個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給他讀書,給他按在泥巴里頭,他都會站起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站不起來的孩子,你怎么培養,怎么教育也只能成為一個很平庸的人。講到這里,想起兩首詩:
雨后山中蔓草榮,沿溪漫谷可憐生,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
自少齊埋于小草,而今漸卻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兩首詩就談個人成長與教育的密切關系。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個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學》《中庸》,“性”在學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來帶來的,父母遺傳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兩方面,生理、身體上的,還有思想情緒上的。
  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老師盡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學生里頭有很多了不起的人, 當時讀小學的時候,誰知道他啊,現在覺得很偉大,教育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幾千年都是私人辦教育,現在是政府辦學校。推翻滿清之后,所謂最好的學校,你們知道北大、清華第一名的同學有幾位啊?他們做出了什么事業???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這個道理!不管哪一行業,在社會上有貢獻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學校出來的。
我有個孫子打電話找我,我問,“你是誰啊?”“我是你的孫子啊”“噢,我知道了,什么事啊?”“我的孩子要考某個中學,分數差一點點,他們告訴我,請爺爺寫一封信就行了??”我說,“你的孩子男的還是女的啊?”我真的不知道,他說是男的。我說“你是我的孫子,難道不知道嗎?為自己的子孫寫信,向地方管教育的首長討人情的事,我是不做的,你怎么頭腦不清楚啊!”“是啊,爺爺,這個道理我懂,可是我被太太逼得沒有辦法,一定要給你打個電話。”我說,“告訴你的妻子,隨便哪一個學校都可以出來人才,你看我一輩子都要靠自己努力,這事絕不可以做。”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南懷瑾 2011-06-01 04:28:16

[新一篇] 讀書札記——《搜神記》里的南斗北斗

[舊一篇] 提高自我生產力7條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