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世紀,面對加入WTO的現實,電影業加大改革力度,以繁榮發展為主線,以機制改革 ,結構調整為主題,以集團化發展為重點,不斷壯大實力,增強活力,提高競爭能力,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今年,廣電總局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組織電影集團的原則意見》,對 于 深化電影改革、推動電影集團化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電影集團化改革是大勢所趨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及社會文化多元化格局,近十幾年來電影業進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如打破中影公司統購統銷的發行模式;開展股份制的試點工作;推進實施院 線制等發行放映機制;逐步放開制片權限等。但是,從整體上看,電影業在由計劃經濟向市 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企業布局分散、數量多、小而全、 形不成規模,設備老化、資金匱乏,實力較弱;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制片、發行、放映三者 脫節;電影市場不健全、不規范,市場壟斷尚未根本打破;影片投資不能從市場上得到應有 的回報;能夠滿足各層次觀眾需求的優秀影片還較少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嚴重制約著電影 業的發展。電影業只有積極主動地深化改革,加快體制創新的步伐,順應影視合流的大趨勢 ,全面推進集團化改革,調整結構,轉換機制,實現規模效益,才能真正實現中國電影的產 業化,從而發展壯大中國電影業,提高國產影片的競爭實力,才能確保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 不敗之地。
電影集團化改革邁出新步伐
近年來,電影集團化試點工作得到一定成效。以北京、上海、長春三大電影基地為龍頭, 先后組建了中影、上影、長影、永樂、上美影等5個電影集團,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有 益的經驗。
第一,資產重組和資源優化配置取得較好成效。由廣電總局直屬8家電影企事業單位組成的 中影集團,注重發揮中影公司、北影廠、電影頻道等強勢企業在資金、管理和人才方面的優 勢,努力實現優勢互補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該集團在1999年完成了對所屬企業的洗印、 器材和發行的重組后,2000年又完成了制片重組,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制片公司、合作 制片公司、電視節目制作中心等5個制片機構,組建了藝術創作人員中心和影視制作基地。 其他電影集團也在影視創作、生產、洗印、發行等方面進行了相應的優化組合。這種資產重 組和資源優化配置盤活了存量資產,打破了“小而全”的模式,減少了重復投資,提高了資 產利用率,發揮了資產的集約效應、規模效應和創新效應,為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實現兩個根本轉變,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良好機遇創造了條件。
第二,集中優勢資產和優秀人才拍攝出一批優秀影片。近年來,中影集團充分發揮資金和 人才的優勢,攝制了《橫空出世》、《相伴永遠》、《我的1919》、《春天的狂想》等一批 貼近生活、富于時代氣息、謳歌社會進步的影片,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2000年該 集團籌資近5000萬元,拍攝影片近30部,占全國影片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相當一部分 資金是由電影頻道提供的。電影頻道“九五”期間投資近億元,共參與拍攝了42部重點影片 。 上影集團在實施電影精品工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拍出《生死抉擇》、《緊急迫降》、《 走出西柏坡》、《紅河谷》等精品佳作。同期,長影集團拍攝了《毛澤東與斯諾》(與江西 廠合拍)、《喜蓮》,上海永樂集團拍攝了《黃河絕戀》、《真心》(與天山廠合拍)、《紫 日 》(與紫禁城公司合拍),上海動畫集團拍攝了《寶蓮燈》等優秀影片。
第三,加快了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的步伐。中影集團、上影集團已初步建立電影數字工作 站。數字電影特技、錄音、還音、剪輯等技術已在電影集團的影片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向 產業化方向發展。北京、上海、長春三大電影制作基地的建設已初具規模。因此,組建電影 集團對于加大技改資金的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從整體上提高電影的技術質量具有積極的意 義。
第四,形成了多元化的經營格局,增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各電影集團在經營電影主業的 同時,還經營其他影視產品。“九五”期間,共拍攝電視劇100多部2000余集。中影集團成 立了華韻公司,建立了VCD、DVD生產線,制作了6000個節目、4000余萬張光盤。電影頻道拍 攝電視電影達100多部;播出國產影片3000部,進口影片1000部,返還各制片廠播映權費3. 6 5億元。上影集團、上海永樂集團分別建立了車墩基地和東海基地。上海動畫集團拓展多種 經營,成立了雜志社和動畫學校,加快后電影的開發。
電影集團化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電影集團化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對新世紀前所未有的開放格局和激烈競 爭,我們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深化改革。因此,認真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相信會對集團 化改革有所裨益。
一、更新觀念、轉變機制。
組建電影集團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中國電影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國外的產業化意識是把電 影業作為一種文化產業或是娛樂工業,建立完整的市場化投資方式、工業化生產方式、商品 化發行模式和消費化放映模式的運行體系。在這種產業化的基礎上,尋求藝術規則與經濟規 則、文化規則與產業規則的融和,形成適應時代發展的獨有的電影文化產業。借鑒國外的經 驗,中國電影業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的是管理觀念和體制的轉 變。電影雖然是一種特殊的行業,生產具有意識形態功能的文化產品,但它仍然是一種產業 。它需要有市場,需要有贏利。因此,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文化產業的規律來運作。
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推進電影集團化改革,實現電影的產業化轉變,別無他途。我們不僅可以向國外的同行學 習,也可以向國內正在進行大規模改革的國有企業中的佼佼者學習。一定要建立起產權明晰 、政企分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機制,在真正破除掉計劃經濟模式的基礎上實現以資本 為紐帶、以市場為取向的影視業的規模化、產業化、集團化。一定要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結 構, 真正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去運作。
三、吸引人才。
市場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想搞好電影集團化改革,推進電影事業的發展,就 必須把吸引人才、使用好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為此,必須深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機制改 革,建立健全競爭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試行委托制片人機制、委托經紀人機制;實 行創作生產經營目標管理制;建立干部聘任制、崗位責任制,勞動合同制、簽約制。要把按 勞 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電影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不斷把電影 改革引向深入。
四、有步驟地擴大規模。
已經成立集團的地區,應該進一步通過資源的重新組合,和人財物的合理配置,擴大企業 的經營規模和經濟實力,帶動周邊地區的電影業的發展,成為國內電影生產的重要基地和發 行的主體市場,為組建跨地區的大型集團做好各種準備,以雄厚的實力參與國際競爭。
五、電影和電視還需要進一步合流。
電影和電視在計劃經濟時期屬兩個系統,不但存在大量重復建設,而且基本上各自為政, 互不來往。集團化后,已經初步把兩個系統合并,接受統一領導,并且逐漸顯現了優越性。 現在需要把電影和電視這兩方面進一步有機結合起來,各自發揮優勢,逐步改變兩個單位合 作的簡單模式。實踐證明,電影和電視結合得越緊密的集團,就越有生命力和戰斗力,如何 實現影視的綜合效應,還需要在實踐中探索。
電影LL京14~15J8影視藝術何雪峰20022002 作者:電影LL京14~15J8影視藝術何雪峰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