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望和死之憂患,打自開天辟地以來就成為人類最難擺脫的至大困惑。先圣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哲言,啟發一代代人認真探究生命價值,深切感悟人生真諦,正確抉擇處世道路。在中學語文教材若星漢的優秀篇章里,古代五大派智者的生死哲學有不同程度的滲透,這對正在構建世界觀的新一代莘莘學子,不無裨益和啟迪。
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李耳、莊周無愧為古代大智。他們眼中的生死兩相貫通:生為暫來,死為暫住,都不過為自然大化演變的不同形式;短暫人生白駒過隙,從無形而有形、有形而無形,終于完成對某種天然束縛的解脫而還原為死的狀態。道家智者既不執著于生,亦不悲觀于死,聽其生死,一順自然,成為“生死齊一”的“真人”。《論語》中的荷diào@①丈人隱居田園拒絕出仕,抨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留宿子路“見其二子”,故意讓他體味田園生活的恬靜之美和天倫之樂。莊周則虛構庖丁解牛的寓言,借以闡明保身盡年的養生之道,規勸世人在“技經肯綮”般錯綜復雜的現實社會里回避一切矛盾,順應自然,做到“游刃有余”,嗇守精氣,好讓刀刃始終如新發于硎。至魏晉之際,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都篤好老莊的虛無之學。魯迅在紀念左聯五作家時,就曾提到向秀為他的好友嵇康寫了《思舊賦》。
法家生死觀顯然帶有極其濃重的政治色彩,他們狂熱地致力帝王事業,冷酷地對待一切生命,為推行法治勇于赴死。《五蠹》的作者韓非,集了法家的大成。《過秦論》中提到的商鞅,輔佐秦孝公“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他醉心于“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功業,全然不怕自身五馬分尸的慘烈,最終以身殉了秦王的國,殉了自己的道。
墨家智者貧窮時保持廉潔,富貴時常思行義,生活中體現兼愛,堅決反抗“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信陵君竊符救趙》中讀到為魏公子無忌獻奇計、繼而自刎以送魏師的侯嬴,《荊柯刺秦王》里讀到悲歌易水、就車西去終已不顧、孤膽鋤暴雖身被八創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的荊軻大俠,連同田光、高漸離以及先前讀到的專諸、聶政、要離、唐雎,都是些不畏強暴、義不惜身的奇士。司馬遷、劉向并未為我們留下荊柯等輩研讀墨家經典的記載,大俠們的活動也并未為我們留下任何紀律約束和組織網絡的蛛絲馬跡,但他們俠骨義膽、可歌可泣的事跡使我們不能不聯想起墨家智者一諾千金、赴湯蹈火的豪言壯行。史學大家繪聲繪色的生動描述,使我們又莫不恍如身臨當時驚心動魄的壯烈場面。無論大智大俠,其所孜孜以求者,一樣是高尚的品格和事業。他們活得好生清苦,死得何其慷慨!
中國古代最大智者恐怕無過于儒家。他們從陰陽對立統一規律,引出互滲互變互通的生死辯證法思想:生命發展過程亦即死亡過程,而死亡的瞬間又意味著其它生命形態的開始。他們堅信深邃而無所不包容的天命,帶著偉大的使命感去求索真理,開拓自我生命行程的道德價值,致力于學業,致力于事業,致力于他人,致力于社會,把所有生命力付諸改變現實的操作,期盼創造超乎生死的不朽價值。他們“舍生取義”,他們“殺身成仁”,他們替天行道,他們不懈奮爭,無不遵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準則,活著就努力創造某種永恒之物,或精辟的言論,或崇高的品德,或偉大的功業,濟蒼生,照汗青,最后為釋去重負趨向永恒的安息而欣慰瞑目。孔子周游列國,千方百計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認為‘不仕無義’:應該感恩人君,盡責人君,扶顛扶危,濟世安民。孟子教導學生“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大于死者”,千萬不要失了自己的本心。歷代儒者莫不嚴遵先師教訓,韓愈、柳宗元、黃宗羲、方苞等等概無例外。諸葛亮南征北伐,病死五丈原軍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儒將周瑜在群英會上舞劍高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他為開創孫吳的江東帝業心力交瘁,赤壁鏖戰之后不久就撇下恩愛相許的小喬撒手西去。范仲淹奉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信條,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不憚層見錯出的危惡境界,于九死一生的顛仆中將死置之度外,表現出“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灼熱愛國情懷。方孝孺寧愿滅十族也不為朱棣草詔,被魯迅譽為“臺州式的硬氣”。明末反閹黨的斗爭中,左光斗為彈劾魏忠賢受盡炮烙等酷刑,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史可法感嘆“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此后他身先士卒,公而忘身,惟恐上負朝廷下愧先師。周文元等五位蘇州“匹夫”,雖然“素不聞詩書之訓”,也能“激昂大義,蹈死不顧”,更可見儒家生死觀滲透民間之廣之深。
釋家(即佛教)智者以非理性主義的態度宣傳他們的生死觀。他們以生為悲,痛感生命時時處處受苦受難,視死如歸。主張通過苦修以“無我”達到個體涅pán@②的“有我”,熄滅生死輪回之火而進入佛國天堂。全祖望《梅花嶺記》有“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以悟大光明法蟬脫,而不知忠義者圣賢家法,何必問出世入世之面目”的一段議論。魯迅寫《為了忘卻的記念》,引用錢彩《說岳全傳》中秦檜殺害岳飛后追捕道悅的情節作類比,道悅念著“何立從東來,我向西方走”的偈子坐化了。魯迅詼諧地說:“我不是高僧,沒有涅pán@②的自由,……于是就逃走。”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后便逐漸受到廣大士庶的信奉,佛、道、儒三教同時都可為封建統治者所用,因而在士大夫身上往往能看到它們和諧交融的特點。陶淵明深結佛緣,他的著作《桃花源記》里我們則不但看到道家祖師“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構想,而且看到了儒家經典“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的大同境界。
千古以來,漫長開闊的歷史時空里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活劇。形形色色的生死哲學,引發了人們形形色色的生死實踐,層層相因地積淀而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瑰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分析并適當補充介紹五大派智者人生智慧的內核,不但有利于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理解,更有利于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正確樹立。江澤民主席號召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繁榮中華、創造輝煌乃四有新人義不容辭的大任。學習優秀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珍視之,探究之,以之為修身之通鑒、處世之元龜,正確的生死觀必然升華為對神圣祖國執著的愛、熾烈的愛,進而激勵青年一代勇于為祖國為人民作無我的奉獻和無畏的犧牲。歷史長河滾滾滔滔,頑強拼搏,只爭朝夕,我們的生命哲學永遠是斗爭哲學。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艸下加條
@②原字般下加木
語文月刊廣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秦吟20032003秦吟 上海市浦涇中學 作者:語文月刊廣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秦吟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