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我經常被人問這樣的問題:“你讀書似乎很快,有什么經驗介紹嗎?”。剛開始面對這樣的問題,總是覺得莫名其妙,因為我從來也沒覺得自己讀書有多快。直到慢慢被問得多了,我逐漸意識到,大概有人覺得自己讀書速度不如我快,所以希望討教一些秘訣。可是仔細想想,我確實沒有掌握什么妙方。如果真的要分析我為什么讀書“比較快”的話,我能列出來的只有自己的若干經驗。
關于閱讀,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自己剛工作的時候。項目經理讓我去學習一門新技術,我找了本英文教材,他說“沒問題,下周你來給大家講解吧。”當時我感覺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務。雖然在學校也讀過一些英文書,但速度大概是每個學期 3 到 4 本,偶爾能看 5 本以上,就覺得相當有成就感了。現在要求一周內看完一本英文教材,還得給同事講解,這是我從來沒想過也沒經歷過的。但是公司與學校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在學校還有補考,在公司只會被開。結果我真的花一周的業余時間看完了這本書,第二周給大家講解的效果竟然還不錯。從此,我就把讀這類書的時間預期縮短到一周以內,我驚奇地發現,這個預期很多情況下確實可以做到,而且獲益良多。這件事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平時大家總說“潛力”,但似乎都關注的是工作和學習的潛力,卻沒有想過閱讀也是有潛力的。很多人抱怨自己讀書不夠快,似乎是覺得自己沒有閱讀的天賦,其實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閱讀潛力,而大多數人的潛力其實是相當大的。所以,如果你對自己的閱讀速度不滿意,不妨給自己來點壓力,確定自己是否達到了自己的閱讀能力界限。
關于閱讀,還有一本我印象深刻的書,叫做《怎樣閱讀一本書》。因為之前我總認為閱讀應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拿起書本來一頁頁看,這就叫“閱讀”了。有人讀得快,是因為他們看得簡單,或者大腦比較好,能夠做到一目十行。《怎樣閱讀一本書》讓我真正深刻意識到,閱讀原來是講方法的,比如什么書應該精讀,什么書應該略讀,一本書的哪些部分應該精讀,哪些部分應該略讀……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發達國家的大學生怎么能完成那么繁重的閱讀任務,因為按照我的估算,就算一目十行,每天不休息,也很難在規定的時間里讀完那么多書。后來我才明白,我們常常把“閱讀”理解為“精讀”了,而列出的書單里,并不是每一本都需要完整精讀的,很多書只需要精讀其中一部分甚至略讀就可以了。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里從小就缺乏這樣的內容,即便大學英語里有了“精讀”和“略讀”的區分,很多人卻根本不了解意義,直接簡化為“精讀要考試略讀不要考試”,真是非常可惜。不掌握閱讀的方法論,即便天賦異稟,可以一目十行,甚至一目二十行,其實都不算快,更不要說閱讀質量了。
既然談到了“閱讀質量”,不妨多說兩句。因為大家討論讀書速度的目的,多半不是為了盡快地在豆瓣讀書上標記自己讀過的書,還是希望從中獲得更多收獲,所以如果只有速度而沒有質量,再快都沒有意義。根據我的經驗,既能保證閱讀質量又能提高閱讀速度的辦法之一,就是閱讀之后的討論。在大學期間,我曾在一個禮拜內讀完了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之后懷著澎湃的心情去與中文系的王老師討論。他問“你看的誰寫的魯迅傳?”,我說“王曉明”,他說“噢,這本書我知道,王曉明的書語言比較詩化,很有感染力。不過,你也要注意……,如果你有興趣了解魯迅,還可以去閱讀這些書……”。在那電光火石的瞬間,我忽然意識到,如果沒有聽到他的評價,我固然讀完了書,固然記住了很多,固然激動,其實還是懵懂地在這本書所營造的世界里游蕩,沒能跳出來看看問題的全貌。我也從此意識到,討論對閱讀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在學習技術知識時,討論可能并不重要,因為書里的內容可以由客觀標準來驗證(對計算機來說更是如此)。但是對其它種類的知識,尤其是稍微艱深、復雜的知識,討論是真正掌握的必經之路。否則,無論你看了多少書,理解都未必準確。這樣的例子我見過不少,經驗豐富的老翻譯家會用物理學的新進展來論證自己的翻譯理論,理工科出身的知名寫手亂借用人文社科的理論而渾然不知,在我看來同樣可惜——不能說他們的天份不高,也不能說他們刻意要拉大旗作虎皮,但我猜他們學習這些知識時都沒有經過專門的討論,所以談不上真正掌握。如果你身邊找不到這樣可以討論的人,至少可以從網上找相關的書評和討論,比對、修正、完善自己的理解。我經常遇到有朋友在豆瓣讀書我寫的書評下留言,或者發豆郵,這種態度我非常欣賞。退一步說,哪怕非專業的書籍,與人討論也能讓自己的收獲倍增——我嘗試和我家 LD 分頭看同一本書,再集中討論,覺得收獲很大,不但加深了自己的理解,也填補了自己閱讀時的很多空白。
如果實在是找不到同好來討論自己閱讀的內容,還有一個加深理解的好辦法,就是寫讀后感。讀一本書或者非常容易,但是要寫讀后感,哪怕只是短短幾百字的讀后感,也會非常讓人頭疼。你會逼迫自己把讀過的內容翻過來倒過去,仔細思考,梳理出自己認可的邏輯,并按照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我在閱讀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時,身邊沒有找到有共同興趣的同好,也找不到太多合適的學習材料,于是我只能每讀一章就寫出這章的讀后感。這樣雖然讀得很慢很累,但我確信自己讀懂了這本書,深刻理解了自由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后來與其他人的討論也證明了這一點。
最后我想說的是,閱讀速度不是孤立閱讀一本書的速度,而是所有你的閱讀量的加速度。因為之前的知識積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閱讀當前這本書的速度。舉個例子,你先讀了一本中國歷史,大致知道了從秦到清的歷史;然后又閱讀了一本世界歷史,知道除了中國歷史之外,世界上的其它地方還發生了哪些事情;然后你再讀到關于人類發展的書,你就可以把之前自己關于中國和世界歷史的知識利用起來,知道什么年代中國發生了什么事情,世界上其它地方發生了什么事情,這樣構建出一張有機的圖譜,不必反復閱讀、刻意記憶,就能自然而然地聯想、理解很多;再然后,你遇到其它歷史類書籍,就可以把它和自己內心的圖譜相對照,判斷這本書的各個部分說得對不對,對的地方認真閱讀,不對的地方可以略讀,或者你干脆判斷這本書沒什么價值,可以直接略過……如此繼續下去,你的閱讀速度只會越來越快,知識也越來越牢固。同時,你也不必担心“越讀越狹隘”,因為高質量的知識多半是能夠彼此兼容的,至少不會彼此尖銳對立。只要你抱定開放的心態,必然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鑒別力,通過除莠存良,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網載 2014-07-03 10:54:1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