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 簡體 傳統 |
時光退回到 10 年前。你剛剛碩士畢業,同時收到 2 個 offer,一個是來自世界五百強,另一個是國內的創業公司,你會選擇哪個?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選擇都很明智。
我的同事聶日明還為此發過這樣一條微博,“如果一個 75 后,大學畢業之后就在上海在外企上班,正常發展到現在,可以到D(總監)的級別,如果正常結婚生子,那么買房必不可少,隨后改善,現在應該步入富裕家庭,年收入過百萬沒問題。”
但凡事總有例外。當我轉發聶日明的這條微博后,有一網友在我下面留言:“我一哥們從小就是學霸,初中暑假天天來我家蹭小霸王學 Basic,差點被我們趕跑。高中時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丫上海交大計算機碩士畢業后,拿了兩個 offer, 一個百度,一個微軟。丫嫌百度山寨,去了微軟。然后百度上市了,然后他被分配到了微軟的 MSN。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如果他選擇到百度,或許目前就是D,身價近千萬甚至上億。但那時候選擇了微軟,卻“沒有然后了”,因為微軟的 MSN 部門被裁撤了。盡管我們從這個個案來看,他的選擇是失敗了,但是如果從總體來看,到底是進外企好,還是到外企好?
當然是到大外企好。盡管我們在互聯網里看到中國出現了 BAT 等可以比肩國際的一流公司,但是在絕大多數領域,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和國際公司還相差一大截。即便是在互聯網業,盡管我們看到 BAT 已經成為執牛耳者,但是我們更要看到每年還有數不盡的創業公司在上市之前就倒下了。換句話說,絕大多數進入外企的人會比進民營企業的人有著更為穩定的未來。
這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上海為什么沒有 BAT。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個數據,據《2012 年上海外商投資環境白皮書》顯示,2011 年度上海外商投資運營企業上繳稅金 3353.48 億元,工業總產值 20749.63 億元,約占上海全市 61.3%。共吸納就業人員 302.76 萬人,約占全市總勞動力的 30%。
在有這么這么多世界 500 強公司的地區,你是選擇進 500 強還是本土創業公司?進后者你可能會有機會和馬云、馬化騰和李彥宏一起上班,但更大的可能是創業失敗。在某種程度上創業就像買彩票,盡管你有可能中大獎,但更大的可能是創業失敗。既然如此,那么一個理性的人就應該選擇到大公司上班,而不是進入創業公司——除非這個地方有著更為得天獨厚的創業環境,比如硅谷。
即便是美國,我們也會發現,那些創業公司更多的是在硅谷,而不是在紐約。盡管紐約是世界金融中心,但并不是一個創業中心。在紐約,最好的就業可能是到華爾街上班,到那些目前已經功成名就的公司去。如果你要選擇創業,請離開紐約,到硅谷去:因為紐約各方面的成本太高,容不下那些創業公司。
從這個角度而言,上海沒有 BAT,杭州、深圳出現阿里巴巴和騰訊并不足為怪。因為杭州和深圳沒有那么多的大外企,本地精英只能通過創業才能出人頭地。上海的名校畢業生有著比杭州和深圳畢業生更好的選擇,據說在上海,一流大學畢業生的選擇隊列是:國際一流投行、一流咨詢公司、世界 500 強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然后才是國企和民企。
但是在杭州和深圳,高校畢業生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大投行和咨詢公司的機會,甚至這些公司都不會在這些大學開宣講會,跟不要說實習機會了。
如果再看看騰訊和阿里創始人的教育背景,就更有意思了。馬化騰畢業于深圳大學,馬云畢業于杭州師范學院,這兩個人如果在上海,估計連進 500 強大門做門衛的資格都沒有——據說馬云當年在杭州進五星級酒店應聘服務員都慘遭失敗。
但“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他已經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子”,馬云和馬化騰沒有機會進 500 強,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那些選擇跨國公司的兄弟們,盡管沒有機會成為偉大公司的創始人,卻也贏得后半輩子的衣食無憂,誰說這不是一種平衡呢?
從這個意義而言,當我們回答為什么上海沒有 BAT 時,實際上是忽視了上海有著深圳和杭州所沒有的一大批跨國公司。上海不必為沒有 BAT 而憂傷,如果上海硬要放棄資源稟賦而去擁有 BAT,這才是錯誤的開始,就像紐約不是硅谷。
網載 2014-07-03 12:21:3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