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經學以挺立大國民精神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一、引言

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主要不是形體上的黑頭發黃皮膚,而在于無數華夏先人,生活在這片五岳群山,黃土江河之間,一路的與天地.與山河,與草木風雷,與淑人君子,相激相蕩,共感共應,蘊藉而釀造出中國人特有的經典系統。中國人從小讀經,接受經典的洗禮,以此培育出特有的才情與生命情調,創造出獨特的華夏世界與禮樂文化。民國初年,蔡元培以教育總長的身份廢除讀經,決心放棄中國人的才情與靈魂,放棄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價值、與意義系統,轉而擁抱西方,相信西學才足以應付危局,西學才可以提高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準據。其間經過國民黨與袁世凱的戰爭、軍閥混戰、國共的北伐、國共內戰、抗日戰爭、以后還有三反五反、反右、文字簡化、文化革命等等,老成凋零,教化殘缺。直到今天,中國走向富裕,中國期待大國崛起之時,有識之士忽然發覺,現代中國人缺乏心靈家園,缺乏信仰與價值皈依,缺乏道德教養,缺乏內在澎湃的創造力。……身體的溫飽基本解決了,靈魂的安立卻無從著手。因此人心迷惘,道德滑坡……,基督教在中國大幅蔓延。

中國人及中華民族將往何處去呢?中國人應繼續沉淪在功利與自私的泥沼里嗎?中國人應該皈依西方,用基督神學給自己安身立命嗎?或者中國人應該重回經典,通過儒學禮教的再洗禮,尋回失落的靈魂與家園嗎?

為此特邀請若干朋友小聚嘉興,做一些基本交流與對話。當然茲事體大,一次交流未必有成果可言,但借此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擴大朋友圈,提升自我心性,也還是有意義的。

本次會講特別需要感謝〔鴛湖書局〕蘇偉剛先生、陳家紅先生提供書局二樓的會議室。以及〔民間收藏館〕紹嘉平先生提供收藏館內廳堂做為會議場所。陳家紅是蘇州大學[前東吳大學校本部]中文系碩士班畢業,我則是在臺復校的東吳大學畢業生,雖是名號改易,體制有別,但究根溯源,畢竟是一校兩枝,仍然有兄弟校友之親,他來接掌鴛湖書局,積極的工作態度,熱情而開放的心態,讓人十分欣賞。蘇、紹兩先生都是民間收藏家,對歷史文物有特別的愛戀。在〔民間收藏館〕里藏有琳瑯滿目的文物,時間從數萬年前新石器到清代民國的家具,我人一旦入乎其中,在文物磁場氣場的感應下,思古之幽情特別澎湃。其中有兩尊佛像,一中年、一老年,中年者眼耳鼻臉間一片圓渾,充滿慈悲、歡愉、深沉的笑意,具有強大感召力。老年者臉長、多皺紋、略顯消瘦,一樣的慈眉善目,卻更多了一種通透與豁達,一種高遠與樂天的氣度。朋友們紛紛觀看而贊不絕口,吳炳釗老師說某些人皈依佛教,也沒有讀佛經,就只是看到佛像的莊嚴慈悲,心中就感應起拜敬皈依情緒,可見藝術創造的力量不可輕視。韓國學者樸洋吉說:工藝師把他的生命、心靈與才情賦予作品,所以一件石雕就具有了靈性,能夠感召人的心靈與夢想。

 

二、中國經學傳統斷裂的悲劇

中國二千多年的經學傳統,既是國家大一統的護持力量,也是社會安定團結的形元素,更是每個國民受教養、受熏陶,能安身立命,能頂天立地,涵養丹心浩氣之所在。但清末民初,在國家衰弱,被列強任意欺凌的背景下,當年的憤青們,不分青紅皂白,把國家衰敗的所有罪責,一股腦兒的全推到儒學及其經典上。于是而高喊“禮教吃人”,“中國文字野蠻落后”,要“全盤西化”,要“不讀中國書”。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中國文化及其精神為野蠻、封建、落后,竟成了當年神州的主流思想,而一切荒誕不經,破壞文化,踐踏自我靈魂的舉動遂層出不窮,亦可哀矣!

此處摘錄幾則,以見一斑:

◎“一九一二年元月十九日,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科一律廢止。”可見雖然清末是實施新制的小學堂,也還是讀經的。

    同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廢止師范、中小學讀經科。”于是不僅沒有讀經的學生,也消滅了可教讀經的教師,同年七月,且在全國第一屆教育會議上提出:“各級學術不應祭孔”的議案,他認為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代替宗教,學校祭孔之風從此斷絕。

    這連續的三個動作對民族文化的繼絕所關甚大,是中國教育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大事。等到一九一七年,白話宣言出來,一九二○年小學語文課全面改用白話文后,我們國人便漸漸連一般古文都看不來,更不用說“讀經”了。“──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手冊〕

    ◎清季學制,大學中仿各國神學科的例,于文科外又設經科,我以為十四經中,如易、論語、孟子等已入哲學系,詩、爾雅已入文學系,尚書、三禮、大戴記、春秋三傳已入史學系,無再設經科的必要,廢止之。——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經驗〕

◎在清朝模仿西學而建立起來的體制中,經科講述經學,就是以這個經科來模擬神學院,以它來維護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維護我們固有的學術規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而蔡先生說,要把它并入文史哲,并入以后已無繼續存在的必要,這實屬陋見!要知道并入之后,十三經已不再是經學,而成為西學眼鏡下且已被切割打散的文學、史學、哲學了。……把經科取消建立起來的北大體制就導致了我們近代思相混亂的出現,八十年來思想、政治、經濟上的混亂全部的根源就是這個取消了經科的教育體制。……廢止了經科就象征著我們中國人放棄了自己的學術規范,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傳統!——孟曉路〔三大學術規范〕

◎“今年年初做課題,有一個讓我吃驚的發現,中國人文精神缺失的源頭在蔡元培,他做民國教育總長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頒布新學制,中小學廢除讀經,在我看來,中國的孩子們從此失去了從正規教育渠道系統地學習其自身傳統的可能。這個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讀經應該是一個民族的傳統的精神所系。”——臺灣中央研究院林毓生院士在北京大學一場〔科學主義、反傳統與讀經〕座談會上講話

 

三、恢復經學傳統的呼喚

自清中葉西方侵略中國以后、到中國的自強維新、滿清瓦解、中國人的內戰內斗、再到文化大革命的人獸顛倒,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受盡了精神、肉體與心靈的多重折磨,可謂損失慘重,苦不堪言。三十年改革開放,真實的結束百年痛史,讓大多數人過上安定豐足的生活。然而,百年的破壞,文化上的自我凌虐,卻還沒有得到根本的反省與檢討。英語還是神州上最尊貴的語言;西方的學術規范還是中國人思考的起點與終點;中國的信仰、中國的精神、中國的經學仍然處在邊緣游魂不受重視的地帶。這樣的狀況可以持續下去么?中國只能做為有軀殼沒有靈魂的大國么?所有關心國家生存、自我生命的人,都不能不關心,中國人精神與靈魂的重建問題,而此問題的核心正是重建經學的問題,以下摘選幾位學者的觀點以為補充:

    ◎“經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即使從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設置五經博士算起,到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宣布“廢止讀經”止,其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統治學說,歷時已兩千余年。經學曾經支配著中國的思想、文化與學術,為歷代王朝進行有效統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基本的行為準則、規范以及明確的價值導向。因此它對傳統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學術、社會意識以及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維模式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從本質上說,經學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國文化的本質和靈魂,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思想與學術表現形式。“

    “什么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就是中國人基本的、核心的價值觀,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我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的學術,而中國學術的核心是中國的經學。中國學術的所有領域,都是從經學派生出來的。”

    “中國的學術是由經學孕育而衍生的,經學的整體思維模式孕育出中國學術思維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融合與貫通。”——朱杰人教授在"首屆中國經學國際研討會"上的講演

◎“經書是我們的文化精華的寶庫,是國民思維模式、知識涵蘊的基礎;亦是先哲道德關懷與睿智的核心精義、不廢江河的論著。重新認識經書的價值,在當前是有重要意義的。”

“經學的重建,是我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作之一。”

──饒宗頤〔新經學的提出——預期的文藝復興工作〕

◎「中國人要重建其浩蕩的才情氣度,要找回他心靈的故鄉,要真正擁有淵深厚實的大智慧,只能重新回歸天人一貫、物我同仁的經學傳統,重建一個統整百代,融通西學的新經學。如此才能重新挺立中國學術的核心精神,接通無數先圣先哲心魂匯聚的能量海洋,引無極太極、陰陽共振的能量,以澎湃我人當下的慧命與氣機,才可能走向一點靈明而萬般光彩,揮灑千山而婉轉七海的境界。」

——皮介行〔呼喚經學回歸──重建中國學術之核心價值〕

 

四、光文講堂己丑暑期會講首日

7月4日上午許多朋友抵達嘉興,我們先到鴛湖書局交流,巧遇〔嘉興歷代人物考略〕作者傅逅勒先生,他對文革的破壞真是痛心疾首,也如數家珍般的談到自己經歷的一些事,更蒼茫有淚的談到后繼無人,自己的孩子完全不了解歷史,不了解文化,對經典對古書對文物,一點不了解,也沒一點感情,這樣下去,中國的精神與文明真要在我們手上破毀,只剩下西方舶來的形式與軀殼!

下午,朋友們參觀沈增植紀念館、沈鈞儒故居、梅灣鎮。晚餐由平和書院院長洪秀平,在梅灣鎮西南湖邊上的餐廳宴請。餐后由孔氏宗親網總版主孔祥東請客,在南湖國際俱樂部的南湖邊上茶敘。播放的是傳統樂器彈奏的古典音樂,四周是傳統飛檐紅柱黑瓦的房舍,喝的是中國茶,侍者端上來的卻是西方細長玻璃杯里泡的茶,味道太不協調了,韓國學者特敏感而精細,要求換茶壺換杯子。但是沒有,這個位于文化古城嘉興南湖邊上,五星級的高檔場所,賣一杯48元的茶,整個店中卻完全沒有中國的茶杯與茶壺,這樣的洋化與去中國化,已經到了背宗忘祖的程度了,可是嘉興人卻習以為常,沒人說話,倒讓一個韓國學者立刻就發現了!

此夜南湖甚美而且雅。天上薄云如輕紗,淡淡披上明月之身,更增一種含羞帶怯的朦朧美感,照在南湖水波之間,每次風來都有萬波舞動,每一個波峰上都有月色光點,隨波映射在暗黑的湖上,如翠玉珠鉆,流動跳躍,令人目迷神茫。而風是如此的清涼柔順,吹拂得身心舒暢,昏昏欲醉。古琴.二胡.平沙落燕.漢關秋色,聯合迭奏,此起彼落,悠悠蕩蕩,讓人進入音樂藝術多情的空間……。

事后我有詩記曰:

月色波光閃珠玉

風自輕輕水自柔

琴音茶香共縈回

一行儒者論丹心

 

五、光文講堂己丑暑期會講次日

7月5日大家共聚在〔民間收藏館〕進行討論,先由皮介行說明〔呼喚重建中國人的精神〕一文的意義,略謂:

中國人一向有泛神思想,化天帝神祇于自然之中,天帝之無限乃在萬物之無限。此天帝天道既超越于自然萬有,也內在于自然萬有,流行下貫而成就人的魂魄良知,以良知之大機大用而創造此倫理德性的有情世界。所以仁成義就超拔小我,以哀矜不忍之心,己立立人,民胞物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使一切人完成其人格,成就一個天人合一的德愛世界。堯舜禹湯,歷代圣哲仰望天之高,星辰之遠,山河之雄奇浩大,而有泛神的形上追求,期待貫通天地之眾神,以厚德載物,金聲玉振,參贊化育而曲成中華文明。

只是當前人的欲望惡形膨脹,心靈空虛膚淺,師友之道淪喪,儒學失去莊嚴,佛教也嚴重受到金錢與情色的誘惑,不足以導引人心。而信仰唯一真神耶穌的人越來越多。面對此情勢,我們需要的是深切反省,重建經學以挺立中國精神,以慰藉并安頓人心,給中華子民一個有靈有慧有美有愛的中國夢。

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序言中說:

“要評價一個文明的價值如何,首先必須問一個問題:這一文明創造出了什么樣的人性,培養出了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事實上,正是這一文明培養出來的男男女女才真正體現它的精髓。”

又說:

“中國人的精神有三個特點,即深邃、寬廣、淳樸,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三個特點。”

這樣的中國人,這樣的中國夢還有么?還剩下多少呢?

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做為儒者必須承担中華文化的慧命,必須承担起人心導引與救治的工作。我們在此呼吁:

1、國家教育部門應該盡快恢復經典教育,國學經典應該全面進入學校,列為共同必修,列為考試科目,為中國人的國學補課,做出根本而基要的一次開展。

2、各級政府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鼓舞民間讀經運動。比如許多閑置的建筑、故居、紀念館,應該適當適時的提供出來,用做民間詩詞歌賦、文學研討及讀經講經活動的場地。

3、民間儒者應該推行儒化家庭的工作,研究傳統禮儀與祭拜方式,將讀經與祭祖祭天祭地引入家庭之中。

4、各地應該認真探索恢復部份書院的可能性,在書院中試行祭學合一體制,既有祭祀空間,又有讀書與藏書地方。

5、全國各地尚有許多孔廟,應該將其部份空間撥交孔氏家族或地方儒學社群,用做儒學研究、討論、傳播的場所。

明代耶穌會利瑪竇病逝北京,得明帝破例賜地埋葬。其耶穌會神父申請賜地的奏疏說:

“況臣利瑪竇自入圣朝,漸習熙明之化,讀書通理,朝夕虔恭,焚香祝天,頌圣一念,……而臣等見在四人,亦得生死相依,恪守教規,既享天朝樂土太平之福,亦畢螻蟻外臣報效之誠。”

華夏上國,禮儀教化之典型已遠,然而我輩子民,緬懷祖德,激勵懷抱,感切天心以浩蕩志氣的使命,實不敢自棄自毀,所以特特為此呼喚,以與有志有愛的全球華人共勉焉!

 

◎接下來由平和書院院長洪秀平談他個人的學思經歷,如何由一個向往西方的西化青年,通過美國大學里的中國圖片展,以及若干洋學者對中華文化的崇敬,開啟了他重新認識中國的道路。之后隨著事業發展接觸更多人事物,國學正好在中國興起,他在蔣慶的陽明精舍受到許多啟發,遂決心在珠海辦一所書院〔即平和書院〕。去年他在杭州蕭山設立平和英語分校,也準備將平和書院遷到杭州。此外通過尋祖歸宗,他認識到洪家文化源遠流長,歷代名士輩出,他終于明白儒學是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所謂“家國天下”,人之本在家,國之本也在家。復興中華文化的重要工作是復興家族文化,弘揚家族親親互愛,立己達人的精神。

因此他準備通過整頓洪家祖譜,團家宗親,先在家族中進行儒學教化工作,再以此為基礎建設書院,為國家民族盡力。

◎隨后韓國學者樸洋吉上臺,他熱愛儒學,在中國前后住過26年,能流利的說寫中文。他在發送的〔七正心經〕中,傳播這樣的理念:1、正念:健康的意念,以大義為基礎,進行和睦向上的思考。2、正情:善良的表情,平靜的良知,真誠的禮貌,忠于本然之生命。3、正言:美麗的語言,出于正心,符合群體,至誠公正的交流。4、正為:標準的行為,敬天地人,明理履道,創造生活的香氣。5、正果:真理之果,純正靜氣,放空思維,覺悟天旨,發揮生命的光彩。6、正義:真正的使者,我心歸道,完成真善美,在人間留圣跡。7、正道:真正的使命,修心立德,弘益人間,散播平安的微笑。

他認為國家社會建設的核心在人,學術活動的核心課題在使人活得豐富而有尊嚴,對得起生命,宗教要與大自然和諧。人要對得起朋友、他人與天地。

儒學以及一切世界的信仰都不可唯我獨尊,應該共同組成萬紫千紅的天地,分享花香,協和文化,合世界文化成為花草相應相支撐的有情人間。如此才能本立道生,百家齊放,精髓造化,像太級陰陽之相輔相成。中國的發展唯經濟中心,缺乏文化這一環,所以企業競爭力,持續力都有問題,其實應該看到儒學在企業與經濟活動中的力量。韓國的企業都有其儒學為本的社訓與宗旨,用毛筆字寫下來,放在董事長座位后,放入員工心中,以之為共同使命,相互奮斗的中心意志。韓國人不一定談儒學,但他們已將儒學的精神化入自我人革之中,無論做事或言行講話,都表現著儒學精神。

◎上海孟母堂負責人周應之老師也上臺做了分享。他肯定了洪秀平“人之本在家,國之本也在家”的主張,因為他搜尋到家譜,見到自己的名字在上面,而感受很大的皈依與安頓,家譜中還記載南宋宰相周必大是他的遠祖,更深刻感受慎終追遠,追生命于遠古的意義。他認為讀經運動是保存中國人底色的運動,現在全球化,多元化,我們當然要兼容并蓄。但在多元之中要有主調主色,中國儒學的精神就應該是中國人應有的主調與底色。孩子對經典的背誦,是尋找心靈的定位,是建設中國人基本的靈魂與性格,在生命之中植入中國圣賢的浩大精神。周老師談到他的儒學情懷,特意吟一首詩作:

云山界外富瀛洲

消得平生更上樓

蒼海百年得生渡

一腔詩語化情愁

他認為儒家深刻情懷,以情化理,融通天地,這種承担道義,民胞物與的精神很令人感動。做為當今的中國人,應該學習儒學,為建設溫暖神州而努力。

周老師帶來孟母堂三位學生,的確眉清目秀,腹有詩書的樣子。也讓他們上臺談一談讀經的感受,據說讀經以后,他的詞語.風度與觀念世界起了很大變化,與一般孩子不一樣了。只是因為缺少上臺經驗,想背誦一段經典,卻一時腦袋空白,無從下手。

◎臺灣儒者賴鴻標在儒學的復興上,主張建立法主德輔的現代工商儒學,他認為:

    三百多年前的王夫之總結兩千年帝王專制統治之誤,得出充滿啟蒙精神的制度治國理念:「守典章以使百工各欽其職,則有天子而若無;有天子而若無,則無天子而若有」。儒家崇尚圣王明主,法家反對待賢而治。人治是基于人民對統治者人格的信任,法治是基于人民對國家管理體制的信任。國家體制可以世代相傳,有利于長治久安;統治者的人格修養不能世代相傳,不利于長治久安。    適應今日工商業社會的儒學必然是援法入儒,儒法合一的儒學,要點是:

(一)社會管理與國家管理的統一:適合國家社會的管理方式只有法律。

(二)由治寡之學轉變為治眾之學:傳統的士階層已不存在,作為君子之學的傳統儒學必須重新定位。儒法合一的儒學既能滿足社會中少數高級知識分子的需要,也能符合所有社會成員的需要,這樣的儒學才能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三)援法入儒,儒法合一:

1、以儒修身,以法治國:

2、修身是內儒外法,德主法輔;治國是內法外儒,法主德輔。

3、修身是由內圣而外王,由自身修養而自覺遵紀守法。治國是由外王而內圣,厲行法治,建立法治環境,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法治熏陶下,積習成性,循規蹈矩。

4、由孔子的內仁外禮,到荀子的禮法并稱,到現代的內仁外法,仁為體,法為用,儒法合一。

◎與會者有孔子第75代后裔孔祥東,也有孟子第75代后裔孟國進。而由孔祥東做了報告:百年前康有為刻刻以猶太人亡國為教訓,鼓舞中國人奮起變法不要重蹈猶太人的覆轍,誰也沒想到猶太人憑著文化信仰的堅持,竟能在二戰后復國。這就可以看出文化的力量,比如西班牙,一些小小地區,不愿被主流文化同化,堅持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化與文字。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向有天下觀,認為天道不僅僅只是中國的,也是世界人類的,以此大心量大氣度,建立起這么一個中國。可是近年來的國學復興風,對地方人士而言,都只有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功用,像孔子就成了地方上的搖錢樹,只是用于口說與謀利,卻沒有深入學習孔子,效法孔子。如此急功近利,表面化的運用孔子,恐怕反而不利儒學的復興。

◎湖南大學吳炳釗老師認為:建設現代新經學,應該納入老子、莊子、史記,應該納入古典文學、書法,特別應重視詩教與樂教。新經學應該從經典內容、經典教育、經典實踐上深入討論,建立可操作的具體方法。

◎有一位今年參加高考的年青人,也在大家的鼓舞下上臺發言,談談年青人對國學經典的看法。他認為國學經典跟生活無關,不管讀不讀都不影響其生活。現在全球化多元化時代,應該更開擴的多元并存,國學的話語太強勢了,不好。

這的確是很真誠的看法,引起許多討論,有人認為12年的應試教育,就是這幅模樣,學生除了課本,除了會考試之外,其它都不識不知。也有人解釋正因國學太弱勢,所以學生缺乏國學教育。也因國學太弱勢所以只能出之以呼喚,如果國學很強,何必還來呼喚呢?

 

六、自由討論

中餐后一些人有事告退,剩下來的人在下午繼續進行座談會。勉仁講堂主講人李世高提問,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更好的推展經典教育?皮介行認為,儒學是為己之學,古之學者為己,重點在修己立己成己,只要自己學德具進,自可以建立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學德不立,一味尋求方法,其實也只是徒勞無功。可是李世高堅持要尋求方法,因此引起了爭論。此處引用大連〔白云書院〕張本義的一段講話:

我認為,中國書院的核心精神,就是“學為己”或稱“為己之學”的精神。……學習目的,在于整治和涵養自己的學問和德性,達到圣人、君子的境界……。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希望行道于天下,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實現這個政治理想必須循序漸進,由基礎做起。《禮記•大學》中開列了八個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中的前五條講的都是“修身”的內容和步驟。而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也在于“修身”。“修身”是能否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不能“修身”,遑論治國平天下!所以《大學》中還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學為己”的思想是一種人本主義思想,也可以說是對自我靈魂的一種終極關懷。……,通過學習,完全可以在尋求自我價值中實現自我精神滿足。……程頤說:“學也者,使人求于內,不求于內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學也。”(《宋元學案•伊川學案》)內,就是內省,修身。……陸九淵說:“古之學者為己,所以昭明昭德,己之德已昭,然后推其明以及天下。”(《陸九淵集•語錄下》)….在宋儒看來,“學為己”才是真讀書。……〔書院和“學為己”的書院精神、張本義〕

供各位朋友參考。

七、本次與會者有:杭州.洪秀平。永康.胡敬安。紹興.李世高。桐鄉.馮潘秋.林國棟。嘉善.蔣國強。嘉興.皮介行.陳家紅。上海.賴鴻標.樸洋吉[韓國].周應之.韓頤詢[孟母堂共五人].常州.孔衛東.孟國進〔常州來三個家庭共六人〕.山東.馬培路.宋金書.陳天.高超。北京.吳炳釗。

 

孔子2560年7月10日[09]  皮介行   記于  光文講堂

  


皮介行 2010-07-15 08:32:35

[新一篇]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

[舊一篇] 懸壺濟世的由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