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亦可傲王侯 孫中山見總督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46.jpg

上中學時,語文老師講述了孫中山求見張之洞時的應答聯對,給我留下很深印象。時隔數十年,至今仍能記得。孫中山早年在香港、澳門、廣州讀書、行醫,接觸民主思想較多,痛恨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孕育著民主革命的思想。留學夏威夷歸國后,他更以“振興中華,救國救民”為己任。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等地留學歸來。當時張之洞任兩江總督,駐節南京。


孫中山適過其地,聽說這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系洋務派重要人物,頭腦比較清晰,頗能接受新思維,對洋人主戰,又辦洋務,設水陸師學堂,創辦槍炮廠,開礦務局,辦漢陽鐵廠,設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頗有進步思想,便打算會一會他,投刺求見。于是來到總督府,遞上名片。名片上寫著: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



接過門官送進的名片,張之洞很不高興,便問:“來者何人?”門官答道:“是一儒生。”張嚴責門役:“你難道不曉得我并不是什么人都可見得的?”門役辯曰:“這位青年書生溫文爾雅,很有才氣,看來并非等閑之輩,吾督興辦洋務多年,求賢若渴,所以才敢進呈他的名刺。”張之洞心想:一個儒生,竟敢和我稱兄道弟,我倒要看看,他憑的什么?他在紙上寫了一行字。說:“那就讓我試試他的才氣吧!” 讓送給那儒生。


孫中山接過一看,原來是幅上聯。


持三個字,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


此處,張之洞譏笑孫中山既無功名,也無頭銜,名刺上只能寫上自己的名字。


孫中山心想,早聽說張之洞是作聯的行家,果然不凡。不過,也太小看人了。于是,請門官拿來紙筆,略加思索,也寫了一行字傳了進去。


張之洞一看,對的是下聯: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張之洞吃驚之余,感到來者不是凡夫俗子,臉上怒氣全消,露出喜色,自言自語道:“這小子既有膽量,也有抱負,才學也不錯,真不是等閑之輩也。”遂令進見。急忙整衣,忙傳令開中門迎接......


從上述故事可以看出,孫中山早年就具備了淵博學識與豪邁氣魄,并借以壓下了張之洞這個一品總督大人的驕氣與傲氣,令其欣然接待。有趣的是,此事過后十多年,孫中山以大總統的頭銜也搬進這座大院辦公。只可惜張之洞于1909年便去世了,沒有看到這位儒生當臨時大總統那一天。



孫中山妙聯入官府,“布衣亦可傲王侯”早已傳為佳話,而如此妙語不時見諸聯壇,謹此爰錄幾例----


明代大學士解縉幼時文思敏捷。一日應邀赴宴,席間文人雅士作詩答對,意氣風發。鄰座一權臣心懷不服,故意嘲弄,談話中含蓄的出一上聯云:二猿伐木深山中,笑小猴子也敢對句;此聯用雙關修辭手法,借“鋸”與“句”的諧音,諷刺挖苦解縉。解十分惱怒,正當不知如何報復對方,忽見對面壁間懸掛一幅“秦瓊馬陷污泥河圖”,于是靈感頓生,對出下聯:一馬陷入污泥內,想老畜生如何出蹄?此對工妙,無懈可擊,老權臣自討沒趣,尋機退席。


清朝一知府路遇一群兒童,與一聰穎少年戲對。知府大人出上聯道:童子六七人,毋如爾狡;那孩子腦袋一偏,出口對曰:太守三千石,莫若公貪。知府頓失體面,尊容不勝羞赧。


清西太后慈禧60歲生日,四川巡撫贈一壽聯:乃文乃武乃壽,如松如竹如梅。如此吹捧,令人肉麻。據說慈禧非常喜歡這副對聯,該巡撫也因此而連升三級。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巡撫大人任署四川的一介布衣亦就此步其韻題擬一聯,云:乃心乃行乃罪,如蠅如鼠如狼。如此揭露,可謂入木三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山西大同鎮總兵衛汝貴(字達三)率部朝鮮平壤拒敵,不戰而退,領兵逃遁,后被清政府問斬于北京。其實欽差大臣劉坤一擁兵榆關,靜觀時變,不敢出兵,卻未獲罪。當地百姓制一聯語刺戟之,聯曰:衛達三呼冤赴菜市,劉坤一托病臥榆關。劉氏大驚,竟真的一臥不起。



網載 2015-05-16 15:42:43

[新一篇] 朱健國:“新三國”隱喻“新中國”

[舊一篇] 朱立倫復旦演講:希望年輕人追求公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