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 簡體 傳統 |
中國園林網3月2日消息:這天,記者與蘇州著名畫家葉放在他的私家園林“南石皮記”中聊天,“南石皮記”位于蘇州十全街,“記”是筆記的意思,用作園林名稱,顯得古典雅致。這個占地600平方米的園林有山有水,有花有樹,有鳥有魚,有臺有橋,傳統園林景觀一應俱全,但無論空調、燈飾、衛浴設施還是建筑材料、造園技巧等都具有現代痕跡。葉放在園林中長大,在園林中學習,在園林中工作,我們聊的都是園林的話題。
興起:延續私家造園史
上世紀90年代,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傳統文化熱的興起,蘇州開始了當代私家園林的興建。開先河的是一位鄭姓臺灣老先生,1995年他陸續在太湖畔漁陽山買了3棟別墅造園并取名“悅湖園”。葉放的評價是,這個造園行為延續了斷裂百年的私家造園史,具備文化符號意義,遺憾的是格局比較粗糙。其次是蘇州國畫院副院長蔡廷輝在東山的園子,他因地制宜,做了一個摩崖石刻園,取名“醉石山莊”。葉放認為,這個園子的黃石疊山及建筑樣式都值得商榷。還有吳江陳金根的“靜思園”,占地近百畝,寄寓了主人夢想、孝道、友情、企業文化、公眾財富等很多人生內容,2003年9月開放后接待了不少名人。葉放強調,這個園林雖由私人興建,但漸漸演化成一個作為旅游景點的公共園林。
目前蘇州私家園林有兩類:一類由開發商集中開發,如“拙政東園”、“江楓園”等,面積200至1000平米左右,有近百座。一類由私人參與設計建造,有十幾座,主要分布在蘇州古城區及西山、東山等近郊,另有十幾座正在籌劃。
蘇州當代私家園林漸成氣候,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在現代社會,這些園林如何傳承中國傳統人文情懷呢?
崇古:看到的只是道具
園林營造首先面臨如何“仿古”的問題,記者與葉放走訪了數座私家園林,發現一些園林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仿古的石凳、燈籠,再加上雕梁畫棟、丹青古玩等,粗一看倒是古意盎然,但轉念一想,好像缺少了什么東西。
一些仿古園林都是晚清風格,但究其實只是一些“古典”符號,無細節,無情趣,成了拍電影拍戲的道具:人工痕跡太濃、與人距離太遠、與當下生活脫節、與主人情懷太遠。
“我們不是要復制一件古董,而是要創造一種生活。”葉放點評道:比如滄浪亭,說是宋朝的東西,但除了亭子是宋朝的之外,其他東西都是晚清的;比如拙政園,說是明朝建的,但現在我們看到的也全是晚清風格。其實,晚清人之所以對前朝園林加以修繕,也是為了讓園林適應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今天的園林也應該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重復過去的生活方式沒有意義。
崇洋:現代化的浮躁喧嘩
記者的另一個感覺就是,在這股造園風潮中,有些人更多的是為了虛榮心的滿足,與當下浮躁的社會風氣合拍,園林幾乎成了財富的象征,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大量建筑材料的盲目堆積以及粗鄙化的構筑樣式,園林與傳統人文情懷嚴重脫節。因此,有些園林比較浮華:一塊石頭、一棵樹追求的是“檔次”,越貴重越好;一根燈柱、一件掛件,追求的是“名牌”,越響亮越好,忽略的恰恰是境界和品位。
葉放說,目前一些園林儼然成了“流水線”上的批量產品,設計師大多是理工科出身,無真切的生命情感體驗,習慣在電腦上補補切切,再加上受外來文化影響,盲目崇洋的風氣漸漸抬頭,西方流派眾多的設計理念和技巧硬生生“闖”入園林中,顯得雜亂而喧嘩,這種“西洋式景觀”切割了園林所承載的傳統人文精神。
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融洽
中國造園藝術自兩宋成熟后,明時清初臻繁榮,薈萃了美術、文學、建筑和工藝精華,蘇州園林是杰出代表。
當代私家園林既要有古典意境,又要有現代性,“南石皮記”作了探索:如屋檐分成兩截借鑒古代做法,而用材是玻璃等現代產品;護欄形狀借鑒古代做法,而選材體現現代簡潔概念;廊橋造型曲折是古典做法,而橋面鑲嵌燈飾則是現代元素,等等,傳統與現代完全可以融洽。
“南石皮記”進門軒上有半副對子:煙鎖池塘柳,偏旁含金、木、水、火、土。而燈籠四面分別有“喜上眉梢”、“雙喜臨門”、“歡天喜地”、“開卷有喜”,真是“抬頭見喜”。這些既有古典哲學思考,又有現代審美訴求,傳統與現代實現了互動。葉放說,當今造園,因人制宜,生活方式的變化,科學文明的變革,賦予藝術經典以時尚精神,以傳統鑒當代,以當代法傳統,這是園林魅力所在。
紐帶:傳統人文情懷的延續
城鎮都市日新月異之時,人們對自然的渴望也會與日俱增,庭園營造便成為“城市林泉”的夢圓。蘇州私家園林要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人與自然的融洽在衣食住行中得以實現。“東坡之竹”,“米芾之石”,“莊周之魚”等內涵豐富,成為風雅生活的契因,可以撫慰人們浮躁的心靈。同時,現代化生活條件如空調、衛浴設施、燈飾等也應在園林中設置,為舒適生活提供可能,園林與生活間是溫馨的觀照與體貼。
人與自然和諧、藝術與生活融洽是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私家園林應該成為傳承的絕好載體。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割裂、藝術與生活的分離常常讓人身心交瘁,私家園林的建造,延續了數千年的傳統夢尋。
走訪蘇州私家園林,記者深有感觸,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在水泥森林的包圍中,我們渴望“重返自然”,在忙忙碌碌的名利瑣屑中,我們心中悠遠綿長的古典情結隨時都在滋長,“桃花源”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人文情結,園林寄托著中國人關于“人與自然”、“藝術與生活”的人生理想:人們贊嘆大自然的美好,因為“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最樸素的世界觀,人們贊揚藝術的高尚,因為那是精神世界最珍貴的饋贈,人們贊美生活的滋潤,因為那是衣食住行和迎來送往的歡欣和快意,私家園林應該把這三者統一起來,成為“人詩意地棲居的地方”。
新華報業網 2010-07-15 08:32:4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