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想:打工悲歌與倫理(圖)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春運
中國的春運其實是體制問題,戶籍制度和其他政策性限制,導致了大量人員無法永久移民所打工的城市,只好來回奔波。

每到中國春節,就是中國人的返鄉潮。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接近空城,二三四線小城市則迎來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周。然后,人流回歸到原來的城市,回到原來的狀態。

打工者由兩類人群組成:大學生和農民工,前者滿足了大城市對基層腦力勞動的需求,后者則滿足了建筑等市場對體力勞動的需求。這兩個群體構成了春運的主力。

為什么中國會形成“春運”這么一個獨特的概念?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人注重家庭──難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都不重視家庭?有人說是中國人太多──在近千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13億人,密度也不是特別大,其他國家為何沒有在圣誕節形成大規模的“圣誕運”?

中國的春運,其實是體制問題。是戶籍制度和其他政策性限制,導致了大量人員無法永久移民所打工的城市,他們只好來回奔波。

那么,這種奔波除了個人辛苦、增加社會物流成本之外,對于家庭,乃至對于社會和國家,有什么樣的影響?

以前的媒體,常常宣傳說,當地村民思想進步了,都外出打工了。東部城市則常常宣傳自己如何照顧外來打工者。這種宣傳常常令人想起教科書中關于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為了掠奪勞動力而采取的種種措施。

打工者造就了城市的繁榮,而他們得到了什么、損失了什么?他們得到了工資,相對在家鄉的收入,這些工資不算微薄,他們因此改善了生活。他們付出的,主要不是路上的奔波,而是歸屬感的丟失和親情的損失,這是兩個巨大的損失。

人是種群動物,需要有歸屬感。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籍貫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社會符號。即使今天的打工者,他們也常常提起自己的家鄉,但家鄉只是偶爾浮現于心頭。他們的生命,其實更多寄存于打工的城市,而這城市,用冰冷的戶籍制度以及其所捆綁的養老體制、醫保體制拒絕打工者的加入。打工者的靈魂在城市上空游弋。

更要命的是人作為高級種群動物的另一特性:親情。由于城市的高物價、高房租等因素,絕大多數打工者都與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分離,他們的父輩帶著他們的子輩,在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度日。在這種狀況下,打工者上無以孝父母、下無以教子女。尤其是在父母親情的缺失下,那些打工者在家鄉的子女成長起來后,會有何種人格,會對社會造成何等影響?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課題。

常常有媒體刊登這樣的圖片:電話機旁,身上的工作服沾滿水泥點兒的民工,正在幸福地與家鄉的孩子通電話。可口可樂一則廣告也是這個創意,必須承認,那個廣告令人感動。但是,在這些貌似關懷的語境中,我們必須追問一個問題:什么是真正的大關懷?

城市必須容納新鮮血液的加入,不應該由于體制障礙而導致打工者的親情失落。回家過年,貌似“濃濃的中國味道”,其實是“體制的切割味道”。回家過年是小善,長久分別是大惡。目前是農民工及其家庭承担了體制切割的痛苦,而遲早,這種痛苦會導致全社會付出代價。當政者必須做一些事情來改變了。


王思想 2015-08-23 08:45:37

[新一篇] 中國制造熬不過2015?企業接連倒閉寒流來襲

[舊一篇] 王朔再爆粗口:開通你X國際漫游當時就X了 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