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當我笑場時我看到什么?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


“有一個男同學,他邊看邊笑,簡直笑得要鉆到椅子底下去了。他看得特別投入,并不覺得戲不精彩,他是真心覺得這個戲好笑,他完全進入了。”

“人藝的演繹方式有些拿腔拿調,經常出現如老牌譯制片中‘哦!親愛的’那樣的對話,讓人雞皮疙瘩掉一地,又忍不住想笑。”

“我們這代人(90后)去看《地道戰》、《紅色娘子軍》這類電影,都會忍不住想笑。這次是同樣的道理。”

“23號的演出現場,在某些情節出現時全場都笑的情況也發生了。‘我們拉拉手吧’之類的句子放在現代誰都會覺得囧。強迫觀眾此時保持正經嚴肅簡直就是道德綁架。”


7月18日晚,北京人藝“鎮院之寶”《雷雨》再次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然而,7月24日北京人藝演員楊立新在其微博上連發5條帖子,對22日晚公益場《雷雨》遭學生觀眾笑場,表達強烈不滿。“象昨晚這樣的哄堂大笑貫穿全劇實是少見…… 《雷雨》的‘公益場’真令人失望,這樣的‘公益場’不演也罷!”


帖子發出后,《雷雨》笑場事件在微博上掀起波瀾,文化圈人士和觀眾群體議論得熱鬧,看客樂得瘋狂轉發,無非是兩種觀點:觀眾太差——學生觀眾素質低,欣賞不了經典戲劇;戲不好——創作組老套夸張的表演方式讓人“不得不笑”。在這個新媒體占領世界各方角落,多屏幕連環轟炸感官的“互聯網3.0時代”,“哄堂大笑”究竟該賴觀眾還是賴演員?為此,我們電話采訪了三位90后觀眾,他們都是藝術愛好者,面對文化圈說其“素質低下”的指責,年輕的他們顯得既“委屈”,又理性。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第三版話劇《雷雨》劇照



◇戲曲學院女生@HANA就是HUA:期待“如呼吸般自然”的演技


微博網友@HANA就是HUA ,93年出生,是中國戲曲學院的一名女生。


“整個笑場事件,譴責年輕觀眾淺薄,我感到委屈,說學生觀眾‘哄堂大笑’更是不恰當。當時我就在現場,作為一個戲劇專業的學生,我觀看過程中也忍不住笑了出來。但這是因為這個演出‘戳到了觀眾的笑點’,而非觀眾的嘲笑。我看戲的時候,旁邊有一個男同學,他邊看邊笑,簡直笑得要鉆到椅子底下去了。他看得特別投入,并不覺得戲不精彩,他是真心覺得這個戲好笑,他完全進入了。”


“我們這代人(90后)去看《地道戰》、《紅色娘子軍》這類電影,都會忍不住想笑。這次是同樣的道理。因為理解不了人物的感覺。比如演出中,四鳳、繁漪和周萍之間的互動,那種方式太夸張了,完全進入不了生活,大家很不適應。”


“90后的年輕觀眾,更愛看到那種‘如呼吸般自然’的演技,像吃飯睡覺一樣地渾然天成。可是人藝的演繹方式有些拿腔拿調、說話方式又像80年代的譯制片一樣,經常出現如‘哦!親愛的’那樣的對話,讓人雞皮疙瘩掉一地,又忍不住想笑,我們覺得荒誕,笑出來很自然。”


“我高中時代《雷雨》就是課本里的經典,老師還帶著大家去看話劇,到了大學里,每次排列《雷雨》大家都會笑,因為部分臺詞太夸張太脫節了,比如四鳳說話的口氣和腔調讓人頭皮發麻。”


“很多90后甚至00后都是在屏幕前長大的,習慣了用看電視和電影的思維去看戲劇,這種娛樂的心態自然會讓老一輩的文化人不能接受,可是社會需要給年輕觀眾時間,不能因為他們對不理解的東西笑了一次,就放棄他們。”



電影發燒友@艷火_korokoro:舞臺表現太過夸張


微博網友@艷火_korokoro 是一個愛好電影藝術的大學男生,他看的不是22號的學生公益場(排隊買票隊伍太長,就沒去),而是23號的普通場。


“23號的演出現場,在某些情節時全場都笑的情況也發生了,但持續時間短,頻率低,很多時候純粹是因為語言表達方式的‘代溝’帶來笑點。”


“白話文初期的語言和現代漢語差別不小,‘我們拉拉手吧’之類的句子放在現代誰都會覺得囧。創作組這么寫應該能想到觀眾的可能反應,強迫觀眾此時保持正經嚴肅簡直就是道德綁架。”


“演員在闡釋角色性格的時候很多舞臺表現由于太過夸張而讓人忍俊不禁。周萍的某些動作太娘炮了,而周萍夜探四鳳窗戶被關那一段,就像驚悚片一樣啊!”



◇戲劇發燒友劉莐:笑場“實屬必然”


微博網友劉莐,在娛樂行業從事法律事務工作,平日里是個戲劇發燒友。


“人藝《雷雨》笑場事件,觀眾會笑,是因為這出《雷雨》只剩‘不變的劇情’,在‘多屏聯播’的多媒體環境中,年輕的觀眾早就學會在各種視頻軟件中觀看世界各地的影視節目,早就習慣了情節更為復雜緊密的英美劇,《雷雨》中那些亂倫、自殺等激烈的經典沖突橋段在我們看來‘狗血’極了,即使文學層面再精妙,觀眾也很難再被折服,相反會覺得很荒誕。”


“新一代的年輕觀眾并非只會去看那些適應快消費、娛樂性強的減壓戲劇(如《開心麻花》),但是多媒體的環境確實讓他們對那些單純以情節取勝的老劇目不稀奇了。《雷雨》把自殺、亂倫、社會貧富沖突等悲劇都集中到了一塊兒,這很可能是中國戲劇史上的第一次,但這些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已經遍地開花。學生觀眾再看這樣的戲,只會不理解,為什么這種現在見怪不怪的題材,曹禺當時寫出來就偉大得不得了?”


“2012年《雷雨》也有一場復排的公益演出,當時的‘笑場’并不厲害,可是2014年新媒體沖擊著每一個人的生活,此時上演《雷雨》,演員感覺異樣‘實屬必然’。”



◇90后的期待:老一輩藝術家能否放低一點?


《雷雨》這樣的經典劇目,如何成為年輕一代的“新經典”?以如今年輕人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見識,看到《雷雨》中的劇情沖突,覺得可笑也不奇怪。商業電影、網絡文學等確實分流了我們對高雅藝術的注意力,可是總會有這樣一個時期,年輕人厭倦了快餐文化,厭倦了《小時代》,需要一些緩慢、深刻的東西去安慰靈魂。戲劇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遺憾的是,現在高雅戲劇被其他影視產品“一邊倒“地沖擊,@HANA就是HUA 認為問題的癥結在于“戲劇在社會上根本沒有普及,很多人都是跟風看戲,觀劇體驗不足,應該多給我們一些時間。像《雷雨》、《茶館》這樣的高雅戲劇如果再不和觀眾親近,慢慢地可能會和戲曲一樣讓大家覺得曲高和寡了,變得像個尷尬的怨婦,或者被放到博物館,和觀眾漸行漸遠。和觀眾親近并不是說要討好我們,而是希望老一輩的藝術家們放低一些,帶著年輕人進入大門”。


下周四開始,這場“雷雨”將“下”至上海。據悉,上海的購票者九成是話劇藝術中心會員,不知屆時他們會如何評價這部經典?“爆笑”還會不會是個“雷點”?采寫/ 新京報記者 柏琳)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39:05

[新一篇] 摩塞尼,為什么我只看見你的影子∣《文學青年》柴春芽專號

[舊一篇] [一戰百年紀念] 萬里挑一,讀18本書了解一戰│鳳凰讀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