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資中筠:不好好分配財富會貽害子孫和社會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美國的慈善有一定的宗教因素但更多的還是早期資本原始積累。這么大筆錢如果不能合理分配,那將造成更大的貧富差距。財富既然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就必然存在一種財富回饋社會的問題。美國的慈善好在有很好的機制和捐贈風氣,而不像中國有些富人會大筆揮霍,或一擲千金做捐贈,不過現在美國慈善的良好風氣正在在中國某些企業家中流行起來。慈善一方面是惻隱之心,更多是要將財富流通減小社會貧富差距,這是企業家為何要做公益的根源。近日,阿拉善SEE會長任志強、洛克菲勒第五代成員歐文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原美國所所長資中筠同臺對話,探討“企業家為什么要做公益”。本次活動由亞洲協會主辦,騰訊思享會媒體直播。以下為對話實錄:


夏偉(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主任):洛克菲勒整個家族的慈善文化是怎么持續下去的,為什么你們到了第五代還在繼續做慈善呢?


歐文笛(洛克菲勒第五代成員):我們每年有兩次的家庭聚會,大概有270多個人,我們有很多的家族成員,而且很多人都做慈善機構工作,這樣的工作我們都團結一起。


我們的家族總是教育我們說我們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很多關愛,我們有責任利用我們的財富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夏偉:資先生寫過一本關于慈善的書,你對于美國的文化也非常的了解,你現在覺得中國社會的慈善文化和現在美國社會的慈善文化有什么樣的區別?


資中筠(中國社會科學院原美國所所長):這里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點我覺得人性是共同的,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非常古老的傳統。全世界不管是什么民族,自從有了貧富差距之后,這種情況之下,慈善事業是非常非常古老的。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是特有的,我覺得美國當時有這樣一個情況,就是財富的集中非常非常快,就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在洛克菲勒還有一些大企業家起家的時候,那些大財團產生了。這種情況下花錢就變成了一個問題,這么多錢怎么花法?你要不在你活著的時候把他好好做科學的分配和處理的話,你要貽害你的子孫,而且會貽害這個社會。


另外這個社會這個貧富懸殊越來越大,這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要想出一個比較好的怎么樣子分配以前的辦法,這是美國對于科學的使用,變慈善為廣義的公益,這批人有一個很好的貢獻。


但是我覺得美國幸運的是,這一批大財團,他引領的是一個捐贈的風氣,他們不是引領一個過非常奢侈的生活的風氣,所以從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我管他叫做捐贈文化:有錢怎么辦?捐給社會。捐給誰?看誰需要就捐給誰。


中國這方面正在開始,現在有一批有覺悟的企業家已經在做,但是還有很多所謂暴發戶還在追求非常奢侈的生活。所謂富二代,他不是想要自立,就是想花繼承來的錢。這種風氣比起美國來在社會風氣上就差。


夏偉:任先生,你是不是覺得一個企業家富裕起來之后,就開始問生活跟他們的生命有什么意義。除了做一個闊人,還有別的什么可以做的,給他們生活帶來一些意義的?


任志強(阿拉善SEE會長):在中國過去財富是一個象征,很長時間內,很多人都在這個過程中被誤解了。過去都是平均分配的,后來開始允許一部分先富起來,這就發生變化。有些人是通過自己勞動致富,有的人是通過其他的方法,貪污腐敗或者是利用資源權力去獲得致富了。在中國形成貧富差別的時候就產生了一個極大的分歧,是不是仇富。


但是我們看到NGO組織的逐漸出現就發生了一個巨大變化,更多企業家開始把錢投入到NGO組織,所以比的時候不是比我是不是實業產生中比你獲得更多的財富,而是比我在實際的捐助中是不是比你捐助了更多錢,這是巨大的變化。


為什么企業家會這樣?就是他看到了社會的貧富差別以及社會不公引起的社會爭論,就是想證明,仇富是不對的,就用捐助的辦法來尋求人生額外的價值。很多人歲數已經很大了,自己的產業已經做的很好了,但是他們停下來的時候,退下來的時候,很多沒有退下來的時候首先想到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精力和財富用于到創造社會公平和推動社會進步上去。


我覺得中國在允許NGO組織出現以后,越來越多的開始實現了一些正面的影響。像資老師說的,我們沒有美國這種文化,但是我們現在開始建立了這樣一種傳統。


在阿拉善的體系中,我們更多希望招有更多富二代進入。現在已經有七、八十位是80后、甚至90后的人開始加入我們阿拉善中,其中有80后自己獨立創業形成第一代的,也有第二代的繼承人。


我們已經開始有很多第二代的人開始把更多錢用于公益上,他們的父母可能沒有加入。他們作為第二代已經開始重視或者是更希望通過這樣的慈善活動證明自己,這是一個價值觀變化的過程。中國應該說還是在轉型過程中,在慢慢的尋找如何來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夏偉:你覺得這種價值是不是一種普遍價值?而不是從某一個社會,或者某一個文化來的?


任志強:是普遍的。從人性發展過程中,都會被相互感染。而在NGO組織中我們發現,它變成了一種信仰,所有企業家,不僅僅是捐錢,還要付出勞動,付出時間,付出智力,用更高效的辦法去把這些錢用好。比如阿拉善活動,都是自費的,不能花基金里的錢,這是一個很嚴格的紀律。這種公益活動和捐助,完全是一種信仰。如果你沒有熱情,你不相信它的話,你不會努力去做的。這就是差別。


夏偉:資先生,你覺得現在中國的民間社會跟公益慈善是發展到什么地方?


資中筠:這個很難說,但是我可以這樣說,回頭看十年我們中國社會的變化,應該說并不使人非常樂觀,有很多方面越變越壞,有很多方面有進步,有很多方面有退步。但是發展的比較好的一塊就是NGO這塊。


我就覺得希望還是在民間組織的發展,剛才我說了公益事業可以改變社會風氣,使得財富到底往哪個方向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另外在精神上,我是人性的雙重論者,人性有很多惡的方面,也有非常善的方面,就看你怎么引導。在某種環境里,惡的一面就可以大大的發作,比如像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你就不能夠想象這些女孩子啊學生啊,能把老師打死。但是在某種情況之下,人就可以互相感染就越來越把善的方面發展出來,就可以對社會的進步有所改善,有所貢獻。


我也不是說一切公益慈善事業就能夠起這么大的作用,整個改天換地,也不至于這樣。但是當大家越來越多的人考慮到各自的社會責任的時候,特別是企業家因為他掌握財富,他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他們如果再團結起來做一件事情,像阿拉善一樣,就會起很大的作用。


現在的阻力不在企業家本身,而在于制度、法規還是有很多限制。也就是說,想做好事做不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阻力。


【歡迎關注】美對話(微信號:chinausdialogue)是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的中文微信公號,跨太平洋奉送中美兩邊的獨家干貨。利用遍布全球的地緣優勢,廣泛擷取與中美相關的學術探討、思想盛宴、文藝活動和社會生活等各種精彩篇章, 實現高品質交流。

-------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41:03

[新一篇] 701電車

[舊一篇] 不可錯過的一本好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