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幅京劇人物圖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百幅京劇人物圖》是清末設色絹本京劇人物圖包含一百幅京劇人物造型裝扮圖。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以其無限的藝術魅力被稱為“國粹”。京劇用歌舞演繹故事,是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美術、雜技等各藝術行類的綜合體現。

此圖冊現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出。它具有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三大藝術特征。京劇的行當有:“生、旦、凈、丑”。京劇的四功五法分別是:“唱、念  、做、打”和“手、眼、身、法、步”。



京劇歷史

京劇于清光緒年間形成于北京(一說形成于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

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后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簧調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嚴格地說,二簧與皮簧兩個名稱應有區別: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調,而皮簧則為包括西皮在內的新的徽調。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為悅耳動聽,遂稱為“京調”,以示區別。民國以后,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稱京皮簧為“京戲”。“京戲”一名,實創自上海,而后流傳至北京。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后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楚塵文化 2015-08-23 08:41:58

[新一篇] 誰說文學作品不能“數”著讀?

[舊一篇] 英國女畫家筆下的朝鮮 Elizabeth Keith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