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院士”的稀罕和“濕鞋院士”的遺憾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院士只應是最高學術榮譽,除此,當選院士者沒有任何特殊利益、特殊權力。

  16日10時,“布鞋院士”李小文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一千多名吊唁的人們在禮堂外排了兩百多米的長隊,在寒風中等著見李小文最后一面。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工程院在官網公布規定,明確院士如果涉及觸犯法律,自被批捕之日起即停止其院士資格,自法院作出有罪判決生效之日起撤銷其院士稱號。按照這一規定,涉嫌貪污2000萬元、于去年6月被批捕的中國農業大學的李寧已被停止院士資


  同樣是院士,一個令人尊敬,感動萬人;而另一個卻身陷囹圄,身敗名裂。院士不同的人生際遇,令人噓唏。李小文之所以受愛戴,在于其如此淡漠名利,“就讓我忙到半夜吧,再給我一碗米粥就行”,在今天的院士群體中極為“稀罕”,而在轉基因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李寧院士落馬,令人遺憾,則在于其沒有守住學術的底線,“終于”沒有擋住利益的誘惑。



  無論是因“稀罕”而受人尊敬,還是因沒有抵住誘惑而令人遺憾,其實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即:應該建立怎樣的院士制度。李小文院士的稀罕,是因他頭頂最高學術榮譽,且擁有最高學術權力,可卻看淡名利,過著普通的生活,仍舊“隨性”;李寧院士的遺憾,是因他把最高學術權力,用于利益變現。假如院士就是最高學術榮譽,沒有任何學術特權,院士不可能用特權去謀求各種利益,那么,獲得院士頭銜,仍和其他普通學者一樣,平等參與學術事務,就不會出現因某個院士不高高在上,和大家一樣普通而令人驚喜,也不會讓面對利益誘惑的院士“常在河邊走”有“濕鞋”的危險。


  良好的制度設計,不能指望所有人選擇道德自覺,而應該抑惡揚善,以制度制約權力和貪欲,對于院士制度來說,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是,院士只是最高學術榮譽,除此,當選院士者沒有任何特殊利益、特殊權力,這就避免院士制度制造權力和利益誘惑,滋生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同時制造學術等級、學術特權,進而破壞自由、平等的學術秩序。


  近年來,針對遴選院士、院士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諸如“跑要公關”、院士四處兼職、在重大課題申報、評審中,院士有高人一等的特權等,我國有關部門也在對院士制度進行改革,包括調整新增院士推薦的渠道,設定新增院士的年齡限制,探索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但這些改革,都沒有觸及院士由最高榮譽,變異為最高學術特權的問題。


  在現實功利的學術環境中,獨善其身實在太難。只有剝離院士頭銜的特權和利益,讓院士回歸學術榮譽,稀罕就不再稀罕,遺憾也不再一再發生在院士身上。

  

□熊丙奇(學者)



新京報評論 2015-08-23 08:44:09

[新一篇] 姚貝娜:我們時代的“英年早逝”

[舊一篇] 年輕時的彎路非走不可┃張愛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