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學方法論與現代西方心理學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4-05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 -4608(1999)04-0080-06
  在西方心理學尋求獨立的科學地位的過程中,實證主義和現象學方法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號稱現代心理學的兩大方法論基礎。但是縱觀西方心理學的百年發展史,特別是自精神分析學創立之后,解釋學方法論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被稱為西方心理學方法論的“第三勢力”。解釋學本來是一種哲學觀念,后被狄爾泰(W.Dilthey )引入心理學,并在古典精神分析學中起到了方法論的作用。哲學解釋學經過伽達默爾(H.G.Gadamer)和利科(P.Ricoeur)的進一步發展,由古典解釋學發展為現代解釋學,特別是利科將其與現象學、結構主義、日常語言哲學和精神分析學融合了起來,使之與現象學一起構成與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對立。本文從心理學歷史的長河中擷取與解釋學方法論關系最為密切的三種學說,借以說明解釋學方法論對現代西方心理學的影響。
      一、解釋學的哲學假設及其價值取向
  解釋學又稱詮釋學或釋義學,在古希臘是指阿波羅神廟中對神諭的解釋,在中世紀則是用以對圣經或古典文獻進行詮釋或注釋的具體方法。18世紀上半葉,德國宗教哲學家施萊爾馬赫將其轉變成研究統一的、一般性的理解問題的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另一位哲學家狄爾泰將解釋學推廣到歷史領域,認為,解釋的對象不只是典籍文獻,更主要的是人類的實際生活和歷史過程。古典解釋學誕生,狄爾泰的解釋學又被稱為生命解釋學。
  古典解釋學向現代解釋學的轉變表現為從單純的認識論、方法論向本體論的轉變。這一轉變始于海德格爾(M.Heidegger)。 他認為解釋學應研究“只有通過理解才存在的那種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什么。”但是伽達默爾和利科對此加以糾正,認為解釋學不僅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本體論,同時也是認識論和方法論,因為理解問題是一切知識領域的共同問題。因而現代解釋學是認識論、方法論和本體論的統一體。解釋學的基本規定或基本假設有如下幾點:
  1.解釋學的核心問題是“文本”(Text)的理解問題。“文本”是指人類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所形成的語義形式,如一首詩、一個夢、一次對話、一本書等等。它是有內在結構的整體,不能分解為構成它的元素。此外,利科指出,就人類的行為本身是許多“文本”所指謂的對象而言,解釋學可用以解釋人的行為。
  2.解釋學達到的是對意義的理解,意義的理解遵循整體性原則。狄爾泰的古典解釋學強調理解生命的意義,即理解生命各部分對于生命整體的關系。現代解釋學則強調理解“文本”的意義,并認為構成“文本”的個別符號的意義只有在“文本”這一整體中才能被確定。所以解釋學遵循意義的整體性原則。
  3.理解或解釋的媒介是人的語言或言語。只有通過語言才能理解世界,理解存在。而語言本身就是存在的一部分,因而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利科特別強調言語在解釋中的重要性。認為語言是一個靜態的系統或結構,而言語是由人說出來、寫出來的具體話語的集合。語言只有通過人們的具體說出轉變成言語,才能與世界、與人的存在經驗發生聯系,才能構成人類經驗的基本條件,才具有意義。
  從解釋學的研究對象、手段和目的來看,哲學解釋學本身是人文主義取向的哲學。就其價值取向而言,它趨向于人的價值和對意義的整體把握,它關注的是人的生命、情感、動機和人格等問題,奉行非理性主義的路線,此外,它承認理解和解釋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允許解釋中的價值評價和價值判斷,遵循價值負荷說。因此,它作為一種哲學方法論主要影響了人文科學傾向的心理學。
      二、解釋學與現代西方心理學
    1.解釋學與狄爾泰的理解心理學
  狄爾泰的理解心理學是作為精神科學(即人文科學)的方法論提出來的。他區分了“說明心理學”和“理解心理學”。認為以自然科學為楷模的說明心理學,以一系列的假說為前提,以觀察、實驗為方法,從而得出一定的因果推論。說明心理學因為無法產生關于心理現象關聯的客觀知識,因而不能作為認識論和精神科學的基礎。他所提出的“理解心理學”,是方法與內容相協調的心理學,因而能夠充當認識論和精神科學的基礎。理解心理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心理生命,是知、情、意的統一體。理解心理學的任務是必須盡可能完整地分析、描述心理生命,而且這種分析和描述又必須具有最高程度的確定性。理解心理學遵循整體性原則,即在分析、解釋意識事實時,必須有意識地參照心理生命的整體以及在這一整體中發現的關聯。這一原則是針對理性主義者尤其是說明心理學家分析意識事實的方法所提出的。在狄爾泰的理解心理學中,體驗、理解和解釋等方法被提到了首位。無論是對心理生命還是歷史文本的理解,都以一種本人對他人的心理生活進行體驗的原始能力為前提。因而理解就是通過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重新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從而再現他人的內心體驗和作品的原意的過程。但是,當他強調對于以語言符號記載的歷史文本的理解時,傾向于把這種理解稱作解釋。
  由此可見,狄爾泰試圖用“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學考察人文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最終卻轉向了解釋學。但是他的解釋學也是基于心理學的解釋學。他的這種生命解釋學最后擴大成為一種歷史方法,實際上擴大成為人文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狄爾泰的“我們說明自然,我們理解心理生命”[1](p.44 )實際上宣告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在方法論上的對立。
    2、解釋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弗洛伊德認為他所建立的古典精神分析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學科,因而“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及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在其學說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當他從尋求行為的物質原因轉向對行為的意義的解釋時,已彌漫于歐洲文化氛圍中的解釋學方法論就必然使他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阿根廷精神分析學家埃切根(R.H.Etchegoyen)指出:“弗洛伊德工作的許多方面必須置于解釋學的領域……精神分析不處理能夠解釋的事實,而處理能夠透過理解而達到的意義。”[2](p.111)利科則把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并稱為“三位偉大的懷疑大師”。認為從他們開始,“理解成了解釋學:從此以后,尋求意義就不再是詳述有關意義的意識,而是譯解意義的表達物。”[3](p.231)因而有關意識的問題成了顯在事物與隱在事物之間關系的問題。
  利科認為精神分析學是科學與解釋學的一種混合物,它“更像歷史學而不像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的正當對象是意義的效果——癥狀、錯覺、夢、妄想——經驗心理學只能把它們當成行為的片斷。對于分析家來說,行為則是意義的片斷。”[3](p.231)因為精神分析學所談的事實與自然科學所談的事實完全不同(后者的事實來自操作程序,前者的事實來自解釋程序),而是與語言性文本的觀念類似。利科的這段表述早在施萊爾馬赫那里就有所表達。施萊爾馬赫把解釋學定義為“避免誤解”的藝術,即努力把握作者的“原意”和“原旨”。而重建作者原意的方式和途徑是語法解釋和心理解釋。前者是字面的,是對文本的字面意義的理解;后者是內在的,是對深藏于表層背后的作者的深層心理活動的理解。他認為,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牽涉雙重關系:它是語言整體的一部分,又是言談者思想的一種表達。這種把語言領域與思想領域分開的作法,在弗洛伊德和拉康那里都有具體的表現。弗洛伊德區分了“物的呈現”和“詞的呈現”。前者與視覺印象、概念相聯,屬潛意識范疇;后者與聽覺印象相聯,處于前意識水平,可以獲得意義。而拉康所使用的能指與所指,正是語言與意義或語言與思想內容的關系。
  其實,就精神分析學對意義的尋求過程來看,它完全是一種解釋學的程序。弗洛伊德首先承認,人的心理現象都是有意義的。但這種意義不來自意識,而是來自潛意識。意識現象是潛意識愿望的合理化。那么如何揭示人的潛意識心理現象呢?弗洛伊德開辟了兩條途徑:對夢的解析和對神經癥癥狀的解析。
  潛意識內容首先是通過釋夢揭示出來的。在弗洛伊德看來,夢的內容盡管顯得雜亂無章,但它也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夢的意義是平日受壓抑的欲望的滿足,在清醒狀態下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在睡眠和夢中以偽裝的形式進入意識。通常情況下,夢所表述的欲望常常以相反的、歪曲的形式出現,需要細致的解釋才能揭示。夢可分為外顯的內容和內隱的思想。外顯的內容是潛意識欲望的偽裝和象征,內隱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潛意識欲望。因而,要揭示潛意識既不能通過直接的觀察,也無法使用內省,唯一的途徑是解釋。弗洛伊德說:“‘夢的顯意’(即夢的內容)猶如象形文字一般,其符號必須逐一地翻譯成‘夢的隱意’所采用的文字。當然不能按照象征的形式理解這些符號,必須按照符號代表的意義進行解釋。”[4](p.50)弗洛伊德所說的釋夢過程, 實際上是一個由表層意義探索深層結構的釋義過程。
  弗洛伊德對神經癥的治療同樣是一種釋義過程。在他看來,神經癥癥狀無論多么古怪、多么荒謬,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內在的動機和目的。治療的任務就是揭示癥狀的意義及其和潛意識的關系。病人的自由聯想為精神分析的解釋提供素材,從而使分析者能夠了解癥狀與病人早期生活經驗的關系,并解釋癥狀的意義。當病人理解和意識到自己癥狀的產生過程,即意識到潛意識的致病因素之后,癥狀也就消失了。因而癥狀的分析和癥狀的消失都是一個釋義的過程。這種釋義過程是以分析者和患者之間的心靈溝通、相互感應為前提的。弗洛伊德承認,解釋是一個分析者反映患者心理結構的過程。如精神分析者能如實反映或重建患者的心理生活,治療就會取得成效。由此可見,弗洛伊德盡管從未聲明使用解釋學的方法,但其精神分析學中暗含著解釋學方法論的影響,應該是無疑的。
    3、解釋學與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
  拉康(J.Lacan)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 同時也是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其思想中糅合了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存在主義、解釋學、邏輯學等各門學科的影響,體現出兼容并蓄的特點。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實質上更多地受理性主義方法論的影響。他和其他結構主義者一樣,試圖通過符號化與形式化的結構分析法,探索個體意識的深層結構,從而達到模型化的水平,確立精神分析學的科學地位。在這個過程中,他把人的心理活動看作一個關系系統,一個整體,重視語言和言語的作用,強調解釋過程中的創造性,又顯示出解釋學對他的影響。拉康首先把弗洛伊德的全部作品及其思想看作一個原始“文本”。他為自己確定的主要任務是完好地閱讀弗洛伊德,恢復他的本意。
  在具體解讀過程中,首先指向的就是潛意識。拉康認為弗洛伊德最大的貢獻不是發現了潛意識,而是發現了潛意識的結構。在他看來,潛意識不僅是動力性的系統結構,而且是以類似于語言的方式建構起來的,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個語言結構。潛意識結構由處于本能領域的實在界、處于幻想領域的想象界和處于語言、符號領域的象征界共同構成。潛意識的運作方式也是類似于語言的,因為凝縮類似于隱喻,移置類似于換喻。在此,拉康從本體論的角度看待語言和潛意識,并把二者等同起來。他由此得出的命題是:人是潛意識的主體。
  拉康受利科的影響,強調言語的重要性以及分析者與被分析者之間的對話關系。他認為,在分析治療中,被分析者的話語是提供給分析者解釋的文本,分析者對被分析者的話語作格律分析,把首要的因素集中起來,并加以解釋,賦予它語言的象征意義。這種對話實際上是一個理解和解釋的過程。他還指出,當被分析者的言語由空的言語轉向實的言語時,分析治療的目標才算達到。
  拉康同樣重視分析治療中解釋的作用,他認為解釋創造了真實性。也就是說,被分析者的潛意識的真實性,不依賴于說話者(被分析者),而依賴于聽者(分析者)。分析者只有對被分析者的毫無邏輯的言語進行解釋和重構之后,才能挖掘出被分析者話語背后的潛意識的欲望。這一治療思想體現了解釋學方法論的內涵之一:解釋者可以通過創造性的重建來把握創作者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活動。正如哲學解釋學家利科所言:“精神分析是一門注釋性的藝術,它所關心的是通過解釋表面現象而發現隱藏在它背后的東西,由此在分析者和被分析者之間創造一種被分享的理解。”[5](p.243)
      三、解釋學的心理學方法論意義
  上述分析是片斷性的,并未囊括心理學的全貌。而且,就解釋學作為現代心理學方法論的“第三勢力”的地位來看,它也不可能與所有的心理學派別發生聯系。但是,作為人文科學傾向心理學的方法論之一,解釋學對于前述的理解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的方法論指導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由于解釋學與現象學之間的近親關系,它對于直接受現象學影響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等心理學派別必然也有一定的影響。這當另行著文說明。現僅就上面所談及的內容,歸納解釋學對于心理學所具有的一般方法論意義。
  1、以“文本”為對象。 解釋學的關注焦點是日常實踐活動的語義的或文本的結構。這個結構是一個有意義的關系整體。表現在心理學中,即把人的心理現象、人的行為看作一個有意義的、有內在結構的統一體,一個“文本”。狄爾泰直接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心理生命,即包括知、情、意在內的心理生命的整體。弗洛伊德和拉康則把人的心理現象看作是由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的有內在意義的“文本”,分析者的任務是揭示“文本”的意義并重建其結構。
  2、理解和解釋的方法。與研究對象相適應, 解釋學所運用的方法既不是邏輯分析,也非觀察或實驗。它倚重內省、體驗、理解和解釋。狄爾泰簡潔明了地指出:心理生活結合在一個包容一切的聯結統一體中,必須由一個內部直觀給予。因此,他強調內省和體驗的重要性。精神分析對夢、對癥狀的解析,也無不借助體驗和理解。特別是對于潛意識的結構、夢的隱意和日常行為背后的動機等深層心理現象,是無法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的。拉康把被分析者以言語形式描述出來的癥狀看作一個隱喻,認為它與病人的生活形式即存在密切相關,因而是理解和解釋的對象。
  3、關聯性或整體性原則。 如把人的心理現象或行為看作一個文本,那么,它必定遵循意義的整體性原則。關聯性或整體性強調的是整體對于部分的重要性。狄爾泰的理解心理學原本就是針對構造主義心理學把意識事實分析為元素之不足而提出來的。他的理解心理學不是立足于假設,而是立足于體驗;不是立足于心理生命的某些要素,而是立足于心理生命之整體。弗洛伊德進行分析治療時,特別強調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強調對過去生活的追溯,其實質亦是把某個行為片斷的意義置于個體生命歷程的整體中來加以考察。
  4、時態性或歷史制約性。人的存在和理解都表現為一種歷史。 海德格爾稱之為“時態性”,這種時態性決定了在主體認識客體之間必然存在“理解的前結構”。伽達默爾承繼了這一觀點,認為理解的歷史性決定了理解必然帶有“成見”,“合理的成見”是理解不可缺少的前提。理解的“時態性”或“歷史性”觀點,反映在心理學中意義極其重大。眾所周知,無論是理性主義者還是經驗主義者,都力求客觀地、無偏見地描述心理事實,從而得出公式化的或普遍適用的規則或規律。實證主義者追求的目標就是客觀性、準確性和可證性,不帶任何主觀性,不作任何價值判斷。但是,相對于人類復雜的心理和行為來說,純粹的客觀性和價值中立是無法實現的,因為人類的心理生活中包含有幸福、滿意、本能或目的等價值指向成分。因此,解釋學強調解釋的時間性和歷史性,強調解釋必定受一定的歷史文化條件、受解釋者的知識經驗、受解釋者所帶有的“成見”、“期望”或“設想”的影響,反而是一種十分合理的見解。
      四、簡評
  西方心理學的百年發展史,實際上是自然科學傾向和人文科學傾向的心理學相互磨擦的斗爭史。心理學的獨立依賴于自然科學的觀察、實驗等實證的研究方法,因而實證主義成為主流心理學或自然科學傾向的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石。但是,格式塔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使現象學的方法論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從而彌補了實證主義方法論忽視心理活動的意義性和整體性的不足。由狄爾泰引入心理學中的解釋學方法論,盡管始終未能占據心理學方法論的主流,但它卻與現象學聯合,支持了人文科學傾向的心理學的發展,使之與以實證主義方法論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傾向的心理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在與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對抗中,解釋學構成了西方心理學方法論的“第三勢力”,促進了精神分析學等非學院派心理學的發展。
  從實驗心理學開始,心理學一直關注的是人的意識和行為,或探討意識的構造和機能,或研究人的行為,以期對人的行為加以預測和控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使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發生一次重大轉移,即關注整體的人,關注人的價值和尊嚴等。而以解釋學的方法論為指導,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得以擴展和深化,使心理學的關注焦點發生轉移。狄爾泰的理解心理學所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生命;以精神分析學為代表的非學院派心理學,探究的則是人的意識或行為的潛在意義,即潛意識,而不是意識本身。
  當然,解釋學方法論并非十全十美。首先,它在強調理解的歷史性時,認為理解者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歷史條件和歷史地位必然影響和制約著理解者對“文本”的理解。因此理解者不可能脫離文化歷史的影響去做純客觀的研究。突出理解的歷史性并沒有錯,但是過度強調解釋中的主觀因素,否認有完全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或解釋則是片面和極端的。
  其次,解釋學方位論帶有濃厚的非理性色彩。解釋學家認為,生命本身是非理性的。而理解和解釋首先是一個創造性的想象過程,是生命整體把握人自己和自己所創造的社會和歷史的能力。邏輯推理則不可能建立另一個人的生命整體,也不可能再現任何一種歷史的整體。這種非理性的方法論顯然與理性的實證主義方法論是對立的,而它的缺陷也正是實證主義的優勢,即缺乏普遍性、精確性和再驗證性。因而依靠解釋學方法對心理現象作出的解釋和推測很難獲得普遍的認可,從而失去了規律性的價值。
  收稿日期:1999—2—20
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80~85B4心理學王國芳19991999縱觀西方心理學百年發展史,解釋學對現代西方心理學尤其對理解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有著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對現代西方心理學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文本”為對象,以理解和解釋為方法,重視整體性和歷史制約性原則等四個方面。解釋學方法論作為西方心理學方法論的“第三勢力”,支持了人文科學傾向的心理學的發展,但同時它自身又具有濃厚的主觀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色彩。解釋學/文本/方法論/理解心理學/精神分析學  hermeneutics/text/methodology/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Hermeneutics Methodology and Modern Psychology of the West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ffect that hermeneutics impactedon modern psychology of the west,especially on understandingpsychology and psychoanalysis, and pointed the methodologysignificance of hermeneutics. It had"text"as its  object,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as its methods, and paid moreatten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and historicrestriction. Having  been"the  Third  Trend", hermeneuticsmethodology supported the human sciences inclination  inpsychology.In turn,it had distinguished with charactcristicsof subjectivism and irrationality.作者簡介:王國芳, 女, 1968 年生, 南京師大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南京210097 作者: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80~85B4心理學王國芳19991999縱觀西方心理學百年發展史,解釋學對現代西方心理學尤其對理解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有著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對現代西方心理學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文本”為對象,以理解和解釋為方法,重視整體性和歷史制約性原則等四個方面。解釋學方法論作為西方心理學方法論的“第三勢力”,支持了人文科學傾向的心理學的發展,但同時它自身又具有濃厚的主觀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色彩。解釋學/文本/方法論/理解心理學/精神分析學  hermeneutics/text/methodology/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網載 2013-09-10 20:43:48

[新一篇] 西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思考

[舊一篇] 論20年代保守知識分子的現代性追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