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化蛹為蝶,超越“左”與“右”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韓寒接連發表了兩篇系統闡釋社會觀點的答問博文《說革命》和《談民主》,還有最新貼上的《要自由》。這三篇最新的博文可以視為這位年輕意見領袖對于中國問題系統思考的一部分。目前這些思考還在延伸之中,我們也難以判斷他的想法會如何繼續發展,但我們畢竟看到了韓寒就長期爭議和分歧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發言。這些發言一方面還有韓寒式調侃和幽默的成分和他慣有的風格特色,但另一方面又是前所未有地具有了某種系統和邏輯的展開過程。當然,這幾篇博文的發表立即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切,也引發了新的思考和討論。
在這幾篇重要的博文發表之前,韓寒已經有相當長時間放緩了作為主要發表公共意見方式的博文寫作。而之前的幾篇博文也發出對自己博客寫作的反思,闡發對事物相對性和自我有限性的認識:“我越來越覺得很多東西的結果,其實并不是不同人的改變,而只是同類人的聚集。在我的微博馬甲里,你覺得這個政府糟透了,時日不多。在別人的微博馬甲里,你覺得生活挺安逸的,一切都好。所以,你所關注的一切,就是你所看到的世界。而這個世界更新的越來越快,你都來不及下載。”這些似乎可以視為其最近緊張思考的過程體現,也是嘗試在反思世界和反思自己過程中作出的艱苦努力。
韓寒最新博文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觀點的新穎性,這樣的觀點其實在中國社會中相當普遍地存在,但講出這些觀點的人物是韓寒,這就使得他所陳述的觀點有了重要意義。實際上,近年以來,許多人把韓寒視為一個對社會重大問題發表看法的“公民”而高度重視,將他視為一個遠遠溢出知識分子原有的對于中國問題思考的新人物。但實際上,這個年輕人在對中國社會許多問題進行尖刻、毫不留情的挖苦和諷刺時,并沒有系統地陳述過其社會觀和中國觀,也并沒有真正回應知識分子討論的問題,充其量只是扮演眾多社會問題抨擊者的角色。但今天他闡述了自己對中國的重大問題,如“革命”“民主”“自由”的理解。我們可以發現,韓寒表現出的是對于中國社會的現實感,對于中國問題復雜性的理解。這并不是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的對立,而是一個從直覺開始的批判之旅向著理性思考的升華。
如何認識中國?如何理解中國今天的狀況和三十年來的發展?這既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知識分子內部“左”“右”分歧的焦點,也是一直在知識分子中爭訟不已的問題。但從今天看,中國30年來的發展顯然超出了“現代性”的“左”“右”二元對立。中國并沒有按照“左”“右”知識分子所預想的模式和構架發展。而知識分子在30年來對中國未來所做的一些一廂情愿的預測也受到了中國現實的無情嘲弄。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知識分子曾經預測中國社會面臨崩潰;21世紀初,一些知識分子則以為加入WTO是讓中國嚴重后退的征兆。但中國的發展其實完全超出了這些預言。今天的中國通過開放深深地卷入全球化進程,也極大地影響著全球的進程。而近期全球的經濟困難之中,中國當然也有諸多問題,但顯然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后勁與前景都展現了具有活力的一面,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一種現實可能和具體展開。當然中國也確實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往往“左”“右”的知識分子過度局限于自己的意識形態立場,對中國的新發展缺乏闡釋力,也無力具體地回應中國所面對的挑戰和問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中國知識分子始終處于一種“闡釋中國的焦慮”之中,失掉對現實的把握。“左”“右”的二元對立既限制了知識分子看世界和中國的角度,也限制了他們對現實的真正客觀理性的思考能力。因此,不少知識分子力圖超越“左”“右”,從原有的固定的價值中超離,尋求更深入具體地把握中國。因此,韓寒的這個選擇其實并不偶然,也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知識分子艱難而認真的思考鏈條中的一環。
我們應該看到,現實中國的輿論場盡管也顯得莫衷一是,紛爭不斷,但其實在今天中國的主流民意在兩個方面是有共識的:一是承認30年來中國發展的成就,看到中國經濟成就和民生福祉在進步,同時公民的社會參與和民主進程也在進步;二是人們當然都知道中國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許多問題和矛盾只能以漸進、改良的方式解決,而不可能選擇動蕩和混亂。中國要變革和發展,但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步調進行,不可能變成突尼斯或利比亞,也不可能變成伊拉克或阿富汗。不管我們在改革速度、發展路向、思維方式等方面有多大分歧,但承認中國的進步,尋求中國漸進發展的道路其實是現實中國的“最大公約數”。中國所暴露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都不足以動搖這一“最大公約數”。凡背離這個“最大公約數”,一切主張就只能是缺少現實基礎的空中樓閣。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發展過程中知識分子的選擇可以看到這一點,從近期微博討論的變化中也可以看到這一點。
韓寒這幾篇重要博文的意義,在于他開始試圖超出對現象的羅列而更深入地思考,尋找“闡釋中國”的新路徑。這是超出“左”“右”框架的努力,也是尋求對現實真正有力回應的開始。這其實給了當下知識分子更多啟示,我們都需要更多面對現實的中國,而不是拘泥于既定的框架和模式;我們都需要對于現實進行有力的闡釋,而不是背棄現實去滿足自己的一廂情愿。
化蛹為蝶,一個年輕人敢于直面他所面對的現實,試圖給予新的闡釋,他有勇氣超越自己,那我們應該如何回應?


張頤武 2011-12-29 22:06:30

[新一篇] 名著看辛亥:不能只用“革命”來代替

[舊一篇] 楊早:誰說韓寒不讀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