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是什么驅動華人地區“去中國化”?(圖)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中國

2015年新年期間,“中國羊”歡暢鬧世界,連英國王室都出面祝賀。此舉被北京視為中國“軟實力”推行大獲成功。但北京絕對不愿意面對的是,世界上三大華人為主要居民的地區即香港、臺灣與新加坡,正在紛紛“去中國化”,只愿意承認自身的華人身份,卻要與“紅色中國”劃清界限。

香港:陸港矛盾正演變為“去中國化”

香港對大陸的離心力早就產生,這一過程從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可以清楚看出趨勢。自1997年香港回歸后,港大啟動“市民身份認同感”調查。2013年港人身份認同調查報告顯示,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創14年新低。2014年占中運動之后,港人身份認同更是跌至新低,其中80后年青人降至2.4%。

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鄭宇碩認為,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度近年來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是對中共政權的不信任。因認識到大陸沒有民主、自由和人權,香港人對于中港融合感到担心,再加上北京當局對香港的政治干預尤其是對香港特首選舉的干預,令香港年青人很反感。

但陸港關系演化成尖銳的矛盾卻是近五、六年以來的事情。陸港矛盾的“前世”,我已在《香港民間公投考驗北京的政治智慧》、《香港占中:北京的“臺階”在哪里?》兩文中述及。這里只談占中運動之后的陸港矛盾與香港萌發的“去中國化”意識。

“去中國化”進程當中,堪稱象征意義事件的,當然是香港大學通過公投退出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繼港大之后,又有中大、理大、浸大、城大等幾所大學學生在Facebook上發起退出學聯關注組。由本土團體“新民主同盟”成員成立的“中大本土學社最近向學聯發出“最后通牒”,要求2月底前提出增加透明度的改革方案,否則下月收集聯署,啟動公投。

由于香港學聯早就被“染紅”,香港大學生在爭取全港真普選無望之后,將真普選落實到學聯選舉之上,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甚至有人提出不再舉行“六一的四”紀念晚會,理由是天的安一門屠一的殺是中國的事情,與香港無關——這一點,正好與臺灣30多年前民進黨主張臺獨時的去中國化如出一轍。那時,民進黨認為臺灣與中國無關,是個獨立的政治經濟實體,大陸的民主化與臺灣無關。

臺灣: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創新高

從1992年開始,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一直在對臺灣民眾的統獨立場、政黨認同及臺灣人認同進行調查。最新調查顯示,“臺灣人認同指數”從1992年的負7.9%,逐年增長到2014年的57.1%,在馬英九執政7年內的增速,明顯快過其前任陳水扁。其中,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為60.6%,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為32.5%,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3.5%。

在統獨立場上,也明顯地彰顯了臺灣人的“去中國化”意識。“兩岸統獨指數”在李登輝執政的1994至1999年平均為5.1%,陳水扁時期為負2.9%,而馬英九時代為負11.7%,2014年更創下歷史新低的負14.7%。意味著馬英九執政期間,支持臺獨的比例達到新高。

香港占中運動中的唯一“贏家”是臺灣。從香港“一國兩制”的慘淡遭遇中,臺灣看到了統一的前景。九合一選舉中藍營的失利與馬英九政治行情猛跌,實際上代表北京在臺灣的統戰失利。自從1996年大陸對臺導彈演習事件之后,武力威脅使許多臺灣人不敢支持臺獨,但同時也促使臺灣人對中國的民族認同感減弱,主張“大陸不武、臺灣不獨”,維持現狀的人成為主流。此次政大的調查卻彰顯了臺灣人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正在發生急劇變化。與陳水扁時期的去中國化明顯不同的是,臺灣青年愿意以一個“鄰國”國民的身份關注中國的民主化,因為他們深知,只要中國不民主化,對臺灣的威脅始終存在。

新加坡華人:我們不是中國人

中國每年的春晚,總不忘記宣傳一點,海外數千萬華人是流落在海外的“孤兒”,一心向往中國這位“偉大的祖國母親”。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眼中,不僅香港、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連新加坡也是中國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族兄弟。這一認識當然是官方宣傳所致。

按照中國國務院僑辦的調查,截至2007年6月,新加坡華族約277.5萬,加上暫住居民中的華人,則新加坡的華人總數約在353.5萬,占新加坡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加上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老家是廣東大埔黨溪村,華語是新加坡第二語言,中國人認為新加坡華人是同族兄弟實是“順理成章”。

一篇在國內廣為流傳的《一位老華人眼中的新加坡華人社會》這樣描述:新加坡是個“長懸海外的華人孤島”,“因為歷史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原因,中國被一些國家視為敵人,新加坡這樣一個小國,要生存和發展,不得不特意與中國保持一定距離,……暗地里聯系很多”。在這位“老華人”眼中,由于新加坡華人不愿意多生育,新加坡政府對引進華人很積極。

不幸的是,新加坡華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老華人”的說法只是少數人的看法。自2013年新加坡政府發表白皮書,稱要在2030年之前將人口從530萬增至650萬到690萬,從此以后,新加坡華人開始明確反對中國大陸人移民新加坡。

《紐約時報》2月13日登載“你是中國人還是華人”,清晰地揭示了新加坡華人的去中國化傾向。該文指出,緊密相連的語言、食物的相似性以及根植于儒釋道文化的共同習俗,本應使新加坡華人和中國大陸人非常親密,但現在卻因社會價值觀的不同,二者存在一條難以彌合的裂痕,“隨著中國向外輸出中國的文化和民族理念,在海外的華人社區制造了新的緊張氣氛。在新加坡,華裔過去被稱做中國人或是華人,這兩種說法經常相互替代使用”,現在因“前者關聯的是擁有中國國籍或在中國出生的人;后者是任何在種族和文化上與中國存在關聯的人”,新加坡華人正在刻意“去中國化”,如果與國際社會打交道,他們要聲明自己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國人。

去中國化:緣于對紅色中國的政治恐懼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需要在心理上認同特定群體,這種認同有民族、地域、宗教等各種因素,其中族群認同是人類社會身份認同當中最基本的一種認同,港臺新加坡三地區(國家)的“去中國化”,表面上看是否定以前的族群認同,其實是表達對紅色中國的拒絕與排斥。

針對港臺兩地的“去中國化”趨勢,2014年9月9日,習近平在北師大看望一線教師并參觀相關成果展覽時,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之后,曾明確表示很不贊成將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將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習近平談這番話時有意將港臺的“去中國化”的主訴來了個乾坤大挪移。這三地的“去中國化”,不是要去除中國古典文化與民俗,而是要祛紅色中國之魅。從已經發生過的歷史與現實來看,臺灣人對中國古典文化保持涵育得最好,即使是長期居住在香港的金庸,也能用他的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向華人社會展示他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修養。倒是在中華文明的祖傳之地中國大陸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且不說那些曾禁絕封建文化、毀壞文物、大挖祖墳之類的愚昧之舉,就連中國人最重視的飲食文化當中的茶文化,到“文革”結束后,只剩下廣東與福建人會“飲茶”,多數中國人只會喝一杯老粗茶,唯剩濃釅一味,毫無茶香茶味可言。可以說,如果不是臺港地區及相鄰的廣東福建保留了中華茶文化特色,中國人真的只好去日本學茶道了。

上述三地的“去中國化”,傳遞了一個很強烈的政治信號,表明這三地在中國紅色文化擴張的強烈恐懼感之下采取了一種自保之策。這種政治價值觀上的裂溝,并不是用唐詩宋詞元曲等次級文化溝通可以填平的。


何清漣 2015-08-23 08:45:36

[新一篇] 現在允許說民國好了嗎(圖)

[舊一篇] 【臺灣事】打“迷糊仗”的蔡英文能闖過美國這一關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