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 簡體 傳統 |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50首。
龔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號定盦(ān),后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庵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龔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古漢語指文字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1813年4月再應順天鄉試,又名落孫山,7月妻子因誤診卒于徽州府署。9月天理教農民起義。次年著四篇《明良論》,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對君權專制進行抨擊。他指出,腐敗的原因首先在于皇帝視臣下如犬馬、奴才,使大臣不知廉恥,只知朝夕長跪,只知追求車馬、服飾,以言詞取媚君上。在這種制度下,“官愈久則氣愈偷,望愈崇則諂愈固,地愈近則媚益工”入骨三分的針砭,令外祖父段玉裁閱后又驚又喜,他欣然加墨批點:“四論皆古方也,而中今病,豈必別制一新方哉?”他欣慰地說“猶見此才而死,吾不憾矣!”。后回徽州后參與父親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1815年,續娶安慶知府何裕均侄孫女何吉云。祖父病逝后與家人回杭州守孝。兩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28歲的龔自珍會試不售,在京師與魏源一起師事今文學家劉逢祿,研讀《公羊春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龔自珍會試再度落第,以舉人挑選為內閣中書。從道光元年起,又任國史館校對等官職,先后十幾年。其間,他閱讀了內閣豐富的檔案和典籍,勾索舊聞,探討歷代得失,以后又參加《大清一統志》的修撰,寫出了《西域置行省議》等有深刻見解的文章。
道光九年(1829年),38歲的龔自珍經過第六次會試,終于考中進士。他在殿試對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撰《御試安邊撫遠疏》,議論新疆平定準格爾叛亂后的善后治理,從施政、用人、治水、治邊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張。“臚舉時事,灑灑千余言,直陳無隱,閱卷諸公皆大驚。”②主持殿試的大學士曹振鏞是個有名的“多磕頭、少說話”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優等”,將龔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為內閣中書。在歷任京官的20年中,龔自珍雖困阨閑曹,仍屢屢上書,指斥時弊,但都未被采納,甚至被同僚視為“痼疾”。這一時期,他也撰寫了更加成熟的一些政論,如《乙丙之際箸議》、《大誓答問》、《古史鉤沉論》等,譏刺封建官僚的昏庸。
由于龔自珍屢屢揭露時弊,觸動時忌,因而不斷遭到權貴的排擠和打擊。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他又忤其長官,決計辭官南歸,于四月二十三日(6月4日)離京。同年九月又自杭州北上接還眷屬。兩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龔自珍寫下了許多激揚、深情的憂國憂民詩文,這便是著名的《己亥雜詩》315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春,龔自珍執教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三月,父親龔麗正去世,龔自珍又兼任了原由其父主持的杭州紫陽書院講席。夏末,他曾寫信給江蘇巡撫梁章鉅,準備辭去教職,赴上海參加反抗外國侵略的戰斗。但八月十二日(9月26日),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陽,年僅50歲。
有一子名龔橙(號半倫),1860年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的時候,龔橙是聯軍的翻譯官。
龔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后又更名鞏祚,號定庵,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生平:龔自珍一生可分三個階段:
20歲以前,在家學習經學、文學。他自幼受母親教育,好讀詩文。從8歲起學習研究經史、小學。12歲從段玉裁學《說文》。他搜輯科名掌故;以經說字、以字說經;考古今官制;為目錄學、金石學等。同時,在文學上,也顯示了創作的才華。13歲,作《知覺辨》,“是文集之托始”;15歲,詩集編年;19歲,倚聲填詞;到21歲,編詞集《懷人館詞》3卷、《紅禪詞》2卷。段玉裁作序說他“所業詩文甚夥,間有治經史之作,風發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為長短句”,“造意造言,幾如韓李之于文章”,認為“自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絕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懷人館詞序》)。這可以說是對龔自珍20歲以前學習的概括總結。
20歲至28歲,應鄉試至入仕時期。嘉慶十五年(1810),龔自珍19歲,應順天鄉試,由監生中式副榜第28名。二十三年(1818)又應浙江鄉試,始中舉,主考官為著名漢學家高郵王引之。次年應會試落選,嘉慶二十五年(1820)開始入仕,為內閣中書。這時期他逐漸接觸社會政治現實,并從科試失意中體驗到政治腐敗,產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從劉逢祿學習《公羊傳》。他寫出了《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尊隱》、《平均篇》等政論文。嘉慶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佇泣亭文》及詩集一冊請教“吳中尊宿”王芑孫。王認為他“詩中傷時之語、罵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譜外紀》)。同年,他開始戒詩。今存這時期詩,有《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等。
29歲至去世。嘉慶二十四年會試落選后,他又參加五次會試。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會試,始中進士,時年38歲。在此期間,他仍為內閣中書。道光十五年(1835),遷宗人府主事。改為禮部主事祠祭司行走。兩年后,又補主客司主事。這類官職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歲,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50歲,暴卒于丹陽云陽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為鴉片戰爭第二年。這時期,他對政治現實認識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議,寫出許多著名評論,如《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歷史、哲學論文如《古史鉤沉論》等。也有不少文學散文名篇,如《捕蜮》、《書金伶》、《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病梅館記》等。他的許多著名詩篇,如《能令公少年行》、《詠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雜詩》等,也都是這時期作品。龔自珍墨跡政治學術思想 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是統一的封建國家面臨沒落崩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新階段,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不斷加深。
龔自珍從青年時起,就深刻地意識到封建國家的嚴重危機,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道光三年,他深刻認識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造成嚴重的民族危機,指出“近惟英夷,實乃巨詐,拒之則叩關,狎之則蠹國”(《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他對時代的危機,不止是敏銳地感覺它,而且也積極地建議挽救它;他肯定未來時代的必然變化,并寄以熱情的幻想和希望。龔自珍處在過渡時代的開始階段。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徹底的。后來他看到均田制是辦不到的,又作《農宗篇》。主張按宗法分田:大宗百畝,小宗、群宗二十五畝,其余閑民為佃農。其目的是“以中下齊民,不以上齊民”,建立以中小地主為基礎的封建統治。由于未能突破封建階級的根本立場,因此,他在《農宗答問第一》及《農宗答問第四》中又肯定大地主的地位。
龔自珍到30歲前后,在學術思想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實際是要使歷史和現實政治社會問題即“當今之務”聯系起來,應用《春秋》公羊學派變化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在“尊史”的口號下,對腐朽的現實政治社會作全面的批判。這就是他在《尊隱》里所尊“橫天地之隱”的具體化。
與此同時,他繼續不斷地關心現實政治社會的重大問題,不斷地提出批判和建議,始終沒有與庸俗官僚同流合污。道光九年(1829)殿試《對策》中,他肯定經史的作用,更指出經史之用必以現實問題為依據,“不通乎當世之務,不知經史之施于今日之孰緩、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對現實問題,特別關切西北邊疆和東南海防,要求皇上“益奠南國蒼生”,“益誡西邊將帥”。龔自珍在中年以后,隨著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煩惱和痛苦。龔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導方面說,雖然他的批判不徹底,改良的目標不明確,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態度始終是積極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現實統治為“衰世”,為“日之將夕”,確信未來時代的巨大變化,并寄以極大的熱情和希望,也是始終一貫的。他是在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的前夕,一個主張改革腐朽現狀和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啟蒙思想家。
http://baike.baidu.com/view/7092.htm
龔自珍 2012-01-28 07:23:0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