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打下這些字的時候,我是那么的惴惴不安。哦,群星在上,謝頓在上,銀河圣靈應該會原諒我的魯莽和不謙遜。我只是一個看過一丁點兒科幻文字,知識淺薄不學無術的普通人,我只是被激動和興奮之情所驅使,不能自己地碼下一些感受罷了。)
開始看基地系列僅僅是因為當時我正被論文折騰得焦頭爛額,手邊恰巧有一本從同學處“偷”來的《基地與帝國》。所以,我是從基地與帝國的最后一場大戰開始,經歷騾的盛衰,尋找第二基地的努力,然后轉而追述基地的早年發家史(即《基地與帝國》到《第二基地》到《基地》)這樣有些怪異的順序進行的。
初時,對我來說,謝頓、哈丁和馬洛不過是神一樣存在的傳說,扣我心弦的是一個又一個曲折的詭計。如今回頭來看,迪伐斯的反間計不過是小試牛刀,騾的身份之謎也不并不是那么難猜,畢竟,阿公(呃,正好和某位阿婆遙相輝映)一路上撒下了那么多貼心的面包屑。真正讓我開始激動和興奮不已的是第二基
地與騾的對決,完全稱得上驚心動魄這四個字。我甚至忍不住大半夜從床上跳起來,在陽臺來回踱步吹了會兒冷風,才略微平復了一下加速的心跳。從普利吉和程尼斯邁上尋找第二基地的征途開始(實際上遠遠在那之前),各種手腕、計謀和較量就在暗中不斷醞釀,直至最終爆發出耀目的閃光。然而,不到最后一刻,我始終不敢相信攥在我手中隱隱發燙的就是真相。只因在此之前被“逆轉”了無數次,每次都是阿西莫夫借人物之口以絲絲入扣的分析把我連同我那明顯發育不足的“陰謀能力”果斷地撂倒在地。當然,說到真相的尋找,總是會有下一站的,那里有著阿西莫夫設置的更為宏大的舞臺和幕布更深處的“黑手”。追尋真相并被一個個抖落的包袱驚到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誠然,基地系列的最大看點是歷史感,就像眾所周知的那樣,基地系列的緣起與《羅馬帝國衰亡史》相關。我常常驚嘆阿西莫夫對歷史的洞察。在基地的發家史中,從早期的依托科技包裹以宗教的外衣這樣的擴張方式,到后來依然是科技為核心但以經濟為主要手段的方式,不禁使人對著浩瀚的歷史發出會心的微笑。在時光潛行的長河中,基地的政權也從早期像哈丁和馬洛那樣開拓者式的英雄人物,經由獨裁和世襲制的茵德布爾家族,轉到市長權限被謹慎規范而派系間權力制衡的統治,我們又怎么能不從中看到某些似曾相識的發展軌跡和脈絡。更別提還有像基地和帝國最后一位戰將貝爾·里歐思的正面對峙、卡爾根之戰這樣的大戰,其熱血和險惡程度不輸于歷史上任何真正存在的偉大戰役。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嘆除了阿西莫夫,又有多少科幻作家能夠駕馭這樣史詩式的作品。
我熱愛阿西莫夫筆下的那些人物,雖然在這個時間跨度幾個世紀的系列中,根本無法存在貫穿始終的人類主角,但是每一時期的人物都是個個性格鮮明。較為無名的是那些行商,他們總讓我想起神話中的英雄,或者歷史上穿越封鎖線的走私商,只不過馬匹和商船在這里成了太空船,卻同樣膽識過人、堅韌不屈(難忘行商彭耶慈的神奇推銷術,而馬洛原本只是一位平凡的行商,這似乎又讓他利用經濟力量解決謝頓危機變得順理成章)。至于像某些成名的英雄或奸雄形象,更是閃耀于紙上。我尤其喜歡哈丁這個名言警句制造專家,像“武力是無能者最后的手段”,“不要讓道德觀阻止你做正確的事”,“做事光明磊落總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對那些以賣弄玄虛著稱的人而言”等,這無疑是熟知心理、善于計謀、懂得進退取舍大智慧的話語,而幕后真正的操縱手和發言人還是阿西莫夫啊!
也許基地系列(單指這三部)唯一讓我略有吐槽的點是心理史學,無疑它是令我萬分驚艷的,但在體系的設定上又有著較為明顯的前提缺失(我原本以為阿西莫夫把基地系列的舞臺局限于銀河和人類種群,是基于他對人類發展的信心或者自豪感。事實上,在看了基地系列續之后,我知道我錯得離譜)。但是,我常想,閱讀科幻小說的最重要享受之一不就是窺探到關于未來存在的另一種可能性,或者對于世界/宇宙的另一種解讀嗎?無論這樣的可能性和解讀是否有著悖論、缺陷和弱點,依然讓我們在環顧周遭人類世界和仰望無盡星空的時候,在因為自身渺小和生命短暫覺得虛無的時候,依然抱有不會磨滅的希望和好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