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能為這個時代精神背書的人太少了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2014年9月5日,著名作家余世存攜新書《人間世》與一眾老友做客騰訊思享會,用關鍵詞的方式探尋當下的時代精神。余世存認為,時代精神應是致力于拓展社會中層空間,也只有社會中層才能承載起理想的時代精神。雖然當下對于時代精神的書寫著越來越少,但我們應不忘關照自己,以理想精神來求得自我救贖。以下為余世存發言實錄:

 


時代精神應是致力于拓展社會中層空間


我曾很自負地說過一句話,“我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最高精神”。這句話說出來后,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對得起這句話。我們這個時代的最高精神究竟是什么?最近一次我在深圳跟朋友聊天,想到了這個問題。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狀況是一種社會的公共空間,或者是一個中產階級社會的中層空間。社會結構中層的成長和自覺,應該算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時代的最高精神。但是大家都清楚,這個最高精神在最近的十年被打壓得很慘。最近兩年以來,這個最高精神基本上潰散,大家都去過日子去了。


45.jpg


在20世紀90年代初,很多知識分子下海時都有一個目標,先掙錢成為中產階級,然后再致力于拓展社會的公共空間。就是說用一個社會學結構來劃分,我們想讓社會上層、中層、下層三層結構中,上下兩層盡可能小一點,中層擴大一點,成為一個橄欖式的社會結構。只有這樣的結構,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和民主,自由精神才能在社會上扎下根來。如果上層和下層太大,而中層特別脆弱、特別薄,是紡錘式的結構。在這樣的結構里,自由和民主是沒有土壤的,任專制滋生,這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常識。所以我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是大家一起致力于拓展中層的空間。但很可惜,這兩年中層空間越來越小了,大家還是變成了要么你擠上去,要么掉下來。在這么一個社會結構里生存,不僅僅會感覺到物質生存的壓抑,而且還有一種精神的壓抑,這是我對時代最高精神的理解。


時代精神的書寫者非常少


我發現,能夠為這個時代精神背書的媒體和寫作者非常少。比如要在家里的客廳放書、雜志和報刊,我們不可能放一張《人民日報》,大家肯定覺得如果在家里放一張《人民日報》是很怪異的,這說明《人民日報》和一個家庭、中產階級生活之間的距離。當然也不可能放一本《北京大學學報》或者放一本《社科院社會科學學報》,這說明書齋的生活或者書齋里的學問跟社會的中層結構有距離。但我們可以設想,我們的家庭客廳里可以放一本《國家人文歷史》、放一本《三聯生活周刊》、放一本《南方周末》,放這樣老少皆宜的。這是媒體。


圖書也很有趣。作為時代精神的觀察者、記錄者、見證者,應該讓社會中層、中產家庭看他們的書。我希望客廳里的讀物,更多是文史類的讀物或者精神思想的讀物,但肯定不是雅斯貝爾斯的東西,肯定不是像黑格爾、康德的東西,這是年輕人或者學生應該讀的東西。客廳里的讀物是要跟父母、孩子一起讀的文化歷史等常識性的東西,是由我這樣的寫作者來承担的。所以我這幾年的書,無論是《非常道》、《家世》還是《人間世》,都希望能夠讓一家人一起讀或者輪流讀,這樣才能夯實家庭聯誼的公共空間,更不用說社會的公共空間。


修齊治平與士農工商對應什么


我在這兒跟大家分享一個關于中國文化的觀察角度。任何事、任何現象都可以上升到康德說的“先天綜合判斷”的基礎上。“先天綜合判斷”在中國文化層面,就是時空四象,時間的四象是指春夏秋冬,空間的四象是東南西北。以前都以為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單線的演進過程,后來我發現其實不是一個單線的,而是一個自我閉合的圓滿。比如“身”代表個人,個人在中國的先天時空的四象里放在春天,放在東方,所以個人永遠需要生發、發展,這是一種狀態;然后是“家”的層面,個人無論是單線走,還是按照社會模式走,注定是要走向“家”這個層面的,“家”在四象里代表南方、代表夏天,“家”給我們的理想感覺永遠是光明的、溫暖的、親切的;然后是“國”,在秋天和西方,既是收獲的,也是收斂狀態,也是秋風肅殺的狀態,這是“國”給我們的感受;最后是“天下”,在北方和冬天,這是一種感受。也就是說每個人所經歷的,其實是一個時空的完整,在這個意義上才是世界性的。“世”指時間,“界”指空間,家人、家國、天下一個都不能缺。如果你的關懷、精神觸點缺一個維度,時空就坍塌了一個維度。人生百年中,如果這四個方向缺一塊,你的時空就坍塌了一塊。


中國人常說一個概念——士農工商。傳統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農耕社會的統治階級、專制者分化中國的百姓,分化成士農工商,讓百姓不能成為一個整體,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豐富的人,這是專制政治對百姓身份的設定。比如,“士”放在北方冬天狀態,所以士大夫天然有天下觀念、天下情懷;“農”在東方、在春天,是農民階層、農民身份占有了時間和空間的位置;“工”代表分工,工人也代表工業和等級、產業的分工,所以看中國近代以來輕工業發達地區都是在南方,南方是打工者的天堂;“商”在西方,“商”有產權有利益,也能夠義無反顧,這是西方精神的精髓或者靈魂。所以到今天為止,中國人對產權問題搞不清楚,是因為中國跟西方精神很大距離。這是士農工商層面。士農工商之上之中就是官,就是管。


999.jpg


中國知識分子沒有盡到自己的時代責任


現代國民人格應該是中間層面,即對時空四象的統攝。就是說,現代國民都應該是自己的官員或管理者,都應該管理好自己作為士、作為農、作為工、作為商的職業選擇或人生的豐富內容。知識分子在當代尤其應該起的作用是,他應該在士農工商的中間層面,即中心,他是學者、農民、工人、商人的觀察者、建設者、管理者,這是寫作者、當代知識分子應該做的事。但可惜的是,很多知識分子把自己放在學者“士”的層面,安然居于北方、居于冬天。我們知道冬天是一個宅的狀態,宅在家里,今天知識人也好、文化人也好,應盡的責任不夠,這是一個狀態。我們中國人經常批評某個好高騖遠的年輕人,說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年輕人要從“個人”走向“家”的層面才可以,但很多人“家”的義務、責任沒有盡足夠,就想到“天下”層面,所以中國有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是從時空理解中國現象。


理想時代精神來自于社會中層


我們要超越傳統中國人的時空四象模型,必須要走到中間層面,因為只有中間這個層面才能夠對士農工商、對個人家國天下,都有一種同情的關照。這個關照是什么意思?就是前面說的官、管,是統攝,是自己的管理者,也是他人的同情者。我們每個人活在當下,是打工的,還是寫字的,抑或小老板,這只是職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身份。如果我們錯把職業當作身份,那就是時空坍塌了,就是異化,就難以成為社會性的人、世界性的人。也就是說,只有回到中間層面,管理好自己,才能把士農工商全部的人生社會經驗體會到,這已經是全球化以來人類的常識。城里很多中產家庭的夢想是在城里有一個房子,郊外有一個小院子,周末去郊外種種花、種種菜、搞搞園藝。這說明一個城里的中產階級,希望既可以在城里從事工、從事商、從事寫作,也可以在郊區從事農業,這是士農工商在他身上得到的完整體現,這是現代人的權利。我們現在所爭取的,其實也是這樣的權利,這是我們當代人的一個理想精神狀態。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國這個時代,我們離這樣的理想還很遙遠,至少還有很大的距離。


以時代精神關照自身求得救贖


我在觀察社會時,覺得能把自己的思想、把看到的東西寫下來,讓有些人讀后能會心一笑,就已經很不錯了。在公民社會被打壓的狀態下,中產階級的精神成長是比較可憐的,但我們仍然需要精神來關照自己,需要這種精神的參照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不至于那么悲觀、絕望,才不至于那么失敗。只有在精神的關照之下,我們才能夠自己救贖自己,用毛喻原的話講,人都有精氣神,臉上都能打出光來,要有這種精氣神才行。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把精神放在非常高的層面,沒有精神的指引,人的生活會非常糟糕,說得負面一點就是俗不可耐或者俗氣,這是淺層面的。深層面的是靈魂墮落或者世俗生活墮落不堪。中國道家非常講究人的精氣神。我曾經對學功夫的人說,你要是學功夫的話,首先要背兩個心經,一個是佛家的心經,一個是道家的心經。佛家的心經很多人都清楚,但道家的心經大家不一定很清楚,道家心經的第一句話很值得思考,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精氣神是最好的三個藥,如果沒有精神這兩個藥,剩下氣的話,就是俗氣了。所以任何事都需要有精神來指引我們、照亮我們,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夠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周圍的人,對得起這個時代。

-------

566.jpg


網載 2015-10-09 20:24:57

[新一篇] 【姚人多專欄】一場精心策畫的換柱行動

[舊一篇] 中國最美的10條鐵路,好風景有時在途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