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李文倩:愛欲與文學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或許是我的無知與偏見,我老是覺得,大多數當代中國作家不太會寫愛情。尤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后出生,占據當今主流文壇的那一撥。當然連帶著的,他們也不太可能把性寫好。盡管有像賈平凹這樣的作家,一部《廢都》,洛陽紙貴。書中頹廢的欲望倒是十足,但是否有愛,卻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我對《廢都》的閱讀,有一段頗有趣的故事。我上高一的時候,學校有一個小小的圖書館。負責借書的,是一個戴著深色眼鏡的前物理老師,背有些駝,一副"新中國"知識分子的模樣。記不清每周借幾次書了,總而言之,借書的次數非常之少;并且最不方便的是,你如果要借書,首先要在自己的借書卡上寫好要借的書名,然后統一交給他,由他在書庫里慢騰騰地找半天,結果卻是,×××,找不到……嗓音沙啞,有一股舊書庫里的霉味兒。每當這時,想借書的同學總是急得要死,但卻無可奈何,因為借書時間有限,錯過這一次,不可能再有時間借別的書了,只得憤憤而歸。我那時不知從什么地方知道,有一本叫《廢都》的書,于是興沖沖地跑去借閱,好看了向別的同學炫耀。填好借書卡,交給前物理老師,不料一會兒他從書庫出來了,說:《廢都》,不外借……我直到今天,也不知道這是學校圖書館有規定,還是他老人家過于敏感。不過說他老人家有點敏感,這倒是真的。我上高一時,看了二十多本中國當代小說,其中一本是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借這本書時,老人家先找到書,然后對著一幫等著拿書的學生喊:"男人的一半",再看一下書名,不往下念了,直接說:誰的?


大致是到高二的時候,同寢室的同學已經抱著《廢都》在床上大看特看了。看著看著就灰心喪氣了,冒一句:知識分子如果都這樣,我還上個毬大學啊。我從那時開讀《廢都》,不過讀來讀去,基本每次都是找有框框的地方看,因此很長時間都沒有完整讀過。后來在縣城的舊書攤上買到一本,印刷粗制濫造,明顯屬于盜版。賣書的小販自稱自考過企業管理的大專班,邊賣邊說,賈平凹為什么賣得好,你看,就是帶點黃,但又不完全黃。而當我過了只看框框的階段,通讀全書之后,卻被一種壓抑、灰暗的絕望感所籠罩。有次和朋友談張煒的《九月寓言》,她說那本小說太壓抑,人好像生活在一個悶罐之中,沒有一絲光照。而在我看來,《九月寓言》尚有大地上的淋漓與歡暢(哪怕是假的也好),《廢都》才是"沒有一絲光照"的。《廢都》的寫作,帶有明顯的模仿古典作品的痕跡。比如莊之蝶和唐婉兒在做*愛時,被家里的保姆柳月發現,于是連柳月也被干了這一情節,完全是《金瓶梅》中"陳敬濟弄一得雙"的翻版。而最要命的,是整個小說寫作的基調,也是那種"傳統"的調調;人的身體,性,在賈平凹那里是沒有靈魂的,只有物,只有欲望。因此有批評家說,《廢都》寫了一根"北方男人的陽*具";之所以說是北方的,是說這里的性不僅僅是性,而是性和權力的交織。性是權力的象征。


我讀古典作品不多,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形成了這樣一個固執的觀念,即在中國古典小說那里,性是一種財產的象征。而小說中的人物,對待性,多是一種把玩的態度,因此帶有一種殘酷的陰冷。而具體在明清小說中間,則只有古代文人意淫式的夸張的欲望;部分當代學者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那些婦女們連綿起伏的叫*床聲,也不過是那些無聊文人們虛擬的假聲,其中盛滿了他們無休無止,滿滿蕩蕩的肉之欲。縱*欲的時代,則多是政治黑暗,皇權專制力量極為強大之時。因此那些在思想上被閹*割了的士人,總讓人覺得有一種太監式的怪腔怪調。因為有這樣的成見,如果讓我來描繪一下明清以來中國古人的性圖景,大致可能是這樣的:"一個老瘦的、拖著長辮子的小個子男人,他或許是個地主老財,要么是個落魄文人,因為患有性功能勃起障礙,舉而不堅,堅而不久,正用某種殘忍的手段,蹂躪著身下豐*腴的少女,并使其在寒冷的冬夜發出慘厲的尖叫,驚醒了午夜沉睡的人們……"


還需要討論一下的是《金瓶梅》和《紅樓夢》。我對《金瓶梅》這樣的世俗小說,總不是太喜歡,亦無將其讀一遍的動力。不知為什么,我對那種密實的日常生活敘事,有一種特別的反感。比如說新寫實主義小說,剛開始接觸時,還覺得很有意思,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社會經驗;但一旦稍微多看幾篇,就沒有再往下看的勁頭。主要是覺得此類作品很沉悶,越讀越讓人心焦,越讀越讓人覺得沒希望。因此大學時同寢室的同學送我一套《金瓶梅》,刪節版,一直扔在那里,根本沒興趣去讀它。《紅樓夢》之所以好,是在細致的日常生活敘事之外,有對靈魂層面的探索和追問。《紅樓夢》寫性,有其世俗的一面,但并不止于此,其中
有愛。但《紅樓夢》之中的愛,并非是屬于人的熱烈的愛,而是以一種冰冷的眼光審視愛(受禪宗影響),并最終取消了愛。因此讀《紅樓夢》,會讓你覺得是在瑰麗凄冷的世界中暢游,但暢游之后,卻只剩下一片空寂,繁華凋零仿若夢境。魯迅說讀中國書讓人消沉,遠離人生,在閱讀《紅樓夢》這樣的作品時,可以得到豐富的印證。



下面討論革命與性。


兩年前,因為一位老師的介紹,去為一家的小孩補習語文。我這才知道,直到現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仍然是中學老師推薦給七年級學生的假期讀物。不知道這是否是教材規定的內容,我對此未作進一步的考察。曾經看過一則材料,基本意思是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其生產過程與中國大陸著名的《雷鋒日記》類似;不同之處在于,《雷鋒日記》主要是兩個文工干部的勞作,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成功,則與兩名優秀的文學編輯聯系在一起。現在看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根本不算什么好作品,但因為時代的原因,這部作品曾在中國大陸產生過重要影響。順帶著的,是《牛虻》一書的熱銷。其情景類似于現在的文學青年在讀了《挪威的森林》之后,一定要找《了不起的蓋茨比》讀讀一樣。之所以要大張旗鼓地討論這部作品,一是因為這部作品涉及革命與性;二是因為我以前曾兩次讀過此書,內容較為熟悉。說實話,正如我曾在一篇小文章中寫過的,在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之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想找個人好好打一架。少年保爾的頑皮與倔強,給我留下了深刻影響。而當那個往神甫面團里揉煙末的孩子成為一名堅定的布爾什維克戰士之后,這本小說就變得一點意思都沒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的"革命",成功完成了對性的壓制。當然對于一個少年來說,這或許是真實的,因為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對于成人之間的性,多多少少都抱有一種厭惡的態度。因此我們說,此書中的革命,是"純潔的"革命。這不僅表現在保爾與冬妮婭的關系上,在這之前,保爾有次被抓進監獄,當有一個無產階級的少女想主動為他獻身時,也被保爾所拒絕。在這之后,保爾與麗達之間的朦朧戀情,也被剛硬的革命感情所壓抑。這里的革命,是無性的革命。


而塔可夫斯基在影片《伊萬的童年》中,卻展現了一種美麗優雅的愛情。年輕的軍人帶著美麗的女護士走進迷人的樹林,他們都穿著厚大衣,樹林靜悄無聲。他們的眼里滿含愛意,當女護士剛要跨過戰壕的時候,軍人一把抱起她,然后親吻,她的腳懸在空中。影片中所展示的愛情,基本剔除了肉*欲的因素,是對生命本身的禮贊。當然愛情加革命的模式,實際是革命文藝中的常見主題,楊沫的《青春之歌》就是這樣一部作品。我讀那本書時還是個初中生,其時有一本《花季雨季》的小說正在同學們中間流行。兩本書我都讀,但現在印象都不深了。只記得《青春之歌》中寫了一個名叫林道靜的女學生,在投身革命之后,愛上了一個叫盧嘉川的革命者。書中的革命者們,如林紅等人,有理想有抱負有智慧,好像都與粗俗、下賤、腐朽的性毫無聯系。《青春之歌》一書,讓我當時就困惑不解的是,作者為什么要不停地改來改去,后來才知道是因為政治。但奇怪的是,《青春之歌》給我感覺并不是非常好,我是勉強耐著性子讀完它的。真正最早讓我感動的愛情,是霍達《穆斯林的葬禮》一書中所描寫的韓新月的愛情。我當時大致是初三,讀此書一直讀到凌晨三點,之后一個人躺在炕上浮想聯翩,通宵無眠。上大學之后,聽寫作課老師說此書寫得并不好,作者的文字也很一般。我后來再沒有看過這本書,不知是否如此,但那種刻骨銘心的閱讀體驗,已經深深植入我的生命之中。


革命總是血與火的交織。在今天的我看來,這里的血不僅有鮮血,更有大量的經血摻雜其中。幾乎可以說,所有"真正的"革命者在對待性的態度上,都是杯水主義者。在革命者的眼中,革命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一切,都只能放在次要的位置上。這就注定了,粗鄙的革命者多是無恥之徒。閻連科在《受活》一書中寫到一個叫茅枝婆的婦女,曾經是一名紅軍,典型的革命者。當時她還是一名少女,在一次行軍途中,她和幾個戰士掉隊了。結果就在這個過程中,她被強*奸了,童貞被奉獻給了"革命"。李銳的小說《無風之樹》,寫到革命者的勃勃性*欲。一個叫暖玉的婦女,被當做全村人共同的"慰安婦"來使用。在這兩部小說之中,都有對革命神話的無情顛覆,揭示出革命粗鄙的一面。革命者是壓抑的。有次某老師說,一般所謂的左派,都是家庭生活很不和諧的一群人。我想了一下,的確有這種現象,盡管并非全是如此。在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中,寫到鹿子霖的大兒子鹿兆鵬,是一個精明能干的共產黨黨員,一名地下工作者。有一次在執行任務時,和白嘉軒的女子白靈扮演一對夫妻。青年男女,干柴烈火,最后弄假成真了。完事之后鹿兆鵬向白靈道歉,說請原諒他的粗魯,白靈說:你是"火山爆發"!如果我們將文學與現實稍作對比,同樣可以發現革命與性之間的緊密聯系。抗戰年代,一批青年女學生因為理想的激發,紛紛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結果到延安之后,才發現轟轟烈烈的浪漫革命離她們是那么遙遠,她們的主要任務,是和一批大他們不少的大老粗結婚,解決革命者們的性饑渴問題。直到那時她們才知道,革命者們也是有雞*巴的;而凡是帶著家伙的,基本都不是傳說中那么安生的。


張賢亮的寫作,是革命文學的一個變體。他的中篇小說《綠化樹》,中學時我曾讀過多遍,當時非常喜歡。《青春期》這樣的作品,當時覺得也很不錯。然而在今天看來,除了其作品是典型的"才子佳人"(黃子平)模式外,其實在張賢亮的作品那里,是沒有性的,只有病態的欲望。在章永麟們崇高的革命理想之中,性永遠都是第二位的,它只能給失意的"革命者"帶去短暫的安慰,但并不能"溶化""革命者"高遠的"理想"。而野花般迷人的黃香久、馬纓花們,永遠只是充當一個意淫和泄*欲對象的角色。由此看來,張賢亮的作品,境界是很低的,不管他獲得多少榮譽,曾經取得多大的成功。


王小波的革命文學,則屬于一個完全不同的品種。我對王小波的閱讀,來得有些晚,是在上大學之后才讀到的。其實上高中時,就曾在書攤上看到過王小波的作品,黃皮的《黃金時代》。拿來翻了一下,見吹他是什么文壇之外的真正的高手,我就非常反感。我當時年少氣盛,聽不得那些吹牛逼的話;誰要是那么吹,我只有鄙視他,連他的作品都不肯再碰一下。我與王小波,就這樣失之交臂,現在想來有些遺憾。上大學之后,讀了王小波所有的雜文,一部分作品,而那本黃皮的《黃金時代》,我讀過不下三遍。在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女性是線條,之后是小轉鈴,最后才是陳清揚。王小波寫革命年代的愛情,可謂汪洋恣肆,洶涌澎湃,但又干凈美好,機趣叢生。在中篇小說《革命時代的愛情》中,他寫姓顏色的大學生,寫X海鷹,教條之外,不乏可愛之處。以性之勃勃,反襯革命之荒謬與無聊,是真正的黑色幽默。


下面稍微談一下后革命時代的革命與性。村上春樹是我喜歡的作家,我一直羞于談起他。原因有二,一是他太時髦了,小資文青們都要談他,我只有退避三舍;二是迄今為止,我只讀過《挪威的森林》一本書。剛上大一時,同寢室有同學在那里大讀特讀村上春樹,我找來一看,寫得的確漂亮,細膩溫婉,又切近大學生活,因此讀過兩遍。村上春樹寫性,干凈漂亮,其中的原因在于,他在寫性的時候,并不像中國古典禁毀小說那樣,事無巨細地描寫整個性*交的過程,但人物之間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交流--因此嚴格說來,性在那里只是一種機械性的活*塞運動,沒有任何情感上的交通;而在村上春樹的筆下,性是甜美的,坦蕩的。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我最喜歡的女性是綠子。在小說中,村上春樹寫到學生運動的領袖們時說:"這些家伙全是江湖騙子,自鳴得意炫耀幾句高深莫測的牛皮大話,博取新入學女孩的好感,隨后就把手插到人家裙子里去--全是這玩意,這號人。"我們可以看到,在后革命時代,革命的紅潮已基本褪去;就連持理想主義立場的作家,也對所謂的革命沒了任何好感。



路遙的《人生》重新出版了,封腰上有兩位成功人士--馬云和賈樟柯的推薦語,都說路遙的小說曾對他們有過重要影響。我也是。我對路遙的閱讀,首先是《平凡的世界》。鄰居家的老大大我幾歲,那時已上高中,借了同學的書來讀,其中一本就是《平凡的世界》。鄰居家的老二和我是好朋友,他們哥倆讀完后,借書給我讀。我之前雖讀過一些小說之類的東西,但像這樣大部頭的小說,卻還是第一次閱讀。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我甚至不知道是否有耐心"超越"它。然而閱讀一開始,卻再也收剎不住,一口氣讀了十多天,終于將那本黃色封皮、錯字連篇的小說讀完了。小說中的世界,與我生活于其間的農村,有那么多相似之處,甚至有些方言都是相通的。我從中讀到了堅韌、掙扎和不屈不撓,即使在那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小說中的主人公們仍然堅守著自身的價值坐標,保存著人之為人的尊嚴和底線,這不禁讓我感動而泣。那時正是初二剛過的暑假,整個假期,我的心都沉浸在小說的世界之中。讀完小說,我便找來一個大本子,準備開始自己的"創作",并在本子上用毛筆寫了幾個大大的黑字:"少年時代",并在這幾個字下面畫了一道黑色的"花邊"。小說自然沒寫成。我虛構了一個跟自己年齡差不多的少年形象,不過只寫了幾頁紙,就再也寫不下去了。初三畢業時,要到縣四中參加畢業會考,畢業班的學生,每天坐一輛大卡車來回。中午就在四中吃飯,不回家。父親給了我幾十塊錢,要我中午時去買飯吃。第一天規規矩矩去吃了,到了第二天,聽說呂家峴有一家書店,于是跑去看。書店很小,不過有一本早已被翻舊了的《平凡的世界》,是書店用來出租,供周圍的學生來看的。盡管已讀過一遍,我還是想買這本書。一問價錢,十八元,一點都不少。我實在太想擁有這本書了,于是咬牙買下了,當天只好不吃午飯,邊喝水邊吃從家里帶來的饃饃。這仍然是一本盜版書,錯字連篇,印刷很差,但這一點都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上高中時在縣城讀書,才發現這種書只要十塊錢就完全拿得下來,并且盜版的質量比我的那本要好。初三畢業,我又把這本書完整地讀了一遍。家里有一點點藏書,其中有父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訂閱的《收獲》雜志,記不清是哪一年的了,好像是在第一期上面,刊登了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父親說,當時看到這篇小說時,覺得很"怪",因為小說中幾乎連一個壞人都找不到;而此前他看到的文藝作品,總有好人壞人之分,涇渭分明,一目了然。上高中之后,我買了一本盜版書,《路遙文集》,其中收有《早晨從中午開始》,以及其他一些中短篇小說、散文,讓我得以窺見路遙作品的"全貌"。在讀高中的時候,我每個假期回家時,都要讀一遍《平凡的世界》,因此我對這部作品的熟悉程度,到了讓人吃驚的地步。直到今天,其中的許多細節,我仍有清晰的記憶。上大學之后,我第一次在國內(校外)公開的報刊上發表文章,就是大二時發表在《人民政協報·春秋周刊》上的《路遙:用生命寫作的作家》一文。但在這之后,我除了讀過一些研究路遙的論文之外,基本沒再讀過路遙的文字。前段時間,碰到一個甘肅的老鄉,他的碩士研究論文,寫的正是路遙。由此可見,路遙的作品,對那些出生農村的青年,有著怎樣巨大的影響力。在他們(包括曾經的我在內)的眼中,路遙的作品絕不僅僅是文學作品,而是勵志書、啟示錄!


路遙的作品當中,充滿著對青春、理想和愛情的禮贊,但這并不表明,路遙有能力寫好愛情。在今天的我看來,愛情是最為個體性的事件,如果沒有個體意識的覺醒,是無所謂愛情的。但在路遙的作品中,無論他筆下的主人公有著怎樣倔強、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但他們從來都沒有作為獨立的、個體的人而存在過。比如說孫少平,在雙水村的世界里,他從來都是孫玉厚家的二小子,而不是什么孫少平。即使在他成人之后,面對金秀對他的愛情時,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傳統的倫理觀,回到煤礦,回到"師娘"惠英的身邊。在路遙的作品中,籠罩了一層濃郁的理想主義的光環,因此小說中很少寫性,更不可能從正面著筆,來直接描寫性。因此我認為,在路遙的作品中間,只有倫理化了的性,而無基于個體意義上的真正的性。最明顯不過的例證,是田潤葉的遭遇。當初她被迫與李向前結婚時,她是無奈的,并通過不與丈夫同房這一方式來進行反抗。而當李向前出了車禍之后,她卻最終選擇了殘疾的丈夫;但她真正所選擇的,是傳統的鄉村倫理。我這樣說,并非是說傳統的鄉村倫理一無是處,恰恰相反,傳統倫理曾在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在由傳統倫理所塑造的人身上,有不少優秀的品質。然而問題在于,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如果一個人因為要成全別人,就要放棄自己的幸福,這是否是合理的?還有孫少安,在拒絕田潤葉愛情的同時,也拒絕了自身的幸福;而支配他做出如是選擇的,恰恰是他所認同的那一套鄉村倫理觀。因此在通觀路遙的作品之后,我認為在路遙的作品中間,只有傳統意義上的親情,沒有性,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愛。



有學者曾寫過專著,題為"感傷與文學"。偉大的文學作品并不總是感傷的,但毫無疑問的是,她們總有感傷的一面,并且這種感傷的分量,在很多時候一點都不輕。葉芝說過,與人爭辯,乃有修辭;與己爭辯,乃有詩。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詩性,并且常常是作者"與己爭辯"的結晶。性往往是感傷的,尤其是求之不得之時,更是如此。而將文學與性放在一起,并為其而感傷不已的,日本作家居多。可惜的是,我讀日本文學并不多,唯一可討論的,是川端康成的作品。不管是《雪國》,《千紙鶴》還是《伊豆的舞女》,其間都充滿濃郁的性之感傷,更加"物哀"的情調,讀來讓人憂傷不已。上研究生第一年的寒假,因為沒有回家,在寒冷的天氣里讀川端康成,心情如無人的校園一樣空寂零落,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在中國的作家中間,將感傷與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郁達夫。這方面的代表作,自然是其著名的《沉淪》。我并未做過專門的功夫,但估計郁達夫的寫作,一定受日本文學影響很深。他是留日學生。初讀《沉淪》,為作者那罕見的坦誠所震撼。作品不僅寫"在被窩里犯罪"(手淫),更寫嫖妓諸事端,的確讓我吃驚。《沉淪》中的性,是荒涼的,壓抑的,自卑的,感傷的。有人開玩笑說,郁達夫小說中的主人公,是那樣一種人,一邊手*淫,一邊還不忘發出如是悲戚的聲音:祖國啊,你什么時候才能強大起來?性與政治的關系,由此更多一層聯系。郁達夫的作品,我除了讀過一些散文,還有《遲桂花》、《春風醉人的晚上》等少數小說之外,另外讀過他一本日記。在日記中間,郁達夫繼續著他一貫的坦誠和率直,嫖*妓賭博之類,統統都寫在日記上,而且一旦沒銀子花了,刪也不怎么刪,直接就拿去出版,換銀子花了。對女人的態度,他也是一會兒大罵不已,宣稱此后不跟任何女人來往了;但過不了兩天,又會在日記上寫下他給王映霞寫信等等事宜。他還總是如一個中學生一樣,制定許多永遠也完不成的寫作計劃;制定之后不實施,過一段時間,邊罵自己頹廢、不用功,邊又制定各種莫名其妙的計劃。郁達夫的好玩,正在這里。曾看過傅國涌的一篇帶有自傳性的文字,說他以前有一段時間,曾經很喜歡郁達夫。總體看來,盡管郁達夫喝了不少洋墨水,但在他身上,帶有相當濃厚的舊文人習氣,性在他那里,更多是一種頹廢、苦悶或感傷的象征。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還有一篇名作,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從女性視角出發,大膽寫出了女性的性之感傷,意義非凡。但我個人很不喜歡這部作品,相信這也是多數男性讀者的一般心理。古語有云:玩物喪志,玩人喪德。在我看來,莎菲女士的心理,帶有玩弄男性的意思,因此很是讓人反感。這并非是說我會接受男性玩弄女性的觀念。其實,我反對任何形式的對人的玩弄,不管是異性之間,還是同性之間。玩弄人的人,必定是無比丑陋,且十分可恥的。



剛上大一時,同寢室的同學沒事干,就在電腦上下片來看。一伙人圍在一起,邊看邊品評,其樂也融融。或許是來自農村的緣故,信息封閉,因此我在此方面相當晚熟。高中時就有同學說他們小學時就開始看片,而我直到高三時才第一次看到。并且在上大學之前,也只看過那么一次。上高中時因為住校,只有寒暑假時才回家一次,因此如何度過周末的時光,就成了一個問題。那時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因此每周周末,都在學校打籃球。有時也出去,到理發店之類的地方看電影,不過所看的片子,多是港片,如《河東獅吼》一類,看了之后,大家都很高興。邊走邊在街上唱片中的歌曲。言歸正傳,還說大學同學看黃片的事。有次寢室的一哥們不知怎么回事,下了蔡明亮的作品《天邊一朵云》來看。幾個人圍在電腦旁邊,在那等著看激情戲。但大家越看越覺著不對勁,作品中幾乎沒什么對話,氣氛沉悶,敘事緩慢。看了半天,才有同學說,這B在玩深沉哪。那次看片,大家都覺得很掃興,盡管裸*體動作什么的全都有,但不但不色*情,反而很沉悶。后來聽某同學說,有名導演的片,一般不叫色*情片,而叫情*色片。不知有沒有道理。這部片子,大家是斷斷續續跳著看的,但其怪異的敘事方式,給我的印象很深。在蔡明亮的那里,性是苦悶的,壓抑的,窒息的,密不透風的,甚至是讓人絕望的。


我后來又看蔡明亮的《黑眼圈》和《愛情萬歲》。《黑眼圈》在我看來,主要是寫現代人無法找回自我,從而相互隔膜,無法溝通的"百年孤獨"。這里主要討論一下《愛情萬歲》,這是蔡明亮的成名作。在整部作品中,只有三個人,其中李康生飾演的小康這一角色,最為真切動人。應該說片中的三位主角,都是城市生活的邊緣人:一個是推銷骨灰盒的,一個是地攤小老板,一個是售樓小姐。他們的生活是忙碌的,然而又是狹窄的,缺乏溝通的。而那種強烈的孤寂感,最突出的表現在性的匱乏上。他們都需要性,但是由于生存的壓迫,他們都沒有性。這也就是為什么美美和阿榮兩人,在經過簡單的勾兌之后,立馬就可以上床,上床之后,各走各的路。但他們的苦悶與孤寂,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只是暫時得以緩解。而小康的困境在于,他是一個同性*戀者,因此更顯落魄和格格不入。片中有一處細節,是寫他有次買了一個小瓜,他不停地親,并且像扔保齡球一樣拋著玩。那種似乎生活在世界之外的沉重的孤獨感,全然籠罩住了這個年青人。之后又有了偷窺的一幕,并在別人的高潮聲中小心地手*淫。壓抑到了極致。影片的最后,美美一個人,走過很長很長的一段路,來到郊外的墓地,坐在一張長凳上,潸然淚下。這是片中最抒情的地方,沉悶壓抑的情緒,在此稍稍得以緩解。



性也可以是野心勃勃的。如果你讀過司湯達的《紅與黑》,你一定會同意這一點。曾讀過一篇葉辛的文章,給人的印象是:《紅與黑》之于他們那一代人(可能更多的是知青),似乎有一種特別的意義。直到今天,我都不太清楚其中的緣由。但我估計,如《紅與黑》這樣的小說,無論到什么時候,總會引起那些外省鄉下青年們的共鳴。因此它太真實,太切近他們的心理了。細膩的心理刻劃,正是《紅與黑》之所以是《紅與黑》的重要特征。在路遙的作品中,寫到孫少平在井下挖煤時,曾給工人們講過于連的故事。當聽到于連偷情成功時,安鎖子氣毛了,一把奪過書扔進火堆。他氣憤地說:于連這小子倒是日美了!老光棍著急起來,比正在吃食的狗還兇。我因此很早就知道這部作品,但一直沒機會讀它。剛上大學時,我是物理系與電子工程學院的學生。學校規定,理工科的學生,一定要修一門叫中國文化史的課程。上課的老師是一位美女,據說歲數不太小了,但看起來很年輕。她當時好像推薦了兩本書,一本是《紅與黑》,一本是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悲劇的誕生》我當時就找來讀了,模模糊糊,抓不住要領。寒假時借了《紅與黑》去讀,一讀之下,非常喜歡。曾跟朋友交流過有關這本書的觀感,他說他好像不怎么喜歡。我估計是他讀得不夠認真。


作者司湯達,年輕時混得很不像樣,據說還曾經試圖勾引他的一個表嫂還是什么的,但最終沒有成功。正如作為病人的尼采熱衷于呼喚超人意志一樣,司湯達這個勾引未遂者在作品中大談偷*情之妙。司湯達不僅要談,而且談得義正詞嚴,細致入微。你看他勾*引市長先生的太太雷納爾夫人,費盡心機,一旦得逞,則始亂終棄。在于連那里,性是實現自身價值的一部分,更是他"往上爬"的階梯。因此性不僅僅是性,更成就了他的尊嚴,他的生命。于連和瑪蒂爾德小姐之間,不能說完全沒有愛的因素,但最重要的部分,肯定是征服與被征服者之間的游戲。他們都想做一名雄心勃勃的獵人,而不是一頭任人宰割的羔羊。于連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在他死后,瑪蒂爾德小姐抱著他血淋淋的頭顱,親自送他到墓地。這一情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簡直難以讓人想象,一個女人,竟能做出如是舉動,盡管她們家族有這樣的傳統。《紅與黑》中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于此可見一斑。



中國版的"洛麗塔",正以某種狂轟亂炸的形式,不斷在中國媒體上演。一些"共產黨員+領導干部"的人,似乎都有"洛麗塔"情結,對祖國的少女垂涎三尺,充滿性*趣。有了這個巨大的買方市場,"祖國的花朵"慘遭蹂躪的故事,自然是層出不窮。盲詩人周云蓬唱到,"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沉痛之極。不過在這里暫時不談這個,我主要想討論文學作品中的一種敘事模式,即老少戀。老實說,我雖然早就買到《洛麗塔》一書,但直到今天,仍未讀完。因此這里所談的作品,主要我比較熟悉的幾部。


老男人和少女之間的故事,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杜拉斯的名作《情人》。雖然早知道王小波對杜拉斯有高評,但我一直都沒讀過她。直到大三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讀到了此書。一讀之后,竟放不下了,一口氣讀完,只有"佩服"二字當可形容。杜拉斯在此書中,緊緊抓住了小說人物的內心,將那些若有若無的飄渺情愫,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在敘述技巧上,對于時間感的處理,尤其精妙。小說開頭的一段文字,已足以讓人迷醉,與葉芝的名作《當你老了》有異曲同工之妙。好東西不能吃多,一多即厭。杜拉斯的作品,我之后又讀了《中國北方的情人》,大倒胃口。主人公仍是一個少女,加一個來自"陌生之地"的中國男人,做*愛之外,還是那些酸酸甜甜的東西。我不知道杜拉斯其他作品怎么樣,但我卻沒興趣再讀了。《中國北方的情人》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估計被很多青年男女用過。作品中寫到,多年以后,當年的少女,有一天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在電話中說:"我只想聽聽你的聲音"(大意)。莫里亞克也是這方面的高手。他的中篇小說《愛的荒漠》,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在這篇小說中,莫里亞克寫了一個女人和一對父子之間的情愛糾葛。父親是一名醫生,兒子才上中學。小說的離奇之處在于,這對父子同時愛上了這個名聲本來不好的女人,并且都試圖接近她。而女人對這兩個男人的感情,在小說中表現得很微妙,若有若無。但小說最終的結局,是"小城無故事",各人都回到了他們日常性的生存邏輯之中,想想以前的沖動,憤怒或愛戀,似乎都覺得莫名其妙,只好化作淡淡一笑。生命本身的殘酷和不可交通,在日常性的生存邏輯中得以消解。人人都是茍且的"偷生者"。


這種稍顯錯亂的性與愛,不僅外國作家寫,華語世界中也有這樣的作品。劉以鬯的《對倒》一篇,就有這樣的影子。不過在這部作品中,性想象的成分是模糊的,含混不清的,模棱兩可的。朱天文則寫得較為明顯,在《柴師傅》一篇中,她開篇就寫:


很久很久以前,當時只有三十來歲的柴明儀曾經想過,年老的時候定居在四季如春的昆明是不錯的。如果他不是等待那個年齡可以做他孫子的女孩,像料峭春寒里等待一樹顫抖泣開的杏花,他不會知道四十年已經過去。是的,四十年已經過去了,他枯細然而柔勁修白極其敏銳的手指觸摸到女孩涼軟的胸乳時,肚底抽起一絲凌厲顫動。



亨利·米勒是個瘋狂的家伙。亨利·米勒喜歡尼采。亨利·米勒一手握著雞*巴隨酒精狂舞,一邊用屎尿般的鉆頭式語言,詛咒這個骯臟的世界。亨利·米勒誰都不怕,他縱欲高歌,傲視天下。亨利·米勒之后,誰也別想裝B。你是個道學家嗎,請先管好你的雞*巴!亨利·米勒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是野獸的世界,是經血和陰毛的世界。哪里有糞便,哪里就有亨利·米勒。他無法無天!亨利·米勒就是這樣一個家伙,我不怎么喜歡他。之前所以買過他的幾本書,是因為他那幾本破書是打折的。不是一般的打折,是狠狠地打。一本兩三百頁的精裝書,三四塊就到手。我是奔著這個去的。便宜沒好貨。自從買了他的書后,除了偶爾翻幾頁之外,我從沒有認真讀過他。《亨利·米勒日記》,是我從一個舊書店淘來的,倒是真讀過。他的小說,就是他的日記,所以那本書的封底上說,亨利·米勒是日記體小說的開創者。一個天大的玩笑。亨利·米勒在書中挺著通紅的雞*巴,據說反抗著一種叫資本主義的洋玩意兒;不過他所反抗的東西,我根本沒見過。無所指的反抗,在我看來,就是虛張聲勢。
我喜歡勞倫斯。這是個清教徒。《查特萊夫人的情人》,據說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我很喜歡。勞倫斯筆下的性,坦率,美好,細膩。勞倫斯寫出了性之本真。勞倫斯用性反抗他所厭惡的工業文明。因此在他的筆下,性總是自然的,帶著青草和林木的清香。勞倫斯借查特萊夫人之口說:"我只有肉*體。我相信肉*體的生命比精神生命更真實:只要這肉*體精神被真正喚醒。但是世上太多的人,都像你那著名的鬼機器一樣,精神僅僅依附在自己行尸走肉般的軀殼上!"


將性作為反抗極權主義的武器,不知是不是奧威爾的首創。在他著名的《一九八四》一書中,溫斯頓就是這樣干的。性是人性復蘇的開始。但性之反抗,畢竟是脆弱的。即使拋開外在的強大壓力不說,讓你反抗,你也反抗不了幾時。勃*起的雞*巴像革命,堅挺不了好久。中國大陸的作家中間,王小波是個異數。《黃金時代》一篇,毫無疑問,已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之作。性在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不是唯一的角色。這部作品好,并不在于他寫性寫得干凈漂亮,而是他有足夠的機智和幽默。他不油滑,很嚴肅地耍貧嘴,并通過他敏銳的洞察力,戳破了歷史的假處*女*膜。



性與死亡相連。


性是生物進行自我繁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對人類也是同樣的。性總帶有某種驚心動魄的味道,并且這種味道中多有火藥的氣息。性是戰爭。戰爭中的人是脆弱的。是戰爭總有死亡。在日本的電影中間,一個女人為愛一個男人,可以愛到割下他雞*巴的程度。那比死亡的氣息還要濃烈的愛,那種復雜的緊張和激烈,幾乎到了變態的程度。即使如川端康成,滲透在他骨子里的那種荒寒與絕望,似乎也正是愛到極致的一種表達。


日本作家村上龍的成名作,是一部中篇小說,叫《近似無限透明的藍色》。我很喜歡這個小說。作品描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軍占領區的日本青年的放浪生活。在小說中,性是和毒品、音樂、酒一起出現的。性與殘酷青春相伴隨,因此有一種涼徹肺腑的悲涼感籠罩其間,猶如死亡的氣息。盡管如此,小說仍有一種純粹、干凈的味道。
(2010年)


燕南園愛思想 李文倩 2015-08-23 08:49:22

[新一篇] 還記得朱镕基查糧被官員組團蒙騙事件嗎?

[舊一篇] 我為什么喜歡死魚眼珠子黃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