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中國90后的人數比80后少了40%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大家早上好。我是研究人口經濟的。預測經濟和預測投資的差別在于,如果大家對經濟的預測已經被資本市場消化或者說反映在估值上,那么投資的前景就會和經濟的前景不同。但是我今天講的人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非常新的話題,很多投資者低估了人口對中國未來經濟和競爭力的影響,所以是很值得說一說的。

  

一、先看看中國人口總的趨勢情況

  

這個圖是中國出生人口的變化,生育率從解放初期生五六個小孩到八十年代初開始實行一胎化政策就生兩個到三個,到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現在每個夫婦平均只生1.2個小孩,這是非常低的,也是令很多人震驚。如果平均每個夫婦生一個小孩,每一代人減少一半。美國的人口結構比較平衡,每一代是數量基本相同的人口。中國就是倒金字塔的結構。

   圖1:中國1950~2010年生育率

  

這個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中國的撫養比將會提高很多,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起來,前幾年我們享受人口紅利,需要撫養的小孩少了,最近幾年,老人退休了,小孩長大需要他們參加工作時,工作人口少了,撫養比上去了,老人增多了,負担會比較重,未來老人增加比較快,對國家財政、社會養老這些都是很大的負担。

  

看看工作人口,過去二三十年每年進入工作年齡的人口還是在2000多萬,最近幾年每年只有1000多萬,非常快速的下降。最大的一個人群就是八九十年代那批人進入勞動力市場,這批人是非常大的,這批人是60后、70后、80后。90后的人數比80后就少了大約40%。

  

人口結構的變化,或者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直接帶來的就是經濟增長的下降,我前一陣子寫過一篇文章,為什么林毅夫錯了,他很多觀點我都是非常認可的,他的預測原來是未來20年中國經濟有8%的增長潛力,他怎么預測的呢,把中國和韓國、臺灣類比,韓國、臺灣經濟領先于中國20年,韓國、臺灣1970年是9%,中國是10.5%,中國得益于其規模優勢所以增速比他們還快1.5%。繼續類比,臺灣、韓國1990年到2000年繼續保持比較高的增長,6.5%,中國如果再比他們快1.5%,就是8%,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他忽略了一點就是人口的變化,中國因為實行計劃生育,人口數或者勞動力的數量比臺灣、韓國減少得更快。所以在那段時期的話,臺灣跟韓國他們的勞動力還是差不多有1.5%左右的增長。中國在最近時期勞動力非但不漲反而在微跌,這個就有1.5%的差異,正好抵消了中國在規模上的優勢和后發優勢。所以,把人口考慮進去中國經濟增長率不是8%,而是6.5%。2020年以后工作人口加速下降,GDP增速可能降低到只有5%。

  

二、從時間或者消費投資來看,人口對宏觀經濟有什么影響?

  

人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他是負債型的月光族或者要買房子,人到四五十歲的時候,房子基本上買了,小孩也基本上長大了,就要為后來的養老考慮就要儲蓄,投資不是投資房地產,有可能花很多錢去旅游。(這個是旅游公司比較愿意看到的。)中國現在30幾歲到40幾歲的人要比20幾歲的人要多很多,差不多40%左右,每年多1000萬人。這批人群會是影響整個不同行業的興衰的重要力量。這批人現在可能是30-50歲,十年以后就是40-60歲。那這批人到了這個年齡的話,他會消費哪些東西,顯然健康方面會有更多的消費,有錢了一部分人開始退休了,剛剛開始退休的人有很旺盛的旅游需求,投資金融行業會很發達,房地產行業基本上不夠發達,制造業可能不會有太高的需求。

  

房地產我還要說一下,房地產跟人口的流動有關系,雖然整體上房地產需求絕對沒有以前那么旺盛,但是這個房地產是地區性的,那就看哪些城市會有更好的發展。中國現在一個非常有問題的政策就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國家人口規模跟最大城市的人口規模直接相關,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越大,最大城市人口規模越多,而且這個關系非常強烈,幾乎是一條直線。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是東京。中國最大的城市跟這條線偏了很多,上海是在靠右很多的地方,說明上海的人口是明顯偏小了,上海的人口應該遠遠超過東京,至少是五六千萬,如果讓北京自然發展的話,也應該有這么多人口,但現在是遠遠偏離了正常的水平。

  

如果把中國每一個省的省會城市作為單一的經濟體來看,一些省會城市相當于歐洲的一個小國家,至少應該有超過一千萬甚至于兩千萬的人口。所以,一線城市跟二線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政府限制它的發展對經濟是非常不利的。當然對房地產是更加有利的,大家都擠著要進來,他如果不去開發這個土地,那可能這個房價就會非常高。二線城市也會是比較有潛力的,但是中國就這么點人,大家都往前30個城市涌的話,那三四線城市,四五線城市人口就會越來越少。這個很像現在日本,日本人口逐漸萎縮了,只有東京一個地方人口在增長,其他所有地方人口都在下降。

三、現在著重講講科技創新可能跟人口結構有些什么樣的關系。

  

剛才講了人口規模結構的一些影響,中國比當時韓國跟臺灣增長的更快,得益于非常重要的因素,規模效應,因為中國具有最大的市場,最大的人才市場,包括最大的商品市場,所以能夠聚集更多人才,研究開發出一個東西能夠被更多人用,所以很多東西發展更快。美國以前都是世界上創新創業的中心,中國也有這個優勢。

  

除了規模以外還有年齡結構效應,如果一個社會里面大部分是50多歲,而不是30多歲會怎樣呢?中國現在中位數年齡是30多歲,40歲不到,很快再過一些年中國跟日本差不多,那時候企業里大部分是50多歲的了,這個對創業創新有什么影響?首先,我們近期不要悲觀。

  

左邊橫坐標是人均GDP,縱坐標是創新創業的指數,創新的能力,中國最大的圈是在這條線的上面,相對發達國家中國的創新創業還是相對弱的,但相對于同樣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國創新創業水平遙遙領先。隨著進一步產業升級,中國創新創業一直會相當興旺。從中國每年對研發的投入來看,現在中國的研發人數可能已經是世界上最大了,可能超過美國,私募基金的規模我估計已經超過美國了。

  

但是也沒這么樂觀,因為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的話,未來需要創新創業的這批人年輕人會急劇減少。日本在七八十年代企業創新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到90年代老齡化上升非常厲害的時候,創新的活力就下降了。如果把日本和美國經濟相比的話,日本就是缺少了高科技新的企業,過去二三十年日本幾乎沒有高科技的企業發展起來。日本人為什么不創業,日本年輕人跑哪去了,日本30歲創業的活力還沒有50歲的人多,我做了很多分析,分析了很多其他國家,得出了結論:這種現象不只是日本有,也適用于其他國家,如果人口老化以后創新創業的活力就下降了,這是分析了很多發達國家,越是年輕人多的國家創新越多。

  

中國會什么時候到這一點,可能是五年到十年以后。我們知道中國90后比80后少了40%,80后現在正好是30歲,30歲是創業的最佳年齡,到了90后他們去做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90后出來創業的時候,中國整體的人口開始下降,需求開始減小,他們晉升的機會機會,掌握的社會資源,他們得到的歷練和能力就會不如80后,他們的活力就會下降。

  

我們還是講所有東西都是經濟,經濟不能用來判斷投資,投資關鍵要和預期比。我的判斷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包括投資人都還沒意識到中國未來的人口有巨大的變化,五年內中國經濟的表現還是超預期的,80后的年輕人非常有活力,中國還是非常好的創新期。五年以后老齡化的速度可能會超出我們的預期,不管怎么樣有兩個行業肯定是看好的,一是健康行業,二是我所在的旅游行業,不管是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只要健康好的話,肯定會花很多的錢去旅游。

  

還有一個因素,是不是計劃生育馬上會放開,我當然希望了,通過各方的呼吁,現在人口觀念轉變的很快,政策也將轉變的很快,在五年之內中國會全面放開,放開的時候預期會非常好,覺得中國又有希望了,但放開以后馬上一兩年就會失望,因為生育率沒有預期的那么高。你問周邊的年輕人給他們生他們也不生了,所以為什么說五年以后可能會超預期,五年以后可能會失望。



燕南園愛思想 梁建章 2015-08-23 08:50:42

[新一篇] 馮志宏:中國社會轉型中的財富分配與風險分配

[舊一篇] 陳奔:知識分子的道德底線——評托馬斯·索維爾的《知識分子與社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