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核心提示:中國著名詩人北島在北京101中學接受鳳凰網讀書頻道主編嚴彬專訪。在談到北島選編的《給孩子的散文》一書中的散文《北京的味兒》時,北島表示,在他的童年記憶中,氣味是最深處的一部分。“這么說吧,我是家中(指北京)的陌生人。” 前幾年,詩人北島曾經歷中風的病痛,經過治療,如今漸漸恢復語言能力,但變得不善言談,也許他已不再是那個我們心中的年輕詩人,甚至2011年懷著“古老的敵意”的北島,有了不少變化。 我們的談話來之不易,時間不長,僅僅半個小時而已。這其中,他的表達是緩慢的,他說了很多個“不”,很多個“太復雜”。我們在同一張乳白色的沙發上并排坐著,聲音都很低。我望著他,這位我心中的詩神般的人物,兩個人都有些緊張。我帶來了問題,我的問題并沒有完全得到設想中的答復。生命對于每一個人,都是那樣獨特,有時突如其來,命運是一條粗細曲折的彎道。 北島訪談錄 時間:2015年6月19日 地點:北京市一零一中學 受訪人:北島(著名詩人,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訪問者:嚴彬(詩人,鳳凰網讀書頻道主編) 鳳凰讀書:繼去年出版經典詩歌選本《給孩子的詩》后,今年您再次與李陀先生聯手推出《給孩子的散文》。就您來看,什么樣的散文適合中國當代的孩子閱讀? 北島:你說這兩本書嗎? 鳳凰讀書:《給孩子的散文》。 北島:其實,散文和詩歌很接近。《給孩子的散文》在圖書分類中并不是兒童文學的概念。我認為,首先關懷的是童心的概念,應該超越兒童和青少年的年齡限制,甚至連成年人也可讀,包括我自己。 鳳凰讀書:會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標準也會有一個變化?散文的閱讀有沒有它的時代性? 北島:克羅齊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當今人們閱讀和思考是此刻此時的。在某種意義上,在經典與時代之間有一種對話關系,經典是不斷淘汰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尋找被忽視的文本會獲得新的意義,讓死去的作者復活,開始說話。 鳳凰讀書: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民國時期的散文更加純粹? 北島:回顧民國時期的散文,拉開一定的距離,反倒特別要精心甄選。過去的選本很多,駁雜繁復,我們試圖找到新的思路,那是貫穿現當代散文的文脈. 鳳凰讀書:全書包含46篇文章,集45位作家作品,可以說是篇篇經典。但我仍然發現,所選作家中沒有周作人、胡蘭成這樣的現代文章大家。您覺得他們為何沒能入選? 北島:篩選過濾的過程中,包括所謂名家,其中有種種原因,比如《給孩子的散文》,和選本的初衷不適合,也有篇幅局限等。從海選、初選、二選到最后定稿,不斷調整,反復推敲,每一篇散文,應該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鳳凰讀書:周作人和胡蘭成的作品沒被入選,是不是有其他的考慮,比如歷史給予他們的身份? 北島:我們不會討論某位作家的作品。坦率地說,我們從未考慮作家的身份或政治背景。 鳳凰讀書:為何單魯迅收錄兩篇?這其中又有什么考慮? 北島:當然,魯迅是五四以來最偉大的中國作家,這個選本特別為向他致敬。 鳳凰讀書:近年來,除了一些經典的散文大家,包括您的幾本散文集,木心、董橋、陳丹青等幾個人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歡。您怎么看木心、董橋和陳丹青他們的散文作品? 北島:剛才說過了,我們不討論具體作者。 鳳凰讀書:回到開始的標準問題,我們所選的散文有沒有一個大致的分類? 北島:沒有特別分類,我們強調“包羅萬象”,諸如多種風格和體例,包括日記、筆記等。中文的“散文”和西方的“散文”不同,可以說無所不在,沒有什么限制。 鳳凰讀書:在《給孩子的散文》中序言,您和李陀先生也提到汪曾祺先生關于散文的觀點,“如果一個國家的散文不興旺,很難說這個國家的文學有了真正的興旺”。您是贊同這一觀點的。能否深入談談其中原因。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散文的興旺意味著什么? 北島:我認為,自古以來,詩歌與散文是中國文學的推動力,明清散文更興盛,而明曲為主的明清詩詞的衰敗,造成中國文學的重大缺憾。如果詩歌加上構成雙重推動力的話,中華民族的復興才會有望。 鳳凰讀書:在您創作中,我的感覺,記憶性的東西比較多。今天您的演講中也提到,很多經驗值得寫下來。《給孩子的散文》收錄了您的一篇作品《北京的味兒》,而不是先前廣為流傳的《午夜之門》、《藍房子》等作品中的篇章,有什么考慮? 北島: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說過,某種獨特的氣味才會建起記憶的大廈(大意)。或者說,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氣味是最深處的一部分。從氣味轉變成文字,對我來說有點兒難度。 鳳凰讀書:北京在您心中是什么樣的分量? 北島:這么說吧,我是家中的陌生人。 (完) (備注:此訪談為散文部分,另有關于北島談詩歌部分擇日刊發,請關注) 訪問手記: 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淚 1930年,杰出的蘇聯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從阿美尼亞旅行歸來,回到列寧格勒。他被拒之門外——“我們決不給他一個房間”。他在這一年寫下《列寧格勒》: 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淚 如靜脈,如童年的腮腺炎(北島譯) 現在,北島又回到了他的城市,帶著最近一次從歐洲攜來的疲憊,也為了給孩子的詩與散文。我問他,北京對他而言,意味著什么。他沒有正面回答。 這是二零一五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在北京市西北角,圓明園邊上的一零一中學。六十六歲的詩人北島來到比他年長十歲的老朋友李陀的母校,講一堂與自己有關的文學課。臺下的學生是年輕的,十七歲上下,正是他當年離開學校去工廠的年紀。而他卻說:“我不喜歡上學。” 很多人記住他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對我這樣三十歲左右的詩人而言,北島是當代詩歌史上神一般的人物,他更作為一種詩人的神像和詩歌的現代精神存在。我向他表達了這一層敬意,他否定了。他說不知道,他不認為自己有那樣重要。說到個人崇拜,他和學生們說,“粉絲類似邪教”。我想,這或許也與他所經歷的時代有關吧。時代過去了,有多少個人希望成為神。 然而,這并不阻礙詩歌讀者對他的崇拜,他的詩集成為多年最受讀者喜歡的詩歌作品。時間過去了,詩歌留了下來。在他最近與李陀合編的新書《給孩子的散文》目錄中,按作者出生的年代,北島的名字在張承志與史鐵生之間。他的同伴們先后離開,而他依然存在。用他的話說,“我依然生活著,繼續將自己展開”。 關于詩歌,他說,詩歌的音樂性先于意義,詩人在創作出一首詩后,這首詩便不再屬于詩人,而屬于所有人。 大概一個小時的演講,過后,他開始請學生提問。 學生提問,他回答。也許是因為有了不止一個人說話,他的緊張才有所緩解,但語調依然緩慢。有學生提起他的舊文章,他說,不太記得了。有學生提的文章較長,或者不大清晰,他說不大明白,請再復述一遍問題。我在想,如果他是一位語文老師呢,大概臺下的學生會不大滿意他今天的講課吧。他沒有講離奇的故事,沒有風趣地開玩笑。他為自己打趣,“一個高一沒畢業的人,怎么就當起了老師”? 我想起曾讀過沈從文回憶自己第一次在大學課堂上教書的事,也是備了很久的課,結果呢,十來分鐘就將備好的整堂課講完,幾乎是“落荒而逃”。當然,這是別人的故事,那個故事里的沈從文當時是個年輕人,而今天的北島已是花甲之年,中過風,記憶和表達大概大不如前了。 我理解他。他今天的緊張是真實的,他簡單的回答,甚至有些健忘,也是真實的。我們可能很難與四十年前那個寫“我不相信”的年輕詩人聯系起來,但這是真實的北島。這不是一個偉大詩人的悲哀,也不是一個人的悲哀。恰恰相反,這是一個人的生命,正如他當天所講課的主題:生活與詩歌。一個人的每一寸生活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不必給與過分的贊美和悲憫。 有學生問他“北島”的來歷,他回答:北方沉默的島。 正如他在《時間的玫瑰》里介紹的詩人曼德爾施塔姆的詩句,“記憶看見我”中的特朗斯特羅姆,作為北京出生北京長大的詩人,他也回到、并且數次回到他的城市,這里有他的記憶—— 這座城市,這個孕育著“北方沉默的島”的城市,還是他童年充滿大白菜、灰塵和大白兔奶糖味道的城市嗎?他還熟悉嗎? 我沒有問他。 他是沉默的。六十六歲時,他緊張的沉默依然如同少年。在一零一中學,面對比他晚出生半個世紀的孩子們,他獨自坐在講臺上,對著電腦,一字一句,緩慢地,幾乎是朗誦他寫好的發言稿。他像一個教數學的老校長,那么多年,依然沒有學會大聲說話,沒有我們已經習慣了的高談闊論。他講話,聲音緊張卻高度清澈,那么純正的孤獨! 他讀他提前寫下的古詩,不時停頓,有一次甚至停頓了大概十秒鐘。我聽到坐在身邊的女學生小聲地笑,悄悄議論,“他是不是已經說不標準普通話”。 然而,這是他的北京,他記憶中的城市。 我為他的孤獨感到孤獨。但他的孤獨多么高貴,讓我想起拜倫、雪萊那樣古典的詩人——真正的詩人就是這樣。 自一九八九年以后,北島在世界各地漂泊旅居,有四年時間,甚至流連于六個國家。還好,那些國家不斷接納著他。也正因此,他與艾倫·金斯堡、奧克塔維奧·帕斯這樣世界級的詩人成為朋友,他到過特朗斯特羅姆的藍房子,并引他為詩歌世界里的“叔叔”。我想他是幸福的。 現在他回到出生時的北京,與幾位老朋友相逢,使我再次想起曼德爾施塔姆的詩句,對他更是十二萬分的尊敬: 我整夜等待可愛的客人, 門鏈像鐐銬哐當作響。(北島譯) 本文為鳳凰讀書獨家專稿,轉載請署名稿源及作者。
鳳凰讀書 北島 嚴彬 2015-08-23 08:55:5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