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想象力看進去一本書?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當我們閱讀時

我們看到了什么

— 彼得·門德爾桑德 著 / 應寧 譯 —



文=邊建強 | 編輯=姜小瑁




Q
A
&



「安娜·卡列尼娜」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安娜·卡列尼娜》是課外必讀十大名著之一。

但你想過這個問題沒有——

安娜·卡列尼娜長什么樣?



是這樣?無名女郎版


是這樣?費雯·麗版


是這樣?蘇菲·瑪索版


是,這樣?凱拉·奈特莉版


如果我對你說:

“形容一下安娜·卡列尼娜。”

也許你會提到她的美麗;


如果你讀得仔細,還會提到她“濃密的睫毛”、

她的身材,甚或她嘴唇上淺淺的絨毛……


可是,安娜·卡列尼娜到底長什么樣?

有人會說“就像我認識她一樣”。

但,你真的能描摹出一幅安娜的肖像嗎?


這是警方根據托爾斯泰書中的文字描述,用面部合成軟件繪制出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畫像。

上面這張警方的畫影圖形符合你心目中安娜的形象嗎?恐怕安娜在你心中的模樣會是這樣


我們可以以此類推,想象一下

你看過的任何一本文學作品的男女主角——

你能清晰地描繪出他們的面貌嗎?



... ...



當我們閱讀一本文學著作時

我們看到了什么?




  • 托爾斯泰真的描繪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嗎?梅爾維爾真的曾經精確地告訴了我們以實瑪利長得什么樣嗎?《魔戒》里的咕嚕又是怎么樣一副面孔?


  • 書頁上布滿了支離破碎的形象——一只優雅的耳朵,一頭凌亂的卷發,馬馬虎虎戴著的帽子——以及其他蛛絲馬跡和視覺信號幫助我們創造出一個個人物形象。


但實際上,我們對一個文學人物的了解,與我們具象化一個文學形象有什么關系呢?



有一個人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好奇

并由此問題出發擴展成了一本探索讀者閱讀心理的書:

《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

這個人就是彼得·門德爾桑德(Peter Mendelsund)



本書已于2015年6月由「未讀·文藝家」系列出版,32開,456頁



彼得·門德爾桑德是企鵝蘭登書屋出版集團克諾夫出版社的藝術副總監和萬神殿書局藝術總監。他的設計被《華爾街日報》形容是“當代小說封面中最具辨識度與代表性的設計”。


不會彈鋼琴的設計師不是一個好作家 彼得·門德爾桑德做過多年鋼琴演奏師,后陡然轉行從事設計,為600多本書籍設計過封面,被譽為當下活躍著的最杰出的設計師之一,他的第一愛好是文學——他認為自己首先、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讀者,并且堅持通讀作品才能做出好設計。



... ...



如果你對彼得·門德爾桑德這個名字還不熟悉的話

那你對下面這些封面應該并不陌生:


斯蒂格·拉森

《龍文身的女孩》

杜拉斯

《情人》

詹姆斯·喬伊斯

《尤利西斯》

本·馬庫斯

《烈焰字母》

卡夫卡作品系列


以門德爾桑德設計的封面元素制作的

卡夫卡誕辰130周年紀念動畫

時長:02'33'' | 制作:Pablo Delcán



作為一本書籍裝幀設計師寫的探索閱讀現象的書,《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是一部趣味盎然、圖文并茂的著作,它本身就是概念設計的杰作,將作者所說的“閱讀是富有創造力和視覺作用的”這一理念本身呈現在書頁之上——有的整頁布滿文字,有的僅有一兩行——同時結合了素描圖、剪貼畫、經典圖書封面等,不一而足。




這本書是對閱讀這一行為的深層探索,也是作者個人閱讀體驗的總結和呈現,幫助普通讀者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度解讀文字。下面是擷取的書中的部分觀點精華。你是否也有過相同的閱讀體驗呢?



... ...





文學人物的外貌描寫只幫我們勾勒一些特征,特征之外的細節都靠讀者自己去想象。在作者言簡意賅、欲說還休的時候,才最能刺激我們的想象力。而人物的舉止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聯,才是最重要的東西。比如,安娜無可避免地被渥倫斯基吸引(從而覺得被自己的婚姻困縛),這要比她形態上的諸如“豐滿”之類的特點更有意義。


安娜的關系圖預示著她的命運



當我們閱讀時,我們很快從表象世界撤離,轉而凝視內在。這不無矛盾——我們是向外看著我們捧著的書,而這書卻像一面鏡子,我們感覺仿佛正往里面看著什么。現實與“內在”世界既相鄰又重合。書——就是現實世界與內在世界的交會處。





閱讀不是順序、線性的。我們會狼吞虎咽、不求甚解、超前閱讀。我們閱讀時會把視野中的詞全數攬進,像大口喝水一樣把它們吞咽下去。


在每個閱讀行為發生的時刻,前后閱讀產生的“意象”會前后疊加,過去、現在和將來交織在一起。每一處流暢的閱讀間隙,都摻雜著對已讀的記憶(過去),對“當下”所讀的知覺體驗(現在),以及對未讀的預期(未來)。





當我們閱讀時,我們是在演繹、表演一本書,并且我們參與這場表演。作為讀者,我們既是指揮家也是管弦樂團,還兼任觀眾。





當我們閱讀時,并不是在單純地被動接收意象。讀者會像游戲中的玩家一樣,做出能動的選擇——并參與共同創作。我們會在腦中把故事發生地放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比如當你讀約翰·克里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莫比·迪克的故事時,它們就仿佛發生在你長大的地方——你家的后院里或小區街道上。這就是說,我們用熟知的事物將書“殖民化”,把書中的人物放逐、調遣到自己更為熟悉的土地上。


我們是書的“殖民者”



電影、電視會強有力地抑制讀者對文本的自由想象。比起電影,小說更像是卡通或漫畫。一方面漫畫能教人怎樣用寥寥數筆定義人物和物體;另一方面,漫畫場景之間的方格,代表著漫畫家省略了的內容,同時又讓我們注意到創作者構思取景的能力。而在閱讀小說時,這些場景(方格)會由讀者自行串聯起來,合成了一整篇說得通的故事。





作者寫作時會簡化,讀者閱讀時也會簡化。大腦天生就是用來將事物簡化、轉化、象征化的(比如,我們都會用一個代號來稱呼熟悉的人或事)。逼真感只是一種虛假的偶像,也是無法企及的目標,因此我們簡化。但我們的簡化并非粗暴無禮,而是這恰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人都會這么做。


想象故事畫面就是在簡化。通過簡化,我們創造了意義。


種簡化正是我們所看見的世界——它們即讀者之所見,亦即讀世界者之所見。


它們就是閱讀的模樣(如果閱讀有模樣的話)。


《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

概念動畫

時長:01'03'' | 制作:Pablo Delcán



... ...



當我們閱讀時,我們到底看到了什么?

這個問題有答案又沒有答案;

這個答案存在于每個讀者的想象里,

但沒有人能清楚地寫下來。



閱讀,就是這樣一件神奇的事。門德爾桑德通過十九個短小精悍的章節,考量了閱讀與時間、寫作技藝、視覺敏感度、幻想、通感、信念等各種因素的聯系,帶我們進行了一場閱讀的視覺之旅。而他最終想探索的,是人的想象力、人的意識。


《當》這本書并不是一本狹義的研究閱讀現象的書,它也是一本探索我們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關系的書。(你還記不記得,當你入迷地閱讀一本書時,你會感覺到整個人既在這個世界又不在這個世界?“書——就是現實世界與內在世界的交會處。”)



... ...



當我們閱讀這世界的時候

我們看到的是真實的世界

還是我們想象的世界?


當上帝寫作世界這本書的時候

是否清晰地告訴了我們他筆下人與物的模樣?

(請回想一下安娜的臉。)


「安娜·卡列尼娜」到底長什么樣?



... ...



在此書內容結束之后,門德爾桑德特意又加了一頁,上面的字是從《安娜·卡列尼娜》中引用的一段話



我想,這段話是對上述問題最好的回答。



... ...



互動贈書游戲

為你喜歡的文學人物畫像


下面是幾個著名作家為心中的文學形象畫的像。你是否嘗試過為你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角色畫肖像呢?參與未讀君的互動,就有機會獲得《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一本哦!



活動規則


  • 將你的畫拍照發送至unreadsky@163.com;

  • 郵件標題為:【閱讀】+畫作投稿+您的微信昵稱,并請在郵件正文中注明您的姓名、聯系電話及快遞地址;

  • 投稿截止時間:6月21日24:00;

  • 共5個獲獎名額。


期待你的精彩作品!



  • 納博科夫畫的卡夫卡《變形記》里的格里高爾·薩姆沙


  • 喬伊斯畫的《尤利西斯》中的利奧波德·布盧姆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罪與罚》畫的速寫


  • 門德爾桑德畫的《尤利西斯》里的勃克·穆里根



- 完 -




- 版權信息 -

本文部分內容及配圖摘自

《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

本書已由未讀出版 | 視頻編輯=張釗俠


識別上部二維碼,即可前往京東購買《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么》


楚塵文化 2015-08-23 08:55:59

[新一篇] 回家 詩歌

[舊一篇] 北島《證人高爾泰》被刪改部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