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俗語來源:同床異夢本來是說和尚的…… 鳳凰讀書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俗語,即指流行于民間的通俗語言,如“祝愿”、“報應”、“圓滿”、“恩愛”等。然而,你也許不知道,這些詞的源頭皆出自佛教經典……


過河拆橋


宋代宗杲《大慧語錄》卷十二:“咄哉滅胡種,面目真可惡。過橋便拆橋,得路便塞路。雖欲強柔和,畢竟觸人怒。萬事類如此,誰敢相親附。”“過橋拆橋”語本于此,后演變成“過河拆橋”。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曾經幫助自己的人拋開。《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那個晁大舍,這城里是第一個有名的刻薄人,他每次是過了河就拆橋的主兒。”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七:“這樣大的事竟然沒有通過馮永祥和商界大老們商量,那不是過河拆橋嗎?”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眾生在“今日”嘗到苦果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所謂“眾生畏果,菩薩慎因”,便是這個道理。《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后簡化為“早知今日,悔不當初”,謂早知道有今天這種結局,不如當初不那么做,指后悔莫及。如《水滸傳》第四一回:“黃文炳告道:‘小人已知過失,只求早死。’晁蓋喝道:‘你那賊驢,怕你不死!你這廝早知今日,悔不當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如巴金《秋》尾聲:“她這次回來還出城到四妹墳前去看過一次,談話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同床異夢


謂同時睡在一張床上,卻各人做自己的夢,比喻貌合神離,雖然同做一件事情,或交往密切,而各人有各人的打算。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但彼等烏合之眾,同床異夢,一戰即潰。”一般認為這句俗語出于南宋陳亮《與朱元晦秘書書·乙巳春書一》:“同床各做夢,周公且不能學得,何必一一論到孔子哉?”其實,可以溯源至北宋禪宗的《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山僧雖與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夢。”謂各自的境界不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是禪宗一個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說只有通過直接的親身體驗,才能理解得明白親切,猶言親證。《壇經,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猶恁么)時,那(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后亦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魯迅《熱風·題記》:“對于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


如是我聞


即我聞如是,猶言我聽得這樣說,通常表示自己聽到的傳聞。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內有《如是我聞》篇目,所載皆耳聞的傳說、故事。又如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噫,如是我聞,而王遂語,月,熟視其乳毛未褪之顏。”“如是我聞”出于佛涅槃前。當時,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置何字?”佛問答:“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見《大智度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一等。)相傳佛涅槃后,長老迦葉在王舍城外舉行了第一次結集佛經的活動,阿難誦集經藏。他剛念出“如是我聞……”,滿座大眾仿佛聽到佛親臨說法,感動流淚。我們今天見到的漢譯佛經,一般在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少數作“聞如是”)四字,意謂我阿難當時親自聽到佛這樣說。“如是我聞”表示經中的內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實可信。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喚起了虔誦佛經的欲望,隨即輕聲念道:‘如是我聞……’”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謂好事情難以張揚開去,而壞事情卻流傳得很快。“如何是西來意?”這是古代禪宗叢林中經常提起的話頭,意思是: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的含意是什么。公案中有各種回答,或有禪師對這句話頭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見《景德傳燈錄·紹宗禪師》。后俗語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縣把這件事當做新聞,沿街傳說。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后多變式。如《水滸傳》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不大的工夫,寇家的丑事就傳遍了全胡同。”


邪魔外道


語本《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佛教關于“魔”有許多說法,如煩惱魔、陰魔、死魔和天魔等。“魔”能擾亂身心,障礙善念與修行,與“正覺”相反,故稱“邪魔”(參見“魔”)。佛教稱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學派別為“外道”。傳說古印度有九十六外道,其中著名的為六師外道。后因以“邪魔外道”指妖魔鬼怪。如元代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你將金錢銀紙快安排,邪魔外道當攔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過來。”也指異端邪說。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意指歪門邪道。《歧路燈》第七五回:“如今世上許多做假銀的,俱是邪魔外道。”


因果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系、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代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說通于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如宋代錢明逸《南部新書》序謂:“忠鯁節義,可以勸臣子;因果報應,可以警愚俗。”


回光返照


指太陽剛落到水平線下時,由于光線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時發亮的自然現象。禪宗語錄中多見此語,如《鎮州臨濟慧照樣師語錄》(唐代臨濟義玄禪師謚慧照):“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方名得法……據我見處,實無許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宋代延壽《宗鏡錄》卷二三:“若舍己徇塵,是名違背,能回光返照,隨順真知,境智冥合,是真供養。”“光”指智光或心光,“返照”即契如理之心。后多用“回光返照”比喻人臨死前神志忽然清醒或興奮,也用以比喻舊事物滅亡前表面上短暫的興旺。如《紅樓夢》第九八回:“黛玉白日已經昏暈過去,卻心頭口中一絲微氣不斷……此時李紈見黛玉略緩,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又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他形成了那樣一個短時期的中央集權的奴隸社會,由奴隸制而言,可以比為回光返照。”


自力


“自力”與“他力”相對。佛典中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自力。有時在一定情況下強調“他力”,如凈土宗主張持阿彌陀佛的愿力,即屬“他力”。實際上,自力、他力并非孤立而是互有聯系的。可見佛教畢竟是以自力為主為因、他力為助為緣的。后以自力表示盡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是說不依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獲得生命力,使事業發展興旺起來。如沙汀《磁力》:“校長連學校大門都不進,我們也只有自力更生了。”又如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么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


自由自在


沒有任何障礙而能充分自主的成道境界,佛教稱為自由。《壇經·頓漸品》謂:“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在經書中,“自由”與“自在”的意義差不多,可以連用。《壇經·頓漸品》又說:“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在自由。”自由自在就是見性之后“縱橫盡得”的境界。菩薩成道,叫做“得大自在”。觀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大自在”也就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大我”(見《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后來,亦用“自由”或“自由自在”泛指擺脫束縛和壓迫。如《西游記》第一回:“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


自作自受


此詞本于佛經。《妙法圣念處經》謂:“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楞嚴經》卷八亦謂:“自妄所招,還自來受。”這里表達了佛教的一個基本觀點,即眾生一切苦樂、違順等果報,都是自己善惡業力所感召的,所謂“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佛教不承認外在的主宰(如造物主)能降禍賜福。由此衍為“自作自受”。如變文《目連緣起》:“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欺凌三寶。自作自受,非天與人。”后亦泛指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良后果,如元曲《后庭花》第四折:“兀的是自作自受身當罪。”


《俗語佛源》/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中西書局/2013-7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5:59

[新一篇] 三毛致賈平凹

[舊一篇] 大人故事集:成人的世界也可以有童話 一日一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