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學《易經》(一)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易經到底是什么?
  一提《易經》,人們總感覺神神秘秘的,有些人認為《易經》不就是那些江湖道士用來算命騙錢的小把戲。這種認識完全錯了嗎?當然也不是,《易經》的確有占筮卜卦的功能。如果對《易經》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算命卜卦的這個階段,顯然是對《易經》缺乏足夠的認識與了解。
  要想對《易經》這本書有個全面科學系統的了解,就必須要靜心下來,一步一個腳印的去研讀它,只有對《易經》這本書有一個深刻的研究后,我們才能慢慢的揭開《易經》被世人蒙上的這層神秘面紗,其實《易經》就是那么的大道至簡。
  群經之首
  關于《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所有文獻都是這么記載:“易”是群經之首,《易經》為什么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獲此殊榮呢?這與司馬遷有關。最初漢朝人是非常重視《春秋》的,司馬遷說不行,應該是《周易》更重要,因為《周易》里面有一個智慧,有一個核心價值觀,有一個哲學的原理。司馬遷是一個很偉大的人,凡是中國偉大的歷史學家,一律都是偉大的易學家。司馬遷說了一句話:究天人之際。天人之際就是一個陰陽的問題,《周易》講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一個天人之際的問題。后來,漢武帝、董仲舒慢慢接受了這個觀點。到漢宣帝時候,有一個宰相,認為《周易》是圣帝明王治太平之書,帝王應該用《周易》原理,創造一個太平盛世。這樣,《周易》的地位就被提得更高了。東漢時期,班固寫《漢書》,整理國故,編寫了《藝文志》,正式視《易》為群經之首。官方認可此說,《周易》便從所有的經書中脫穎而出。從此以后,《周易》群經之首的地位再沒有動搖過。

  不管以后是五經或者六經都會把《易經》擺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經之首,實際上更確切的應該說《易經》為群經之始,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從這里發源出來,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它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所以叫做群經之始。所以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一起來探討。

  周易的歷史淵源
  根據《周禮·春官》記載,《易經》的三種形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這三種《易》都是由八個基本卦組合成六十四卦。這三種《易》的卦序是不同的。《連山》以艮卦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連綿不絕”,故稱《連山》。《歸藏》的首卦是坤卦,象征“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即萬物始發端于大地,終又歸藏于大地,故稱作《歸藏》。《周易》是以乾卦為首。
  關于《連山》與《歸藏》歷來被人們認為是《周易》的前身,并將此認識寫入小學生啟蒙的《三字經》內:“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由于《連山》、《歸藏》兩部著作的失傳,關于兩者是否為《周易》的前身,由于歷史文獻的缺乏,并沒有足夠的論據來證實其為《周易》的前身。《連山》《歸藏》早已失傳(近年的考古,發現了歸藏的殘本。),現存的周易就是由文王所作的《經》和周公、孔子所作的《傳》所組成的。
  1.遠古的伏羲做八卦;在遠古時代,伏羲根據他對自然界規律的觀察,畫出了八卦。《周易?系辭》:“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像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傳說太昊伏羲氏亦人類始祖。一說他和女媧為兄妹,結為夫妻,始生子民。又傳說他為遠古三皇之一,受到蜘蛛網的啟發,曾發明網罟,教民漁獵畜牧和創建婚姻制度,創造琴瑟禮樂等,而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大的,則是他關于八卦的發明。

  伏羲氏后來主要活動在今豫東一帶,建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縣),死后亦葬于陳。傳說二月十五日為伏羲生日,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在太昊陵都要舉行廟會,祭祀伏羲。

  進入周朝,演變成《周易》,這就是《史記》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卦辭乃文王作。文王之弟,周公做爻辭。
  伏羲畫出的八卦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鉆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
  春秋時期,孔子做《象傳》《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簡稱“十翼”。
  下古時代,孔子在晚年非常喜歡研究周易,到了一個什么程度呢?有一個比較熟悉的成語“韋編三絕”,也就是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注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最后連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彖傳》上、下兩篇是說明每一卦的基本思想,解釋卦辭。
  《象傳》上、下兩篇,一部分是說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動(又稱為“大象”),一部分是解釋爻辭的(又稱為“小象”)。
  《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兩卦的基本思想的。
  《系辭傳》上、下兩篇是解釋總論《經》的基本思想的。
  《說卦傳》是總述八卦代表的各類事物及其原理、變化等。
  《序卦傳》是對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說明。

  《雜卦傳》是說明各卦之間的關系的。向社區舉報違規內容

  象、數、理
  象 數 理 
  易學自古以來就分為“義理”和“象數”兩大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兩大派別是互相排斥的,“義理”派以正統自居,稱“象數”為“俗”派,由此,“義理”主要流行于上層社會,而“象數”盛行于民間。學習易經如果將“義理”與“象數”分離開,顯然是有悖于易經研究的主流方向,研究“義理”拋棄“象數”做基礎,“義理”再高也是“空中樓閣”;當你研究“象數”到了一定程度也必須用“義理”來擇象釋象。現代周易應用,應該把“義理”與“象數”有機結合起來,用理擇象,以理解象,象理合一。
  學習《易經》,必須要清楚的知道象、數、理的三者之間的內涵。象、數、理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它們都源自于物,即三者同源;沒有彼此先后之分。把握住象、數、理三者的關系了,才能從整體上去深層次的挖掘易經背后的那些奧妙。
  象,一種事物的歸納總結的共同特征,我們把從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來的“模擬”模型稱之為象,如太陽像個火球一樣。在易經中的象主要則是由陰陽兩種不同的符號組成的八個三畫卦(八卦)和六畫卦(64卦)。
  八卦的象:
  乾——天、剛、上、父親等;坤——低、柔、下、母親等;
  震——雷、動、東、長男等;巽——風、入、木、長女等;
  坎——水、陷、北、中男等;離——火、升、南、中女等;
  艮——山、止、土、少男等;兌——澤、潤、西、少女等。
  數,古人用來描述宇宙萬物的一種方式。最基礎的就是數字、數學。把眾多的物質、現象用數字去表示,就像我們說的數字化,也就是把模擬轉化為數字。
  當然卦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看你運用哪一個方面的問題,就用那個數。
  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離一、巽二、震三、艮四、坤五、兌六、乾七、坎八。

  理——物與物、事與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互存在的道理,也就是大家經常問到的為什么。為什么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鐘表是這樣搖擺的?為什么一江春水向東流呢?這些都是理的范疇。理是出自于物,有物必有理,物物皆有理,物存理亦存。

  何為太極?
  什么是太極,又該如何正確的去理解太極的含義呢?歷代易學專家都試圖從不同角度去定義何謂太極。
  在孔子《系卦辭傳》中提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呂氏春秋》在評論《易經》時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說文解字》中說:“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道家創始人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根據以上先哲的這些啟示,我們可以從中歸納起來,得到對太極一個系統性的認識和了解。太極應該是宇宙萬物起源發生的最初基因,它先于天與地、陰與陽之前而存在著。宇宙一切自然萬象的成長、變化、興衰以及盈虛都是源自太極。可以說太極是萬物之源泉,宇宙之根本。
  太極不僅是宇宙自然萬物的源頭,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生生不息、不斷演化發展萬物的功能,它蘊含著萬物變化的總法則。在孔子的《易經-系卦辭傳》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老子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都是在論證太極是在不斷演化發展宇宙萬物的過程,所有演化產生的宇宙萬物總是有一個根本的內在動力,那就是“一”,簡而言之稱為“太極”。

  再從太極的“廣度”中談太極,太極范圍到底有多大,其界限到底在哪里?《呂氏春秋》在談論太極時說的很好:“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八個點簡單明了的概括出了太極的到底有多大小,“其大無外”說明太極大到是無窮大,而“其小無內”又說明太極小到是無窮小。可見早在中國上古時期,中國的先民們就在研究哲學的時候,有了明確的極限數學分析概念。

96330266_59456745_middle.jpg

中華第一圖

96414683_59456745_middle.jpg

太極圖的含義


  太極圖據傳是宋朝的陳摶所創。原叫“無極圖”。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太極圖”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以之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后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加以解釋。
  后世所繪太極圖種類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圖、唐朝的太極先天圖、北宋周敦頤的周氏太極圖、明朝來知德的來氏太極圖、明朝左輔制作的景岳太極圖與左輔太極圖,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環太極圖等。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主要就是周敦頤所傳,以陰陽魚相互涵容交感的圓形圖案為主。

  關于太極圖與周易何者為先的爭論,學術界一直沒有停止過。一者認為在易之前太極圖就產生了,另一者認為先有易后有太極圖。雙方的爭論無所謂對與錯、是與非,他們都有各自充分的論據。但對個人來說還是傾向于先有太極圖后有周易。一是,記錄世界萬物的文字產生于大自然的最原始圖形,是從圖形中進一步“深加工”出來的。按照文字產生的邏輯推斷,早期的陰陽思想便是圖形。即自然界存在的陰陽現象——早期陰陽對稱圖形——陰陽思想——陰陽魚圖形。考古發現也在證明這種推斷的有效性:陰陽對稱的圖案在河姆渡遺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時代有大量的與陰陽魚相近的圖形。
  二是,周易作為陰陽易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的產生除了得益于撰寫周易的三賢對先民陰陽思想的概括、總結與詮釋外,還來自于周易三賢對先民陰陽對稱圖形的領悟與研讀。因此,原始時代那些蘊含著陰陽易理觀念的圖形也應為陰陽魚太極圖的圖形淵源。 從太極圖中可以明顯看到三大構成要素:白、黑及其分界線。三國時期的魏孟康曾以“太極元氣,含三為一”解釋太極圖。這里的“三”即指太極圖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線。隨著太極理論的不斷深化發展,后人將“含三為一”延伸到事物的正、反、以及合三方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中,也指天、地、人“三極”合一的宇宙結構。
  到了宋代,儒學大師從人文角度去重新解讀太極圖,把太極學說上升發展成為關于 “人”?學說。特別強調人作為萬物之靈對太極之道的參悟,并提出“立人極”即樹立“中正仁義”的做人標準。周敦頤的人學解讀理路影響了后人對太極圖的詮釋,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陸九淵,乃至清代的戴震都從太極圖中闡釋了以人為萬物之秀,以人為天地之心的思想。 
  太極圖看似簡單明了,但經過歷代易學者的不斷詮釋與感悟,它已脫離了原始圖形的意義,而成為了一個內涵豐富的龐大的“太極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的關鍵詞就是陰陽。陰陽既蘊含著形而上的宇宙之道與天人之際的大法則,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則。其中“太極和”辯證法是太極哲學體系的核心。“太極和”思想認為,事物發展的終極目標不是事物的矛盾對立,而是事物之間的包容與妥協、共存與共容,共容與共存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簡言之,圓潤的太極圖形啟迪我們,在一個矛盾對立體中追求平衡,在眾多矛盾平衡體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對立中最終走向多元的和諧統一,這才是事物發展的終極目的與永恒動力。 
  作為哲學圖形,遠在文字還未出現的六七千年前,太極圖騰通過圖形語言便揭示了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它內含的陰陽兩儀,其實質就是當今辯證矛盾學說最直觀、最簡潔的表達。太極圖以均衡對稱的圖形方式,揭示了追求陰陽平衡觀點,鮮明地強調陰陽變化(矛盾運動)以平衡、“和諧”為根本目的,從而揭示了宇宙萬物在運動中平衡發展的規律和人類進步、社會發展在于求“和”這一根本目的。 
  通過以上溯源我們大約可以推斷以下兩個結論:其一是太極圖以簡易的圖形語言涵蓋了中國“群經之首”——《易經》的大義要旨,創造了一個龐大的、根深葉茂的太極哲學體系,彰顯了中華先民領悟宇宙萬物變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華第一圖”之美譽。其二是我們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過太極圖陰陽這一辯證矛盾來概括宇宙萬物的起源與變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臘哲學起源至少早了兩三千年,這充分說明太極圖是中華哲學的起源,同時也是世界哲學的起源。 

  太極圖不但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文化觀念和人文性格,也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在韓國、蒙古國的國旗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軍的機徽上;在韓國、德國奧運會、韓國亞運會會徽上;在美國研制的世界第一臺電腦商標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繪畫和服飾上……太極圖光輝無處不閃爍著人類的智慧和哲學的光芒。太極圖不僅是屬于中國的瑰寶,同樣也是全世界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它是中國古代的對立統一理論,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屬于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范疇。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并推動著事物的發展變化。
  ?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 陰陽,屬中國古代的一對范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 “陰陽者,一分為二也”。 (《類經?陰陽類》)
  ? (一)、陰陽學說的起源和形成
  ? 1.從日光向背觀察到對自然現象的抽象概括。(西周及以前)
  ? 《說文》:“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
  ? 隨著長期對觀察面的擴展,陰陽的樸素含義得到引申,進而以光明、黑暗、溫暖、寒冷分陰陽,如此不斷引申的結果,就幾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劃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這時的陰陽,已成為一個概括自然界具有對立屬性的事物和現象雙方的抽象概念。
  ? 2.從陰陽運動抽象出對立統一規律。(春秋戰國――西漢)
  ?  以《周易》為代表的陰陽家們,不但認識到事物內部存在著陰陽兩種對立的勢力,而且認識到這兩種勢力是相互作用而運動變化的。陰陽的相互作用推動著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產生和變化。
  “春夏秋冬,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            (《管子?乘馬》)
  “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日盈而匡。”《國語?越語》)

  進而認識到宇宙萬物都蘊含著陰陽兩個相反的方面,陰陽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沖和之氣是推動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源。
  ? 《周易》則把陰陽學說從哲學高度進而概括:
  ?  “立天之道,曰陰曰陽。”
  ?       (《周易?說卦》)
  ?  “一陰一陽之謂道。”
  ?       (《周易?系辭上》)

  ? 至此,把陰陽運動視為宇宙的基本規律,標志著陰陽學說作為古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論的形成。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主要是研究金、木、水、火、土概念、特征以及彼此之間相生相克關系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按中國古代思維方式,世界萬物都是由五種物質組成的,相應的五種物質有不同特性,它們之間是相生相克的。
  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謂之行者,若在天,則為五氣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尚書正義》)
  “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尚書正義》)
  “五”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行”指的是這五種物質的變化運動軌跡。
  木曰曲直:從生長、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為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
  火曰炎上:從炎熱、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為溫熱、上升、光明的性質。
  土爰稼穡:從種植、收獲的特引申為生化、承載、受納的性質。 
  金曰從革:從剛硬、更改、殺戮的特性引申為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
  水曰潤下:從滋潤、下行的特性引申為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
  五行學說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經不是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五種物質抽象出來的共同屬性的概括。
  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
  所謂相生,表示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促進關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所謂相克,有序的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天下萬事萬物都是在相生相克中達到的平衡狀態。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對其所勝的過度制約或克制,又稱“倍克”。五行相乘的次序與相克相同。導致相乘的原因有“太過”、“不及”兩種情況。
  太過導致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亢盛,對其所勝(我克)一行形成超過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勝行的虛弱,從而導致協調關系失常。
  不及所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過于虛弱,難以抵御其所不勝一行正常限度內的克制,使其本身更顯虛弱。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克我)的反向制約和克制。又稱“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導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
  太過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過于強盛,使原來克制它的一行不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過于虛弱,不僅不能制約其所勝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勝行的“反克”。
  五行的相乘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發生過度的克制,后者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
  兩者之間的聯系是:在發生相乘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乘。
  另外,五行是有次序的,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
  五行方向:水北、火南、木東、金西、土中央。

  五行狀態:旺、相、休、囚、死。

97358456_59456745_middle.jpg

  第一卦. 自強不息的乾卦
  《易經》中乾卦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定位好人生坐標。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元、亨、利、貞”四種特征。為什么把“元、亨、利、貞”說成是天的四種本質特征呢?這是古人對大自然的直觀感受的總結。認為“天”的本質是沛然剛健、運行不息的陽氣,體現出元始(元)、亨通(亨)、和諧有利(利)、正固持久(貞)這四種特征。天之陽氣是始生萬物的本原,故稱為“元”;能使萬物品類流布成形,無不亨通,故稱為“亨”;并能使物性和諧,各得其利,故稱為“利”;又能使萬物正固持久地存在,故稱為“貞”。總之,天之陽氣是萬物資生之本,又制約、主宰著整個自然世界。天有開創萬物并使之亨通、富利、正固的“功德”,故元、亨、利、貞被稱為乾之“四德”。也就是說,卦辭用“元、亨、利、貞”四字贊美了天的陽剛之氣的四大功德。因此,并希望學《易》者從而效法天而行。關于四德,《彖傳》發揮得比較詳盡。我們先看《彖傳》。
  《彖傳》說:浩大啊,天的元始之氣,萬物依靠它起始產生,它主宰著宇宙自然。浮云飄行,雨水降落,各種物類變化成形。(統:統領,主宰。)這是解釋卦辭“元”、“亨”的。這段話寫得很優美,也很有詩意。也可以說是對天的禮贊。這幾句同時解釋了“元”和“亨”這兩個本質特征。“元”即天的元始開創之功,強調了創生萬物、主宰自然的正是“乾元”——天的元氣,也就是乾陽元始之氣。“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則是乾之“亨”(亨通)的表現。天道運行于天地之間,無處不通達。萬物經過雨露滋潤,各自生長變化成形,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豈不是一派亨通氣象。“元”是元始開創,“亨”是亨通順達。元始開創之后繼之以亨通順達。這正是天之道的大功大德。再看《彖傳》下文。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太陽西降東升,終而復始。乾卦六爻按照不同的時機形成,就像按時乘著六龍在天上運行。(大明:太陽),也可以說是,指出人事的發展變化也像天道運行一樣有規律。
  大家知道,乾卦的六爻是取龍為象的,那么,這里的“六龍”是指乾卦六爻而言嗎?是的,這里的“六位”、“六龍”均指乾卦六爻而言。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像太陽的升降一樣,有開端,有終局,這是由各個階段組成的完整的歷程,其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乾卦六爻正是如此,設置六位,取龍為象,通過龍在六位上的潛、見、惕、躍、飛、亢的六種不同動態,說明人事中的行為主體在不同的時機條件下的不同的升降變化,并以此體現事物發展過程的內在規律。
  在這里可能有人會問,《彖傳》在解釋卦辭中所述天的本質特征之時,怎么突然扯出了乾卦的六爻了呢?是這樣的,《易經》講天之道是為了說明人之道。《彖辭》在闡述天之道時往往引申到人之道,依據天道談人事,通過人事觀天道,互相印證,融會貫通。此處正是這樣,指出人事的發展變化也正像天道運行一樣,是有其規律可循的。這可以這樣理解為是出自天人合一的觀念吧?
  下面繼續解釋卦辭中的“利”、“貞”二字。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句話是說,由于天道的變化,賦予萬物以各自的本性和生命,而太和元氣得以保全、融合,這樣就使得物性和諧,各有其利,萬物都能正固持久地成長(太和:陰陽和合之氣)。這就是解釋卦辭“利”、“貞”的。這里也就是說,在天道的主宰下,陰陽和合的太和元氣常運不息,使得一切生命體都能和諧生存,皆受其益,這就是“利”;使得萬物都能長久地延續生命,不致夭折,這就是“貞”。
  “元”、“亨”、“利”、“貞”,便是天的四種本質特征,也是天的四大功德。天之所以為天,也正由于此。
  《彖傳》在最后的結束語中又與開頭呼應,仍以對天的贊頌收束全文: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是說,天居于萬物之首,猶如國君居于眾民之首,使得天下都獲得安寧。(庶物:萬物。)可以說指出天是主宰萬物的。也就是說,這是強調天在宇宙萬物中的主宰作用,并以帝王君臨天下作為比方。還可以這樣理解:君臨天下的統治者,也應效法天道的元、亨、利、貞,以此恩澤天下,才能求得萬國咸寧。法天道并應用于人事,這本來就是乾卦的基本精神。到此為止,從卦辭到《彖傳》,只講了“元”、“亨”、“利”、“貞”四個字,借此闡發了乾天產生并哺育萬物的基本原理。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就是說,《象傳》說:天的運行剛勁強健,君子因此永不停息地發憤圖強。(以:以此,因此)。這里指出君子應該觀之象天而自強。這句話也就是古人直觀自然的心得體會。看到天繞地轉,晝夜更迭,四時交替,永無止息,永不懈怠,因而想到君子應該效法天象的笸于運行,永不停息地發憤自強。《大象傳》正是如此,是古人在行為哲學方面對易理的推衍、發揮和運用,其中包含著許多意味深長的格言警句。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乾卦是以龍作為整個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潛龍”、“見龍”、“飛龍”、“亢龍”以及最后的“群龍”。為什么整個乾卦都是以龍為代表呢?龍是古代神話中最具傳奇的動物,足以象征乾陽的至高無上;同時龍又是善變之物,能夠潛水、行地、飛天,海陸空三棲,所以乾卦六爻取龍為象以明變化。 
  初九是龍潛水中,暫時不應發揮作用。一個“潛”字警示你現在應該保持的狀態,就是不要隨便出來炫耀或者張揚,因為你實力還是太弱的,并且對事態的發展情況還未有清晰的認識與判斷,目前要做的就是“勿用”,當然“勿用”不是無所事事、放松自己,恰恰相反“勿用”就是要讓你積蓄力量,而積蓄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兩個字“學習”,向書本去學、向前輩老師學、向社會去學,應該說這一切都是在為以后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在這個階段你就可以出來展露頭角,讓別人去欣賞與發掘你的才華。一般來說卦分為天、地、人三才,九五、上九為天,九三、九四為人,初九、九二為地。九二爻正好處于第二爻,位置恰好為地之上之象。在這個時候,隨著陽剛力量不斷增強,純陽之氣已從地下升出地面,此時一定要把握住機會,出來一展身上的才華。在這一點上,當論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演繹的最為出色。當諸葛亮整整潛了二十七年后,劉備、關羽等人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共謀大業,給了諸葛亮施展才華與智慧的平臺。假如諸葛亮只是埋頭在南陽窮耕,整天只是在那里種菜,不過問外面世事的日子,堅持學習的話,恐怕也難以成就偉業,這就是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象傳》說,整天勤奮不息,說明需要反復地遵行正道。
  在九三這個爻,君子要整天都要勤奮努力,甚至夜間也時時警惕,雖然面臨危險也無禍害。在九三這個位置為什么要有“憂患意識”呢?原因很簡單,九三正好處在了下卦之上、上卦之下的這個特殊位置,所以事事都要倍加小心。在這個位置上一般都是事業上有點小成就,但遠未到達九五的飛龍在天的事業巔峰,很難得到社會一致認可。所以在這個暫時又飛不上去同時又有可能跌下來的境地下,還是要終日刻苦學習,到夜晚里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與放松,反復研習求道的道理,這樣就能很快走出人生發展的制約瓶頸,將人生的發展帶入另一個嶄新的高度新的輝煌。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對于九三來說,九四就有了相對輕松的發展余地,或者躍起上進,或者退處在淵,都是沒有危險的。“或”是不定之辭,也就是你即可也選擇跳躍而上,也可以選擇潛伏深淵,關鍵是要把握好一個“時”字。當形勢有利于自己之時,該進則進,當形勢很嚴峻復雜時,該安居不動則不動。只要時機分寸把握好,正如《象傳》所說:“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九五為陽爻居剛位,得正,處于上卦之中位,得中,所以是乾卦最高貴、最吉祥之爻。這應該是人生事業最巔峰的時刻,過去都稱皇帝為九五之尊,就是源于此。在九五的這里的“大人”則不同于九二的“大人”,九二的“大人”只是品德高尚,但其地位卻很卑微,然而,九五的“大人”則既是德高位亦高的綜合體。
  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九五是人生事業頂峰階段,如果再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即物極必反,窮極將變,便是亢龍有悔。到了“上九”這個位置情況卻被扭轉變化了,“亢龍有悔”說明任何事情一旦到頂峰就會走向其對立面。比如當你爬到一座山的最頂峰時,就要走下坡路了,因為高處不勝寒。這也是古人所說的“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道理。這提醒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要給自己留下充足的退路,而不是一意孤行的走下去,最終只為個人做出的錯誤決定而埋單。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各卦的卦爻辭都到此結束,但唯獨乾與坤二卦,分別多出“用九”、“用六”。這又是為何呢?乾卦為純陽之卦,坤卦為純陰之卦,乾卦“用九”,意味著六個陽爻全部變為陰爻,則乾變為坤。坤卦“用六”,意味著六個陰爻全部變為陽爻,則坤變為乾。這里表現了乾坤互相轉化的思想。

  “用九”所得之卦既不完全是乾,也不完全是坤。是乾,卻將變為坤;變坤,卻又仍然是乾。就是說,處在乾坤轉變之中,兼有乾、坤二者的美德。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就是剛而能柔了。這二者倒是難得雙兼的。

 第二卦.輔佐上級的坤卦
  《易經》中坤卦中給我們最大的智慧是如何追隨你的上級,輔佐你的上級,最后實現你的人生價值意義。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牝音:pin,為雌馬之意。坤卦卦辭中也出現了乾卦卦辭中所說的“元”、“亨”、“利”、“貞”,不同的是坤卦卦辭在“貞”字之前添上“牝馬”進行區分限制。乾卦卦辭直接便是“元”、“亨”、“利”、“貞”,為什么坤卦卦辭要添加上個“利牝馬之貞”呢?這就要從乾坤兩卦的卦象入手解釋,乾卦為六爻皆陽,具有陽剛之氣,扮演的是一種起主導的、剛健的角色,而坤卦為六爻皆陰,則扮演的是一種輔佐、溫順的角色。所以在坤卦的卦辭中借用雌馬身上天生的那種柔順去配合乾卦,從而共同去化生、創始萬物,并使之生長、發展、亨通。
  君子可以有所前往,先是迷失了路,后來又找到了主人。這告訴處于坤卦位置的君子來說,不應事事搶風頭,而應學會審時度勢后再做出的科學判斷。
  下面接下來便是“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這又該如何去理解呢?這就要用到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圖來論證。卦辭的最后幾句話仍以外出旅行打比方。向西南走,意味著坤陰趨向陰方,同類相聚,所以說“得朋”。向東北走,意味著坤陰走向陽方,失去陰性同類,所以說“喪朋”;但是以陰從陽實是好事,陰陽和合狀態得以形成。在此種情況下。坤陰能夠堅持以陰從陽就是堅持了柔順的坤道,就是堅持了坤的正道,當然是吉祥的。總之,坤陰得到乾陽作己之主則吉,失去乾陽之主則兇。坤陰的本質特征就是“柔順”、“隨從”、“輔助”,是以乾為主,以己為從、為輔的,卦辭對此反復地加以暗示。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易經?坤卦》的核心思想,成為了歷來仁人志士一直不斷追求的道德境界。在當今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道德狀況建設的好與壞直接關系著社會進步與發展,更影響著一個國家、民族的是否能達到長治久安。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指恢恢地輪,既厚而且重,沒有不承載,這是天地化育的根本道理。反之,德不厚則萬類辟易,無所厚,何以載?故天下歸心的根本在于“厚德”。那么,“厚德”確是一種順應天地,“含萬物而化光”(《傳習錄》)的根本大德。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初六,履霜堅冰至。當踩到地面上的冰霜時,便要知道堅冰寒冷的冬天要來臨了。在過去的天文科學,都是采用十二辟卦來代表十二個月,坤卦則是代表了十月,在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中,有個霜降節氣。在這段時間,晚上都會結霜,當早上醒來推動屋門走出的話,腳就會踩到地面上的霜,就知道寒冷的冬天即將會來到了。
  坤卦的初六是在用大自然運行的規律來引申到人世間的規律變化,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因有果的,兩者的都是相輔相成而變化的,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準備。小的錯誤、壞的習慣要及時給予糾正,而不是等到積攢到矛盾無法收拾的地步才去處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就是未能及時處理暫時矛盾的表現。
  在《易經·坤卦·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弒”罪的殺害對象,專指君與父,所以它位列十惡不赦第四罪——惡逆! 父,并非單指“父親”,而是包括父系血緣的祖父母、伯、叔、姑,與母系血緣的外祖父母、舅、姨等長輩。所謂冰凍三尺,遠非一日之寒。大臣殺害君王,子輩殺害父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漸變而來的。三國時期的劉備在去世之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直、方、大是對大地的美譽稱贊,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解釋說:”生物不邪謂之‘直’也,地體安靜是其‘方’也,無物不載是其‘大’也。對于君子來說只要能效法地的正直、端方、胸襟闊大去行事,即便是不用學習,也沒有什么不利的情況。在這里,六二以陰爻居陰位,又居于下卦之中,故柔順而中正,所以具備這些美德。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含”是什么意思呢?小時候小孩吃糖,父母叮囑我們一定要放在嘴里含著,好好的品品糖的滋味,而不是囫圇吞棗的一口咽下去。“含”的涵義引申為內斂的意思,就是自己很有才華、很有能力也不要不合時宜地全部外露,這樣就沒有讓人欣賞的味道了。“章”是美麗的文采,把美麗的文采含蓄住,才能繼續保持純正。
  “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坤卦的六三跟隨君王,會不成功,但是有個好的結果。六三爻下卦之上,在一步步接近上層人物,然而再加上位置不中不正的不利因素,所以要處處加倍小心,正所謂“伴君猶如伴虎”。但是,對六三來說有利的一點是陰爻居剛位,能夠以柔處剛,它能夠含蓄內斂,克制住自己,居功善于退讓,所以能有個好的結果。
  在中國古代歷史,那些功高震主、鋒芒畢露以及咄咄逼人的官員大多數都沒有善終,往往都是被送上了斷頭臺。恰恰相反,相反功成名就又善于歸隱、以退為進的做法讓其保持了長久不衰。曾國藩當權力達到頂峰,甚至超過朝廷軍隊的力量之時,為了避免慈禧太后的猜疑與加害,曾國藩選擇了大力裁減湘軍、讓功于人、勸弟辭官以及制造曾左不和的雙簧戲,終于實現了曾國藩“晚年要做郭汾陽”的志向,這是一種善始善終的保身之法,是以柔克剛的大智慧。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括囊”就是扎緊口袋,也就是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到慎言之行,才不會有什么禍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禍從口出”、“守口如瓶”、“言多必失”、“聽其言,觀其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說法,這些想必都是古人從各種數不清的教訓中總結出告誡后人謹言慎行的極端重要性。畢竟一個人說話時,人前人后,討厭與喜歡,贊賞與批評,都容易口耳相傳。是與非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界限,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分辨。同一句話,不同的人理解起來,往往得出有不同的結論。有時候自己一個不經意的牢騷傳到別人耳朵里,在對方大腦的加工下,再傳到別人耳里,表述出來的意思與你的真實意思可能相差千里。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裝病的故事大家知道吧?司馬懿由于功高位崇遭忌,曹爽想除掉他。司馬懿稱病杜門不出,不問朝政。曹爽派人去探聽虛實,司馬懿裝成老病糊涂、不久人世的樣子,終于瞞過了曹爽。這便是“司馬懿詐病賺曹爽”的故事。司馬懿此舉,正是“括囊”之策。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在古人服飾腰帶以上稱衣,以下稱裳,其實仍為一體。為什么穿上黃色裙裳就是大吉呢? 黃為坤地之正色,代表坤德;黃又居五色之“中”,象征中道,一般來說黃色這種顏色是最容易和其他顏色進行搭配的,都會取得不錯的搭配效果。坤卦的六五與乾卦的九五都處于其尊位,但仍在輔佐的位置上繼續保持著恭順謙下的態度,所以到最后的結果就是元吉。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于野”,共道窮也。
  坤卦已經到了頂峰,也就是陰達極盛近似于超過陽的力量之時,必然會引起兩者之間的沖突與爭戰。坤卦六爻本來是坤順乾、陰從陽的發展過程,到了上六這一爻,坤陰發展到了極盛,過于高亢,甚至要和乾陽爭個高低,順轉而為逆,坤順乾變為坤敵乾,甚為與乾交戰,這就是爻辭中所說的“龍戰于野”。
  坤陰一反柔順從陽的本性,而與乾陽抗爭,勢必兩敗俱傷,血流遍野。天為玄(青色),地為黃,“玄黃”是陰陽爭斗造成天地混亂、乾坤莫辨的象征,這是再糟不過的事。正如乾陽之道發展至于窮極會導致“亢龍有悔”一樣,坤陰之道發展至于窮極則會招致“龍戰于野”,以至陰陽不分,亂成一團。作為行坤陰之道的輔佐者,要居卑而靜,當其事業和聲譽發展到極盛之時,必須警惕與乾陽爭斗的局面的出現。這就是上六爻辭提出的告誡。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利”是適宜,“永”為長久,“貞”即保持貞操,也就是合理正當的操守。“利永貞”即為適宜于長久保持應有的貞操。《象傳》接著說:用六永貞,以大終也。現代社會提倡人人大家平等,為什么在坤卦中屢次提到要采取柔順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呢?哪怕不是自貶身價,至少也有辱自己的身份。由此可見,坤卦中的卑順、柔軟的態度必須出于真誠,而不是外在壓力的強迫性。倘若采取制度化的精神,明白規定務必如此,一定要卑順、柔弱,就會引來很多虛偽、造作、欺騙的人。剛開始還自我壓抑得下來,久而久之,積壓得忍受不了,爆發出來,造成臣弒其君、子殺其父的歷史悲劇,這當然不是大終。文言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在平常狀態下,坤柔乾剛。但是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我們常說柔能克剛,即使強硬如銅墻鐵壁,也會被柔弱的水所沖破。地十分平靜穩定,一旦山崩地裂,也十分可怕。這樣說起來,維持長久的柔順,保持合理的貞操,才能大終。 

 第三卦.萬事開頭難的屯卦
  屯卦告訴我們的智慧是,一切都是萬事開頭難,先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立足之處,然后在圖事業上的發展與成功。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卦是純陽的乾卦與純陰的坤卦相互交錯之后的第一卦,名為水雷屯。在《易經序卦》中說:“屯者,物之始生也。”屯卦處于萬事萬物開始生長復蘇的階段。從卦辭上來看,屯卦也是“元亨利貞”,但這里的“元亨利貞”與乾卦是不相同的。在乾卦的“元亨利貞”主要講的是“天之道”的運行法則,在時間序列上是先于大自然世間萬物的起源的,而屯卦則是后天乾坤相互交錯而成,即天地形成后的世間萬物的“后天四德”。

  卦辭“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告訴你不要急于前進,不要亂動,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地盤,先站穩腳再圖發展。屯卦為什么不要急于前行呢?“屯”的古文字像草芽破土而出尚未伸展的形狀,這時候畢竟各方面情況都不成熟、都不完善,所以你要打好根基,積蓄能量,正所謂厚積而薄發。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彖》說:屯卦,是陽剛與陰柔相互交合后艱難也隨之產生。在艱難中的變動,只要堅持正道,則是大為亨通至極的。雷雨將作,烏云雷聲充滿天地間,正如大自然造設萬物于草創之際、冥昧之時,這時應該建立諸侯,不可安居無事。

  剛柔交,指的是前面的乾卦與坤卦兩者之間的相互配合產生了屯卦。“動乎險”,一動彈就會有危險,從本卦上下二體的關系看,下卦為震為動,上卦為坎為險,所以有動而遇險之象。當我們在萌生創業念頭的時候,不動不要緊,只要一開始付諸行動,馬上就會有想不到的困難接踵而至,比如資金短缺、人心不安以及市場銷路不暢等等,都會壓得你喘不過氣來。

  后面又緊接著說“大亨貞”,“大亨”首先是有前提條件的即“貞”,能夠堅持正道,通俗的說就是你所選擇的方向是正確的,這樣堅持下去就會是“大亨”。挖一口井的時候,首先就要確定出哪個地方是水源的,然后在打到底,自然水會流出來。如果方向選錯的話,即便是把地球鉆透了,也是白忙活一場。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雷雨之象來自屯卦的震、坎推演而產生的,震為雷;坎在下為雨水,而屯卦的坎在上,只是云氣。此時欲雨而未雨,只有烏云和雷聲,陰陽二氣充盈天宇,是雷雨將作時的景象,也是剛柔始交物將萌生時的氤氳狀,這正如大自然在造設萬物的草創時期那種冥昧狀態。當此艱難創始時期,一切都混亂得很,但我們無可寧處、無可寧日,無法安居,應該建立根據地,作為自己的創業根據地。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綸。
  君子要在草創時期要努力經營。云雷交至,雷雨將作,是事物初創階段的象征。這也是用天象來比附人事。因此,君子見到這種自然景象,就應該想到,愈是初生之物,愈是草創之事,就愈加需要治理經營。  

  初九 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徘徊不前,適合守正而居,利于建立諸侯。
  初九是陽爻并且震卦之中的剛位,動彈的欲望非常強烈,但還是動彈不得,為什么呢?雖然初九與九四能正應,但九四卻不幸的處于上卦中的坎卦,遇阻不應,初即退,所以“磐桓”,不能直前。同樣初九上面有三個陰爻,你想動也動不來。現在唯一做的就是堅守正道,建立諸侯,同時還要謙恭下士,以攬民心,這就是象傳所說的“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初九這個爻是來自乾卦,自然身分十分尊貴,但竟能在屯難之時愿意處于較為卑賤的兩個陰爻之下,這樣就更得眾望之所歸了。

  六二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如”在這里用作語氣詞,無實意。邅如:艱難不能前行的樣子。字:許嫁。六二還是困難重重的樣子,躑躅不前,乘著馬也是來回打轉。一群乘馬的人紛紛而來,他們不是匪盜而是求婚者。女子守住貞潔不會急于嫁給你的,十年之后才可以。在這里,很明顯六二是陰爻,處在底下的陽爻初九之上,叫“乘剛也”,自然無法化險為夷,難以有所前進。在這里,六二是與上面的九五相呼應的,所以六二不會同意與初九交往的。然而九五果然乘馬班班而來,打算迎娶六二。但六二防范之心特別強,剛開始把九五當做了壞人,后來才知道是求婚者。
  為什么六二還要等到十年后才出嫁呢?這就由于處于屯難之時,六二之前有六三、六四兩個陰爻阻隔,六二不宜輕動,只有耐心地守正待時,直到十年之后,形勢好轉,六二方才出嫁。

  六三 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 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六三,在山林中追逐野鹿,如果沒有熟悉山澤的虞人引導的話,擅自深入茫茫山林的話,就會遇到危險,君子還是盡早放棄,窮追不舍必有困頓之時。
  古人打獵入山林,必有要有專門掌管山林的虞人帶路才可以。六三是陰爻居陽位,又處于下卦之上(震之極)力量薄弱卻又不自量力,非要有所貪求之心。接下來,告誡那些不自量力的人必須要“舍”,學會放棄,有時放棄也是一種明智之舉。創業者在沒有高人引導的話,就盲目自信的進入一個陌生的市場環境的話,很容易將自己陷入經營的死胡同里,這時還是趕緊把項目資金先撤出來,那就不會什么大的損失了。

  六四 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求婚者騎著馬前來應婚,這是明智之舉。“六四”陰爻,本來與下卦的“初九”陰陽相應;但卻與上卦的“九五”過于接近,由于“初九”“九五”的相互牽制,使“六四”意志動搖,猶如腳步不一致的四匹乘馬,進退兩難。然而,“六四”畢竟與“九五”接近,只要向前去“求”,就能夠結合,所以說吉祥,沒有不利。
  九五 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象》曰:屯其膏,施位光也。
  “膏”是油脂,引申為為恩澤的意思。 九五雖然是以陽剛之質,居于上體中正之尊位,但處于屯難之時,陷入坎險之中,迫切需要輔助之力。為什么呢?作為居于尊位的九五,要想得到輔佐,必須廣施德澤,收攬人心。所以爻辭勸告說:“屯,其膏!”處在屯難之時,趕快普施恩澤!那為什么又說“小貞吉,大貞兇”呢?柔小處下者,處理小事,雖然恩澤未施,但能守持正道,尚可得吉;至于剛大處上者,處理國家大事,如果恩澤不能廣施,即使守正道行事,其結局也是兇險的。因為他在人心歸向力量對比上不能取得優勢。尤其在艱難的創業斗爭中,更為明顯。所以廣施恩澤對于領袖人物特別重要。

  上六 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九五”本來與“六二”陰陽相應;可是“六二”陰柔;沒有力量給以應援,不足以解困。何況陽剛的“初九”,又在最基層受到擁護。以致“九五”被困重陰中,孤立無援。所以“屯其膏”,縱然有能力,也難以施展。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是小事,保持純正,還會吉祥;如果是大事,即或保持純正,也難免兇險。 

  上六,就是到了屯卦的頂點,就會出現易經中的物極必反的現象,在這里“漣”是落淚。“上六”陰柔,卻上升到極點,已經是日暮途窮的時刻。與下卦的“六三”,同屬陰爻,不能獲得應援,以致陷于進無可取,退無可守的絕境;因而憂懼,血淚漣漣。

 對于蒙昧的人,應該采取一些嚴厲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如果超越這個度,“擊蒙”之法便容易產生弊病.所以教育之道要特別注意掌握分寸的大小。爻辭中提出的原則是:“不利為寇,利御寇。”就是說.可以采取適當的嚴厲之舉,但不能超越限度,能夠起到防止對方為寇作亂的作用就可以了。如果采取暴烈過甚的舉動。擊之過烈過猛.則擊蒙者本身豈不是成為“寇”了.又安能教育引導別人?由于上九陽剛極盛,故告誡它治蒙可嚴不可暴。

  第四卦 啟迪教育的蒙卦
  蒙卦告訴我們最大的智慧是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同樣作為老師應該承担起傳到授業解惑的神圣職責,從而建立師生之間良性互動的學習關系。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萬物萌生,仍處于愚昧之態,故需教育啟蒙。蒙卦,亨通,不是我去主動要求那些蒙昧之人來受教育,而是那些童蒙主動的來請教于我。在這里強調的是作為學生要發自內心主動的去向老師請教學習,而不是老師被動的硬要童蒙去灌輸知識與思想,這樣才能把學習主動權給童蒙,化被動為主動,方可培育出德智體全方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遺憾的是,目前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還是硬向學生灌輸知識,哪怕學生累的實在不想學了,也要被老師、家長逼得要去硬學、去死學。這就完全違背了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不利于以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第一次抱著誠心來主動請教,就會告訴他,如果接二連三的問個沒完的話,就會不再對其施教,因為這褻瀆了啟蒙教育的最初含義。這樣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守持正道。

  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首先第一點必須要做的就是要抱著一顆誠心來,要保持什么樣的誠心呢?在這里,用占筮作比方,在古時候,沒有現代發達的科學技術來給人答疑解惑。一般古人有時為了決疑,常常去采用蓍草、龜甲等占卜方式去向神靈占問兇吉,如果對某事回答是兇,但不合問者心愿。就反復占問,不回答“吉”就沒個完,這就是對神靈的不信任,或者說是褻瀆,神靈就不再回答了。作為學生在向老師請教問題,接二來三的問個不停的話,這就是一種褻瀆。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圣功也。
  蒙昧,猶如山下有險阻,有險阻則不能繼續向前進,這就是蒙昧之象。蒙卦的上卦為坎卦,坎之卦象為險。下卦為艮卦,艮卦的卦象為止,所以說山下有險,只能止步不前。在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有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水不停的從源頭流下來,渠里的水才會那么清澈。如果水不流的話,只會是污水一片,即象征人的昏昧無知,也就是山下有阻。 
  蒙昧可以亨通,蒙昧如何可以達到亨通呢?這就需要啟蒙者按照亨通的法則行事,掌握好靈活與適時的中道。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童來求我,這志趣相應的緣故。第一次請教給以回答,因為蒙師有陽剛氣質,能行中道,有能力發蒙。“以剛中”指的是卦中的那一爻呢?從這個卦中來看,只有九二與上九屬于陽爻,具有陽剛之氣,具有陽剛之氣又能守住中道的則是九二,而上面的上九則由于過剛并且不中,就失之過嚴,而缺少靈活變通的精神,所以不能承担其啟蒙教育的重任。
  對同一問題再三地濫問,那是一種褻瀆,就不再回答,是說濫問褻瀆了啟蒙教育。童稚蒙昧的時候,應該涵養純正無邪的本性,這是圣人施教的功業。在這里,著重要談一下“蒙以養正”,啟蒙教育的最重要就是去培養一個人的正直高尚的品格與靈魂,這才是最了不起的圣人功業,而不是教孩子要考多少分才算優秀的人才評價標準。在《弟子規》中說“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象傳》說: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開啟。君子因此用果敢的行為來培育品德。
  山下流出的泉水,猶如啟蒙幼兒,開始是涓涓細流,最終變成滔滔江河,滋潤萬物。以上的比喻隱含了另一層意思:人的成長必須“養正”,這是前提條件;因而要求人們以果敢的行動,從小培養優良品德,保證人的成長不走彎路。 
  《易經》以泉水來喻人的啟蒙教育問題,后代眾多學者、詩人紛紛引用發揮。杜甫詩:“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林洪詩:“一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來只自知。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時。”這些都是《易經》原意的升華與發揮,也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要避免“出山泉水濁”的結局,貴在教育,最要緊的是從蒙童開始進行“修身”、“養正”訓練。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強調誠信在啟蒙中的重要作用,啟蒙教育是由平常點滴積累開始的,來不得半點虛假。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啟發蒙昧,應當樹立典型教育人,從而使人免于犯錯誤。如果聽任其發展下去的話,會造成遺憾的。
  啟發教育,為什么要樹立典型來教育人呢?樹立典型來教育人,將會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初六是蒙卦的始爻,位置最下,以陰爻居于陽位,不中不正,是個蒙昧最甚、不守正道的學童。所幸的是,畢竟處在蒙昧的最初階段,可塑性強。然而必須嚴加管教,必要時應給以懲罚,非如此不能使歸于正途。若聽任其滑下去,結果就成為受桎梏之苦的罪犯。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剛柔節也。
  包容蒙昧的人,吉祥;迎娶媳婦,吉祥。兒輩能夠治家。
  九二是以剛爻居陰位而得中,是剛柔相濟、能行“剛中”之教的師長,所以能包容蒙昧的受教者,在其前面又有許多陰爻在,包蒙就是陽爻被包在陰爻里。坎卦又為中男,所以吉,子克家,因為是中男,《彖辭》是解釋“子克家”這句話,因為是剛柔相接,陰陽相合。另一說,交互卦的接法,這一陽爻與上兩交接,變為震卦,是長子。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顧也。  
  六三,不要娶這樣的女子,因為她見到有錢的男子就不顧體統了,娶她為妻是不利的。《象傳》說:不要娶這樣的女子,因為她的行為違反正道。

  六三作為受教的蒙童,由于初蒙沒有正確的開化教導,已經演變成了個人品性惡劣的大問題了。為什么呢?六三不僅以陰爻居陽位,不中不正,且處于蒙卦下體之終,乘凌位卑而中正剛明的良師九二,攀附與它同樣不中不正而處于極位的上九,可謂見利忘義,邪辟妄行,所以《象傳》說它“行不順也”。有人說,六三不是與九二鄰近相比嗎,為什么還說它不利呢?是的,但是六三為陰柔反而在上,九二為陽剛反而處下,這是一種以柔乘剛的“逆比”,必然不利。六三與上九卻是品質相近,氣味相投,分別處于上下卦之極而不中不正,形成正應關系,故凌辱本師九二,高攀上九,這并不奇怪。爻辭中用“勿用取女”喻示不可收這樣的人為門徒,因為本卦中陽爻為蒙師,陰爻為弟子,故設此喻。這是《易經》中不斷使用的象喻法。那么,六三就真的不可教育了嗎?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教育并不是無往而不利的。連號稱“圣人”的偉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有“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嘆。魯迅是一貫滿腔熱忱地關心愛護青年的一代名師,教育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但是他也見到有些青年“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極為失望和憤慨。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在本卦中,陽實之爻指蒙師,陰虛之爻指蒙童。蒙童沒有知識,空空如也,所以要虛心向學,開發智慧。如果遠離明師,不主動親近,必然困于蒙昧。六四就面臨這樣求師無門的境地。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童蒙吉祥,是因為他溫順聽從老師,虛心向老師請教學習之道,這這里主要是贊揚那些恭順謙遜的好學君子。  
  六五雖居尊位,但仍保持謙遜之態,以“童蒙”的身份自處,是一個典型的好學“君子”的象征。并且九二與六五還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這當然就是吉祥的。毛澤東曾經提倡過,要像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群眾學習,這正是以童蒙自處的精神體現。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對于蒙昧的人,應該采取一些嚴厲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如果超越這個度,“擊蒙”之法便容易產生弊病.所以教育之道要特別注意掌握分寸的大小。爻辭中提出的原則是:“不利為寇,利御寇。”就是說.可以采取適當的嚴厲之舉,但不能超越限度,能夠起到防止對方為寇作亂的作用就可以了。如果采取暴烈過甚的舉動。擊之過烈過猛.則擊蒙者本身豈不是成為“寇”了.又安能教育引導別人?由于上九陽剛極盛,故告誡它治蒙可嚴不可暴。

  第五卦 耐心等待的需卦 
  需:有孚,光亨貞吉。 利涉大川。
  孚,誠信之意,有誠信的信守此道,前程光明而亨通,正固而吉祥。有利于涉越大河。
  需,顧名思義就是需要之意,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需求欲望推動的一部發展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需求,但有時有需求并不可能會真正擁有,需要必須要有等待的耐心。為什么要等待呢?需卦出現在蒙卦之后,童蒙階段受到啟蒙之后,需要想上進一步發展,發展的動力很剛健奮進,從卦象中也可以看出需卦為乾下坎上,也就是說雖然你很剛健奮進,但是你的條件還不是很成熟,前面還是艱難險阻重重。這就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急躁不來的,需要慢慢地積蓄力量,靜待時機。等待并不是一種消極,也并不是一種懶惰,有時等待也是一種進退自如的智慧。在等待的過程中,只要能夠心懷誠信、守正不阿,就可以獲得亨通和吉祥。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彖傳》說:需,意思是等待,前面充滿著艱險。乾性剛健,勇于進取,而又能不陷入險中,其意義就在于避開窮途和困境。
  在這里“等待”主要有兩重意義。一是“等待”強調的是一種客觀必要性,也就是前面有險阻,不能不等待;二是“等待”的主觀存在性,為了在進取時不陷入困境。知險才能待時,而不妄進。乾性剛健,總是要前進的;可貴的是它又能遇險而止,才不至于不陷于危險的境地。
  需有孚,光亨,貞吉。 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卦應保持誠信,光明而亨通,正固而吉祥,九五居于天位,并且處于正中。有利于涉越大河,向前去能夠建立功業。
  從這段彖辭中“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可以得出九五為需卦的主爻。九五居于天位,并且又以陽爻居陽位為得正,處于上體之中為得中,其德其位都極好,所以能以誠信之心行待時之道。一旦時機成熟,則會乘機出擊,必成大事。“光亨貞吉”也主要是圍繞九五爻來體現的。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象傳》說:云氣上升到天空,象征等待,君子這時需要飲食娛樂。
  坎在下為水,在上則為云。云氣升到天上,尚未成雨,所以要等它下雨,急事急不來的。君子觀此天象,預知到天必然會下雨,就是時機還未到,自己的事業也是這樣,必然會成功,只是還需要在等待中去慢慢實現。這時不宜急于有所作為,更不必過于緊張,不如用飲食來保養自己的身體,用娛樂來陶冶自己的精神,輕松自如地養精蓄銳,等待機遇來時再大干一場。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無咎,未失常也。
  郊喻邊遠,古以城邑為國之中心,邑外為郊。在郊外等待,要善于保持住恒心,那樣才不會有什么過失。“需于郊”,說明初九剛剛離開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來到郊外。為什么接下來說要“利用恒”呢?初九是陽爻居剛位,顯然是時機還很不成熟,。初爻陽得位,與四應,然二三亦陽為得敵不應,即便是這樣的處境,它仍有著剛健奮進的力量,很容易犯一時沖動的毛病。或許你讓他等一片刻很輕松,但他能卻很難有恒心的堅持等待下去。因此,對于初九來說重要的不僅是等待,而是等待之后的要有“用恒”的耐心。

  九二:需于沙。 小有言,終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有小言,以終吉也。
  這時候你慢慢的已經從郊外走向了沙灘,在沙灘中等待這段過程多少會受到他人閑言碎語的指責,但最終會獲得吉祥。原因很簡單,當你在郊外等待時,沒有人和你去競爭較量,而過度到九二的時候,由于資源本身天然稀缺性決定了機會是有限的,那么的多的競爭對手和你競爭同一職位,遭到別人的閑言閑語也是很正常的現象。越是在這個時候,你要堅定住自己的方針,采取合理的方式去盡量去避免。你都必須順勢而為,順理而成,既不可妄有作為,也不可逆勢而行。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自作聰明。萬事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九三再往上走,就到了上面的卦坎之水,在這里用“泥”來象征。沙子過去就是泥了,《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這時候你陷入泥淖中,還招來了盜寇,最終使我們寸步難行。是誰找來了盜寇呢?原來是自己不能夠敬謹審慎才導致的失敗。

  九三處于下卦乾之上,過剛而不居中,又逼近坎險,所以很可能招致寇至。所以這時候要在自身方面去找原因,正所謂“禍由自招,咎由自取,不必怨天尤人”,這也是儒家一直提倡的反躬自省的態度與精神。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在血泊中等待,后又能在陷穴中脫出。六四已經進入坎卦的位置,坎之象為險,所以只能暫時選擇在在血泊中等待時機了。它又怎么從陷穴中逃脫出來的呢?《周易正義》說:“血者,殺傷之地;穴者,險陷之所。”六四雖已在坎險之中受傷,極其危殆,終于因它本身陰柔而得正(以陰爻居陰位),即使在血泊中仍能冷靜地等待脫險的時機。順應形勢,聽從變化。能夠如此行事,終究會化險為夷,從險陷中脫出。所以《象傳》說:在血泊中等待,說明六四能夠順應形勢,聽從變化。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九五雖已是坎險的中間,可謂險而又險。。但這對九五而說并沒有什么多大的影響與阻礙,正所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般的淡定與坦然。依然還保持著過去的飲食作息的習慣,在正固中吉祥。
  真正的快樂并不是專指豐盛酒食的樂趣,是指在艱險危困匿中仍能不失操守、仍能持中守正的樂觀愉快。在險困中飲食自樂,安然自處,以待時變,這才是處險待時的大境界。孔子曾稱贊自己的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第十一章) 對于顏回來說哪怕只有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狹小的巷子里,顏回卻能不改變自己的樂趣。這是孔子贊美學生顏回的安貧樂道的立身處世的原則和態度,顏回的表現正吻合了安貧樂道的原則。一個人如果要堅持自己的思想原則,即所謂“道”,并決心為實踐這一思想原則而奮斗,那么就應該做到即使身處逆境,終身窮困,也不能動搖,也不能改變初衷而放棄自己的思想原則。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上六已經到了坎險的極端,極則反下于穴,終于掉進陷穴中。上六是陰柔之性,看來還是有耐心等待的。這時正好來了三個不速之客,倒是很有戲劇性,突然得很,這是從何而來的呢?你是否注意到,和上六有正應關系的是九三。九三陽剛,又是陽居陽位,勇于進取,會主動地來援救上六。同時帶動九二和初九,三陽連類并進,同來增援。這就是三個“不速之客”。三陽來救援,上六當然會“敬之”的。三陽雖然地位低下,但是勇武有力,忠肝義膽,愿意拔刀相助。上六地位雖高,但無力脫險,這時千萬要尊重來自下層的義士,不能過分擺架子,顯威風,如此才能贏得下屬的敬重。幸好上六屬陰,性格柔順,敬重越險而上的三陽,終于獲得救援,從而化險為夷。劉邦先人關中,項羽后率大軍氣勢洶洶而來,并設下鴻門宴,劉邦禮敬相待,終于化兇為吉的故事,可解此交交義。

  第六卦 作事謀始的訟卦
  訟卦告訴我們的智慧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作事謀始,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與糾紛。打官司對于雙方來說,沒有什么真正的贏家。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爭訟,誠信被窒息住了,要警惕。中間終止是吉祥的,爭訟到底是會有兇險的。利于尋找大人的幫助,不利于涉越大河。
  “孚”就是信用之意;“窒”就是窒息,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一旦信用被窒息住了,人與人的關系就會越來越疏遠,以至于最后要在法庭上見。
  把各種利益爭辯訴諸于法庭解決,從而得到了公正與公平的裁斷也未必不可,但接下來的提到的“惕”字就是在警示我們一定要對打官司這件事要考慮清楚,認真科學的做出各類風險評估。如果無視訴訟風險,輕易啟動訴訟程序,那么最終的結果將會變得很糟糕。哪怕你打官司贏了,這頂多算是中途的吉祥,但最后卻仍然是充滿兇險的,因為輸的一方也會想法設法的在暗地里去報復打擊你的。因此,在打官司看似有輸贏的一方,但鬧到最后并沒有真正的所謂贏家,即輸也是輸,贏也是敗的兩敗俱傷的局面。
  要想圓滿的解決,在訟卦的卦辭中: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何謂“大人”簡而言之就是能夠幫助你,為你主持公平正義的人就稱之為大人,很顯然打官司中所謂的大人就是指那些公正的法官大人,但是任何訴訟都是有各種風險相伴隨的,涉越大河一定要齊心協心,同舟共濟。如以爭訟手段而涉大川,人心乖離,紛爭不已,不但川不可涉,還會弄翻船的,所以不利于穿越江河。
  爭訟是壞事,不爭訟最好。訟卦不是教人如何爭訟,而是告誡人如何止訟息爭。正如孔子所說:“聽訟吾憂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如果要是這樣那就太好了。只怕僅僅是美好的理想。中國古人理想過“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西方神話中也說人類社會曾經有過和平寧靜的“黃金時代”。息訟確實是美好理想,但訟卦中也確實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原則。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彖傳》說:訟卦,乾卦在上為陽剛居上,坎險在下為陰險之象,陰險而又剛健,就會產生爭訟。爭訟,要內心誠實,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這說明剛健者爭訟要保持適中。爭訟到底有兇險,說明爭訟是成不了事的。利于尋找大人,裁決可以公正合理。不利于涉越大河,那樣會陷入深淵。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做事謀始。 
  從訟卦的卦象中,上卦為乾卦,下卦為坎卦,上為天,下為水。日月星辰等天體從東往西轉,地上的江河水流則從西往東流,正所謂“一江春水向東流”,二者是反方向運行的。兩者之間的方向位置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意見的不同。人與人之所以會起沖突,主要因站的角度以及立場不同所引發的矛盾。
  訟卦的大象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可能要出現的各種結果,將可能要發生的事情起端就止息事端,消弭芥蒂,防患于未然,免得日后陷入于爭訟的泥沼中無法自拔。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初六是陰爻居低下之位,根本無法和實力剛強的九四上位者爭訟,只好選擇以柔克剛的退讓辦法,簡單的解釋幾句、小小的抱怨一下就可以了,即便有一些言語磨擦也是不要緊的,只要能夠“不永所事”,不至于升級到爭訟的地步。
  爭訟不可讓其長久堅持。讓別人知道你受了委屈,讓別人知道你不甘于此,但是抱怨過后繼續干自己該干的正經事就可以了。自然會有法官替你評判,你是否是被冤枉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相信你身邊的人大多都是好人,他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桿秤,他們知道何謂好,何為壞。最后的結果,卦辭中已經告訴我們了,終吉。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九二的位置就有問題了,陽爻居剛位,位于坎卦之中,地位和形勢都極為不利,有危險。九二在這時候還偏要和上面的九五打官司,九二怎么會是上面九五的對手呢?肯定是必敗無疑。
  如果訴訟一旦失敗,就趕緊要回老家躲藏起來,不要再呆在這里了,繼續呆在這里肯定會是麻煩不斷。你逃回老家,一定要逃到了只有三百戶人家的小村子里,如果你的家鄉里有好幾萬人的,上面的人就開始特別留意你了,是不是要準備起義造反呢?三百人家的小村落即便是所有的群眾都擁護支持你也成不了什么大氣候,最終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有了什么禍患。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食”為飲食之意,引申為保持,安享舊有的俸祿,守持正道以防危險,終將吉祥。即便是輔助君王立下大功,也不要成功自居。
  六三處于下卦坎之上,以陰爻居陽位,其位不正;更兼處于九二、九四兩剛之間,是危厲之境。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六三還是老老實實安守本分,兢兢業業地守正道,才能夠處危境而知防危慮險,才能保持舊祿不失,獲得吉祥。
  在《象傳》說到“從上吉”,這里所指的“上”便是其上九。上九以剛健之質居于窮極之地,咄咄逼人的氣態,要與六三爭訟到底,六三只有退一步,方可海闊天空,終究會使這場訟事作罷。六三由于退讓不爭而獲吉,而居高位、好爭訟的上九,卻得到是“終朝三褫”的惡果。爭未必得,不爭未必失。《老子》中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剛強的上九向柔弱的六三挑戰,最后誰贏了呢?看來是退讓不爭的六三贏了。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象》曰復即命,渝安貞,吉,不失也。 
  九四沒有打贏官司,敗訟了。然后就主動恢復常態,安守天命,安于正固則最后獲得吉祥。九四進入了上乾,要依仗著自己的實力以強凌弱,以上壓下,顯然是不得人心的。九四陽剛性健好爭,但居于陰位,又有能退之象。它見到真理不在自己這一邊,自己在道義上失敗了,趕快回頭轉彎,改變蠻橫無理的態度,歸向于正理正道,修正自己的行為,按常規常理說話。九四能改弦易轍,修正錯誤,當然就不會有什么損失,結果也是吉祥的。

  九五,訟,元吉。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訟卦一直在提醒我們要小心警惕,而九五卻突然出現“訟,元吉”,要知道在《易經》中出現“元吉”是不多的,比如前面坤卦提到的“黃裳,元吉”,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只有十二卦出現“元吉”。我們以前談過坤卦六五的“黃裳元吉”,現在的訟卦又是如何元吉的呢?關鍵在于“九五”,象曰“以中正也”,亦即天子或法官既公平無私又堅守正義。如果人的社會必然會有爭執與訴訟,那么我們最盼望的不是公正的執法人員嗎?在孔子“無訟”的理想實現之前,有了九五這樣的明君,不是天下最為吉祥的事嗎?歷史上被民眾成為“包青天”、“海青天”的包拯、海瑞。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錫之鞶帶”就是升官之意,給予受賜官服大帶,但為何還要一天之內被剝奪三次呢?《象傳》在這里解釋的很好,“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即使爭訟成功,得到升遷機會,也難免隱藏后患,并且也談不上別人的尊敬了。可見,訟卦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要盡量減少不必要訴訟,訴訟的目的不是用來要告到任何人的,而是用來化解矛盾的。除了九五居尊中正,是聽訟之主外,作為訴訟人的其余五爻的兇吉,無不體現主張止息爭訟的思想。初六和六三是陰爻,以柔克剛,不爭不訟,得以“終吉”。九二、九四和上九是陽爻,剛健能訟。但九二、九四都能迷途知返,及時退出爭訟,因而也免災獲吉。只有上九一味逞強,爭訟到底,雖一時占了上風,終于沒有好下場,受到奪賜之辱。

  第七卦 出師有名的師卦
  師,貞,丈人吉,無咎。
  師卦,守持正道,以賢明長者為統帥吉祥,無災禍。
  打官司無法解決的問題,到最后只好訴諸于戰爭武力去解決好了。戰爭到底究竟好不好,這主要取決戰爭的動機是為了什么。發動戰爭是為了掠奪他國的財富、占領他國領土的不義戰爭是受到正義力量譴責的,比如英國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所以師卦的卦辭一開始就強調戰爭的性質,必須堅守正道,也就是師出有名,行正義之師,這是戰爭的大前提。
  接下來,卦辭提到了“丈人吉”,何謂丈人?在中國女婿都把自己妻子的爸爸稱為老丈人。一個人被稱之為丈人,最起碼就要具備丈人應有的品德。在師卦里主要是指那些德高望重的軍事統帥,這是對統帥的具體要求。派兵打仗,必須選擇德才兼備的主將,打仗就多了幾分勝算,即吉祥。
  卦辭里既然“丈人吉”,如何后面緊接著說“無咎”呢?這看似有點畫蛇添足的味道,其實如果慢慢咀嚼品味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正所謂學習易經要以“玩索而得”的態度來對待。在“吉”之后又補充“無咎”二字,是說用兵之“吉”,僅僅是“無咎”而已。因為戰爭畢竟是兇事,能有“無咎”的結局,這也就是上上大吉了。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彖傳》說:師,兵眾的意思。貞,守正的意思。能使眾多的軍隊守持正道,就可以成就王業了。統帥剛健居中,而與君王相應;進行危險的戰爭,而能得到兵眾的依順。憑借這些來攻伐天下,百姓愿意服從,這是吉祥的征兆,哪里還談得上災禍呢?
  師,眾也,從卦象中來看,全卦除了惟有一陽爻居二位,其它五爻全是陰爻。此卦卦畫形式很像是軍隊的布陣,從內卦來看,惟一的陽爻居內卦之中,就是軍中的統帥,外面的三個陰爻就是軍隊,分為六個列隊。這個統帥的前后又有四個護衛兵,就像元帥府那樣,外面是大部隊排成六個列陣。
  “剛中而應”指的是本卦的主爻九二而言。九二陽剛而居中,上與君位的六五相應,正好是主帥行師之象征。九二完全具備統帥的素質,它以剛爻居陰位,又得下體之中,說明它剛而能柔,剛柔相濟而得其中,確實是有勇有謀的帥才。九二又居于下位,而與六五這個溫和中正的君主相應,象征帶兵打仗的統帥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必能大展才能。這就是“剛中而應”四字的內涵。
  下為坎、為險,上為坤、為順,《彖傳》“行險而順”四字就是從這里推演出來的。坎險象征戰爭的兇危,坤順象征軍心的歸順。進行生死存亡的戰爭,而能得到兵眾的依順,萬眾一心,舍生赴死,這也是指揮戰爭的統帥的特有本領。能夠作“剛中而應,行險而順”,就符合卦辭中“丈人”的標準,可以帶兵出征了。
  《彖傳》最后幾句,“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是針對卦辭“吉無咎”三字而言?《彖傳》的最后幾句,發揮“吉無咎”的精義,十分透辟。最值得玩味的是“以此毒天下”的“毒”字,既有“攻伐”、“治理”的意思,又含有它的本義“毒害”的意思。戰火一起,生民涂炭,戰爭本來就是災禍,是毒害社會、傷財損民之舉,怎能無咎呢?但是,正義的戰爭又是非打不可的,這如同用毒藥攻治疾病,非到迫不得已不輕易使用。由于是正義之師,最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雖然傷財損民,造成災難,人民仍然愿意順從。從正義戰爭的進步意義來看,盡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后果畢竟是吉祥的,又怎么談得上災禍呢!這就是卦辭“吉無咎”、《彖傳》“吉又何咎”的深層含義。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水藏于地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象征兵藏于民中,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古時是藏兵于民、兵民合一的,平時是扛鋤頭的農民,戰時就是執干戈的士兵。民為兵之本,民眾是兵眾之源。所以,君子要效法大地蓄水,平時注意蓄養民眾,戰時兵眾的來源才不會斷絕。

  初六 師出以律。否臧兇。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軍隊出征作戰,必須要嚴格遵循紀律;否則就會招致兇險。
  “無規則不成方圓”,尤其是軍隊外出打仗,一定要有鐵的紀律,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上級命令你前進,你就絕對不能后退,命令你趴到,絕對不能站立,紀律的好與壞是決定軍隊能夠打勝仗的首要備件。
  孫子曰:“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就是說,不去攔阻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不去攻擊陣容嚴整、實力雄厚的敵人。可見,軍紀嚴明連對手也不敢輕視。
  初六處師卦之始,正是兵眾初出之象。可它卻以陰柔居下,象征著弱才為將,很有可能做不到“師出以律”,所以在這里是用“否臧”必“兇”的嚴重后果來警戒它。“師出以律”不說“吉”,而反過來說軍紀不佳則“兇”,意思雖然一樣,就起了告誡的作用。《易經》在用辭上的細微差異,并非隨意著筆,無不有其深意。不說“吉”而說“否臧兇”,還有一層含意。因為“師出以律”只是取勝的一個前提,而不是唯一條件,不能僅僅根據這一點就預測勝負,所以還不能判斷為“吉”;可是如果軍紀不良,就必然打敗仗,所以“否臧”就可以斷定為“兇”。 

  九二 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九二是師卦的主爻,也就是統帥軍隊的將領,九二陽爻居下卦的中位,并且與上面的六五(君位)相正應,所以順應天子,得到天子的賞識和信任,所以沒有什么災難。同時,上面的君主還多次給予嘉獎、委以重任。 
  《象傳》在最后特別提到“懷萬邦也”,這又是為何呢?君王多次獎賞作戰有功的將帥,目的是要盡快結束這場戰爭,實現國泰民安,讓老百姓過上安寧的日子。可見,戰爭必須要打正義之戰,千萬不能被勝利沖昏了頭,把戰爭的正義之戰性質轉變了。

  六三:師或輿尸,兇。
  《象》曰: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兵眾時而用大軍載運尸體,有兇險。看樣子是軍隊打仗失敗了,為什么吃了如此大的敗仗呢?六三的位置位于下卦坎中的最上端,沖鋒在戰爭第一線上,其次,六三與上六互不相應,沒有相應的援軍過來支援。此時行軍打仗,一定要提高警惕,提前做好撤退的準備工作。

  六四;師左次,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六四要比六三高明多了,左次就是撤軍,既然雞蛋碰不過石頭,該撤退的就應該撤退,而不是繼續死纏爛打耗下去。只要撤退的迅速、有效,保住軍隊的有生力量,才能夠卷土重來,東山再起。
  六四為什么能知難而退呢?六四處在上下之交的“多懼之地”,下面又沒有相應的陽爻作為援軍,幸虧六四的個性與六三大不相同,它以柔爻居于陰位,陰柔而得正,性格細心慎重,在不利時不敢輕易冒險,自知一時無力前進取勝,于是暫時退后一步,按兵不動。六四暫時退守保全了軍隊。
  在解放戰爭初期,面對國民黨飛機坦克的精湛裝備,共產黨的小米加步槍很難于其正面交鋒,硬碰硬,所以共產黨打不贏國民黨部隊的時候,就暫時選擇撤退保存有生力量,打游擊戰一點一點消滅國民黨的有生力量。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也。
  田地里跑進了鳥獸怎么辦呢?當然是馬上委派士兵上去抓俘他們,就沒有什么過錯了。在這里出現“長子”與“弟子”兩者帶兵打仗截然不同的結果,作為君王必須要派“長子”有真才實學、忠貞不二的將領,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弟子”,那就會是滿車的尸體被帶回來。
  “長子”特九二,能剛健守正,順應天子的命令與指揮。天子任命它為統帥,無疑是正確的軍事選擇。“弟子”則是指六三,六三本性柔弱而居于陽位,凌駕在九二之上,只有干擾、破壞統帥的軍事布署,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最后必然弄得大敗而歸,載尸奔逃。
  這里要注意,六五任用九二時是何等明智,怎么又忽然糊涂起來,把六三派到指揮系統中去搗亂呢?六五體柔而居中,又與九二正應,這是它的優點,故能正確地任用九二。但它畢竟又是以陰爻居陽位而失正,所以不能保險它沒有糊涂的時候,它任用小人六三去牽制統帥九二,就是出于對九二的猜疑之心作怪,終于導致戰爭失敗。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上六為師卦最后一爻,說明打仗已經打完了,接下來就是論功行賞了。在論功行賞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區分對待大夫與小人,對于大人、諸侯可以提拔重用他,升起官職。對于小人,當然也要去獎勵,只要在物質上適當滿足他們就可以了,千萬不要過分的縱容他們,否則只會是后患無窮。小人是不穩定因素,如果他們擁有實權,就會伺機作亂,必然危害國家。只怕外患方平,內亂又起,所以說不得不防。


 第八卦 親近他人的比卦
  比卦告訴我們最大的智慧選擇親比的對象必須是有尊長之德并且可以長久堅守正道的人,并且還要把握好時機,才能吉祥。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原:考察,推究。筮:(占卜)決定可否。比卦象征吉祥。要經過考察研究再占卜做決定,(如果所親附者)有尊長之德并且可以長久堅守正道,就不會有災禍。不安順的邦國也來親附了,但是后來就要遭殃了,后面的來晚了沒有剩余的機會可以依靠了。

  比卦出現在師卦之后,與師卦互為綜卦。比卦主要談的是如何進行政治安撫來進行相互的團結合作之道。比,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比較、對比之意。進一步挖掘比的含義的話,“比”主要還是親比的之意,正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形容的那樣。
  親附他人,團結合作是吉祥,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如何去正確選擇親附的對象。在這里,卦辭中提出“元永貞。”的標準。與這樣的對象親附,才能“無咎”。由此可見,親附選擇對象的不同,其結局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確定親附對象后,一定要注意把握住時機,時機一旦錯失,將會后悔無窮已。卦辭中提到“不寧方來,后夫兇”。連那些不安順的諸侯邦國都來親附了,如果這時你還拿不定主意、姍姍來遲的話,只會是兇多吉少。為什么會落到這個下場呢?一是,沒有誠意來親附,二是,即便是帶著誠意而來,機會卻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給搶走了。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彖傳》說:親附,得到吉祥。“比”是親附輔助的意思,九五陽剛之君下面的那些陰爻都來順從。經過考察研究而作決定,所親附者有尊長之德并且可以長久堅守正道,不會有災禍,因為九五剛健而居中。不安順的邦國也來親附,說明上下相互應合。后來者有兇險,它已走入困境。

  既然是比卦,就必然有一個親附對象,根據《彖傳》“下順從也”,可得知九五就是親近的對象,九五是本卦中唯一的陽爻而且居中得正處于君位,所以是本卦當之無愧的主爻,符合“元、永、貞”的標準,是各陰爻所親附的對象。有一點,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彖傳》中只是提到了“下順從”,也就是九五以下的的陰爻都來順從,唯獨要把上六排除在外呢?這是因為,本卦一陽五陰,體現出人際關系中的主從關系,一陽(九五)為主導,五陰為從屬。九五以下的四個陰爻皆以九五為親附對象,上下應合;只有上六遲遲不來親附,正是卦辭中所說的“后夫”,即“后來者”。這個后來者直到陷入困境,才想到向九五親附,失去了時機,預后必“兇”。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象傳》說:地上有水,象征親附。先代的君王要封建萬國,親近諸侯。
  比卦上為坎、為水,下為坤、為地。地上有水,水性潤下,浸潤入地,這現象象征“親附”(“比”)。先王觀此親比之象,受到啟發,因此通過分封建國來親近天下諸侯。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孚就是誠信的意思,缶是瓦盆,古代常用的陶器。內心帶著誠信來親附,沒有過錯。在比卦中作為唯一的陽爻九五,就是其他五個陰爻希望共同跟隨的對象,呈孚信之象。初六處下坤之初,距九五之位最遠,又陰居中陽位,居位抶正,軟弱乏力,上應六四,二陰同性相斥。這這種各方面不利的條件下還能保持誠信親附他人,自然是沒有什么壞處。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六二的位置很好,首先是以陰爻居柔位在下體內卦之中,與上面親比的剛健尊位的九五兩者形成了正應關系。這樣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自然讓六二更容易與居外卦正中的九五親比,叫做“比之自內”。雖然條件優越,獲吉仍然是有條件的。“貞吉”,意味著貞則吉,不貞則不吉。吉與不吉,要看能不能堅持正道。堅持正道,才能“不自失”,不失去六二與九五之間自有的正應關系。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六三選擇親比的對象選錯了人,在《象傳》中說親附而不得其人,豈不是可悲的事?難道六三這時就真的無藥可救了嗎?當然不是,在《象傳》中并沒有直接就給六三的最后是兇還是吉下斷語,僅僅是用婉惜的語氣感嘆說到“不亦傷乎!”也就是說六三的處境雖然很可傷,其兇吉仍在未定。從六三的角度考慮,在條件不成熟時,只有守正以待時變。在這里“匪”不是指土匪之意,而是同“非”。這爻警示我們也慎選親比的對象,選不對人的話就會危險重重。

  六四,外比之,貞吉。
  《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在外部親附,堅持正道可獲吉祥。六四很顯然是親比于同樣屬于外卦的九五,當然是一切順利吉祥了。
  六四以陰爻居陰位,柔順得正,上承剛健中正的九五。凡是六四承九五者都是吉象,在象征親附關系的比卦中當然更是如此。不過,這里的“吉”也是有條件的“貞吉”。六四不和與它相對應的初六親比,而向上比附處于君位的九五,所以爻辭特別提醒它要堅守正道,否則恐怕有諂媚之嫌,盡管九五是剛明中正的大賢。這里就是說,親附于上,一定要堅持正道,以免被人誤解為奉迎討好。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以光明正大的親比。君王打獵采用三面包圍的方法狩獵,網開一面,有意放走那些朝缺圍方向奔跑的野獸。對屬下的邑人也不特別告誡。吉祥。
  九五作為比卦中的主爻,作為下面陰爻親比的對象,它自身必須要能保證剛正無私,光明正大的高尚品德,而不搞暗中交易,假公濟私小人那一套。很明顯九五是用光明正大的親比天下的行為,一切都是顯明于外的,所以稱為“顯比”。在這里用了一個打比方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它是如何做到“顯比”呢?君王去打獵,只是從三面設圍,驅趕獵物;在前面卻網開一面,任憑禽獸隨意逃跑。王者對于親附于己的民眾也應是這樣,來者不拒,去者不追,順從者就收容他,違逆者則放過他。如九五以下的四陰都愿意順從親附,則來者不拒,一概收容;只有上六違逆,以陰乘陽,不愿歸依,則去者不追,好像打獵時從前面跑掉的“前禽”,到最后肯定會是吉祥的象征。

  上六,比之無首,兇。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上六到最后找不到親比的對象,為什么呢?上六乘于九五之上,自恃其高,在開始的時期它不愿與九五親比,到最后回心轉意想再去親比九五之時,卻為時已晚,錯過了時機。這就是卦辭中所說的“后夫兇”。九五以下的四個陰爻都會想法設法的去求附于九五。比如初六地位最卑,與九五距離最遠,但是能夠以誠親附,比之于初,所以不僅“無咎”,反而有“它吉”。上六雖然與九五距離有這么好的優勢條件,卻不能好好把握反而以陰乘剛,當然則是必敗無疑。


 第九卦 厚積薄發小畜卦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小畜,亨通,天上陰云密布卻始終不下雨,風從西郊刮來。
  小畜,象征小的積蓄,闡述一個人力量不足或者遇到艱難險阻時,如何停下來去積蓄力量、厚積薄發的過程。小畜卦由一陰五陽組成,顯然陽過盛而陰不足,亦即企圖旺盛,但力量不足。以一陰蓄養五陽,力量有限,有不得不稍為停頓的現象,所以稱作“小畜”。在《序卦傳》說:“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意思是說大家互相親比聚集在一起,必然會形成一種畜聚的狀態,故在比卦之后接著是小畜卦。
  “小畜,亨”,小的蓄養為什么能夠亨通呢?小畜卦中唯一的陰爻六四以陰居陰位得正,上下五陽都與它相應,這就是一陰蓄五陽之象。在這種情況下,本來處于從屬地位的六四,只能采取“小”的方式,即“陰”的方式、柔順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團結、吸引、聚合、容蓄處于主導地位而又性格剛健的五個陽爻。這就是行“小畜”之道。六四能如此行事,以恰當方式把陰陽關系協調到最佳狀態,實現了陰陽的和諧統一,當然會是亨通順利的。也就是說,“小畜”則“亨”,強調采取“小”的方式去“畜”則“亨”。這就是“小”的另一含義。這就意味著不能采取“大”的方式、強力的方式,那樣就違反了陰陽主從關系的基本原則了。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兩句,表明西來的烏云密布,但聚積尚未達到飽和狀態,還沒有降雨,這體現了小畜此時的應保持的姿態。這正像小畜卦中以陰蓄陽的情況。由于六四這一陰爻力量小,聚陽甚微,還不足以和陽成雨,所以只能采取“小”的方式、柔順的方式蓄聚五個陽爻。
  《彖》曰:小蓄,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小畜,陰柔得位而上下陽剛都來相應它,所以稱“小畜”。強健而又順遜,陽剛居中而志向可以實行,因此為亨通的。
  柔得位指的是六四,陰爻居柔位,并且有上下的陽爻與之相應,所以稱其為小畜卦。
  在“小畜”的階段,陽爻雖具有剛健特性,但仍能順應時事,接受陰爻的蓄聚,這就叫“健而巽”。“剛中而志行”顯然是對至尊之位而言,它剛健而居中,對其余四個陽爻起著統轄作用。而唯一的陰爻六四即在九五之下,以柔承剛,形成親比關系,使得九五欣然接受六四的蓄聚,從而帶動其余四個陽爻也接受六四的蓄聚。這樣,九五之志得以實行,一柔蓄五剛的良好局面得以實現,這當然是亨通的。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是說目前陰氣蓄陽仍然是不足,陰氣也還不足以和陽化雨,陽氣還在上升之中。雖然說陰陽交合之事已經開始,還沒有十分暢行,還沒有達到化為一場甘霖的程度;正像風從西方吹來,下不了雨。這就是卦辭“自我西郊”的含義。但是呢,在《彖傳》始終沒有點明的是,“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只是一種狀況的象征。它借用陰氣的力量弱小,聚陽甚微,不足以和陽成雨這一自然現象,暗示處于從屬地位的“陰”對于處于主導地位的“陽”所發揮的反作用,只能采取恰當的特殊方式。這就是小蓄卦中所提示的,只能用“小”的方式、柔順的方式,行“小畜”之道。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風在天上,小畜的之態。君子要學會美化自己的文采和道德。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復”指返回。“自道”指自己原來走的道路。“何其咎”是疑問句,“其”在這里代指為“復自道”。順著原來的道路回歸到本位,怎么會有什么災禍?吉祥。
  初九為什么要順著原路的路回歸到本位才無咎呢?初九與上面的六四相應,形成“正應”關系。它應該主動接受六四的蓄聚才是,為什么又返回于本位呢?因為,初九上應六四,陽剛好動,動則上行,必被六四蓄聚。但是初九位居最下,陽質尚弱,此時被六四蓄積,必然失去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初九不宜急躁冒進,明智的做法是返身回歸于本位,潛伏于下,等待時機。初九能這樣慎重行事,就不會有危害。從事理上推斷,這樣做是吉祥的。

  九二,牽復,吉。 
  有牽連而回來,也是吉祥的。九二的情況與初九相似,它在上行之時受到初九的牽連影響,也退守于下卦中間的本位,同樣避免了被六四蓄聚而失去自己的主導性。這樣,由于初九和九二地位較低,剛質未盛,被蓄必危,它們就相互牽連地退守本位,聯合抵制六四的蓄聚,以求保持自己的陽剛本質。這就是初九、九二兩爻皆吉的原因。唯獨九三爻貿然上行,被六四蓄聚,陷入被控制的困境。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輿:車輛。說:同“脫”。輻:車輪上連接車轂和輪圈的一條條直輥兒或鋼條。夫妻反目:夫妻口角。
  九三與六四陰陽親比,形成“輿”與“輻”、“夫”與“妻”的親密關系,九三終于接受六四的蓄聚。這怎么會又造威“輿脫輻,夫妻反目”的相互離異的結局呢?因為,九三處于下卦的上位,剛亢而躁動,又與六四比近,陰陽相悅,終于被六四蓄聚。但是形勢對九三是不利的,六四以陰質居上,乘凌九三,陰盛陽衰,致使九三非但不能以陽制陰。反而被陰所制,失去了主導地位,破壞了陰陽平衡。這樣,陰陽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必將造成“輿脫輻,夫妻反目”的離異結局。因為九三居下,根本就無力“規正妻室”。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內心有誠信,就能免去各種憂患,不會有什么災難。
  六四是小畜卦中唯一的陰爻,物以稀為貴,所以其為主爻,上下五陽都要受其蓄聚。小畜卦以陰蓄陽的主旨,正是通過六四表現出來。那處于柔位的六四,又是如何發揮主導作用的呢?首先六四的位置正好處近君危懼之地,實行以陰蓄陽之事,弄得不好,不僅會遭到猜忌,甚至還會有蒙受傷害的危險。六四要想發揮以陰蓄陽的主觀能動作用,促進陰陽和諧協調,而不危及陰陽平衡,不破壞主從關系,最要緊的是心懷誠信,以誠感之,取得九五的信任、理解與支持,這正是以陰蓄陽、以小蓄大、以下蓄上、以從蓄主的首要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上下“合志”,從屬者與主導者精誠合作,“小畜”之道才有可能順利實行。
  這樣的事例真的不勝枚舉。蜀漢時諸葛亮如果得不到后主劉禪的完全信任,他就無法發揮才干,完成輔佐的事業,北伐中原的戰爭更無法進行。我們讀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深切地體會到他是如何以誠信去感動劉禪的。從六四和九五這一臣一君看,六四以陰爻居陰位,柔順而得正,上承九五,無疑是個善于以陰蓄陽的能臣;而九五也是個剛健中正的明君,比阿斗(劉禪)強多了,這是劉禪之父劉備那樣的人物。所以諸葛亮能夠取得九五的完全信賴,君臣相得,上下合志,正是“小畜”之道的理想象征。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攣luán:拘系,捆綁。攣如:拘系相連的樣子。 
  用誠信建立與他人相互的信任感,富足的同時也要與鄰居分享。六四能夠心懷誠信地以陰蓄陽,九五也能心懷誠信地接受蓄聚,積極地予以配合,以消除六四的疑慮,使它充分地發揮能動作用。兩者都以誠心交相感應,所以六四和九五的爻辭都突出地強調了“孚”字。這一點很重要,作為主導者的九五的態度對于能否完美地實現“小畜”之道至關重要。
  清代易學家李光地的《周易折中》說:“富者,積誠之滿也。積誠之滿,至于能用其鄰,則其鄰亦以誠應之矣。”十分有見地。九五不僅自己“富”,不僅自己充滿至誠之心,而且“富以其鄰”,把這種至誠推廣到它的比鄰六四,以至誠影響六四,使六四同樣以至誠報之,同心同德地實行“小畜”之道。由此看來,九五確實是剛健中正之明君,這是很值得我們作領導工作的同志思考的。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 
  上九已經到了小畜的盡頭了,密云終究降雨了,重視這份圓滿的功德。此時婦人堅守正道就會遇到兇險,就像月亮一樣即將到達充盈之態,君子前往就會遭遇兇險。 
  上九,密云已經降雨,陽氣已被畜止,高尚的功德已經圓滿。婦人應該堅守正道以防危險,要像月亮將圓而不過盈。此時君子如果繼續前進,將有災禍。(處:被畜止。載:積滿。幾望:將圓。征:前進。)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兇,有所疑也。《象傳》說:密云已經降雨,陽氣已被畜止,說明功德的積累已經圓滿,此時君子如果繼續前進將有災禍,因為形勢的發展變化令人疑慮。以陰蓄陽過于盛滿,會有禍殃。  

  在卦辭中說:“密云不雨”,在上九爻辭中變成了“既雨既處”。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卦辭中的“密云不雨”,是說小畜剛開始時。陰氣的積累不足,還不能充分地蓄聚陽氣,難以完成和陽化雨之功。到了上九這一爻,已是一卦之終,小畜之道已經發展到了極盛階段,“既雨既處”是說陰氣已經充分積累,陽氣也被充分蓄聚,陰陽和合而降雨,這正是以陰蓄陽功德圓滿的象征。當此之時,陰蓄陽已經達到最大限度,陰陽對比已經達到中和平衡的最佳狀態,唯有保持這種平衡才能穩定。作為從屬者的“陰”的一方要及時地停止以陰蓄陽,要像婦人堅守正道以防危險,要像月亮將圓而不過盈,以避免盛極必危、物極必反的結局。

 第十卦 富而好禮的履卦
  履,小篆字,從尸,即人;從彳( chì),表示與行走有關。履在戰國以前一般只作動詞用。一般用“屨”稱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在前面的坤卦初爻中提到了“履霜堅冰至”,在漢語中履的主要詞義為行走,引申為現代社會的實踐一詞。《序卦傳》提到“物畜然后有禮”,即人們從物質文明滿足中解脫出來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修養品德,做到富而好禮的過程。

  履虎尾。不咥人,亨。
  跟在老虎的后面一不小心踩著它的尾巴,但它卻不咬你,亨通。都說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如今踩到了老虎的尾巴,那處境不是更加危險嘛。為什么這次即便是踩了老虎的尾巴,它也不去咬你呢?因為你奉行的處世謹慎與依禮而行的“禮道”,所以有危卻無害,是亨通的。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彖傳》說:行走,陰柔者行走在陽剛者之后。和悅地與剛健者相應,這樣就能夠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卻不咬人,是亨通的。陽剛居中而守正,能夠踐履帝位而避免弊病,這才稱得上正大光明。
  在履卦卦象中,上乾下兌意為乾在前行,兌跟其后。兌為柔、乾為剛,形成柔履剛之象,象征陰柔者躡行于陽剛者之后,這就好似人跟隨在老虎的尾巴后面,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但最后卻是亨通的。這又是為什么呢?亨通的緣故就是源自“說而應乎乾”,雖然個體很柔弱,但卻能以和悅的態度對待剛強者,只要不惹剛強者發脾氣,它是不會隨便傷人的,而所謂“柔弱勝剛強”。
  接著又說到“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剛中正”是指上乾的九五而言的,九五不僅具有剛健的特質,而又居中得正(居上體之中位為“居中”,以陽爻處陽位為“得正”),所以它剛柔相濟,把握好分寸,這才算得上是正大光明的“明君”。在這里表明了兩點,九五雖有老虎之威嚴,但也是以“中正”、“不疚”、“光明”的品格“履帝位”。第二,柔弱者能以“說(悅)而應乎乾”的方式“履虎尾”,這兩者的相互配合,才是“履”之道的完美體現。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象辭》說:上為蒼天,下為沼澤,所以要沿著“禮”的道路行走。君子要深明大義,分清上下尊卑名分,堅定百姓的意志,這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哲學思想。

 初九,素履往,無咎。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愿也。
  以質樸的方式小心翼翼前往,自然不會有什么災禍。
  初九剛踏入社會行事,還是必須以樸素坦白的態度行事,雖然不能得到吉的結果,但也可以最后無咎,這自然也是好事一樁。初九屬剛健之質,又是陽爻居剛位得正,所以初九能夠一如繼往地堅持質樸無華、清白自守的處世之道,不受外界社會風氣的任何影響,可謂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當年屈原被放逐以后,來往江潭之間,在水邊且走且嘆息。漁夫看到了就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流落到這個地方來呢?”屈原回答說:“全天下的人都污濁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漁夫說:“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是不會執著拘泥于外物的,而且能夠配合時局轉變作為。全天下都污濁了,為什么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為什么不跟著飲酒享樂呢?為什么要思慮得那麼深遠,表現得那么清高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干凈才戴上;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干凈才穿上。怎么可以用潔凈的身體去承受污穢的東西呢?寧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魚肚里;怎么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間的塵土呢?”
  漁夫微微一笑,敲擊著船板要離開了,一面唱著歌說:“滄浪的水清澈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污濁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腳!”然后就離去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九二 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心懷坦蕩地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隱士堅守正道可獲吉祥。
  九二的位置不錯,它是以陽爻居柔位,說明它剛而能柔;其次,它處于下卦之中,得中而不偏。對于九二來說,它能夠“中不自亂”,內心保持一份安恬清靜,前途是平易坦蕩的。在這一爻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只要達到一定的修養功底,就不會因人間的紛爭而擾亂自己的精神境界。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兇,位不當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眼睛失明而強行去看,足跛不便而勉強行走,踩到虎尾后而被它咬,征兆兇險。這就像剛愎自用的人稱帝治國一樣。
  六三所處的境地很糟糕,處在乾之下、兌之上,上下二體之間,是屬于多懼之地。乾之下為虎尾,六三夾在這里,當然是“位不當也”。位不正,才會自不量力,非要魯莽地亂闖,就像一個瞎子兼跛子,還自以為視力和腳力和正常人一樣,非要和自己較真,結果不被老虎吃掉還奇怪了呢。
  在《論語》中子路曾與孔子有這么一段對話,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子路說:“老師率領軍隊的話,要找誰同去?”孔子說:“空手打虎,徒步過河,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與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對情勢戒慎恐懼,仔細籌劃以求成功的人。”子路就屬于這類魯莽行事、一味逞強的一介武夫,但這種人卻可以以匹夫之勇報效君主并且是死而無怨。


  六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象》曰:嗍嗍終吉,志行也。
  踩到了老虎的尾巴,十分驚悚害怕,終將獲得吉祥。踩到了老虎的尾巴,為什么最后反而是吉祥呢?《象傳》說:恐懼謹慎,終于吉祥,說明九四的進取之志得到實現。
  九四已經進入了上卦的乾,九五為老虎,則六四有“履虎尾”之象。因為六四內懷剛志,外示柔行,履危知懼,小心仔細,以恐懼謹慎之行,實現其銳意進取之志,所以《象傳》稱為“嗍嗍終吉,志行也”。可見六四實非等閑之輩,是有勇有謀之人。他與有勇無謀的六三也恰好形成對比。

  九五 夬履,貞厲。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武斷果決地小心行走,堅守正道以防危險。
  九五以剛健中正而踐履帝位,所以下面的眾人都要以“說(悅)而應乎乾”,不該有絲毫怠慢。正因為如此,九五覺得自己位高權重,不受任何人的監督制約,做起事來就會很果斷,不需要和別人商量,聽取別人的意見。久而久之,這種行事方式必定會有危厲。在這里,《易經》提醒九五要守正防危,否則是困難重重的。

  上九 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上九,回過頭來重新看所經歷的,考察禍福,其過程是圓滿而大吉的。
  上九是履卦的最后一爻,處于履之終,象征走完了所有的人生歷程。這時候需要回頭看看所經過的歷程,認真反思成敗得失,這是很難能可貴之處。

  “行百里者半九十”,善始者必須善終。只有在踐履至終極時,仍能作總結回顧,不怨天不尤人,反身求諸己,才算是最后完成了履之道,這就叫“元吉在上”。



天涯論壇/txbecjtu2011 2015-09-05 22:42:55

[新一篇] 和你一起學《易經》(二)

[舊一篇] 清王朝剃發易服的“十從十不從”政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