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葛亮看士人北伐情結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諸葛亮《出師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

簡要點評

其實諸葛亮的北伐本身,是有爭議的,你不能有內憂就用外患來嚇唬人。這便是所謂的歷史局限性了,悲劇一開始就注定了。水鏡先生不說了嘛,臥龍雖得其人,不逢其時,惜乎!這點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其他好友崔州平等看得更為精辟。

然則,悲劇自有悲劇的意義。三國時代有諸葛孔明的一次又一次北伐計劃及行動,南宋有岳飛抗金的民族義舉(不知道金大師筆下的襄陽郭靖算不算),令人興奮的,則有大明王朝的北伐最終成功。當年鄭成功駐守於臺灣,未必沒有恢復南明政權,進取中原之意,奈勢不能至耳。

近一點說,乃是蔣中正的北伐國民革命,算是成功了吧,當時還是未來?

嚴肅點說,這是個民族氣節問題,以及夷夏之辨。不要為華夏能同化異族而感到自豪,你要知道,在異族統治之下,傳統精神面臨的至少是被閹割的命運。那最就像隨風漂蕩的雲彩,多被黑霧遮掩,難得一見。

下面這段文字,乃是晚明士人的一次艱難努力歸於失敗,(不知道孫中山的反滿算不算了卻了他們的心願)。此文中清晰可見士人對於華夏道統傳承的珍視。

晚明士人民族情節

自天啟始,中原大地烽火延綿,水旱蝗疫經年不絕,秦晉燕豫易子而食,士紳百姓十不存一。此皇明二百年未有之慘象,恍若五胡亂華之夢魘。悲呼?痛哉!

將軍年少,起于秦川,克張令,執襄王,名動中原。汝為賊子,余為宗室,自不可同道。然吾輩皆炎黃之苗裔,實一家之爭斗。孰勝孰負,止一姓之榮辱耳。百年之后,史書一筆,不足道哉。

觀今天下大勢,皇朝勢威,陛下蒙難,李闖占據要津,已然新朝氣象。然關外建虜亦有問鼎之志,其弓馬嫻熟,士卒銳而將領勇,憑中國之兵,實難勝之。吾華夏之江山名器豈可托狄胡之君?

華夏之江山社稷乃華夏人共有,非我朱明一家一姓之私產。帝王不仁,天下人人可誅之,但衣冠不變,文明不絕,則吾華夏社稷永存。切盼將軍以華夏蒼生為念,勿以一姓之榮辱為意,使崖山不再,炎黃永存。如此,則孤掃榻以待。”

殿下,看到你那封信后,我就已經決定了。“華夏之江山社稷乃華夏人共有,非我朱明一家一姓之私產。帝王不仁,天下人人可誅之,但衣冠不變,則社稷永存。”能說出這樣話的人心胸又怎會容納不下自己?

評:晚明士人之氣節,不是今人可以想象的,大概也只有宋末抗元人士可相較了。或許,二戰日本侵略中華時候,國民革命軍慷慨赴死之精神也可比之。

後出師表原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愿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絶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與住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簡要評論

此篇有相當多觀點認為是他人附會,我覺得倒不必太計較。因為,縱使不是諸葛亮所寫,我看也挺真實,從中讀出了孔明晚年的勞累與痛苦,甚至迷茫與偏執。若順勢而為,他大可放棄理想,歲月亦可優容度過。但那樣,他就不是諸葛孔明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看來這個的價值未體現在當時,而體現在了後世。

仰觀俯察,歷史如影穿梭,古今對照,何嘗不在循環往復……先賢曾言:漢家煙塵在東北,為百年來所證實。今人之所不堪,多在認賊作父。

崖山一役,南宋整體性亡國,然大明之衣冠文物,亦有其精妙絕倫。隔代可傳承,亦非虛言。

歷盡艱辛與苦難,然憑華夏精神之不朽,相信盛境來臨終有時!

附諸葛亮《戒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評:從這一篇中,可以看出後世多少讀書人奮鬥的影子:)

曉樂


2022-12-10 19:44:19

[新一篇] 從蘇軾詞章中看歷史情懷

[舊一篇] 三曹詩詞中的神采氣勢與歷史人生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