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2500年來,很多優秀的人都在讀《道德經》。順應自然,寵辱不驚,是做人的道理。
道教認為“一切唯心造,心生則欲生,心靜則欲滅”。“人心多渙散,一念皆純真”。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過的制造者。道教《陰符經》認為“天道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為人也”。
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無的思想,人道的核心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順從事物的本性與規律,不可虛動和妄為。
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要求人應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內在法則,摒棄妄念,清心寡欲,順應自然,寵辱不驚,無不詮釋了做人的道理。
余秋雨《老子通釋》:當代人的《道德經》入門讀本,陪你走出困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散文大家余秋雨在《老子通釋》里是是這樣翻譯《道德經》第九章的:
把持太多,不如終了。
鋒芒太銳,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也不可靠。
富貴而驕,自尋煩惱。
功成身退,才合天道。
簡而言之,做人要懂得收斂,不可鋒芒畢露,自恃而驕,要與天地之道保持著自然平衡。
余秋雨認為,“盈”字在世間并不是一個負面的字,而是充滿圓滿旺盛無缺,這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標。
根據老子的哲學,“盈”為四周不“不盈者”提供了搶奪的理由。
余秋雨《老子通釋》:當代人的《道德經》入門讀本,陪你走出困局
而余秋雨是這樣理解老子的“功成身退”的,他認為:功成身退并不是說有了功績就徹底消失,天地之道并不贊成這樣極端的行為。而是要像水一樣,以“不爭”的姿態,找一個別人不想去的地方安頓下來就行了。
在這一點上,張良是功成身退的楷模。
作為“漢初三杰”,張良、韓信、蕭何為了劉邦打下江山,同樣立下不朽的功績。但是韓信功高震主,不懂得收斂和功成身退,年紀輕輕就被處以極刑。蕭何雖然保護了自己,晚年也令劉邦猜忌。
余秋雨《老子通釋》:當代人的《道德經》入門讀本,陪你走出困局
封地不要封侯不要,劉邦怎么留張良都不呆了,就要掛冠而去。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功成!張良領悟到了這一點,于是就歸隱修道去了。
張良是深諳《道德經》里的道理,并擁有大智慧的人。他身上最大的閃光點就是安全退出。
功績卓著之人,切忌盈滿。
余秋雨說,“盈滿”在老子哲學里有了負面的意義,于是,“銳”“富貴滿堂”“驕”都走向了負面。
余秋雨《老子通釋》:當代人的《道德經》入門讀本,陪你走出困局
《道德經》中一句眾人皆知的名言:“上善若水”,是很多人的座右銘,也是千古格言。
余秋雨在《老子通釋》中認為,“上善若水”一個重要方面是“居善地”,完成于山水之間,不以 人類為目的,但卻默默施惠人類,啟發人類。
經典國學《老子通釋》是年逾古稀之年的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后,傾注全部心血,準備了30年,筆耕不輟,全力攻堅,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艱深的古代文本。
從古至今,優秀的人都在讀。 曾國藩絕境中讀《道德經》悟出人生處事之道,從而走出人 感生困境,建立三不朽偉業。
政治家、軍事家、名君名臣讀《道德經》領悟天地萬物,矛盾轉換中的永恒,借鑒和汲取建功立業、安邦定國的智慧與經驗。
企業家讀了它,走出逆境和低谷,迎來柳暗花明的好風景。
結語:
《老子通釋》是余秋雨為當代人寫的《道德經》入本讀本,融講解、翻譯、注釋于一體。老子今譯,整體上以平易通達的散文寫成,并兼具詩意與嚴謹。
《老子通釋》是經典國學讀本,給當代人的《道德經》全解,被稱“人生寶典。”助你走出風雨迷茫的人生低谷,陪你走出困局,帶來新的閱讀感受,滋潤生命的根須。
2023-07-09 19:04:2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