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老子通釋》:這十個指導人生的淺明道理,你應該深刻領悟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煌煌五千言,紫氣東來,揚沙而去,不帶走一片云彩,孔子譽其為龍,真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五千言原文不分章節,后世學者為了方便,分了八十一章。道家崇尚“九”字,九九便是極數,“就像一座大山劃分了攀援段落”,取名《道德經》。

《道德經》自成書以來,便被無數學者專研注釋,著作汗牛充棟。文化大師余秋雨先生于古稀之年,不畏艱辛,勇攀高峰,通考諸版闕誤,通析諸章邏輯,通觀諸本異同,通感諸節韻味,通論諸家分歧,寫出這本《老子通釋》。他用優美生動的“哲學散文詩”,將五千言渾樸靈性的詩意完美詮釋,保存了初元的酒韻和醉意。

我通讀此書后,悟出十個指導人生的道理,與大家共勉。

一、無,是天地的起點;有,是萬物的依憑。

老子開篇就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成語:無中生有。世間萬物,都是從“無”中而來。我們每個人初來世間,都是“一無所有”的。隨著年齡逐漸長大,時代逐漸變化,我們才慢慢從無中生出了有,有了知識,有了財產,有了愛情,也有了煩惱,有了憂愁,有了悲喜。到了最后,這些“有”終歸于“無”,塵歸塵,土歸土。我們只是天地間的匆匆過客,和花草樹木并無區別。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都是靠“有”體現價值,每個人一生奮斗,都是向世人展示我“有”。

二、不推崇賢能之人,免得人們競爭;不珍惜稀有物品,免得人們偷盜。圣人治世,就是要讓人民少想多吃,強身健體。

世間一切紛爭,皆因欲望而起,很多時候,這種欲望都是人為灌輸的。學生在學校就是為了學知識,可是一旦搞排名,第一名便會被人羨慕嫉妒,末一名便會被人奚落疏離,因此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如果不搞排名,競爭也就沒那么激烈了。鉆石埋在山里,本來與其他石頭毫無區別,可是一旦被挖掘出來,打磨雕琢,貫以“愛情至上”的附加值擺在商店,便會價值連城,引來不法分子覬覦。所以老子認為,最好的人生,便是不要追求這些身外之物,每天吃飽睡好,鼓腹而歌,身體健康,心情愉悅,也就不枉此生。

三、天地麻木不仁,把萬物當做祭品;圣人麻木不仁,把百姓當作祭品。

這里解釋一個詞:芻狗。芻狗是人們向上天求雨時用草扎就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牲畜)。隨著社會風氣演變,人們漸漸不用真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代替。芻狗在祭祀的時候,被穿上好衣服,奉在供桌上,倍兒爽;祭祀完畢,人們便一窩蜂散了,把芻狗踩在腳下,拿回家一把火燒了。芻狗是百姓用來“祭祀的犧牲”,天地把萬物當作芻狗,意即萬物都可作祭祀的犧牲。換言之,百姓把芻狗祭給上天,而在上天看來,百姓跟芻狗一樣,也只是祭品而已。

其實我們每個人生于世間,也只是天地間的祭品而已。當你有用的時候,春風十里,意氣風發,人人敬仰,個個膜拜;當你沒用的時候,落魄了,倒霉了,便被踩在腳下,任意踐踏,甚至粉身碎骨。余秋雨先生將這種現象解釋為“自生自滅”。天地看著萬物自生自滅,圣人看著百姓自生自滅。當然了,這是道家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要救世的,拯救世人于水火之中,不會看著世人自生自滅。

《三國演義》里面徐庶要去曹營,臨行之前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諸葛亮聞知大怒,“你是要把我當成祭祀的犧牲獻給劉備嗎?”意即徐庶這人做事太不地道,自己跳槽跑了,為了交代劉備,便讓諸葛亮給自己頂崗。

這里的“不仁”是麻木不仁的意思。我們一般人受了挫折,遇了磨劫,就會下意識的呼天搶地,怨天尤人,恨老天不公,恨世道險惡。其實天地并沒有感覺,也沒有意識,聽不到你的呼喊,聽不到你的抱怨,所以凡事還得自己想辦法。

四、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長久,皆因無欲無情。如果天地有了欲望,有了感情,也不會長久,“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個人想要活得長久,便要無欲無情。道家和佛家都講究“出家”,出家之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便能活得時間長一些。好多得道高僧和道士都長壽,足可見證。

五、上善若水。

水能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雄,所以無憂無患。余秋雨一生潛心著述,靠“蹈大方,出新裁”(賈平凹語)的文化散文向全國人民普及中華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滋養了無數文學愛好者,上至學者名流,下至煙花柳巷,無人不承其澤,可謂功莫大焉。可是盛名之下,謗亦隨身,無數流言蜚語潑天而至。他謹遵“馬行千里,不洗泥沙”的信條,深居簡出,與世無爭,一本本著作相繼問世,而那些曾經詆毀他的人,早就淹沒于人海之中,無人聞其名矣。

所以我們也要學習水的這種“不爭”精神。不爭,就會專心做好自己的事,不去招惹是非,不會招來禍患。

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傷。

人生一世,會面臨很多欲望,最基本的欲望便是感官欲望,生理欲望。美食,美音,美色。但是凡事物極必反,美色看得多了,就會眼花繚亂;美音聽得多了,就會震耳欲聾;美味吃得多了,就會傷口傷胃。所以無論多美的事兒,都要悠著點做,不能過火,不能過分,不能過頭。但是現實中很多人根本禁不住誘惑。我一個朋友,明明患有三高,偏偏喜歡吃肉喝酒,誰勸都不聽,結果得了腦梗,差點臥床不起,現在拄著拐學說話學走路。大概率病好之后,照吃照喝不誤,令人徒嘆奈何。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學著簡單點,自律點,好看的不要多看,好吃的不要多吃,好玩的不要多玩,適可而止。

七、寵辱若驚。

我們經常說,受寵若驚,因為“寵”都來自比你高,比你大,比你上的人,你處于卑下低劣的位置,需要貴人扶持,所以戰戰兢兢。還有一個詞,受辱若驚。敢于辱你的人,一般都比你混得好。韓信被屠狗少年侮辱,一怕打不過人家,二怕殺人償命,跟一個殺狗的同歸于盡不值,只好受了胯下之辱。

所以一個人遇到寵和辱,就得驚,驚了之后,才能人間清醒,認清自己的處境和位置,為下一步作打算,做規劃。所謂“寵辱不驚”,要么就是吹牛逼,要么就是不思進取。

八、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暴風刮不了一早晨,驟雨下不了一整天。暴風驟雨是天地施為,尚且不能長久,何況人世間其他的事情呢。蘇東坡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兇禍福。我們每個人生于世間,都可能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遇到磨難,遇到坎坷,但是,這些困難挫折都是暫時的,不是永恒的,挺過去,就能迎來光明的前途。因此我們要學習青松,“千錘百煉還堅挺,任爾東南西北風。”現實中有很多人,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放棄了,就絕望了,就躺平了,甚至一時想不開,走上了窄路。其實再大的風雨,再大的磨難,都是暫時的,不會是永遠的。

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的本意是傳授經驗。能給別人傳授經驗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能給自己傳授經驗的人,就是一個賢明的人。智的反義詞是愚,明的反義詞是暗。這句話關鍵是“自知”二字。古人云,人貴有自知之明。但是,做一個自知者何其難也。人之患在于好為人師,許多人給別人講起大道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但是這些大道理卻不能指導自己的言行處事。所以我們必須先把自己搞明白了,弄清自己幾斤幾兩,再給別人當老師。

十、上士聞道,謹而行之;中士聞道,將信將疑;下士聞道,哈哈大笑。

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人認知高低的問題。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也”,可作此句補充。我小的時候,村里人對讀書是不認可的,認為讀書無用。因為村里教育不發達,能考上大學的非常少,基本上沒有。考不上大學的中學生于是成了“廢人”,手藝沒學會,農活不想干,“彎不下腰”,而且自恃身份,看不起“沒文化”的鄉親們,結果窮困潦倒,連個媳婦都娶不上。所以除了極少數家庭條件好一點的人,即使考不上大學也有辦法,不至于打光棍,好多人初中沒讀完就輟學了,學一門手藝,早早存錢娶媳婦,成家過日子。

但在大城市,尤其知識分子家庭,這種“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認識完全不存在。他們即使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因為明白“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他們之所以認為讀書有用,是因為身邊全是讀書人,而且好多人讀書以后考上大學,過上了體面富足的生活,這種成功案例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好多縣城里的人,身邊有考上大學的,也有沒考上的,所以很糾結,有的認為讀書有用,有的認為讀書無用。

因此,對于“讀書改變命運”這個道理,城里人深信不疑,縣里人將信將疑,村里人哈哈大笑。

余秋雨說,老子是全世界最老的,有名有姓有著作的圖書館館長。他為了寫這本《老子通釋》,足足準備了三十年,讀遍古往今來諸多注解,本來還不敢動筆,但是終于發生了一件事,躲不過去了。

他給全國聽眾講《中國文化必修課》時,老子的詞句離開文字呈現就很難講明白。為了數千萬聽眾,他鼓起勇氣,寫了這本書。余秋雨說,跟別人相比,我唯一引以自豪的,是我的文字感應。我能讓當代讀者更有質感,更為簡捷地傾聽老子,感悟老子。

《老子通釋》是一部學術著作,其中包括大量艱深的論述,但整體上余秋雨都用散文寫成。他希望能在枯燥的學理和考訂之間保持暢達的靈性。他相信,只有促成當代生命的趨近,才能滋潤千年文本。

《老子通釋》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盡力逼近原文旨意,保持學術上高度嚴謹。二,呼應老子的文學魅力,發揮現代散文在語言節奏上的美學功能。三,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

這本《老子通釋》是余秋雨晚年集大成之作,譬若生姜,老而彌辣,書中還有余秋雨親筆行書手跡,行云流水,暢酣淋漓,想要領略中國傳統文化和余秋雨博深學問的朋友趕緊入手一套吧,點擊下方鏈接即可直接購買。


2023-07-09 19:08:00

[新一篇] 余秋雨《老子通釋》:當代人的《道德經》

[舊一篇] 余秋雨:《周易》起自占卜,陰陽變通隨處可見,教你如何做人做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