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Ⅺ 革命編年史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Ⅺ 革命編年史

中華民國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北京臨時執政府下令取消曹錕憲法,宣布民元臨時約法失效,消滅國會機構。

迄今日,北京歷屆政府(含清室洪憲)至多改選國會成員,擴大或削減選舉權范圍,增減行政分支權限。敢于廢除國會機構本身(南北歷屆政府公認法源),府院合署,自居革命政權,行使全部權力,始于執政府。約法憲法皆廢,中華民國法統亡于今日,立憲政體至此全覆,后來者皆師其例。無國會統治僅可選擇以梁山集團或革命集團自為,段執政府雖反復以革命政權自稱,無論其出身或行為模式皆不能適應革命邏輯,縱虎出籠者首膏虎吻,亦情理之常。

十二月十五日,國民黨中執委汪兆銘等否認孫文主張共產主義。

十二月二十四日,段祺瑞頒布善后會議條例。

十二月二十五日,段祺瑞命許世英籌辦善后會議。

十二月三十一日,孫文入京赴善后會議。

段(盧)、張、孫海上結盟、三路興師、謀會武漢,詳于《虞淵篇》。曹大總統、顏總理以張盧為頑敵,通令討伐,于廣州視若疥蘚,雖偏師不用,孫軍作戰效能亦如宋金燕云會盟之宋師,未有寸進,于分贓會議處于不利地位。

中華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一月四日,北京國會非常會議宣言擁護團結。

非常會議由反曹派議員組成,以民初游戲規則,議員可廢國會不可廢,非召集舊國會非常會議即重新大選,始能維持立憲基本框架,議院自行召集合于法統。不幸非但段執政受舊國會困辱甚,其初即不擬共事;民黨聯俄容共,以革命替代護憲;民間亦以舊國會重光以來柔媚無風骨,自壞物望,殊少同情,聽其自敗。時人乏歷史經驗,不解國會議員與國會機構憲政作用判然兩事,樂于以己身為實驗鼠,領略革命速成術,非待刀鋸臨身回車無路,終不能悟。

一月五日,執政府遣達壽迎班禪于太原。

一月十日,盧永祥、張宗昌以奉軍渡江,入據南京。

一月十五日,段祺瑞命裁撤淞滬護軍使,滬上永不駐兵。

孫、齊(孫傳芳、齊燮元)合兵拒奉,各國領事護商,執政府以此息兵,滬上商民自治運動緣此而興。

二月三日,孫文致加拉罕,望蘇俄與廣州建交。

不遂。

二月七日,段祺瑞命西康成立特區。

關東、內蒙、康邊、寧青漸次改土歸流,始于光宣新政,至國府還都進于極峰,實有小自耕農社會人口膨脹甚于邊區混合經濟之長時段壓力支持,其功過皆出漢民族整體行為模式,原不在一人一黨。

二月十一日,北京外交部抗議蘇俄日本(滿蒙)協議有損中國利益。

二月十三日,善后會議通過議事細則。

二月二十三日,孫文同意汪兆銘代擬遺囑。

二月二十四日,蘇俄大使加拉罕抗議張宗昌招用舊俄軍人,廣東陳炯明抗議蘇俄軍人入粵參戰。

革命戰爭模煳國家概念,強化黨派概念。

二月二十五日,執政府迎班禪入京。

三月六日,蘇俄照會北京外交部,稱外蒙俄軍業已依約撤退。

撤退而未離境。

三月十二日,孫文病逝于京。

三月三十日,全國省議會聯合會宣言各省自制省憲。

唯湘、浙二省稍有可觀。

四月十八日,北京善后會議通過國民會議條例。

國民會議(袁世凱發明)為革命(即法統外)政權模擬民意機關,偷換立憲政體國會機構而無其程序及實權者。而革命邏輯本出武力,一以貫之,實難容一天然朝三暮四、請客吃飯機構礙我手腳,自然非永不召集或偶爾一黨包辦不可。

四月十九日,斯大林命海參崴速運油料接濟廣州。

四月二十一日,北京善后會議閉幕。

四月二十四日,段祺瑞下“取消法統令”。

專制以人為統,君可易君統不易;共和以法為統,約法可修改而法統不可無。法統即民國自身,廢法統即亡民國。此后所余者,唯地理中國及其消極居民,留為各派革命者原材料耳。

四月十九日,中華民國國會非常會議抗議取消法統,為執政府警察驅散。

此事原與布爾什維克驅散全俄立憲會議同一性質,以革命替代立憲之二十世紀新潮撲擊全球,列國有能守者有不能守者,凡受之者,實已作出選擇,訣別溫文好禮之十九世紀游戲規則,投身于赤裸暴力,直至油盡燈枯。

四月二十七日,蒙古請愿團抗議華人移民屯墾牧地。

五月十四日,北京外交部抗議俄蒙聯軍入侵新疆,蘇俄大使加拉罕拒收。

五月十六日,段祺瑞命林長民辦理國憲起草委員會事宜。

國民會議、國憲起草委員會非如歷屆國會以全民普選或全體有產階級選舉產生,而出于政府自組之功能團體互選產生,不代表任何階級而代表政治家自身;非如歷屆國會僅主宰立法財政權(間或代理行政權)且日常行使之,而系合三權為一全能權力機構且全無可用程序行使任意理論權力,至多象征性集會預付或追認一切事務。此類既非民意機構亦不承認立憲分權原理之政協式團體,可視為赤裸暴力對憲政隱秘致敬,霍爾蒂匈牙利、佛朗哥西班牙、執政府【及其后之中國、今之香港】皆賴此自飾。

五月二十三日,廣州頒布潮梅黨治條例。

五月三十日,上海公共租界巡捕射殺游行者十一人。

此事系南北政府競爭性民族主義一大契機。

五月三十一日,上海總商會罷市,總工會罷工。

◆十四世紀,歐洲各自治市鎮人口過萬者不過倫敦與威尼斯,豐亨豫大,萬難媲美泉州、廣州。而法權完備,已如敵體之邦。歷代法王無不出征佛蘭德市鎮,照例敗北。英國國會已弒二君,愛德華、黑太子父子百戰百勝,不得私取分文之稅,軍情如火而國會吝不催餉,坐視諸軍解體。

可見有法權而無財富者,法權與財富終將兼而有之。無法權而有財富者,法權終無而財富亦將失之。中國唯一稍有歐洲氣象者,即在民初北洋時期。廣州商團若能盡殲黨軍及蘇俄顧問,送孫、蔣二公回上海租界炒股泡鈕,則江東本部絕不至糜爛【,俄奴赤匪無非于關外建設若干傀儡小邦而已】。

然而滬上紳商政治低能,公然配合民族主義,以天然盟友大英帝國為仇敵,完成政治自殺及階級自殺。以彼真實地位,原應與上海市議會(工部局)合作,對內爭取選舉權資格由大有產者擴大為納稅人,對外支持蘇浙省議會制憲自治工作,培植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基礎,與亞洲內地切割。

退而求其次,亦當堅守開埠規劃,維護大英帝國保護及中外聯防,斷然擊退內地軍人或中央政府欲以滬上為奶牛者。即令歐洲,佛蘭德市鎮勾引英軍,從不猶豫。若非倫敦市以巨款勾引蘇格蘭、荷蘭大軍入侵,內戰、光榮革命必然失敗。

一旦歐洲布爾喬亞墜入民族主義,歐洲乃至世界隨即化為布爾什維克-納粹斗獸場。【若非美國存在,人類已經注定毀滅。】然而,二十年代滬上紳商巨頭以巨款資助排外運動、勞工運動、革命運動。【鼓噪商人自治者不過若干落魄文人,其一即毛澤東~】◆(整理者注:見數卷殘編言論集二十——紳商與法權)

六月一日,北京外交部抗議五卅慘案。

六月三日,北京學界總罷課。

六月五日,蘇俄大使加拉罕建議調停五卅善后。

六月六日,公使團復北京外交部,謂中方所獲報告不甚完備,要求組織國際聯合調查團。

六月七日,段祺瑞命蔡廷干任五卅查辦專員。

同日(六月七日),張作霖命張學良率軍入滬調查。

六月八日,國際聯合調查團離京赴滬。

六月十三日,蔣中正、魏邦平以黨軍剿滅廣州滇桂軍。

六月十四日,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決議組織國民政府。

六月二十三日,廣州軍校軍官學生至沙面租界抗議,英法聯軍開火,是為沙基慘案。

六月二十四日,廣州英法領事辨稱,黨軍軍官學兵受俄顧問指揮,首先攻擊英法戍軍,應負沙基慘案責任。

六月二十五日,執政府命全國罷工、罷市、罷課一日,記念五卅慘案。

六月二十七日,段祺瑞命顏惠慶、王正廷、蔡廷干會辦滬案交涉事宜。

六月二十七日,廣州軍事委員會決議組織參謀團,以俄顧問為主任。

六月二十八日,國民黨政治會議通過國民政府及省政府組織大綱。

國府及其附屬機構法源皆出自我任命,黨國、革命精義盡在斯矣。

六月二十九日,國民黨政治會議推舉俄顧問鮑羅廷、汪兆銘起草國民政府成立宣言。

民國(約法)國父:宋教仁。黨國(訓政)國父鮑羅廷、汪兆銘,耐人尋昧。

七月一日,俄顧問鮑羅廷、汪兆銘、胡漢民等自我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會,舉汪兆銘為主席。

同日(七月一日),俄顧問鮑羅廷、加侖等召集軍事會議,確定駐黨軍各軍俄顧問名單。

同日(七月一日),段祺瑞宣布九月二十日召集國民會議。

七月三日,廣州國府成立軍事委員會,汪兆銘任主席,胡漢民、蔣中正等任委員。

七月四日,段祺瑞下令召集國憲起草委員會。

七月五日,庫倫政府以民國名義致北京蒙藏院:蘇俄駐軍必不可撤。

加拉罕大使宣布撤軍已畢,言猶在耳。

七月六日,公使團擬定滬案處理方案。懲戒工部局董事。罷免巡捕房總巡。申斥捕頭。修改《警察法》。

七月七日,國民黨政治會議舉俄顧問鮑羅廷、汪兆銘擬定國民會議進行辦法。

七月十日,汪兆銘、許崇智赴黃埔接受俄械。

七月十四日,廣州國府成立監察院,任謝持、林祖涵等為委員。

七月二十日,國民黨政治會議決議支持擴大省港罷工。

七月二十一日,國民黨政治會議通過俄顧問鮑羅廷所擬“國民黨政策宣傳大綱”。

七月二十六日,廣州國府軍委會接受蔣中正提議,稱各路黨軍為國民革命軍。

七月二十六日,俄艦運煤接濟廣州。

八月二日,廣州國府任命俄人斯米諾夫為海軍局長。

“二十一條”未敢議日人設顧問于華軍,更不論實官。

八月三日,北京起草憲法委員會開幕,林長民為議長。

林長民前此出任洪憲欽定議長,可謂駕輕就熟。

八月十八日,北京大學決議脫離教育部。

八月二十日,廣州國府委員、財長廖仲愷遇刺。

八月二十五日,廣州衛戍司令蔣中正以廖案嫌疑軟禁國府委員胡漢民。

對照行憲時期張振武、宋教仁、羅文干各案,可知革命司法、革命軍務、革命政治原屬一體,無所用其分權,黨化司法即無所謂司法之意。

八月三十一日,北京大學宣布與執政府教育總長章士釗脫離關系。

九月七日,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決議胡漢民出洋。

九月十四日,廣州國府主席汪兆銘兼任黨軍及軍校黨代表。

九月十五日,公使團建議中、英、美、日各派法官一人組成五卅滬案調察團。

九月十九日,廣州國府軍委委員蔣中正下令廣州戒嚴,勸諭前粵軍長許崇智離粵。

九月二十日,許崇智赴滬。

九月二十二日,廣州國府主席兼軍委主席汪兆銘、軍委委員蔣中正、俄顧問鮑羅廷等召集國民黨政治委員會軍事委員會聯席會議,決議東征陳炯明、結束省港罷工。

安內先于攘外。

九月二十八日,國民黨政治委員會任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蔣中正為東征總指揮。

國民黨越過自身任命之國民政府直接指揮黨軍,可見黨國非但無法治,甚至難于有任何定制。

十月三日,東征軍總司令蔣中正扣押民黨元老、援粵川軍總司令熊克武,劫其軍。

此固袁大總統、段執政萬難夢想者,蔣氏終身懷念廣州革命時代,以至不樂煩瑣程序而薄總統之位,豈曰無因。

十月五日,國民黨政治會議決議任命俄顧問伊斯洛夫為預算委員會顧問。

十月六日,總指揮蔣中正、俄顧問季山嘉督黨軍出師。

十月八日,荷使奧登科照會北京外交部,退還庚款余額。

十月十二日,滬案司法調查開庭,華方拒不出席。

十月十五日,浙督孫傳芳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大舉攻蘇。

十月十八日,奉軍楊宇霆等棄南京北遁。

奉軍無禮于吳紳,孫督乘隙,以儒術招之,乃有人和大利。

十月二十一日,吳佩孚自任討賊聯軍總司令于漢口。

十一月三日,莫斯科孫文大學成立。

十一月七日,孫傳芳五省聯軍入據徐州。

十一月八日,蔣中正黨軍據惠入閩。

十一月十六日,蘇俄駐庫倫代表康格拉里以軍械接濟馮玉祥。

同日(十一月十六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林森、居正、戴傳賢等集會于北京西山。

十一月二十二日,奉軍郭松齡部起兵灤州,要求張學良主政關東。

十一月二十三日,國民黨北京西山會議決議辭退俄顧問鮑羅廷,開除共產黨人,不信任主席汪兆銘。

十二月十六日,俄顧問鮑羅廷向國民黨政治委員會否認與馮玉祥訂約。

十二月十七日,北京外交部要求蘇俄不得接受“烏梁海共和國”大使,以唐努烏梁海為中國領土。

十二月二十三日,郭松齡軍潰于白旗堡,政務副主任林長民死之。

洪憲、執政府欽定民意機構主席,乃至貶值至此,足見暴力日增,區區民意代表已不值得偽造。

十二月二十六日,北京執政府重建國務院,任命許世英為總理。

十二月三十日,馮玉祥部謀殺前段內閣秘書長徐樹錚于廊坊。

十二月三十一日,漢口吳佩孚主恢復約法。

中華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一月五日,奉天張作霖主恢復約法。

一月七日,北京許世英內閣要求段祺瑞辭職。

一月十一日,奉天張作霖否認北京執政府。

一月十五日,國民黨政治會議任命蔣中正為國民革命軍總監。

一月二十七日,國民黨政治委員會通過汪兆銘北伐案。

二月一日,國民黨政治委員會舉汪兆銘為主席。

二月五日,廣州國府追認蔣中正為國民革命軍總監。

國民政府實不過國民黨眾多委員會中較為次要者,有負政府虛名。

二月十四日,鄂省議會反對杜錫鈞出任省長。

二月十九日,國民黨政治委員會通過黨代表條例、政治訓練部組織大綱。

三月三日,北京外交部抗議俄蒙條約。

中國已如列寧所愿,陷于沸騰狀態,凡爾賽華盛頓時代外交資本掃地已盡,俄人已不必顧及表面工作。

三月四日,執政府改組,許世英辭總理,賈德耀繼之。

三月十日,以斯大林反對,第三國際執行委員會不允中國國民黨加入第三國際。

舊同盟會亦求加入第二國際而不獲允。

三月十二日,斯大林晤胡漢民,稱國民黨加入第三國際尚待半年后。

三月十五日,國民黨政治委員會通過兩廣統一案。

三月十六日,公使團致牒于北京政府,要求四十四小時內恢復津沽自由通航。

馮玉祥部以大沽炮臺與日艦交火,公使團援引《辛丑條約》京津非武裝化條款責華方違約。

三月十八日,日使芳澤抗議大沽日艦被擊。

同日(三月十八日),國民黨員徐謙、顧孟余等組織學生至執政府抗議,要求駁回公使團通牒、廢除《辛丑條約》、勉勵馮玉祥部為反帝國主義而戰。執政府衛隊開槍掃射,殺四十七人。

表達自由與意見正確判然兩事。此議若行,拳民之禍將興,俄援烏足恃?國(顧孟余)共(徐謙、李大釗)兩黨非見不及此,置重負于北府,獨唱高調享虛名于南,無本而萬利,不勞而有獲,誰曰不宜?

三月二十日,黨軍總監蔣中正下令廣州戒嚴,扣留中山艦。

蔣疑汪、俄密謀,以中山艦劫己。鑒于蔣氏自身亦以兵劫胡(漢民)、許(崇智),革命行動唯知成敗,不知合法非法,蔣之謀汪、汪之謀蔣(若所疑有實)皆聯俄革命左派權力之爭,僅有派系意義,無甚政治意義。

三月二十二日,國府主席汪兆銘休假,譚延闿代理主席。

三月三十日,哈爾濱特區長官張作相解散俄人所設市議會,接管哈市行政。

哈爾濱自俄入華,庫倫自華入俄,實以華人移民人口淹沒成敗為準,雙方皆不尊重條約權利。

四月二日,北京檢察廳判斷執政府衛隊已構成蓄意謀殺罪,擬付軍法審判。

革命必欲推翻,國府必欲黨化者,恰系華夏全史內唯一真能踐行司法獨立之體系。

四月三日,美使馬慕瑞建議國務院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以蘇俄違約軍售,置守約各國及中國守約各派于不公正不利處境。

◆軍售禁令失敗,實為遠東大英帝國潰滅之先聲。然而,條約體系瓦解,真能從中牟利者,絕非高唱反帝之國府。列強實力均衡破壞,日俄爭霸取而代之,中國處境其實更為惡化。北洋老奸巨猾,深知弱者依賴法律保護遠過于強者,不擬大動干戈;而憤青革命家只知意圖倫理,拒絕承認身為弱者、不公正法律猶稍勝于赤裸暴力,誠所謂“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四月七日,奉天省長王永江辭職。

閉關建設派潰敗,武力統一派常勝。以后見之明,前者實為避免日俄干涉深入唯一機會,可惜關東長吏若能耐心深耕,將不成其為華人兼三國讀者。

四月九日,北京馮玉祥部發動政變,段祺瑞逃入使館區避難。

此后,中國非但無立憲政府,且無中央政府。

四月十六日,國民黨中央黨部與國民政府聯席會議,任譚延闿為政治委員會主席,蔣中正為軍事委員會主席。

四月十八日,直奉軍分據北京。

四月二十日,段祺瑞走天津。

四月二十六日,北京軍警搜捕北京大學,槍決報人邵飄萍。

有立憲政府之五四,有政府之“三一八”,【無政府之今日,】文人(乃至無槍平民)遭遇自然有異。胡適解為“五四是學界崛起,‘三一八’是政府反攻”,大有文人自我膨脹之嫌。

四月三十日,中、英、美、法、意、日六國代表在京開議改革上海租界司法機構、收回會審公堂。

五月九日,胡漢民離粵赴滬,汪兆銘離粵赴法。

五月十一日,廣州國府軍委會決議北伐。

五月十三日,顏惠慶自任攝政內閣總理。

吳佩孚亦不擬召集或恢復國會,主以攝政內閣握全權,為恢復約法過渡,張氏父子不滿,張學良出京以示抵制。

五月十九日,張作霖通電反對護憲及顏內閣。

自食其言,法統云云,遠不及分贓政治有力。

六月四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任命蔣中正為國民革民軍總司令,出師北伐。

六月二十三日,北京顏內閣請辭。

本無國會可以接受辭呈。吳軍南下援湘,奉軍入京,護憲過渡計劃即成泡影。

七月九日,廣州黨軍總司令蔣中正誓師北伐。

◆國府自身力量最宜于兩廣自治,引狼入室之北伐,適足以制造北國政治真空,召日、俄二惡鄰,卒亡社稷。若能安守本分,保存北洋為我守邊,甚至聽任中國分裂、北國完全獨立,江東絕不至糜爛。昔喬行簡諫宋伐金,曰:金源昔為吾仇,今為吾蔽。所以事敗,仍為京畿大一統帝國主義作祟。◆(整理者注:見數卷殘編言論集十五——海上政權)

七月十二日,黨軍入據長沙。

七月十六日,美國駐廣州領事詹金斯致廣州國府:美國對中國人民無國民共識及共戴政府深感遺憾,美國甚望有益于全華,而非支持任一政治軍事派系。

七月二十七日,黨軍總司令蔣中正、俄顧問加倫進抵韶關。

七月二十九日,廣州國府下令戰時戒嚴。

黨治之于戒嚴,確有歌德式選擇性親和力。

八月七日,魯軍張宗昌殺《社會日報》社長林白水于京。

八月十四日,奉軍入據南口,馮玉祥部西遁。

八月十五日,吳佩孚以每人大洋百元遣散(舊)國會滯京殘余議員。

法統末路之具體而微,傷心慘目有甚于軍警驅散。

八月十七日,奉軍入據張家口,馮玉祥部走綏遠。

八月十八日,馮玉祥于莫斯科與俄人訂約,俄以貸款軍械支援馮部國民軍,馮軍承認外蒙獨立、接受俄顧問。

八月二十二日,黨軍入據岳州。

九月五日,鄂軍劉佐龍以漢陽迎黨軍。

劉系武昌首義功臣,治軍尚有賢名,素為北軍不信任,其事與尋常倒戈將軍稍異。

九月二十四日,廣州國府下令撤銷省港罷工糾察隊,恢復省港交通。

十月十日,守軍賀對庭倒戈,獻武昌于黨軍。

十月二十日,國民黨聯席會議通過省縣制度章程。

國府指定省主席,省府指定縣市委員長,省民、縣民、鄉民會議由省黨部立章、組織,由功能團體產生。究其真意,欲廢光宣民初聯省自治、地方自治成法,排除普選制及其所生常設議會,代之以寡頭假選舉微型不常設國民會議,其功能為象征性批準或追認行政機構舉措合法性。省黨部立于幕后,總攬一切治權,不負任何責任,僅聽命于黨中央。黨中央由上層分贓交易或互選產生,即非國民選舉亦非全黨選舉,其權威源于自我任命。

十月二十八日,國民黨聯席會議決議:剝奪各省原省議會經費,交由各省省黨部支配。

黨權高于一切,付諸實踐,“這是鷹的第一次飛行”。

十一月七日,黨軍入南昌、湖口。

十一月十一日,廣州國府聯席會議決議遷都武漢。

十一月十四日,蘇浙士紳董康、蔡元培等組織蘇、浙、皖三省聯合會,主張三省為民治區域,政務交民選委員會,五省聯軍卸責,奉軍黨軍尊重三省中立,皆不入境。

江東士流及其地方自治理論做垂死掙扎,行政官專制將以革命名義重來,黨軍將體會“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快感,直至面對更徹底革命。

十一月二十三日,蘇、皖、浙三省聯合會決議與五省聯軍斷絕關系,拒絕奉魯軍南下,準備成立三省民治政府。

十二月十九日,浙江各界聯合會宣布浙江自治,通過省政府組織條例。

同日(十二月十九日),江西政務會議下令取消張天師名號,沒收其財產,六十三代張天師自龍虎山逃亡上海。

妙不可言。

十二月二十二日,孫傳芳軍入據杭州,自治政府瓦解。

中華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一月四日,黨軍接管漢口英租界。

一月六日,黨軍接管九江英租界。

一月十二日,北京顧維鈞攝政內閣組成。

一月十八日,日本外相幣原重喜郎宣布對華不干涉政策。

幣原外交為昭和初年自由主義自然延伸,國府革命外交成立及生存有賴于此。而自軍部、草根、激進派立場,幣原實以軟弱姑息獎勵破壞規則者、出賣日本民族利益,華人欺弱畏強,撥亂反正在所難免。

一月二十五日,英法軍至滬護僑。

一月二十八日,英政府宣言擬放棄治外法權、承認中國法庭、分享租界管理權。

一月三十一日,北京外交部抗議英軍入華。

二月五日,美使建議劃滬上為中立區。

二月九日,北京、武漢二府拒絕上海中立化。

二月十八日,黨軍入據杭州。

三月二十一日,上海總工會暴動,響應黨軍。

三月二十二日,黨軍入據上海華界。

三月二十三日,黨軍入據南京。

三月二十四日,南京黨軍劫掠英、美、日領事館,傷英領事、殺美金陵大學校長等外僑,外人集體撤離。英美軍艦入寧,與黨軍交火。

其曲在華,責無可卸。反帝排外自始即有自毀性格,遇鴿派則出以橫暴,遇鷹派無術御之,破國亡家,率皆出此。

三月二十六日,公使團議南京事件,日使主緩和。

四月二日,國民黨監察委員會主席蔡元培召集緊急會議,通過吳敬恒清黨案。

四月六日,北京軍警襲俄使館,綁架共產黨員李大釗等。

(整理者注:下面諸段落:引自《沈云龍:民國十六北京搜查俄使館之經過》)◆此次搜查俄使館之最大收獲,厥為發現蘇俄【赤化中國之】軍事、政治秘密文件,達百數十箱之多,經北京當局于四月十二日起,陸續公布,擇其要者譯為中文,次要者舉其目錄,都百萬言,其后輯為《蘇俄陰謀文證匯編》一書行世(此書在南港“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有一部),于是世人始了然第三國際、俄共與俄國政府、鮑羅廷與其政治、軍事顧問團【以及中國共產黨,均一脈相通,而】實以享有治外法權之俄國使領館為【行使陰謀之】策源地,其【赤化】計劃之周密【狠毒】、對華政局之分析精到、購買密探之遍布全國、使用經費之龐大,雖時隔半世紀以上,情異勢遷,然從歷史觀點言,猶足資國人警惕。茲略舉如次:

(1)蘇俄政府寄駐華武官訓令。據北京警察廳公布,此件系莫斯科致駐華武官隨員訓令,內容關系國際甚大,業已被火,原文上端左角及下部均已焚毀,僅余全文二分之一,其譯文為:

茲特附送國際共產黨執行委員會全體大會通過之關于中國問題議決案,并將根據該項議決案所擬定之訓令寄發,仰即遵照辦理可也。①現時應全力注意增長中國革命運動之國民性質,為達到此種目的起見,必須以國民黨為中國國民獨立黨,而為有利國民黨之宣傳,應擴大利用漢口各種事件,及英國對于各該事件之態度,資為證據。第一可以證明國民黨國民工作之進步。第二可以證明歐洲各國對于中國革命戰鬪力之顯然的薄弱。②必須于張作霖軍隊所占領之地域內,造成排歐之混亂。③破壞張作霖之威信,宣傳張氏為國際間各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妨害中國國民黨自由工作之受雇者。④激動反抗歐洲暴行之風潮及英國計劃(以下被焚)。 ⑤必須設定一切方法,激動國民群眾,排斥外國人。為達到此種目的起見,必須設法獲得各國對于國民群眾之適用武力戰斗。為引起各國之干涉,應貫徹到底,不惜任何方法,甚至搶掠及多數慘殺,亦可實行。遇有與歐洲軍隊沖突事件發生時,更應利用此種機會,實行激動。⑥現時應暫緩實行共產黨綱,因此時實行可使張作霖之地位鞏固,并加重國民黨之分裂。吾人已向鮑羅廷嚴重訓令,暫時停止對于資本階級之過激手段。張作霖失敗以前,應抱定自己之宗旨,即在國民黨內,暫行保留國民之各種階級,資本階級亦應保留。⑦實行此種排斥歐人之運動時,保存各國間之不協調,非常重要。日本能于最短期間派多數軍隊來華,故令日本與各國隔離,尤為特別重要。為達到此種目的起見,于一切運動之中,必須嚴加監視,務使日本僑民無被害之人。但于激動排外風潮之時,將日本除外,殊足以引起不愉快之觀感。故實行激動排外風潮時,必須假托反對不列顛(英國)運動之名義也。本件抄本,迅速分送各分部及指導人員(以下被焚)。(轉引自懶泉著:《俄使館黨案始末記》)

(2)蘇俄在華密探之組織。其有關文件載于《蘇俄陰謀文證匯編》者凡七件,由是可知蘇俄當時在華設有軍事及政治兩種密探系統,而均直接受莫斯科指揮,在華亦通過使館互相協助。軍事密探組織只有縱的關系,而無橫的聯系。各地共產國際機構,在國民革命軍中蘇俄顧問人員,均須協助軍事密探工作。中共中央執委會、軍委會代表,且接受蘇俄訓令,參加其北京軍事總機關部,以從事研究及計劃蘇俄在中國之軍事行動等項工作。其密探機關部之組織,則規定“各分機關部,彼此均不得知其機關部之所在地及工作人員。各分機關部除得消息后,各自報告北京總機關部,由北京轉達莫斯科。在中國之各分機關部,得藏設于使領館等機關內,以托庇護,有時亦得暗設于市上飯店商號之中。現為節省經費工作便利起見,宜正式藏匿于大使館或商務代表處等機關,因吾俄人頗不易與華人發生關系故也。又如廣東俄國技師、顧問能與該司令部有直接關系者,分機關部卽可藏彼處,以資保障。惟在此種保護之下,無論如何,須以能保全秘密,及隨時探寄消息為要。”至密探分機關設立之地點,按照中國疆城及外國人在中國之勢力,區分為①奉系方面,為東三省,設哈爾濱、奉天兩分機關部:前者管轄吉、黑兩省分團,如海拉爾、齊齊哈爾及吉林之處是;后者管轄遼東、四平街、安東、大連、營口、錦州等分團。 ②直系方面,為揚子江流城,設上海、漢口兩分機關部:前者管轄南京、杭州、上海等分團;后者管轄漢口、長沙、宜昌、重慶等分團。③國民軍力面,為西北各省,京兆區域,亦在其內,設北京中央機關部,管轄天津、煙臺、濟南、正定、張家口、鄭州、北京等分團。④國民黨方面,設廣州分機關部,管轄廣州、汕頭、梧州、云南等分團。分團之下,于重要地點,設密探員及遞信員,而核編各分機關之報告文件,則為北京中央密探總部。以上系就外勤而言,復于北京、上海、漢口等處,設有內勤密探部,遣派密探員滲透于軍政憲警各機關及兵工廠暨各使領館,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運作自如,消息迅捷,其謀略之深遠,決非他國所能及。(參閱《蘇俄在華密探局組織法》及《蘇俄在華特務組織系統表》,均截于《蘇俄陰謀文證匯編》【或《共匪禍國史料匯編》】)◆

同日(四月六日),公使團抗議北京政府踐踏外交特權。

四月十日,汪兆銘返漢口。

四月十一日,青幫杜月笙誘殺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

上海勞工多以同鄉會、幫會維權,行事作派原無大異于青、紅幫,杜氏亦頗能翼護勞工,幾同各派工會太上皇,汪壽華【(共產黨)】亦入門稱弟子。

同日(四月十一日),農會殺湘紳葉德輝于長沙。

時農會多有自立公堂者擅行誅戮者,士紳惶惶,積怨日增。

四月十二日,駐滬黨軍強制收繳總工會武器。

四月十三日,上海總工會總罷工,黨軍占領總工會會所。

四月十四日,國民黨中執委胡漢民、蔣中正、柏文蔚等,中監委蔡元培、吳敬恒、張人杰等集議于寧,舉胡漢民為主席。

四月十五日,駐粵黨軍解散共產黨在粵機構。

四月十七日,南京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任命胡漢民為國府主席,鈕永建為秘書長。

同日(四月十七日),武漢國民黨中常委通緝蔣中正。

黨國從未承認黨、政、軍、司法存在實質區別,因而任意機構或個人自認或被認為有權,即可執行革命軍事司法行動或被執行革命軍事司法行動,成功者必然革命,失敗者必然反革命。蔣、汪、胡諸公無不身兼革命、反革命二任,如漢末群雄必然身兼勤王、逆賊二任。

四月十八日,南京國府成立,黨部代表蔡元培授印于國府主席胡漢民。

四月二十九日,漢府黨軍入豫。

五月一日,寧府黨軍渡江。

五月二日,美公使拒絕加入公使團寧案通牒,以示友華。

五月三日,柯立芝總統中止寧案交涉。

美方為寧案主要受害者,于法于勢,皆可抱怨以直,終不能改其傳統政策。

五月五日,馮玉祥部東出潼關。

五月二十一日,長沙黨軍叛漢應寧,盡屠省城共產黨人。

五月二十二日,滇軍宣言擁寧。

五月三十一日,日軍登陸青島,宣言護僑。

六月一日,京、寧、漢三府抗議日軍入魯。

同日(六月一日),漢府黨軍入據鄭州。

六月二日,寧府黨軍入據徐州。

六月三日,晉督閻錫山易幟稱革命軍。

六月十二日,綏遠商震易幟稱革命軍。

六月十八日,北京張作霖自任為軍政府大元帥,委任潘復組府。

六月二十日,蔣、馮會于徐州,約期分共。

七月六日,武漢政治委員會通過汪兆銘東征案。

七月十五日,武漢國民黨中常委通過分共案。

七月二十四日,北軍入據徐州。

八月一日,黨軍葉挺、賀龍據南昌,組織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八月五日,葉、賀棄贛入粵。

八月十一日,蔣中正以徐州失守,殺北伐黨軍總指揮王天培。

八月十三日,蔣中正通電辭職。

八月十四日,寧府主席胡漢民辭職。

八月十七日,北軍入據浦口。

八月十九日,漢府宣言遷都南京。

八月二十五日,北軍渡江攻寧。

八月三十一日,渡江北軍瓦解。

九月十三日,汪兆銘通電請辭。

九月十六日,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宣布寧漢統一,重組國府。

九月十九日,國民黨中特委舉汪兆銘、蔡元培為常委。

九月二十日,寧漢合流新國府就職于南京。

九月二十九日,國民黨武漢政治分會否認南京特委會。

十月三日,南昌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軍潰于汕頭,葉、賀走海陸豐,朱德走贛邊。

十月五日,閻部北方革命軍入據張家口。

十月九日,南京國府訣議西征武漢(唐生智)。

十一月十三日,寧府黨軍入據武漢。

十二月十一日,黨軍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等據廣州,組公社。

十二月十二日,廣州公社舉蘇兆征為蘇維埃主席,張太雷代理,成立蘇維埃政府。

此后共產黨人不復以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為號召。

十二月十四日,國府與蘇俄絕交,撤銷俄使領館外交特權。

以廣州俄領事館公然加入廣州公社舉事故。

十二月十五日,汪兆銘引咎辭職,塞粵變責。

十二月十六日,黨軍、馮軍會師徐州。

中華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一月八日,國府復蔣中正北伐軍總司令職。

二月二十九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暫行反革命治罪條例》。

有革命,而后有反革命治罪。反革命開罪于黨,而非開罪于國。司法若非黨化,此類黨內條例根本不具國法資格。立憲政府尊重司法,自不能如此得心應手。

四月二十六日,日軍入據濟南,宣言護僑。

借寧案黨軍殘殺外僑事,此舉頗受國際同情。

五月一日,黨軍入據濟南,日軍警戒。

五月三日,濟南日軍侵入黨軍警戒區,殺交涉員蔡公時等。

五月四日,國府抗議魯案,蔣總司令命黨軍撤離濟南。

此事亦以寧案交涉為參照,爭取國際同情,毋使其曲在我。

五月十二日,北京外交部要求英美調停、南北停戰,二使表示無力左右國府。

五月十八日,日本致書京、寧二府,以戰事不波及關東為最后底線。

五月十九日,美國務院宣言關東為中國領土,日本宣言非法無效。

五月二十二日,日軍入沈陽、榆關。

五月三十一日,北京軍政府大元帥張作霖辭別公使團,決意出關。

六月四日,張作霖遇刺于皇姑屯。

六月八日,黨軍入據北京。

六月二十日,新督楊增新易幟稱省主席,奉國府正朔。

七月七日,新疆省主席楊增新遇刺,民政廳長金樹仁自任主席。

七月十八日,北京公使團各使同意廢舊約、重訂新約,日使獨持舊約不可廢。

八月十一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二屆五中全會宣布訓政開始。

訓政即以黨治國,國民黨中央代行國民代表大會一切權力,國府以國民黨中政會為法源,下設立法、行政、監察、司法、考試五院。

九月十七日,國府改西康、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青海為行省。

【大華國族主義內亞拓殖接近歷史最高點,反作用式邊釁將興。】

十月三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國府組織法。

黨權統一至上,五院分工不分權。

十月八日,國民黨中常委任命蔣中正為國府主席、譚延闿為行政院長、胡漢民為立法院長、王寵惠為司法院長、蔡元培為監察院長、戴傳賢為考試院長。

十月二十日,國府要求撤銷領事裁判權。

革命外交將以對日俄絕裂為代價,獲取多數國家妥協讓步。

十月三十一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首屆立法院立法委員。

較之北洋諸將毆打脅迫收買國會議員,尚多不得如意,革命黨治之歷史優越性,昭然若揭。

十一月四日,山東日僑會議反對日軍撤退。

十二月九日,新疆省府拒絕白崇禧入新。

十二月十二日,日本新黨總裁床次竹二郎訪寧。

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國民黨省黨部、反日會圍攻床次、搗毀外長王正廷私宅。

床次新黨為日本各黨最為親華者,來華議以競選經費資助還取交還關東利權,蔣中正、張學良皆寄厚望,而愛國黨人群眾重點攻擊。五四以來,華民族主義所仇者,一向為友華勢力,于仇華者無寸伎可施。“愛國者”不受成法約束、“賣國賊”公權不受保護,傳統悠久深厚,除暴民亂政霸君專政外,不知有他。日本軍部農家子待國會政治亦復如此,兩國新青年皆好以下克上,強民族主義驅動弱政府,終于兩敗俱傷。必欲歸惡于“地主資本家煽動人民為炮灰”,吾恐地主資本家不受此責。華之士紳、日之財團恰系企求妥協至最后關頭,為本國激進派辱罵為賣國自私者。

十二月十八日,行政院決議除黨、軍校及中央研究院外,一切公私學校皆歸教育部統制。

自光宣學官制,好人內閣新學制以來,學社國有化大潮有進無退,終當完成思想國有化而后可。

十二月二十一日,床次總裁訪奉天,晤張學良。

十二月二十九日,關東易幟。

中華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一月一日,國府主席蔣中正宣言三年內廢除不平等舊約。

同日(一月一日),黨軍編遣會議開幕。

一月十六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統一外交,各省對外私約,概不認可。

一月二十二日,國府裁撤內地稅局,統歸海關管理。

國家稅收即國家本身,黨國稅收基礎強于民初立憲政府,革命外交之必要性,亦與增收關稅有關。

二月一日,國府宣告關稅自主,海關新稅則同日生效。

《江寧條約》確定協定關稅制度八十年,至此恢復國權。

廢約復權運動播種于段政府加入協約國,開花于巴黎和會,結實于華盛頓會議,收獲于國府革命外交,慶功于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盟國重訂新約,拾遺補缺于蘇俄韓戰酬功奉還關東安西特權。正常國家化猶如傳薪接棒,實為跨代跨派之長時段歷史運動,勞作者不居,居住者不勞。

二月四日,國府授張學良關東四省主席印。

二月二十一日,黨軍第四集團軍抗命據長沙。

桂軍(李宗仁)首拒整編。

三月十三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解散各省政治分會。

三月二十一日,蔣中正軟禁李濟深。

以革命邏輯論,李氏證明自身并非反革命,唯一出路在于武力倒蔣,以反革命還彼之身,歷史進程與此相去不遠。

三月二十四日,魯案善后草約簽字。

三月三十一日,日軍撤退,國府接收濟南及膠濟線。

四月四日,中央軍入據漢口,桂軍瓦解。

四月二十六日,公使團取消對華軍售禁令。

四月二十七日,外交部要求各國取消領事裁判權。

五月十五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兩性繼承權平等。

五月二十日,山東日軍自青島全部登艦撤退,國府海軍陸戰隊接收青島。

魯案外交勝利為日后奉天事變不抵抗政策最接近真實解答。◆后人撰史,好以古測今、高估歷史人物預見能力與策劃能力。然歷史人物決策,大多參照前例,鮮能逆料后事。北伐時代,日本尚以“條約維護者”自居;而黨軍“打倒列強”一再付諸行動,交涉成功關鍵在乎約束黨軍。設若日本憲制完備、外交老練,利用革命外交之反條約體系性質,改為“維護條約體系”,見好即收,避免排斥英美利益,則長保條約利益,甚至乘間攫取少許額外收獲,實非難事。◆

同日(五月二十日),馮玉祥自任護黨救國軍西北路總司令,通電討蔣。

五月二十七日,馮玉祥通電下野。

西北軍諸將內潰擁蔣。

五月三十一日,公使團抵寧,覲見國府主席蔣中正。

國際社會承認新政權。

六月十二日,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決議國民黨訓政六年,期滿踐諾行憲。

孫文手定訓政六年而后行憲,據此國府當于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行憲,結束黨治,還政于民。后日之事,眾所周知。

六月十四日,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決議從速廢除不平等舊約,舉國禁煙,統一幣制,革新財政,三月內組成五院。

六月十五日,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決議:整頓黨務,分區剿(共)匪,編遣黨軍,二五減租,民國二十四年行憲。

六月十七日,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決議:八年筑成隴海、粵漢、新隴三鐵道,五年治淮導淮,停大學區制,統一鐵路行政,舉行蒙藏會議,通過社團法、治權案。

六月十八日,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閉幕。

黃金十年建設成就,盡在斯矣。

七月一日,黑龍江華界呼海鐵路筑成。

關東路網完善,有賴于日、華、俄競爭性建設。

七月十日,東三省交通委員會接管中東鐵路。

革命外交初有成效,國府已陷于亢進狀態,欲以待英租界之道待日俄二鄰,力不足任,終至破家亡國。

七月十九日,俄軍攻滿洲里。

七月二十日,國府主席蔣中正通電全軍將士拒俄。

七月二十二日,俄使加拉罕拒絕法國調停。

七月二十五日,美國務卿史汀生要求中立國聯手調停中俄糾紛。

同日(七月二十五日),蘇俄致日外相幣原,拒絕第三國調停中俄糾紛。

九月八日,蘇俄清洗遠東華僑。

九月二十七日,汪兆銘、陳公博等要求改組國府。

十月十二日,俄軍攻陷同江,華軍江防艦隊覆滅。

同日(十月十二日),宋哲元等入據洛陽。

十月十四日,國府主席蔣中正通電討馮。

十月二十日,汪兆銘、陳公博、顧孟余等通電討蔣。

十月三十一日,蘇俄入據富錦。

十一月十七日,蘇俄入據滿洲里。

十一月二十四日,蘇俄入據海拉爾。

十二月二日,石友三軍焚浦口北叛。

十二月三日,奉俄訂立《遼俄和平草約》,重申前《奉俄協定》條件。

十二月四日,唐生智軍擁汪討蔣。

十二月二十二日,中俄《伯力協議》簽訂,中東路恢復戰前狀態。

十二月二十三日,國府外長王正廷宣布明年外交大綱:收回航權、租界,撤退外兵,廢除領事裁判權。

十二月二十七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自明年元旦起,廢除領事裁判權。

公使團猶欲組國際法庭代領事裁判權,國府已單方面廢約,于內亂方殷、關東師潰之際,強項若此,精悍之氣,百年猶有聲色。

十二月二十八日,國府明令在華外僑,自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一月一日起,概受中國政府及司法節制。

中華民國十九年一月一日,國府單方面廢止領事裁判權、滬上臨時法院,裁撤各省交涉員。英美二使請分階段廢止為穩妥之計,國府拒之。

一月六日,法國抗議中國單方面廢止領事裁判權,國府拒之。

同日(一月六日),唐生智兵敗下野。

一月十五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廢止厘金。

一月二十一日,石友三降。

一月三十日,李宗仁、張發奎攻粵。

二月一日,國府單方面宣布關稅自主。

革命外交之革命性,即在不待國際協調之迂緩,片面制造既成事實,強制列強接受,大快民族自尊心,亦置己身于險地。

二月六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否認中俄《伯力協定》。

二月七日,國府外長王正廷、亞洲司長周龍光以對俄外交喪權辱國,免職。

◆若以因緣論,國府毀憲於先,而受憲政瓦解之害;撕毀條約體系於先,而受條約體系瓦解之害。造因食果,早晚之事【,我朝亦自有其因緣】。

若以現實政治論,輕啟滿蒙邊釁為國府九州鑄錯萬劫難逃者,此后皆屬末節。陳寅恪所謂“唐亡于黃巢,禍基于桂林”即此。就國際大局論,抗戰起于條約體系瓦解;就國內形勢論,抗戰起于滿蒙危機。大戰既興,縱令戰局一切如愿;國內糜爛殘破,亦非人力所能回天。(整理者注:此段與網上首發原文相比,有較大改動。)

俄羅斯跨據歐亞,三面以臨滿洲,其勢如波斯之臨巴比倫、羅馬之包猶太,海口鐵路皆歸於人,北寧路一線孤懸、不足以為守,俄人鯨吞蠶食、順風順水。歐美無實際利益於亞洲內地,至多圍觀評論,烏足為恃?

能制衡俄國,其唯日本乎?日本受巨海之蔽,形勢遠較中國安全【,其存心大陸、無非有所貪心】。若盡絕其望,彼將不復自待為亞洲人,視大陸為荒土,非華夏之利。俄患為中國獨當,必為俄人所虜。使無日本,滿蒙早為俄土,不待辛亥。

華夏之利,在于以滿蒙為餌,誘日俄相持。【縱令割棄滿洲,購華夏之宴安,誰曰不值?棄滿洲,則俄患為中日所共。】日俄為滿洲成仇,而華夏與二者皆無深仇,從容待價而沽,最為有利。【我常公凱申識見與巴解組織相伯仲,乃令中日為不解之仇,成俄虜之霸業,甚矣哉愛國憤青之不足以為國。】

昔孫氏據江東六郡,血戰辛勞之南郡割棄劉氏。何也?曹公虎踞襄陽、劉備窺伺公安,南郡南北受敵、江面非我所有,絕其餉源而據其地,顧指間事。曹、劉不接壤則無所爭,而皆有貪荊州之心,勢必合而謀我。孫吳據絕地而當二國之弊,非計也。

借荊州,則曹公大患為孫劉所共。劉備既貪荊州,勢必與曹公為不解之仇,孫吳與二者皆無深仇,居主動地位,先助關羽威震華夏、后投曹公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而據荊州全土、擁上游之險。此皆孫權、魯肅君臣老謀深算之利也。

設若【我常公凱申】開府秣陵,勢必高呼“一寸山河一寸血,南郡自古屬江東,六郡地不分南北,焦土抗戰有余榮”。而后六郡中人之家大抵皆破,吳軍精華盡入南郡絕地而不得復出,敵騎蹂躪三吳而無兵可用,一旅之師絕陽夏餉道,南郡之師盡虜,六郡聞風瓦解。【我常公】惶惑無地,從衛溫之議,泛海走夷州。嗚呼,此天時耶?人謀耶?

【我匪之長,在于能糊弄人而自家絕對機會主義。術語曰“除奪取政權保衛政權不知有他”。然開府既久,江湖梟桀凋零。黃口小兒生于深宮、不識輕重。萬一轉以欺人者自欺,以埃及垂老之余燼,攖羅馬方興之帝業,吾將見薊邱宮室荊棘生焉、雪山貓咪嬉戲西陲,失敗者歷史復將為勝利者踐踏於塵埃。】 ◆(整理者注:見數卷殘編言論集豆瓣紀念集——有害三國志之常凱申篇)

二月二十三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通電另立國民黨四屆中央。

四月五日,國府下令討閻。

四月十八日,中英收回威海協定簽訂。

四月二十三日,國府外交部照會公使團,要求收回租界及內河航行權。

五月十五日,國府外交部單方面任命接收英、法、意、日公共租界委員。

六月十八日,國府駐日公使汪榮寶要求日本退還庚款,用于興辦中國教育。

七月七日,國府外交部取消公使團特權,僅承認其為社交團體。

庚子辱國以來,華人民族主義揚眉吐氣,無愈于今日者。然則無實力革命外交終須面對實力較量,以單方面制造既成事實,破壞國際協調、公使團集體仲裁為代價恢復國權,本身即教導日俄:保存其特殊利益,不能指望正當程序。

七月二十三日,汪兆銘、顧孟余抵北平。

七月二十五日,國民黨北平擴大會議(汪陳改組派、西山會議派、閻馮李白軍結合)決議召集國民會議、制定約法、實行地方自治。

北平會議主要體現汪兆銘、陳公博政見,西山派除反共、黨治外,僅能炫耀資格,無政見可言,諸將所爭者在分地分利分餉分爵。就黨國內部派系而言,汪派重文輕武、重黨輕軍,僅停留于觀念層面,左翼社會政策、地方自治方略則于國府實際施政影響極深。

八月七日,國民黨北平擴大會議舉汪兆銘為主席。

八月十五日,寧府黨軍入據濟南。

九月一日,國民黨北平擴大會議通過《國民政府組織大綱》,舉閻錫山為國府主席。

北平大綱主要出自改組派手筆,較黨國諸法,特色在國府組織取合議制,法、監兩院地位較尊。鑒于改組派無武力后盾,其苦心不難推測。

九月二日,國民黨北平擴大會議舉汪兆銘、陳公博、顧孟余等為中華民國約法起草委員。

九月九日,北平國府主席閻錫山,委員汪兆銘、謝持宣誓就職于懷仁堂。

九月十九日,東北邊防軍大舉入關。

九月二十日,國民黨北平擴大會議閉幕,北平國府要員遷于石家莊、太原。

九月二十三日,東北邊防軍入據北平。

九月二十五日,國民黨北平擴大會議遷抵太原。

十月一日,南京國府接管威海衛英界。

十月三日,蔣中正自中原前線通電南京黨中央,請于三月后召集國民黨四大,確定國民會議召集日期,憲法頒布日期,從速還政于民。

胡漢民主黨務,不以為然,囑中央通信社不予公布,越數日,蔣以原電交滬刊布。蔣胡自此交惡。

十月七日,蔣中正入鄭州,通電全國告捷。

十月二十七日,國民黨太原擴大會議通過約法草案。

汪兆銘作品,未經國民會議,倉皇通過,意在樹立歷史地位,本不望其施行。其合議制政府,兼有行政立法之德,徒滋混亂,從未切實奉行;其地方自治條較可觀,頗于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以來地方建設有功,框架沿及陪都、臺澎,于華人社會培育立憲根基,居功至偉【,若非汪氏盛名之累,必有大書特書者】。

十一月一日,汪兆銘自太原出亡。

十一月四日,閻錫山下野。

十一月九日,馮玉祥自太原出亡。

十一月十五日,南京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通過明年五月五日召集國民會議。

原擬明定五五制憲,以胡漢民反對而罷。

十一月十八日,南京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舉國府主席蔣中正兼任行政院長。

十一月二十日,國府立法院通過滿蒙鐵路建設案。

十二月七日,日本拓務省決議反對國府滿蒙鐵路計劃。

十二月十日,國府訓令行政院、總司令部討赤。

【紅軍初期成長,有賴于國民黨內爭,后期成長,有賴于中日之戰,國府穩定時期,則入窘境。其間蘇區、紅軍政策變化僅有次要作用,執事于初期、后期者必可發展,以英明決策自居,用事于中期者無論方略如何,必然淪為失利替罪羊,所謂正確錯誤路線,多數僅具神學意義。】

十二月十五日,國府通告自明年一月一日起,廢除一切厘金、雜稅。

十二月十七日,國府立法院通過政治犯大赦令,唯陳炯明、閻錫山黨徒,共產黨員,賣國賊不赦。

十二月二十九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國民代表會議選舉法。

中華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一月一日,國府自行實施關稅自主。

革命外交凱歌行進,迄今未遇實力較量。英美原擬贊助復權,所爭僅在平穩過渡直通車而已,而予革命政權以列強易與錯覺。大華國族主義得勢太速、視事太易,于逆倭暴、拒俄狡兩線作戰之沉重負擔,輕薄待之,終至神州陸沉,白骨丘墟。

一月五日,國府主席蔣中正報告召集國民會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工作成績。

一月十九日,國府主席蔣中正通告年內收回一切租界。

革命洪峰唯知實力掃蕩,最嗜單方面廢約收權之痛快淋漓,原不甚重程序合法。列強皆知在華特權、租界不保,不過時間問題。英美固不重其租界,日本視關東州、南滿路為大和農家子碧血匯成,國府邊沿外交挑戰姿態,必將面臨考驗,無奈革命所恃者,不過虛驕之氣、僥幸心理而已。

二月七日,國府立法院革除食鹽貿易國有政策,聽商民自由買賣。

官鹽生利,原系安史軍興臨時籌款,以便于陋規,延及千年,君可亡、代可易,弊不可革,至于以明太祖之強橫清、圣祖之善斷,廟算者數,終不敢置己身為分利食物鏈障礙物。劫貧濟富,培育官商腐敗,私梟縱橫。兩淮魚爛、河濟蕭條,唐元以鹽梟亡。路人皆知,幾同絕癥,竟能一朝廓破,雖不能久,其英銳之氣,真可疑似非國史所宜有。

二月十九日,英國下院通過退還庚款案。

二月二十七日,蔣中正胡漢民議國大、約法事決裂。

蔣氏以國府招招得手、漸入佳境,力主早開國大,制定約法,提早行憲時間表。胡氏以訓政未滿,【匪患方殷,】尚須黨治救時,堅執不可。

二月二十七日,哈密回部抗議改土歸流,逐官軍。

俗語之“哈密王”原不過一伯克,以叛準滅回,迎清軍西進,受貝子爵,為安西獨一異數(破非滿蒙不封例)。金樹仁據迪化,懼國府以方興之勢遣白崇禧出關整頓,一變楊督增新弱兵政策,擴軍四倍,餉不能支,廢藩為虛加派為實。幼爵及其前輩但擁虛號,久不秉政,羽翼凋零,不敢拒省府顧問之職。獨謀臣堯樂博斯用事,召甘青馬鎮入援,西陲自是大亂。

二月二十八日,蔣中正綁架胡漢民。

以蔣氏作派,實系目的正確不計手段型革命家,此類操作即非首次亦非末次。

三月二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召集國民會議制定約法案、舉林森為立法院長代胡漢民案。

三月五日,中國憲政黨宣言反對國民黨包辦國會選舉。

憲政黨為進步黨后身,梁任公去世,弟子徐勤主其事。一切綱領,脫胎于立憲派-進步黨血脈。

三月六日,國府公布《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施行條例》。

有此條例,即不成其為民國。循名責實,當作“危害國民革命緊急治罪法”。

四月二十四日,國府頒行《國民會議組織法》。

以黨部組織選舉,無怪乎憲政黨責其包辦。

五月一日,國民黨中央執行、監察委員會議通過約法草案。

五月五日,國民代表會議開幕。

首屆國民代表會議以制作五權憲法為主要職能,一反民初國會中心主義,踐行元首政治,置強勢領袖于行政、立法、監察、司法、考試五權之上,五院相互制衡,皆受元首節制而不能節制元首,元首僅受國民代表會議節制,而國民代表并無立法議會職能,且無常任機構,選舉完成自行解散,理論上為國民及國家全能化身,用以替代普選,行使無限權力,實則不過為一選舉人團而已。一言以蔽之,民黨若能接受民初三權憲法大總統享有五權憲法元首極小部分權力,歷屆憲法危機、內戰、革命皆可不興,法統亦不致破裂。

五月八日,國民代表會議首次會議,審查約法草案。

五月九日,國民代表會議第二次會議,通過單方面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案。

英美易與,蘇俄已堅定再三拒絕外交部廢止《伯力協定》、贖回中東路建議(而后奉還滿洲國),國府除懲辦本國失敗外交官外,束手無策;日本尤不擬奉還關東南滿日界。中東路之戰已證實國府無力應對實力較量,單方廢約、昭示全民,實已置己身于絕地,勢必支撐外戰重負,直至油盡燈枯。

五月十二日,國民會議通過訓政時期約法。

五月十三日,國民會議通過《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書》,昭示全民、友邦。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情意結。】

五月十四日,中俄再議中東路贖還問題。

五月十六日,國民代表會議通過《國民大會宣言》。

五月十七日,國民代表會議閉幕。

多黨普選之民元國會自置常設委員會,置大總統于永久監視之下;黨部圈選之國民會議完成授權于國府、追認其方略程序后自行解散,遺黨國以近乎無限自由,直至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訓政結束,召集制憲國民代表大會為止。

五月十九日,國聯行政院通過中國提案:以技術專家、衛生專家援華。

五月二十五日,汪兆銘、李宗仁、陳濟棠等通電要求蔣中正下野。

五月二十七日,國民黨廣州非常會議成立,通過《國府組織大綱》,舉汪兆銘、李宗仁、陳濟棠等為國府委員。五月二十八日,廣州國府就職。

六月一日,南京國府發表頒布約法宣言。

六月七日,吉林萬寶山韓民華民爭水械斗。

日本疑革命外交招招進逼,關東利權終不可保之心添一新證,萬寶山事件及后之中村事件為奉變導火線。

七月五日,平壤韓人報復萬寶山事件,襲擊華人。

七月七日,日本外務省訓令公使重光葵就平壤事件對華致歉。

大正民主及其自由主義外交之殘照,痛恨官僚財閥賣國之青年激進派將視此為反面教材,以下克上,制造既成事實裹挾政府前進。

七月十三日,上海反日會主對日經濟絕交。

七月十五日,石友三部叛離南京國府,投效廣州國府。

七月二十三日,張學良進討石友三。

八月八日,石友三兵敗下野。

八月二十七日,日本外務省訓令駐沈陽總領事抗議中村大尉遇害。

中村私游外僑禁地,駐軍疑為間諜,私刑殺之,私吞其財務,變賣于市,為日人所獲,以致關東軍政領袖所擬“完全抵賴否認策”敗露。陸軍益信華人狡詐無實、交涉徒勞,武力為有效語言。

九月五日,幣原外相訓令沈陽總領事林久治郎切實取締浪人制造中日事變。

策動事端者即關東軍參謀板垣征四郎,中下級軍官應之如云。明治憲法原不擬文臣節制軍人,大正民主所恃者,國民與論耳。昭和板蕩,民生維艱,官僚政客財閥狼狽為奸,塞寒人上進之途,軍方反有不拘貧富,有才必舉之號。加以中日民族主義同期勃興,皆以對方為假想敵,文臣腐敗軟弱,物望已盡,軍人清新愛國,草根歸心,虎兕出柙,大勢去矣。

九月八日,東京閣議,陸相南次郎要求武力報復中村事件。

九月十一日,南京國府主席蔣中正電令張學良避免中日開釁。

同日(九月十一日),昭和天皇令陸相南次郎整頓關東軍,西園寺公爵責南次郎約束關東軍冒險行為。

九月十五日,東京參謀本部令作戰部長建川美次赴沈陽約束關東軍。

九月十六日,日本軍部吁請國人覺醒,共赴國難,毋坐視中國侵奪大和軍人百戰所獲利權。

九月十八日,關東軍入據沈陽。

九月十九日,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宣言關東軍司令部自關東州租界移鎮沈陽。

同日(九月十九日),駐韓日軍司令林銑十郎以其軍渡遼援關東軍,東京參謀本部急令罷兵。

同日(九月十九日),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張學良于北平協和醫院令東北邊防軍各部不抵抗。

同日(九月十九日),南京國府急令國府主席蔣中正【自剿匪前敵】返寧。

同日(九月十九日),東京閣議令關東軍不得擴大事態。

九月二十日,南京國府主席蔣中正自贛返寧。

九月二十一日,關東軍入據吉林。

【同日(九月二十一日),剿匪軍自贛南撤退。

皇軍扮演救星,自此始不自此終。】

九月二十二日,國聯理事會決議中日同時停火、撤軍、不擴大事變。

同日(九月二十二日),若槻首相面請天皇制止關東軍跋扈,昭和天皇面命陸相南次郎約束關東軍,不擴大沈陽事變。

同日(九月二十二日),東京軍部遣兵務科長安騰利吉赴沈陽,約束關東軍不得越寬城子(長春)而北,不得逾南滿鐵路日租界區,不得更生新變。

同日(九月二十二日),南京國府主席蔣中正電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張學良毋受日人脅迫承認“二十一條”。

【中日戰爭有異于德人歐戰者,在事各方皆于黑暗盲目摸索,各據歷史經驗作錯誤想象,缺乏明確責任者。】

同日(九月二十二日),中國共產黨宣言武裝保衛蘇聯。

九月二十三日,外交部接受國聯決議。

同日(九月二十三日),重光葵公使致書幣原外相,抗議關東軍行動。

同日(九月二十三日),外交部致書外務省抗議關東軍行動。

中日外交家保持同一立場,創造歷史奇跡,或可視為明治憲法后遺癥境外發作。

同日(九月二十三日),東京參謀本部令關東軍不得越洮南而北。

九月二十四日,美國政府照會中日兩國,要求停火。

同日(九月二十四日),東京閣議令關東軍撤回南滿鐵路租界區。

同日(九月二十四日),關東軍電致東京參謀本部:天皇、軍部若繼續阻撓關東軍行動,關東軍將據滿洲獨立。

養兵若此,不亡何待?關東軍目無天皇、軍部,而于內閣乃至于抗命亦無必要。明治憲法奮其私智,內閣、軍部平列,文臣不得將兵,卒覆其宗社,奈何尚有用小智列軍于內閣之上者。

九月二十五日,民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要求國聯以中立委員會監督日本撤軍,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謙吉要求中日直接談判。

九月二十七日,日政府復美照會:日軍非受攻擊,絕不擴大事變。

九月二十八日,中央大學學生游行,毆外長王正廷。

自趙家樓以來,不傷人不足稱愛國,中央大學不能以驕縱特權技壓群雄,豈非辜負天子門生?

九月三十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準王正廷辭職,以施肇基繼之。

以趙家樓傳統,受害者即最佳替罪羊。

十月一日,新疆省主席金樹仁私訂《新蘇商約》,許俄商國民待遇,購俄飛機軍火,聘俄技師。

金氏迫于哈密變民,勉從俄約,其心不愨,延及明年八月十日,始于秘書處備案,終未奉行。金亡盛興,遠俄親俄至關緊要。

十月二日,南京國府主席蔣中正致廣州國府,請求合作。

十月五日,蔣中正電廣州國府:以粵方代表北上為下野條件。

關東軍可謂寧粵“和平使徒”。

十月十一日,美國務卿史汀生抗議日本不守國聯決議。

十月十四日,胡漢民獲釋赴滬。

十月十七日,日本青年軍人謀“錦旗革命”,事敗。

就個案而言,事敗;就政策而言,事成。后日“下克上”系列事變莫不如是。

十月十八日,汪兆銘、蔡元培等自粵赴滬。

寧粵對抗將演為寧粵滬三角權謀。

十月十九日,幣原外相宣告五項基本原則:否認相互侵略行動,尊重中國領土保全,取締排外運動,保護滿洲日僑,尊重日本在滿條約權利。

復原調和主義,平正通達,老輩(一戰前)紳士外交之心,其不能見容于兩國鐵血青年,自在意中。

十月十二日,國聯大會決議日軍須于十月十六日前撤退,國府須保護日僑生命財產安全。

以前數年歷史經驗推斷,雙方皆難遵約,中道雖兩利而難行。

十月二十三日,民國代表施肇基接受國聯決議,要求日方憲兵警察飛機同撤,日本代表芳澤以民國取締反日運動、承認條約義務為撤軍條件。

十月三十一日,國民黨寧粵代表會議決議:國府主席不負政治責任,任期二年。廢除中央政治會議。行政院為責任內閣。國民代表會議兩年集會一次。閣員不限國民黨人。休會二日,寧方代表復京(寧)請訓。

十一月一日,國府任命顧維鈞為接收東北失地委員長。

同日(十一月一日),幣原外相令天津總領事桑島阻止軍部擁立廢帝宣統。

十一月二日,東京參謀本部令關東軍不得進軍北滿。

十一月五日,東京參謀本部令關東軍服從參謀本部。

同日(十一月五日),關東軍擅入北滿,擊東北邊防軍于江橋。

十一月六日,東京參謀本部令關東軍不得逾越南滿鐵路區域及關東州租界地范圍。

十一月十日,遜帝宣統走大沽。

十一月十三日,遜帝宣統走營口。

十一月十七日,國府任命馬占山為黑龍江省主席。

十一月十九日,關東軍入據龍江。

十一月二十三日,廣州國民黨四大要求蔣中正下野,汪兆銘力持不可,汪系委員離會抗議。

汪陳改組派唱黨治抑軍人,以反蔣為急,然終不免受制于旁系軍人。文主武從政綱既不得踐行,反不如先謀統一,而后徐圖進取,整頓驕兵。粵府伐異心切,罔顧國難,識見遜汪一籌,自為清議所棄。汪蔣合作,黨國根基漸固,臨戰建設有賴于此。

十一月二十四日,幣原外相對美國務卿史汀生保證日軍絕不侵犯錦州。

十一月二十七日,東京參謀本部令關東軍不得進軍錦州。

十二月一日,若槻首相辭職,犬養毅繼之。

若槻以無力約束驕兵去職,為大正民主-國際協調外交破產一大關口,此后激進青年以農家子-軍人為據點,以下克上,橫掃腐敗軟弱買國官僚財閥,自成傳統。胡適之所謂“霸權無害”時代,與若槻內閣同歸于盡。

十二月十日,國聯重申九月三十日決議,組織代表團調查中日沖突。

十二月十六日,南京國府準張學良辭副總司令職。

十二月二十五日,國民黨(重組)四屆一中全會通過政制改革案,以國府主席為虛位。

十二月八日,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通過國府組成人員:林森主席,孫科行政院長,張繼立法院長,伍朝樞司法院長,戴傳賢考試院長,于右任監察院長。

新政制以國民黨中央代中央政治會議為主權者,以行政院長代主席為負行政責任者,仍系黨國訓政體制,唯以反蔣各系觀點,削奪蔣氏曾任職位權限,即為民主勝利。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一月一日,新任國府就職。

一月二日,日軍入據錦州。

一月十四日,幣原外相下野,芳澤謙吉繼之。

國際協調派末路。

同日(一月十四日),國聯組成李頓調查團。

一月二十八日,日海軍陸戰隊攻閘北。

一月三十日,國府遷都洛陽。

二月十八日,蔣中正令第五軍張治中部以十九路軍名義援滬。

蔣以在野之身,行使總司令實質權力,訓政之悖亂可知。揚不抵抗虛名,行總體戰實質,于外交扮演無辜弱者,頗有幫助,其后為左派宣傳家運用,則非當時主事者所重。

三月九日,遜帝宣統出任滿洲國執政,改元大同。

三月十一日,國聯決議支持史汀生不承認主義,組織特別委員會監督日軍撤退及各議案執行。

三月二十四日,蘇俄承認滿洲國享有中東鐵路主權。

以武力爭之于華者,拱手奉日。

四月十六日,張君勱、張東蓀、羅文干、徐勤等組織國家社會黨于北平。

四月十九日,國聯特委會責令犯滬日軍撤離。

四月三十日,國聯大會通過特委會滬變議案。

五月五日,滬變停戰協定簽字,日軍撤歸原防區,華軍留駐,中、日、英、美、法、意組織聯合委員會監督停火。

五月十五日,血盟團戕犬養毅首相于東京。

犬養有和平解決沈案之意,不容于激進派。

五月二十二日,滬郵員工罷工。

五月二十六日,國府接受罷工要求,罷工結束。

杜月笙等以勞工保護人姿態出面調停。

五月三十一日,日本陸軍依約撤離上海。

六月十二日,國府主席林森自洛陽返寧。

六月十四日,日本眾議院決議承認滿洲國。

六月十七日,國府行政院、外交部否認滿洲國。

七月一日,中俄復交談判開始。

民國處虎狼之間,據俄必先聯日,據日必先聯俄,兩線拒敵,則有必亡之勢。中日交惡,俄之大欲,唯愿中日多事,日俄可以少事,中東激進青年排拒老成,適足陷親邦于馬基雅維利外交絕地,奉半世紀霸權于俄人之手。

七月六日,新任外相內田康哉承認滿洲國。

幣原自由主義系遠東安危于一身,及其在朝,人皆以附庸風雅媚事歐美腐朽公卿視之,非縱新生代廉能愛國者驅除之,不能為忠勤報國農家子出頭,不能為忍辱茍安有色人種報怨;及其在野,始悟大羹寡味中道維艱,克己者似弱實勇,謀遠者似拙實巧,無奈一入橫暴權詐魔道,回車無術。國猶人也,機會之窗并非永遠廠開,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不致喪元而焚其身者鮮矣。

七月十八日,日軍西犯熱河。

七月二十日,國府新任行政院長汪兆銘通電全國,共赴熱河之難。

同日(七月二十日),國府新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電令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張學良出兵熱河。

七月二十一日,國府電令張學良援熱。

七月二十二日,國府行政院長汪兆銘通電各省諸軍,共赴熱河。

七月三十日,國府立法院通過增加關稅案。

民國關稅據歲入國用之首,關稅自主為國府革命外交實質成就最要者,無此,備戰建設乃至抗戰本身皆無存在可能,歷史路徑早已改變。

八月六日,行政院長汪兆銘以張學良拒不援熱拒日,勒索巨款,財政無力承擔,自請辭職。臨行邀張氏同期下野,以謝國人。

汪院長固清流本色,此刻無人以敗局相責,彼乃以憲政原理“行政院長負一切責任”為天下倡,書生意氣,自認血誠足以感化頑愚。然則強藩所知,不外實力保存,任意削職重譴終必開復;反之國肥己弱,清議絕不可恃。日后歷史路徑、官史編撰,頗能證實強藩料事遠較清流更為準確。

八月八日,美國務卿史汀生宣言違背國聯決議一切舉動,美國皆不承認。

八月九日,國府主席林森慰留汪兆銘,行政院各部會長集體辭職。

八月十日,國民黨西南執行部電請中央懲辦張學良。

八月十五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議挽留汪兆銘及各部會長,裁撤北平綏靖公署,準張學良下野。

八月十七日,東北諸將通電慰留張學良。

八月二十二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議以宋子文代行政院長。

八月三十日,青馬余脈馬仲英西出玉關,援哈密回軍,攻金樹仁省府。

九月六日,東京閣議承認滿洲國。

同日(九月六日),蘇俄外長李維諾夫同意售中東路于日本。

同一中東路,待弱華何橫,待暴日何怯。

九月十五日,《日滿議定書》簽字,準日駐軍滿洲,承認日本條約權利。

九月十六日,外交部抗議日本承認滿洲國。

同日(九月十六日),日滿軍事協定簽字。

十月二日,國聯調查團發表保告,承認民國未能保護滿洲日僑,否認滿洲獨立為居民自發。

十月四日,東京閣議否認國聯調查報告。

李頓報告要求日軍撤退,關東自治,保護僑民,成立顧問會議。

十一月二十日,內田外相訓令駐國聯代表松崗:不得撤銷滿洲國,不得設立國際委員會。

十一月二十一日,國聯理事會議李頓報告,中日代表顧維鈞、松崗互爭。

十二月一日,國府自洛陽還都南京。

十二月十二日,中俄復交。

十二月十五日,國聯十九國委員會通過中日問題決議。

十二月二十日,國民黨三中全會決議:團結抗日,推動地方自治,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開國大制憲。

不忘六年訓政時間表,可謂有信。

十二月二十四日,東京軍部宣言:國民黨及其外交政策之存在危害遠東和平,必須清算。

十二月二十八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設西京于西安。

為長期抗戰建設后方陪都,此刻巴蜀尚非國府范圍。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一月一日,日軍犯山海關。

一月十一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圈定第三屆立法委員。

國民革命一大收獲,即變民初操縱、賄選亂象為黨治圈選之井井有條。

一月十七日,國府經濟委員會決議建設七省公路網。

“寓國防于交通”之一環。

一月二十五日,馬仲英攻迪化,新疆省府以白俄歸化軍拒之。

一月二十七日,馬仲英部度坂,走天山南路。

二月九日,國府立法院憲法起草委員會集會。

二月十四日,國聯十九國委員會決議日本撤回南滿鐵路日租界區域,解散界外一切偽組織。

二月十七日,東京閣議拒絕國聯決議。

二月二十日,馬部、變民會軍迪化西大橋。

同日(二月二十日),東京閣議決議國聯大會若支持十九國委員會,日本即退出國聯。

二月二十四日,國聯大會以四十二票對一票(日本)通過十九國委員會報告,決議組織顧問委員會,邀美俄加入。

日本外交全軍覆滅,雖拒美俄加入之小讓步亦不可得。

二月二十七日,美國宣告加入顧問委員會。

三月六日,日軍犯喜峰口,熱河淪陷。

三月七日,蘇俄拒絕加入顧問委員會。

蘇、日自有默契,滿、蒙互換,以華為壑。

三月十二日,國府準張學良辭本兼各職,以何應欽主華北軍政。

◆ 三十年代改組派之進退失據,類似二十年前進步黨,以清流側身武夫之列,倡統一則合流當朝,喪失反對派立場;欲杯葛必入疆臣掌握,以申黨權始,以賣文治終。游移反復,始亂終棄,頗合毛氏”皮毛論”。一九三〇年之北平國府實為汪、陳反蔣最后機會,縱令功成亦必受制閻、馮不下于蔣。故汪之出處,非買山歸隱以全清譽,必附仰依人而受利用,從無第三選擇。歷代清流之處亂世,無不如是,此系士大夫階級固有弱點,非汪、胡個人或政綱問題。展堂右傾而受制桂粵,終無異汪、陳左派之于閻、馮。兆銘之不能勇退,亦以羽翼已成,附鳳者眾,斯人不出,如失業黨人何?一經組閣,必自陷于有責無權之境,實亦慢性政治自殺。代蔣被刺頗具象征性,蓋”兆銘本紀總贊”之要即在此四字。史公所謂”君任其難我任其易”是也。

汪閣實際作用,不外為藩臣籌餉替罪。張漢卿不戰棄榆關、熱河,視行政院”固守待援”令若草紙。汪院長固無如之何,汪都御史則有筆如刀,以辭職要張氏引咎。適之”獨立評論”譏其失相體是也,所未及者,汪氏本無相權而有清流之才,固陳蕃、張儉之流,入虞淵逐墜日者,使其身敗殉國,千秋萬世其名不朽;使其廢置終老,僅以言傳,則任公、適之歷史角色,必為兆銘所據,以言責人,書生本色,汪氏自能勝任愉快,較之周旋強梁,少繁劇而無責任。唯以此,愛惜羽毛如適之者必不能從政。而以汪之才,”我不入地獄”之旨,早悟于此,何待乎陪都之困?◆(整理者注:見數卷殘編言論集八——汪院長清流本色)

三月二十七日,日本退出國聯。

三月三十日,國民黨中常會決議提前召集黨代會、國大,召汪兆銘復職。

四月六日,國府廢兩改元。

統一財政權以厚軍實,加強汲取能力以略民產,實系一事。

四月七日,回民變軍據喀什逐官軍。

四月十二日,歸化軍、東北軍據迪化逐金樹仁。

東北軍系拒不降日,假道俄境返國,受阻于回亂之張學良舊部;歸化軍系拒不降蘇、避難于華之俄軍舊部。實當前敵,新疆省軍以楊增新弱兵政策,不過軍事濟貧院而已。

四月十四日,盛世才自任新疆督辦。

四月二十二日,東京軍部宣布長城以內日軍單方面撤退。

五月一日,滿洲國切斷中東鐵路。

與國府中東路事件同一舉措,俄人凌華畏日,前踞后恭。

五月九日,外交部抗議蘇俄擅自出售中俄共同財產中東路,蘇俄外長加拉罕否認出售中東路。

五月三十日,中日停戰交涉開議于塘沽。

五月三十一日,《塘沽協定》簽訂,日軍撤歸長城線北,華軍撤歸延慶盧臺線南,其間緩沖區由中國警察負責。

同日(五月三十一日),國府行政院長汪兆銘宣布《塘沽協定》不涉領土主權,純系局部軍事緩和。

六月七日,國聯顧問委員會否認滿洲國。

六月十九日,蘇俄外交次長薩可尼可夫承認蘇俄出售中東路于日本(五月九日加拉罕外長否認其事),唯稱此事無損中國利權,將來中國收回滿洲,該路仍系中國產業。

不言而喻,日本投降,前言循例作廢,一如蘇俄涉及滿蒙一切前言、前前言、前前前言。

八月十六日,察哈爾省錫林郭勒副盟長召集內蒙自治會議于百靈廟。

德王乞援關東軍,欲為新京(長春)之繼,與晉綏系(閻、傅)形成正面沖突,日本“援閻倒蔣”策自是陷于絕境。日人政令分歧,自亂陣腳者頗多,推本溯源,皆明治憲法之私智所賜。

同日(八月十六日),國府行政院長汪兆銘兼署外交部長。

自林文忠督粵以來,當此位者未有不身敗名裂者,巧宦無不知趨避。陳友仁、羅文干皆抗戰派清流,亦自度德望未足止謗。環顧海內,華夏民族英雄、抗戰清流派以義烈論、以清操論,無出汪兆銘右者,身赴國難功成辭賞于前,指斥邊將以去救爭于后,無不昭昭在人耳目。若謂此公能為爵祿抑或塵世任何價值而不顧華族,則茫茫禹跡,再無可信之人。兆銘不出,如華夏何?如國府何?而國府真負兆銘矣!

八月二十二日,國府行政院決議以唐有壬出任外交次長。

汪陳改組派皆書生,無中央或地方任何軍人支持,所恃者清譽耳、義烈耳,激進青年之心耳。何況與蔣有隙,鮮有樂為國府保險絲而犧牲者,汪氏乃以一己之志逆眾論而獨行其烈德,【舍一己榮辱為華族求三十年自強緩沖時間,】陳公博諸大將皆知其禍,唯以不負信友故,繼兆銘烈士先入地獄為天下唱,大抵皆不得其死,汪氏個人感召力殆有不可思議者,此后中日名人原負反汪使命而來,竟受汪氏精誠所動,轉而出任汪記政綱義務辯護人,以至自毀前程者不絕,可為旁證。

九月二十二日,中國致公黨總理陳炯明(競存)卒于香港,年五十七。

真能不受外援,不賣國土,唯致公黨足以當之,而競存身后,亦不能守其宗風。

競存臨終遺言:“余家事無可告者,唯中心遺憾,無時可已。”“共和!共和!”。歷任方伯,家無恒產,病危不能支付香港房租,借宿人宅,死無買棺之費,族人挪用陳母預存棺木始得下葬。

競存吊孫文聯(一九二五):“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九月二十六日,吉鴻昌、方振武抗日義勇軍回師襲北平,據湯山、高麗營。

吉、方以復察熱為詞,招募私軍出塞,頗受抗日捐款,胡漢民西南政務委員會望其抗衡蔣系,大力資助,華北國軍亦予默許(從而首先撕毀《塘沽協定》,予日軍部華人無信論絕好證詞)。今乃倒戈內向。有論者以為受蘇俄滲透,吉、方皆秘密共產黨員,欲借西北軍舊部建冀南蘇區者,存疑,待考。

九月二十七日,國軍、方軍戰于高麗營,方軍奔湯山就吉軍。

九月二十八日,吉軍、方軍棄湯山北遁。

十月二日,吉軍、方軍攻昌平。

十月五日,國民黨中常委免方振武國府委員職。

十月九日,百靈廟內蒙自治會議意見不合,解散。

十月十六日,方振武、吉鴻昌棄軍走天津,余部繳械。

十月十七日,國府行政院通過蒙古地方行政改革案,且擬改蒙藏委員會為邊防部。

國府雖外挫于強鄰,內亞推行大華國族主義,不稍怠懈。

十一月十二日,沙比提大毛拉、伊敏于喀什宣告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舉加尼壓孜為大總統,沙比提為總理。

十一月二十日,十九路軍據閩,宣告廢除中華民國及國民黨,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濟深出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主席。

十一月二十五日,蘇俄紅軍入據伊犁塔城。

蘇俄紅軍介入新疆內戰,鋤張培元(伊犁鎮守使)、馬仲英(寧海軍支脈),扶植盛世才。

十二月七日,東京閣議決議支持華北自治。

十二月十六日,國民黨西南政務委員會胡漢民宣告閩變聯共叛國,為國公敵。

閩粵原有反蔣成約,以胡漢民反共重于反蔣,西南同盟破裂。

十二月十三日,達賴十三世去世。

達賴十三世與其集權維新政策同盡,主少國疑,拉薩恢復貴族共治【,西藏封建之大幸,西藏民族國家胎死腹中】。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一月一日,國府行政院長汪兆銘宣布政綱,以建設求統一,以均權求共治。

一月十三日,中華共和國瓦解。

一月十七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內蒙自治辦法。

分區自治,即不準成立統一內蒙自治體,而于察、綏各省蒙區成立小塊分割自治保留地,等待消化。

一月十四日,內蒙代表赴寧請愿,反對分區自治。

一月二十五日,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舉林森繼任國府主席。

二月六日,馬仲英入據喀什,東突厥共和國瓦解。

馬部攻迪化不利,欲取天山南路為家。

二月二十八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修正內蒙自治辦法,準盟部改組為盟政府。

三月一日,遜帝宣統自任滿州國皇帝,改元康德。

三月六日,蘇俄紅軍度達坂追擊馬仲英。

四月十七日,東京外務省發布天羽聲明,反對各國援華,視華為保護國。

日本外交革命化,通向大東亞解放戰爭-種族革命論。

四月二十日,東京外務省聲明天羽聲明不含干涉中國獨立、破壞條約體系之意。

事實在于,中日皆不滿于條約體系,而無力推翻,且須仰仗條約體系始能維護自身安全,因而自身陷于矛盾,忽而造反忽而保皇,時戰時和即此矛盾自然體現,以和難戰易,終不免全面戰爭。

六月九日,贛南紅軍西走。

七月一日,新生活運動總會成立于南昌。

七月十日,馬仲英棄喀什入俄(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為蘇俄秘警戕殺)。

七月十九日,國府行政院長汪兆銘宣告監察工作服從黨的統一領導。

汪兆銘以國民黨宣傳部為私邑,黨國言禍,多出彼手,黨國盡瘁之臣,固非民國守經之臣。

九月一日,隴海西線(潼關-渭南)通車。

九月二十六日,中義相互升級公使館為大使館。

弱小民族平權-革命外交-使館通貨膨脹。

十一月十日,國民革命軍東路剿匪軍第四縱隊入據瑞金。

十二月三十日,鄂、湘、陜三省公路通車。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一月八日,外蒙軍犯喀爾喀廟。

三月二十三日,蘇俄、滿洲國中東路售買協定簽字于東京。

五月三日,西走紅軍渡金沙江入蜀。

五月五日,東京閣議決議駐華使館升為大使。

五月十四日,東京軍部反對中日使館升級。

六月十日,以日軍要求,國民黨河北省黨部撤出河北。

河北非黨化實際結果,為藍衣社、力行社等秘密組織地下統治,后者由民族主義激進青年組成,較黨部更傾向于排日運動。

六月十二日,東京軍部聲明,華北交涉出于華北地下排日運動,須消沒一切排日活動而后可。

國民黨原系革命政黨,地上組織地下組織不過左右手,區別僅在地下組織更激進更難問責而已。日人實踐軍部要求,非徹底毀滅國民黨而后可,終不免于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陷入此一最后步驟。

六月二十八日,華北自治軍白堅武部自豐臺攻永定門,北平戒嚴。

六月二十九日,國軍收復豐臺,白堅武走天津。

七月二十日,國府行政院長汪兆銘病假,電訓副院長孔祥熙代理。

八月二十三日,汪兆銘復職。

十一月一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汪兆銘遇刺重傷。

十一月十一日,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通電結束訓政,開放政權,實行憲政。

十一月十九日,華北親日各政團通電擁護宋哲元開放政權、地方自治。

十一月二十一日,國民黨五大決議接受憲法草案,召集國大。

十一月二十四日,殷汝耕于通縣宣告自治。

十二月四日,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宣布明年五月五日公布憲法草案,十月十日國大選舉,十一月十二日開國大。

若無內外患溝聯,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將為行憲年。

十二月五日,華北親日自治團體請愿于北平,要求自治。

十二月七日,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舉胡漢民、蔣中正為中常委正副主席,汪兆銘、蔣中正為中央政治會議正副主席,林森繼任國府主席,蔣中正為行政院長,孫科為立法院長,居正為司法院長,于右任為監察院長,戴傳賢為考試院長。

十二月九日,北平學生游行反對自治運動。

十二月十一日,冀察政務委員會組成,宋哲元任委員長。

多數委員非國民黨人,以塞自治派之口。

十二月十六日,國府五院院長及各部會長官宣誓就職。

十二月十九日,東京外務省宣稱,改立新約須待中國國內組織完成。

十二月十五日,汪內閣外交次長唐有壬遇刺不救。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二月二十日,西走紅軍渡河入晉。

二月二十六日,東京青年軍人暴動,戕高橋藏相,崗田首相僅以身免。

三月五日,廣田弘毅繼任首相。

激進化無從節制,唯有待其耗盡自身資源而自斃,否則壓制于一時一地,終不免發于他處,謀國之難,在于未入夾道,先知其禍,既入夾道,明知懸崖在前,終歸回車無術。然則先覺者多不理于眾口,持重者多蒙失時之譏,端在民族潛意識樂于偏容輕躁之誤、抑或迂腐之失,此間關涉尚有重于紙面制度者。民族猶人:有智計過人,百戰百勝不過一時炫耀,偶一失手則匹馬無還者;有保守愚鈍,臆則累失所損不出利息,畢生怨望而元氣自若者。此事固不足為淺人妄人道,信天道之無私無弊,斯亦足矣。

四月三十日,立法院通過國大組織法草案。

五月一日,立法院通過憲法草案。

五月五日,國府公布憲法草案(五五憲草)。

憲草體現元首政治精神,于革命編年史前篇已有略述,不贅于此。

同日(五月五日),紅軍余部奔還瓦窯堡。

五月十三日,德王自任蒙軍總司令于嘉卜寺。

六月二日,紅軍余部西走甘、寧。

【就外蒙乞俄援。】

六月四日,粵桂脫離國府。

七月七日,粵空軍棄粵奔國府。

七月十三日,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撤銷西南政務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免陳濟棠職,以余漢謀代之。以李宗仁、白崇禧為廣西綏靖正副主任。組織國防會議,各省將領皆任委員。國府行政院長、軍事委員會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報告中日和平交涉以主權領土完整為底線,若至最后關頭,不惜一戰。

七月十八日,陳濟棠出亡香港,李宗仁就綏靖主任職。

八月二十九日,紅軍余部攻甘肅臨洮不克。

九月一日,粵漢鐵路通車。

前清原擬宣統九年(一九一七)借外資完工,以愛國故,延及今日,川漢路百年不成,徒亡清室。

九月二日,紅軍余部攻寧夏豫旺堡不克。

九月十八日,豐臺演習日軍與國軍沖突,北平戒嚴。

九月十九日,中日兩軍脫離接觸。

此案與盧溝橋事變同一模式,此前此后類似沖突甚多,以大勢論,中日疑忌已深,解仇甚難,積薪滿室,火燭難防;以細節論,戰爭絕非必然爆發于明年七七,提早或推遲數年,至少于國民政府命運,有生死窮通之劇變,【汪兆銘之我屈國申,于兩線抗戰能守八年,居攻甚偉,汪兆銘之遇刺病休,國府內部妥協底線上升,于抗戰過早爆發,后方交通、建設準備未遂,紅軍殘部絕處逢生,皆有決定性作用。汪氏雖非民國之直臣,為民黨一派系盡瘁之臣,實無可疑。然則兆銘以激進青年起家,獨任鐵血,大暢種族之見,及其晚節末路,肉體生命、政治生命乃至歷史生命皆為汪氏自身衷心呵護全力培植之激進民族主義斷送,猶如弒父屠子歷史循環之具體而微,甚矣哉天道之可畏!】

九月二十一日,日本外務、陸軍、海軍三省要求華北自治,中日通航,降低關稅,聘用日顧問,取締排外運動。

九月二十三日,國府代表張群要求日方取消《塘沽協定》、《淞滬協定》及其后一切城下之盟,取消冀東自治,綏東剿匪,取締走私,禁止《辛丑條約》派駐日軍任意行動。

由于國民黨革命性質,有關緩沖區非軍事化條款,不過化明為暗,于黨國實質統治無礙,反而有自由行動而不必負責之利,至于約束軍人,日本任何政府無能為力,尤其在“二二六”之后,張群亦非不知,對照雙方要求,即知戰局已定,可爭者僅在提早推遲、選擇有利時間而已。此中要害,實在心理因素,民族革命黨之民族主義自尊心受侮已甚,練兵、建設稍有起色,即有針鋒相對、逐條回敬、不惜以同歸于盡求快之心,其下意識期待蔣中正所謂“最后關頭”一洗前恥久矣,不復計黃雀在后。

同日(九月二十三日),中日交涉停頓。

十月十五日,國民黨中常委決議國大延期舉行。

救亡壓倒一切,又一致命關口。

十一月九日,親日蒙軍犯綏遠。

十一月二十四日,援綏國軍克復白靈廟,蒙軍潰敗。援甘國軍破紅軍余部入甘支隊于古浪,紅軍大部覆沒,徐向前殘部西逸。

百靈廟心理作用,在于民族主義輿論以為日軍皆如蒙軍不堪戰,若有抗戰決心,復仇無難事,高調士大夫于抗戰過早爆發,局部妥協爭取建設后方不復可行,頗有功勛;百靈廟實際作用,在于云集西北各系軍隊(尤以陳誠所部中央軍為要)盡赴綏遠,張學良再四請纓,蔣氏蔑視其戰力,令其充預備隊守關中,予其自尊心以致命傷害,同時造成西安僅為張、楊直系守衛之局,無此二者,西安事變難以發生。

十一月二十九日,第三路軍總指揮陳誠與傅作義會商軍事。

蔣中正擬乘勝直取察北,閻錫山持重不可,兩系大將各從其上,戰機旋失。雖然,百靈廟為各省各系軍人首次接受蔣委員長統一指揮而頗有戰績者,可謂舉國抗戰預演。

十二月四日,甘軍馬步青破紅西路軍殘部于永昌,紅西路軍瓦解。

西征盡覆,北道不通,百靈廟之役,國軍重兵集于內蒙,“國際交通線”不復可通,一旦蒙疆解嚴,各軍云集秦隴,擬議之再長征甘南,勢必提前啟動,而古浪之役,胡宗南已據隴坂,馬步青家在河西,前途未可樂觀。機會之窗,至多不過數周而已。

十二月五日,日駐華大使川越表示中日交涉雖形勢悲觀,破裂之說聲囂塵上,尚未至絕望之時。

十二月六日,外交部聲明中日交涉以平等互惠、尊重領土主權為原則,綏變妨礙交涉,切望早日消除。

十二月十日,國府軍委會委員長蔣中正任命蔣鼎文為西北剿匪前敵總司令。

十二月十二日,西北剿匪副司令張學良、陜西綏靖主任楊虎城以兵變據西安,扣押蔣中正及其隨員。

◆高存信《往事回憶》記錄:

1961年12月12日,周恩來令劉鼎、申博純、南漢辰、高崇明、楊明軒、閻寶航、趙壽山組成七人小組,其后加入呂正操、劉瀾波(當時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委員),主持西安事變史料工作。文革中,小組僅有劉鼎、呂正操幸存。1979年5月,九人小組恢復,增補王炳南、宋黎(當時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委員)等人。1982年4月,九人小組改名為“西安事變史領導小組”。1982年5月17日,中宣部《宣傳動態》宣布“不要隨便出版······有些事實需要核對,可以找全國政協‘西安事變史領導小組’。”

原松江軍區保衛部長馬波生指控孫銘九為國、日雙重間諜,曾經攻占賓縣、暗殺陳云。孫銘九罷政協委員。

應德田策劃、孫銘九刺殺王以哲,為二人自承。決策有三說:張慕陶;應德田及其“同志會”;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委員“個別領導”,事后中共罷黜劉瀾波、宋黎,改任高錦明、項乃光。◆

十二月十三日,國府革張學良職。

十二月十四日,蘇俄譴責張學良。

◆日蒙聯軍犯綏遠,蔣氏點兵西安,全國各軍云集西北。張漢卿乞為前鋒,蔣氏輕之,叱令退為預備隊。張氏不堪其辱,怒而兵諫,望蘇、共守約為其聲援,反遭塔斯社誣為日本間諜,破壞抗戰,怒而送蔣反寧,故而終生不諒【共匪】反復無信,再四相招無片語之復。前后行徑皆出負氣,即俗語之“大少爺脾氣”。

【事后,我朝宣布蔣氏點兵西安,為剿共來,張氏倒戈為反內戰。其實當時共軍寥寥之數,何須舉國點兵,自蔣百里至陳誠,皆入西安,唯有日軍始須各軍齊出。故而】胡適云:綏遠前線(傅作義)聞(西安事變)訊,將士痛哭于寒風之中。認定張氏反抗戰而開內戰者,不獨蘇聯,日后反蔣之聞一多諸教授,無不責張賣國。國人皆曰可殺,蔣以舊情寬之,私告隨從,二人非如尋常長官部屬或盟友,近乎父子,不得不如此。◆(整理者注:見數卷殘編言論集豆瓣紀念集——關于七七、八一三事變)

十二月十六日,北大各教授宣言譴責張學良。

十二月二十一日,紅軍入據延安。

張部先期(十二月十七日)讓城。

十二月二十五日,蔣中正、張學良抵洛陽。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一月二十三日,廣田內閣不容于軍部,總辭職。

二月二十一日,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通過“根絕赤禍案”,解散蘇維埃政府,收編紅軍,停止赤化宣傳,停止階級斗爭。

三月十二日,中國共產黨接受“根絕赤化案”。

五月三十一日,林銑十郎內閣總辭職。

六月十日,國大選舉籌辦開始。

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

七月八日,今井-秦德純協定中日兩軍各回原防,脫離接觸。

七月九日,盧溝橋停戰。

七月十日,宛平、豐臺沖突再起。

七月十二日,國府行政院長、軍事委員長蔣中正令冀察政務委員長宋哲元就地抵抗。

七月十六日,英美照會東京,不得擴大華北事變。

七月二十九日,通州民團擒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主席殷汝耕,解赴北平。

親日自治政權名義統治,實不敵國民黨地下組織實質去自治化。

七月三十一日,蔣院長、委員長宣告和平絕望,舉國抗戰。

八月十一日,日駐滬總領事崗本抗議華軍化明為暗,進據上海非軍事區,破壞淞滬停火協定。

就技術而言,日方指控為實,國府已謀先發于滬。

八月十三日,中日開戰于滬。

八月二十七日,國民黨中常委授權蔣中正組織大本營,行使三軍統帥職權。

八月三十日,軍委會行使大本營職權。

九月五日,日海軍全線封鎖中國海岸。

十一月十六日,東京閣議成立大本營。

十二月十三日,日軍入據南京。

◆《遠速》周刊五十九號記載:

一九三八年二月五日,日本大使館在南京舉行的茶話會上,新任南京地區西部警備司令官天谷少將就士兵們軍紀敗壞的原因,向各國外交代表提出了與松井大將類似的看法。第二天,美國駐華大使館二等秘書艾利森致電(檢證一九〇六)本國國務院,傳達了天谷少將說明的要點,內容如下;

少將認為,對日本軍在南京所犯的暴行問題感到十分遺憾,各國收到的報告特別強調這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所以發生掠奪和暴行,是由于長期以來的緊張戰斗和遇到中國軍隊出乎意料的頑強抵抗。迅速進軍造成了糧食供應不足,軍隊的疲憊導致了訓練不夠。◆

十二月十四日,王克敏、湯爾和等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于北平。

五色旗遺老借外力報復黨軍北伐。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一月一日,蔣中正辭行政院長,孔祥熙繼之。

二月二十二日,日本政府呈總動員案于國會。

三月二十八日,梁鴻志等組織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于南京。

同日(三月二十八日),蘇俄第三次強制流放遠東華人。

四月二日,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決議通過《抗戰建國綱領》,舉蔣中正、汪兆銘為正副總裁,成立國民參政會,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

四月十三日,國家社會黨擁戴國府。

四月二十一日,青年黨擁戴國府。

六月十日,鄭州花園口決河阻敵。

七月六日,首屆國民參政會開幕于漢口。

七月十日,參政會決議長期抗戰。

七月十四日,參政會決議成立省、縣參議會。

參政會選舉常任委員會委員二十五人,閉幕。

九月十九日,國聯行政院通過中國提案,要求日本接受國聯歷次決議。

十月二十五日,日軍入據武漢。

十月二十八日,國民參政會復會于重慶,通過“敵人退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案。

十一月一日,國民參政會通過“擁蔣抗戰案”。

十二月六日,國民參政會閉幕。

十二月十八日,國民參政會會長、國民黨副總裁汪兆銘自重慶出走。

十二月二十二日,近衛首相宣言徹底消滅國民政府,建設東亞新秩序為基本國策。

十二月三十一日,美國重申條約體系不容片面廢止,不承認東亞新秩序。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一月一日,國民黨中常委臨時會議開除汪兆銘黨籍。

汪兆銘出走循北伐后黨內政爭一貫模式,而時勢已移,“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領袖”已成新規則,而汪氏自身于此亦有推波助瀾之功。

一月四日,近衛首相辭職,平沼繼之。

公卿膏粱、唯美主義者、王爾德翻譯家當此要缺,時代錯謬之甚。世界已遞交勤苦耐勞、絕無想象力平民子弟,戰爭總體化殘酷化亦其必有副作用。

一月十九日,蔣中正通電全國士紳協助征兵。

宋明以來,良家子不從軍久矣。國府驟效歐制,行總體戰,而后勤撫恤一片空白,基層組織脆弱空虛,自曝其弱點,積深怨于農,莫過于此。

一月二十日,國民黨中常會舉蔣中正為參政會議長。

同日(一月二十日),國聯行政院責其成員援華。

二月十二日,國民參政會第三次大會開幕,蔣中正議長主持。

戰爭即集權最佳友人。

二月十七日,參政會決議舉行國民抗敵公約宣誓。

二月十九日,參政會通過二期抗戰國策擁戴案。

二月二十一日,國民參政會第三次會議閉幕。

三月八日,英國宣布對華平衡基金借款一千萬鎊。

【三月十六日,西安行營抗議毛澤東擅組特區政府,勒索錢糧,強征壯丁。】

三月二十一日,國府秘警刺汪兆銘于河內不中,戕汪氏秘書曾仲鳴。

汪以遇刺關系,自知命不能久,自認倡導議和,不予敵黨漁翁之利,不負先總理托孤寄命之重。而于退隱休養或組織對立政府,游移未決。曾死無異代汪,兆銘文人性格發作,自謂伯仁由我而死,不負死友,唯有出山。

五月六日,汪兆銘赴滬。

六月一日,汪兆銘、周佛海、梅思平、高宗武赴東京。

六月十六日,汪兆銘與平沼首相談判時局善后辦法。

六月二十六日,汪兆銘赴北平與王克敏臨時政府談判。

北洋-廣州舊恨不滅。

六月三十日,國民黨頒布《限制異黨活動辦法》。

七月二十六日,美國廢除美日商約。

八月六日,日俄戰于滿蒙甌脫諾門坎。

八月二十八日,汪兆銘召集國民黨六大于滬。

八月三十日,平沼首相辭職,阿部信行繼之。

九月一日,蒙古聯邦自治政府成立于張家口,德王任主席。

九月九日,國民參政會第四次大會開幕。

九月十九日閉幕。

十一月四日,美國修正中立法。

十一月二十日,國民黨中執委舉蔣中正復行政院長職。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一月十四日,阿部內閣辭職,米內光政組閣。

二月二十二日,十四世達賴坐床,國府遣吳忠信自印度入藏慶祝。

三月二十日,汪兆銘召集中央政治會議于寧。

三月二十九日,汪兆銘國民政府成立,宣告還都南京。

四月五日,國民參政會審議五五憲草。

四月六日,蔣議長至參議會議憲法問題。

四月三十日,共軍襲取米脂等五縣,逐陜西第二區行政專員何紹南。

六月二十日,法國維希政府接受日本要求,切斷滇越路。

七月十二日,英國接受日本要求,封鎖滇緬路三月。

歐戰敗局波及遠東。

九月二十六日,國民黨中常會決議國大延期。

十月八日,英國重開滇緬路。

十一月七日,汪政權接收滬法租界法院。

十一月二十六日,新疆省主席盛世才私訂《新蘇錫礦租借密約》。

十一月二十九日,汪兆銘就任南京國府主席。

十二月一日,美國提供對華信用貸款一億美元。

十二月二十三日,國防最高會議圈定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名單。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一月十七日,國府取消新四軍番號。

【新四軍爭餉地,攻國軍于黃橋、曹甸(蘇北),諸將訟于重慶,蔣中正令其渡江北撤,新四軍懼江北日軍,改道茂林,穿越三戰區防線,為顧祝同包圍解散。】

一月三十日,陜甘寧邊區停用法幣。

三月一日,第二屆國民參政會開幕,共產黨團抵制。

三月八日,美參議院通過租借法案。

三月九日,國民參政會通過統一軍令政令案。

共產黨與重慶國府正式決裂。

四月十三日,蘇日中立協定簽字◆,雙方聲明“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大日本國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之獨立和主權”◆。

滿蒙互認,蘇俄封鎖西北交通線。

七月二十六日,英國廢除英日商約,凍結日本在英財產。

八月九日,國府公布《縣參議會組織條例》。

黨部圈定候選人,不圈定當選人。

◆十月三日,蘇聯、日本外交官達成協議:蘇聯撤銷對中國政府和蔣中正的積極支持,并愿意約束延安政權的抗日行為:作為交換,日本承認并接受延安政權保有陜甘寧邊區的基地。(方德萬:《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中譯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第68頁。)

《潘漢年的情報生涯》:

(巖井)他當然會想到潘漢年這位中共情報官員會利用袁殊和“巖井公館”獵取日、汪方面的情報。但他更重視潘漢年所能為他提供的有關中國內地以及重慶政府和蘇、美等大國關系的情報。(尹騏:《潘漢年的情報生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116頁。)

(都甲,李士群的軍事顧問,華中派遣軍謀略課長都甲大佐)都甲說:“清鄉”的目的是為了強化社會治安。日本方面目前最關心的是津浦南段的鐵路運輸安全。只要新四軍不破壞這一段的鐵路交通,日方則希望和新四軍之間有一個緩沖地帶。

潘漢年說:新四軍發展很快,目前正在穩步地鞏固和擴大農村根據地,也無意要立即占領鐵路交通線和其他交通據點。日軍方面要給新四軍有一定的生存條件,否則游擊隊就會隨時襲擊和破壞鐵路交通線。(尹騏:《潘漢年的情報生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168頁。)◆

十月十三日,蘇俄吞并“烏梁海共和國”。

清屬外蒙故地,段政府于俄國革命后收回駐兵,蘇俄逐華軍而設烏梁海共和國。

十月十五日,韓國臨時參政院集會于重慶。

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英美對日宣戰。

十二月九日,國府對德意日宣戰。

正式宣戰要求交戰雙方接受禁運,若無盟國援助,中方所受損失大于日方。就日方而言,汪兆銘南京國府業已接管駐日使館,為日方承認唯一合法政府,因而不存在中日戰爭,僅有中日(汪)聯合強化治安問題。

十二月二十五日,日軍入據香港。

十二月二十九日,蔣中正代理外交部長。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一月一日,同盟二十六國簽約于華盛頓,相互保證絕不單獨議和。

一月三日,同盟國以蔣中正為中國戰區(含泰國、越南)盟軍最高統帥。

一月二十四日,遠征軍援緬。

二月十五日,日軍入據新加坡。

二月十六日,東條首相至國會演說解放東亞有色人種,推翻白人帝國主義崇高使命。

北一輝思想:英俄為世界階級斗爭之大地主,美國為大資本家,日本環境逼仄,革命情緒最高,天然系國際階級斗爭工會委員長。【阿附階級敵人之重慶叛匪,自屬叛徒內奸工賊無疑。】

三月二十九日,重慶國府頒布《國家總動員法》。

紙上談兵而已,農村基層組織根本不能支持總體戰,至內戰尤然。

四月八日,美軍首批援華物資飛越駝峰。

五月五日,援緬遠征軍渡怒江奔還,全緬、滇西陷沒。

六月二日,宋子文、赫爾簽訂《中美租借物資協定》于華盛頓。

九月五日,新疆省主席盛世才驅逐蘇俄人員。

蘇德戰爭之地緣政治反應。

十月二十二日,第三屆國民參政會開幕于重慶。

十月二十九日,參政會通過物價管制方案。

財政崩潰為中古國家長期支持近代戰爭必有結局,焦土抗戰本身即革命政府為爭民族體面而追求與敵同歸于盡。

十一月一日,中英美開筑中印公路。

十二月十七日,行政院下令凍結工資物價。

無力平衡生產-消費、歲入-開支,絕不能避免惡性通貨膨脹,國府及中國中流社會已入毀滅單行道,所能爭者不外乎掙扎時間問題、體面退場問題。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一月九日,日本【-南京國府】宣言廢除日本在華特權、交還租界。

【就汪政權立場,此事與毛政權收回關東俄界同一性質,以忠于太上盟國交換復權。】

一月十五日,限價令執行。

此時米價已在戰前百倍以上,中產之家,大抵皆破,官商暴富與細民赤貧相對持。不待社會革命,通脹已完成籍產任務,無此預備,社會革命亦未必能行。

一月三十日,立法院通過《新聞法》。

二月四日,重慶國府批準《中美新約》。

恢復國權運動高潮,寧渝競爭性民族主義。

二月十一日,美參議院批準《中美新約》。

四月十日,蘇俄駐新疆軍人、技師撤離。

五月十八日,南京國府收回法租界。

八月一日,重慶國府主席林森去世,國民黨中常委舉行政院長蔣中正代理。

戰爭為集權之友,戰前視為不可思議者,今則為理所當然。

九月十二日,國民黨中常委決議戰后一年內召集國大,結束訓政,實行憲政。

確已踐言。

九月十三日,國民黨中執委舉蔣中正為國府主席、行政院長,孫科為立法院長,居正為司法院長,于右任為監察院長,戴傳賢為考試院長。

九月二十六日,國民參政會決議組織憲法實施協進會、經濟建設協進會。

九月二十七日,國民參政會決議中共及其軍隊踐約守紀。

共產黨議員早已退出參政會,否認重慶國府合法性,決議不過自說自話。

十月十日,重慶國府主席蔣中正就職。

十月二十一日,莫斯科三國會議,蘇俄反對列中國于四強,美國堅持。

十月二十六日,以美國堅持,中國列名于四強宣言。

十一月二十三日,蔣中正出席中、英、美開羅會議。

十一月二十六日,三國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割太平洋各島,朝鮮獨立,關東、臺澎歸華。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三月十五日,重慶米價破四千圓。

去年限價令時五百二十圓。

四月一日,蘇俄犯阿山。

其時烏斯滿變民軍聯外蒙,攻迪化省軍于青河,蘇俄為其減壓,實伊塔三區革命預演。

八月四日,中英美聯軍克密支那,西道始通。

九月五日,國民參政會責問湯恩伯豫戰責任。

九月七日,國民參政會質問財政部報告。

九月九日,國民參政會通過軍公教待遇改善案。

大凡信任政府改善待遇,鮮有如愿者。

九月十六日,國府主席行政院長蔣中正至參政會報告軍事外交經濟。

九月十七日,參政會通過蔣主席報告,通過國軍統一案、財政部長不得兼職案、地方民意機構加強案。

九月十九日,在野各黨組織中國民主同盟,張瀾任主席。

十一月二日,康青公路建成通車。

大后方交通建設頗有可觀,寶成、成渝二路奠基于此,亦“居之者不作”“爾等為蠻族筑工”之例。

十一月十日,蘇俄突厥聯軍陷伊犁,宣告東土共和國獨立。

伊犁河水盡赤,塔城專員平戎率漢、回殘民走俄境,得生還。

同日(十一月十日),【南京國府主席】汪兆銘卒于名古屋,年六十二。

十一月十二日,陳公博繼任寧府主席、行政院長。

十二月四日,重慶國防會議以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長。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一月二十二日,中印公路通車。

一月三十一日,華軍、蘇軍戰于伊寧,華軍敗北,預七師副師長杜德孚死之,喪師四千。

四月二十五日,同盟四十六國會與圣弗蘭西斯科,議永久和平。

五月十四日,國民黨六大決議本年十一月十二日開國大。

五月十八日,國民黨六大通過憲政鞏固案,政治結社法,決議后方各縣市參議會自由選舉,撤銷軍隊、學校黨部。

除地方選舉外,皆未能踐行。

六月二十日,共產黨宣告抵制國民參政會及國大。

六月二十六日,同盟國會議通過《聯合國憲章》。

七月五日,共產黨要求取消十一月國大選舉,召集各政黨政治協商會議。

【據胡索珊《中國的內戰》,戰后歷次民調,擁戴共產黨者從未超過五分之一,始終居民調底部,尚遠遜于主張武力鏟除共產黨者。主張以政治途徑解決共產黨問題者多居民調一二位。】歷屆政黨間會議,共產黨從未支持盡早選舉。

七月七日,第四屆國民參政會開幕。

七月九日,宋子文-斯大林會議,蘇俄同意保全中國關東主權、領土完整,不以軍械支持伊寧東土共和國,對華交涉以重慶中央政府為限。中國同意默許外蒙獨立。

蘇俄三項諾言,無一兌現。外蒙獨立則為事實。

七月二十九日,蘇軍破華軍于額敏。

八月六日,美軍以原子彈襲廣島。

八月九日,蘇軍入關東。

八月十日,日本乞降。

八月十四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許外蒙獨立公投,中長路及其沿路區域中蘇共管三十年,大連雙子港租與蘇俄三十年。反日軍事同盟三十年。

宋金海上之盟民國版,國府亡于是。陳寅恪:“日去俄來,東北終非我有。”“誰結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縱橫。花門久已停胡馬,柳塞翻教拔漢旌。”

八月十五日,盟國許日本投降。

同日(八月十五日),蔣中正令南京日軍總指揮崗村寧次投降。

同日(八月十五日),朱德令崗村寧次投降。

八月十九日,蘇軍進抵長城。

八月二十二日,東土共和國軍陷和豐。

八月二十四日,立法院通過《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八月三十一日,國府分東北為九省,設東北行營于長春,熊式輝任行營主任。

◆盛清以柳邊界滿蒙,自遼河及于松花江,遠較今之三省內蒙邊界偏東。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皇命蒙旗非皇室特許,不得私租旗地與漢人。此諭須與重申滿學,移旗人實關東諸詔合觀,皆視關外為國本,蒙旗為皇家右臂,內北國而臨華夏,其勢尚屬征服王朝,而漢民無敢議者。

僧王敗死,蒙藩奪氣。湘淮用事,朝廷漸屬漢家。安西建省,即北廷首次以中原為國本,北顧邊塞。戊戌庚子為滿蒙垂死反撲,春冰瓦釜,自不待言。光宣新政,朝廷徑以滿蒙為西南土司同列,視為待開拓客體,其勢已同拉鐵摩爾“內亞次帝國主義”,而江東小華夏主義勃然而興,頗有“革命即父債子還”之意。

庚子后財政危機,即拓殖直接動機。西法新政,華人所短,盡有人得其利我收其弊者。獨于邊務拓殖一事,漢人營之千年,經驗純熟,近師明治北海道樺太開拓,有利無弊。徐菊人總督關東(新三省盡取遼西、東蒙之地),岑西林巡守晉綏(兼統西蒙),皆曰:“天下大利莫如農。”民初北洋、西南對峙之形,已有隱勢。

拓務者,朝廷賣地收大利,田賦取永利;流民墾地受小利。獨以蒙旗為預定受害者【,類似“國有企業下崗老干部”】。然亦不可以朝廷背盟,蓋拓務憲法依據,仍在乾隆十三年敕令。所需者,行使“最終解釋權”而已。旗地主權者為大清皇帝,非皇命不得私租私賣與漢民,即有皇命即可公租公賣與漢民之義。朝廷之不可不用讀書人,尚復何疑?

內蒙欲求外援,唯取日人,而日人政出多門,言無定準。巴布扎布受關東軍餉械舉事,而滿鐵后藤新平伯曰:“縱蒙匪擾滿洲良民,吾帝國之罪也。”朝鮮總督寺內大將曰:“蒙部不自解散,余當親簡朝鮮軍撲滅之。”巴布扎布敗死,奉軍完勝,亦日本“奉天派”對“大連派”之戰術勝利。日張漸入蜜月,漢民倍增,即東蒙之絕路。

張氏祖輩所領荒地,實亦柳邊外蒙地而非滿地。三省劃界,即否認東蒙概念,滿蒙同歸郡縣,不如西蒙尚許局部自治。日張近代化聯盟一日尚存,東蒙無望翻身。東北歸順國府革命外交,由“綏靖日韓而兼并滿蒙”一變為“排斥日韓而無視滿蒙”,東京“國際協調主義”潰敗,而后有“九一八”之難。

東蒙四旗贊助日版“滿洲國”遠較滿人積極,后者散居已久,勢難再合,而蒙旗尚有聚居地殘余可資利用。民國二十年,滿洲國立興安三省;二十二年復割熱河北境為興安南省,皆蒙古保護特區,禁漢民入境墾地,內治廢郡縣而復盟旗,直轄于新京蒙政部(部長為蒙人保留),以蒙古民族軍守土,滿洲國軍不得入境。諾門坎之役,蒙軍為日人效死。

興安四省東界,恰在晚清民國東三(四)省西界與盛清柳條邊中線,大體合于當時漢蒙居民區界限,可見滿鐵調查部頗有人才。其政治意義在于:承認蒙區東界退縮為既成事實,但“到此為止”,不可退至民國及大華國族主義心目中“合理邊界”(即民國東四省西界)。就當時比較而言,蒙人于日人之手所獲條件寬于【民國、】蘇俄,無怪西蒙頗有響應關東軍者。

抗戰勝利,國府揚眉吐氣,重劃東北九省,與西蒙三省皆制同內地,蒙部附從于州縣,民族區域自治名實皆廢。內戰大起,北軍以蘇俄、北韓、外蒙為沙發靠背,乃復內蒙民族區域自治,時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民族自治區先于朝廷,于此僅見。其先,晉察冀邊區、東北自治政府皆循國府省界,自立門戶始于是,其東界復活興安四省東界,為“理應抹平之滿洲國”唯一政治遺產。◆(整理者注:見劉仲敬:民族區域自治在“滿洲國”——《中日戰爭時期的通敵內幕1937-1945》書評)

九月三日,國府廢止戰時限制自由臨時法令,淪陷區免今年田賦,后方免明年田賦,緩兵役一年,全國減租減息。

同日(九月三日),華軍、蘇軍戰于精河,華軍敗北,師長郭岐死之,全師盡覆。

◆九月四日,蔣中正發布《抗戰勝利告全國同胞書》:

日本已向我們聯合國家正式簽訂降書,世界反侵略戰爭至今已經完全結束了。我們中國八年來艱辛的抗戰,到今天才算是達到了最后勝利的目的。今天是薄海騰歡的一天,也是我全國同胞在飽受艱難備嘗痛苦之余,應該慶祝鼓舞的一天。我們遙祭國父,告慰我們中華民國開國導師在天之靈,也可以告慰國民革命先烈和抗戰期中慷慨捐軀的軍民先烈之靈。我全國軍民經過這八年來無比的痛苦和犧牲,始結成今日光榮的果實;這一個光榮的果實,是全國同胞每一個人所應該十分尊重的保持的,只可使之發揚光大,不可使之有所損害,以至于喪失。中正個人感懷過去全國的奮斗,撫念當前的滿目瘡痍,更覺得感想萬千,不知所云。

在此從戰爭到和平的緊要關頭,我們正與各盟部,結束五十年來日本侵略主義釀成的險惡局勢,共同締造東亞與世界普遍永久和平與安全;我們更須在四鄰親睦,四境安定之中,收拾戰局,恢復秩序,救濟收復區被難同胞,撫恤死傷軍民的遺族,安輯閭閻,醫治疾苦。而且為使過去犧牲真正有代價,更必須在此時此際開創民主憲政的規模,鞏固國家統一的基礎。我全國同胞在過去曾經團結一致以支持抗戰,爭取勝利,在今后必能團結一致,使民主與統一共底于成,使民生主義的政策與計劃在我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得以貫徹實施。因此在薄海歡騰同祝勝利之今日,僅以國民政府關于內政最重要最具體的方針,陳述于我全國同胞之前,共資策勵。

第一,我們革命抗戰的目的,不只是在戰勝敵人,并且要建立三民主義新中國。在此八年抗戰之中,我全國軍民,歷盡艱辛,今當抗戰結束之后,全國同胞應有休養生息的機會。我們中國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全國人口大多數為農民,其次為工人,我們作戰部隊兵員的補給,以農民為主要來源,而后方武器與民生物資的生產以工人為基干。在此抗戰的綿長歲月之中,工商都市大批殘破不堪,于是軍隊兵員的補充,與國家戰費的負擔,乃大部分部落在農民的肩上。今當抗戰勝利結束之際,農民之服役者,與工人之生產者,皆應使之早日減輕其義務與負擔。

國民政府體念及此,決定在今日頒發明令,全國兵役,自今日起,一律緩征一年。全國軍隊現役士兵,亦由軍政機關擬定退伍步驟,分期實施。國民政府對于戰士授田的辦法,亦已依照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所決定的綱領,次第訂定,克期實施。凡我曾經陷敵各省本年度的田賦,一律豁免一年;后方各省亦定于明年度豁免田賦一年。并責成主管機關和地方政府,依照二五滅租的原則,參酌各地實況,擬訂滅租辦法,限于本年十一月十二日以前,呈請國民改府核定,予以實施。我們認為,必須農工有喘息之機,而后社會有蘇生之望;而且必須農村生活有提高的方法,而后工商都市有復興的基礎。所以國民政府為全國同胞謀休養生息的最低限度辦法,不得不著重于農民與工人的負擔之滅輕,使其生活得以改善。至于其他積極方面,民生主義政綱和政策之實施,國民政府自當視此為實現三民主義之首要,引為政府今后最大之職責。

第二,抗戰結束之后,民主憲政不容再緩。國民革命的最高理想是全民政治,實現理想的最要關鍵,還政于民,而國民大會是國民政府還改于民必經的階段,也是國民革命必須完成的重要程序。在抗戰發動之初,我們預期抗戰勝利與憲政實施,畢其全功于一役。今當抗戰勝利結束之際,我們認為:憲政實施愈早愈好,因此召開國民大會不可再事遷延。我懇切希望全國同胞與各方賢達能一致真誠的為國為民盡量協助政府這一個政策,促成國民大會的及早召開,以祈求民主政治的及早完成,而不可再加以阻撓。當此長期抗戰勝利結束的時期,正是建國大業開始的機會,政府施政的方針,必將本于大公,出以至成,只要是在革命建國的最高原則三民主義不至動搖,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法統不致紊亂的前提之下,一切問題無不可以推誠相與,方能求得合理合法的解決。

尤愿社會賢達,各黨領袖,皆能參加政府,共策和平建國的百年大計。而在召開國民大會之前,政府甚愿博訪,期無缺憾,就是國民大會的代表名額和其他有關的問題,政府亦可順應輿情使之合理的增加,和合法的解決。至于保障人民自由問題,國民政府除已切實施行人身自由保障法以外,且已決定克期取消新聞檢查制度,使人民有言論的自由;并將制定公布政治結社法,使人民有結社的自由。務使各政黨皆有共同的軌轍和合法的地位。如此,民主政治始能追溯英美以樹立五權憲法的典型。總之,我們要實現民主政治,應以法治為憲政的基礎,以憲政為民權的保障。軍閥時代以武力作政爭,藉地盤以自固的惡習,早成過去,決不是現代民主國家所當有,亦不是和平建國時代所許可。必使國內一切問題皆循政治方法求得解決,各方意見遵循法律軌轍以為目標,而后我革命先烈及全國同胞五十年來所共同祈求的根本大法,不至重蹈民國初年的覆轍,這是我們政府唯一的方針,也是全國人民最迫切的需要。

第三,國家的統一,是近代立國絕對必需的要素,抗戰結束之后,國家統一,必因國民全體的協力愛護而有堅實的保證。我們知道,國家統一是抗戰勝利的保證條件,我們更要知道,國家統一是民主憲政的唯一基礎。惟有統一的國家,才能收獲最后勝利的成果;亦惟有統一的國家,才能保障民主制度,發揚民意,集中民力,維護主權的獨立,完成建國的大計,以貢獻于國際和平與世界的繁榮。我們要完成國家的統一,惟一的前提,是要我全國軍隊國家化,在我國家領土之內,不可有私人的軍隊,亦不再有任何一黨軍隊;惟有軍隊不受個人私利一黨私見支配,而后國家的統一,乃有真正確實的基礎。我今日代表政府特別負責聲明,凡受國家編組和恪遵軍令的軍隊,其待遇必一視同仁,決不有所歧視;而且中國國民黨二十年來之軍隊黨部,今已完全撤銷,以樹軍隊國家化的先聲。我們希望全國同胞,認定軍令政令的統一,為國家存亡所系的命脈,共同一致,期其實現,加以維護。謹掬衷忱,為我國家的前途與人民的福利作懇切的呼吁。

上述三點,是我們當前最低限度的設施和最為迫切的要求。只要全國同胞撫循革命的歷史,接受抗戰的教訓,自能領悟破壞之后,必須繼之以建設,則破壞時期所受痛苦犧牲,終算是獲得了寶貴的代價。八年以來,我淪陷的同胞,或流離轉徙于異鄉,或顛頓病困于窮途,亟侍救濟;尤其是殘臂斷股的戰士,和孤兒寡婦的遺族,未尚撫恤;與后方同胞服兵役者,為國忘家,從事生產者負擔綦重。言念及此,不勝戰栗。所以我們今后的工作,不獨要恢復戰時為平時,并且要轉化無業為有業。我們國家的基礎,比聯合國任何一國為薄弱,我們抗戰的時間,比聯合國任何一國為久長。我們不但要在戰火的廢墟上精誠團結,一德一心建立現代國家,并且要充實國力,與聯合國共同負起國際和平世界繁榮的責任。

我們在創巨痛深的破壞之后,面對著任重道遠的建國大業,深覺工作的紛繁,彌感責任的重大。我誠懇希望全國同胞,對于上述最低限度的設施和最為迫切的要求,要舉國一致積極推進,期于完成。我們過去的工作,是軍事第一,勝利為先;我們今后的努力,則在國家統一,政治民主。我們只有共循統一與民主的道路,完成建國工作,實行國父的三民主義,才能同臻于國力充沛民生康樂的境域。五十年國民革命所期求,八年抗戰所祈向,就在于這個最大最后的成功。總之,我們必須以和藹親睦共同互助的精神,正視八年來國內殘破創痍的現實,而導國家于復興;更必須以堅救刻苦,自覺自勉的精神,使我中國躋于平等自由的現代國家之林,以慰國際友人的期望。我在今天溯憶抗戰的初衷,敬悼忠勇的先烈,感謝友邦的援助,懷念人民的痛苦,真覺得志想無限,特以這個內政方針普告于全國國民,切望真純坦白,共矢精誠,同負責任,以實現我們國家民族迫切的要求,達成我們全國一致奮斗共同建設的使命。◆

九月五日,蘇軍攻烏蘇,守軍萬人覆滅。

九月六日,東土共和國軍陷溫宿。

九月七日,外交部抗議蘇軍入新疆。

九月十一日,東土共和國軍進抵迪化西北二百里,省府震動。

九月十三日,東土共和國軍犯綏來。

九月二十八日,華軍于河內接受北越日軍投降。

十月六日,蘇軍拒絕國軍自大連登陸。

十月十日,王世杰、周恩來簽訂《雙十協定》,同意召集政協會議,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

十月十四日,國府代表張治中至迪化與東土共和國代表阿拉木江等談判。

十月十五日,俄使彼德羅夫拒絕國軍登陸大連港。

此時俄艦搶運山東八路軍先據東北,取日械。

十月二十三日,羅榮桓部八路軍自山東海道入據山海關。

十月二十四日,綏遠省主席傅作義抗議共軍犯察北綏東。

察、綏二省地當兩軍搶占東北(最大重工、軍工、軍械庫)要道,非宜生格外反共或共產黨格外敵視晉綏系,其勢有不得不耳者。

十月二十五日,王世杰、彼德羅夫約定,國軍自葫蘆島、營口登陸。

十月二十七日,共軍據葫蘆島拒國軍登陸。

十月二十九日,蘇俄遠東軍-東北行營簽訂撤軍協定,俄軍自十一月二日至十二月二日撤退完畢。

十一月一日,俄使彼德羅夫致外交部:營口已為不明身份軍隊強占,無法登陸。

十一月三日,共軍入據綏遠和林。

十一月十一日,美艦載國軍登陸于秦皇島。

十一月十二日,國府宣言于明年五月五日召集國大,結束訓政,還政于民。

同日(十一月十二日),共軍入據長春。

十一月十三日,東土共和國代表阿合買提江等至迪化與國府談判。

十一月十五日,國府主席蔣中正令東北行營撤離長春,抗議蘇俄違約引入共軍。

十一月十六日,國軍逐共軍李運昌部,出山海關。

十一月二十五日,共軍以火炮攻歸綏。

十一月二十八日,東北蘇軍延期撤退。

十一月二十九日,共軍賀龍部猛攻包頭。

十二月一日,出關國軍陷打虎山。

十二月二日,交通部宣布共軍破壞鐵路七十一處。

十二月七日,蘇俄宣告東北工礦業皆蘇軍戰利品。

非但席卷一切機器、動產,沿邊鐵軌亦寸寸拆毀攜還蘇聯。

十二月十六日,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等至重慶參加政協會議。

十二月二十二日,日報承認日本在華軍民加入共產黨部隊。

滿洲日僑構成當地技術骨干,關東“東方魯爾”工業成就、生活水準高于日本本土皆此關鍵少數貢獻。任何東北政權為保存生產力戰斗力起見,留用舊人,實有大利,此刻東北大部為蘇軍共軍所有,故招用日人、收編偽軍多為共產黨責任。國軍尚在遼西,無此機會,然晉閻等亦有羨慕日軍戰斗素質,編入國軍情事。

十二月二十九日,出關國軍入熱河境。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一月三日,出關國軍進抵新民。

一月十日,張群、馬歇爾、周恩來商定兩軍停火,恢復交通,周恩來同意國軍接收東北。

一月十五日,出關國軍入沈陽。

一月二十一日,俄使彼德羅夫照會外交部,東北日產皆蘇軍戰利品。照會長春行營,東北煤、電、鋼、化、水泥產業皆中蘇共管。

一月三十一日,政協會議決定:國大五月五日召集,制定憲法,憲法頒行六月內召集行憲機構。立法院民選產生。監察院省議會選舉產生。司法院即最高法院。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省區為地方自治最高單位。

舊政協制憲妥協為五五憲草元首政治中央集權制與民元約法超國會制聯省共和國之平衡,保留五權憲法名稱外形,實質偷換為責任內閣制、地方自治。其后制憲行憲限于中國政治文化,未能完全貫徹其初衷,然保存若干種子于“極端的年代”,其功究不可沒。

憲法協議大部出于國民黨內英美派人士(雷震初露頭角)及國社黨憲法學家張君勱等人,共產黨代表及國民黨實權派系僅爭國府委員會及聯合政府席位分贓問題,視憲法體制為無關緊要,其識見雖陋,頗可暗示各方皆無必戰之決心,否則不必斤斤于此,內戰實有交通事故式陰差陽錯因素,難以陰謀設計論解釋。鑒于聯合政府流產,此間爭執不贅述。

同日(一月三十一日),政協會議閉幕。

二月七日,憲法草案審議委員會組成。

國、共、民盟、青年黨、無黨派各五人,專家十人,共三十五人。

同日(二月七日),以撫順煤礦接受委員張莘夫遇害,東北接收暫停。

張氏為蘇軍管制區內“身份不明軍事人員”戕殺。抗議雖有聲色,延緩接收于國府一方更為不利。

二月二十二日,參政會要求蘇軍無條件撤離東北,調查張案。

同日(二月二十二日),重慶高校師生游行抗議蘇軍橫暴。

同日(二月二十二日),周恩來呼吁愛國不排外。

反美者愛國,反蘇者排外。及沈崇案發,國共雙方交換立場。

二月二十六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否認“三強協定”允許蘇軍沒收東北工礦業。

同日(二月二十六日),北平、杭州師生游行抗議東北特殊化。

三月二十三日,國共兩軍戰于撫順。

四月二日,國民參政會通過對政協報告決議文,閉幕。

四月四日,共軍入哈爾濱。

四月八日,出關國軍進抵四平,與四平共軍交火。

四月十五日,共軍入長春。

四月二十五日,東北蘇軍撤離哈爾濱。

五月五日,國府還都南京。

五月二十三日,國軍攻陷長春。

五月二十八日,國軍撤離越南。

六月六日,國府主席蔣中正同意東北停火十五日,周恩來接受停火。

六月七日,東北國軍停止前進。東北共軍攻拉法、哈拉海。

白崇禧以此單方面停火及拒絕滿洲國偽軍收編為致敗之因。

六月十九日,迪化聯合政府組成。

以蘇聯壓力,東土共和國代表同意加入省政府。此事實為中蘇外蒙爭議一籌碼。國府以外蒙賄蘇俄不援中共,蘇俄以東突三區賄國府割外蒙。

七月十二日,蘇北兩軍開火。

八月十四日,大同兩軍開火。

八月十九日,共產黨自衛戰爭動員委員會組成。

八月二十六日,北平兩軍戰于湯山。

九月十九日,周恩來退出停戰談判。

九月二十九日,共產黨正式拒絕參加制憲國大。

十月十一日,國軍攻陷張家口。

十一月十五日,制憲國大開幕于南京。

十一月十九日,國大通過《主席團選舉法》。

同日(十一月十九日),共產黨談判代表離寧返延安。

十一月二十一日,國大主席團產生。

十一月二十二日,立法院通過憲法草案。

十一月二十六日,國大通過議事規則,議案以制憲、確定行憲日期為范圍。

十一月二十八日,國府主席蔣中正提交憲法草案,立法院長孫科說明,國大主席胡適接受草案。

十二月四日,青年黨、民社黨議員發表本黨制憲意見。

十二月六日,國大分組審查開始。

十二月十一日,國大分組審查會修訂憲草第一條為“中華民國為三民主義民主共和國”,增列第三章“國大為代表國民行使政權之最高機關”。

國民黨多數派(五權憲法派)反攻,欲加強其全能國家性質,削弱舊政協憲法協議實質責任內閣制。后來之“雙首長制”騾式政制即二者雜交產物。民、青兩黨持保留意見。

十二月十四日,國大綜合審查委員會開幕。

十二月十八日,國大綜合審查委員會決議還原第一條為“中華民國基于三民主義為民治民享民有之民主共和國”。

十二月十九日,國大綜合審查委員會完成審議,憲草大體還原,修正案悉否決。

十二月二十一日,憲草完成初讀。

十二月二十四日,憲草完成二讀。

十二月二十五日,憲草完成三讀,通過。同時確認在任官員不得參選所在選區國大代表,明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行憲。

同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制憲國大閉幕。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一月一日,國府頒布《中華民國憲法》。

同日(一月一日),國府大赦。

一月七日,馬歇爾調處失敗,返美,發表報告云國民黨反動派、共產黨極端派應為和平失敗負責,挽救之道在于政府內自由派與少數黨派優秀分子主政。承認國大業已制定一民主憲法。【(注意反動派一詞之發源流變)】

一月十八日,共產黨對司徒雷登大使重申以廢除國大憲法、恢復去年一月十三日軍事位置為和談條件。

二月二十八日,臺北民變。

三月三十一日,國府頒布國大組織法、國大代表選舉罷免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立法委員監察委員選舉罷免法、行政立法監察司法考試五院組織法。

四月二十三日,新國民政府委員會成立,包容民、青兩黨及社會賢達。

五月二十八日,外蒙軍犯北塔山。

烏斯滿變民軍駐阿山,初從東突共和國,友蘇、蒙,今受迪化省府招安,化友為敵,外蒙素以承化寺-阿山于前清為蒙區,民國劃入新疆,久欲染指,不容烏斯滿歸華。

七月八日,吐魯番東突革命青年團舉事,駐軍克之。

七月九日,以吐魯番暴動,三區(東土)參議員退出新疆參議會,三區(東土)再分裂。

七月三十日,喀什維民游行,擁戴省主席麥斯武德,反共反分裂。

麥氏原系泛突世俗民族主義開山元老,自此派興,舊伊教順民主義沒落,安西多事。以其出身路徑,本應為國府死敵,然以蘇、共聯盟勢大,兩害取輕,轉為國府盟友,受新疆監察使、省主席要職。哈密變民領袖堯樂博斯亦以同一汪兆銘式處境,聯華反共,死忠于國府,猶愈于前清民國駐新文武盡可轉投任一大華國族主義政權。

十一月二十一日,行憲國大選舉投票。

十二月二十五日,訓政結束,《中華民國憲法》開始實施。


2023-11-10 18:45:35

[新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Ⅹ 虞淵篇

[舊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Ⅻ 法統編年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