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濟南名士」蘇軾:黃州人?海南民?此心安處是吾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徐坤杰

  1076年,丙辰中秋,蘇軾在密州歡飲達旦,登臺賞月思故人。

  那晚,中國密州的月亮很圓很美,蘇軾甚是想念自己的弟弟蘇轍,他把酒問月,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對月許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第二年,蘇軾卸任密州知事,轉徙到徐州,途中路過濟南,在濟南住了一個多月,留下了不少詠贊濟南的佳作。

  其中,在與好友李常同游龍山時,蘇軾有詞曰“濟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龍山馬足輕”,寫下了當時在雪霽春光中游濟南龍山時輕松愉悅的心情。

  美景惹人醉,蘇軾還故意調侃自己的好友,“使君莫忘霅溪女,時作陽關腸斷聲”,提醒他千萬別只沉浸陶醉在濟南的美景中,而忘了在江南那鐘情美麗的姑娘。

  可見,蘇軾眼里的濟南美景是何等的讓人著迷沉醉。他確實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縱然自己的人生千回又萬轉、跌宕還起伏。

  蘇軾 (1036-1101) 清 葉衍蘭 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蘇軾在嘉佑二年(1057),進士及第,曾因歐陽修的一個誤會,與狀元身份擦肩而過,無論如何,他還是成功出道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因誤會相識,歐陽修對這位才華橫溢的晚輩倍感欣賞,曾直言:“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伴隨著歐陽修直截了當、毫不掩飾的贊賞,才華出眾的蘇軾一步踏進北宋那個巨匠百出、星子閃耀的朋友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且江湖路遠。蘇軾沒有料到,自己中秋之夜把酒問月,一語中的,此后半生悲歡離合,“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王安石變法,蘇軾沒有在朋友圈中點贊,而是上書直言變法有欠妥之處。直言不諱帶來的是無休無止的誣陷和非議,離開成了最好的選擇,這一走就是十年。

  1079年,烏臺詩案是蘇軾一生中的至暗時刻。在監獄里103天,最后王安石一句:“豈有盛世而殺才士者乎?”終于,他死里逃生。

  后來,蘇軾被貶至黃州,眼前的境遇是“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

  蘇軾書法作品《黃州寒食帖》

  蘇軾開始迅速地自我療傷,重新收拾心情,凄苦的畫風發生變化,豁達釋然的形象赫然眼前,他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黃州,蘇軾以飽滿的戰斗精神和技多不壓身的信仰,一次又一次的拓展自己的技能邊界。

  醫藥、美食、音樂、園藝、建筑……他都躍躍欲試,甚至還親自在黃州城東開墾出一塊坡地,修筑居室,名為“雪堂”。自此,蘇軾以“東坡居士”的身份豁然重生。

  在黃州,他還月夜漫步,兩度游赤壁,以“超曠之胸襟”,在文學上收獲了“前所未有的遼闊”。

  《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他在黃州謫居期間的絕世之作。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從翰林學士到獄中囚犯再到躬耕東坡,他內心一直懷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英雄主義。

  明代楊晉繪《赤壁圖》

  堅守初心,堅持自我——滿腹“不合時宜”

  后來,蘇軾也抽到過反轉人生的命運卡,不僅回了京,官爵也是一升再升。

  但,滿腹“不合時宜”的蘇軾,此時又與司馬光在政見上有分歧,蘇軾認為全盤否定新法是不妥的,有些已呈現良好效果的變法措施應視情況予以保留。

  因不恥紛爭,他再一次選擇離開,自請外任于杭州,就是在杭州的這段時間里,蘇軾主持修筑了蘇堤,到現在“蘇堤春曉”一直是“西湖十景”之首。

  西湖的詩情畫意,幸有蘇軾超凡的詩思才極盡其妙。不待這天作之合的相遇再擦些火花,蘇東坡又因“文字譏斥先朝”被貶至惠州。

  這一年是1094年,蘇軾已經57歲了,他確實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在惠州羅浮山下,吃遍那里的蘆橘、楊梅和荔枝,說“此心安處是吾鄉”,要“不辭長作嶺南人”。

  又三年,蘇軾60歲,他再一次收到貶謫令,這一次是儋州。俗話說“六十而知天命”,面對一次比一次遠的貶謫,他感覺自己幾乎要被甩出大宋的版圖,儋州瘴癘瘧疾高發,蘇東坡這一次是帶著棺材去的。

  他給朋友寫信說:“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當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又對弟弟蘇轍慨嘆道:“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

  在天高水遠,人煙罕至的海島,困苦前所未有,而蘇軾也再一次展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生存潛力和生活魅力。

  在黃州發掘豬肉的美味,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吸吮羊蝎子的骨髓,在海南則是對檳榔和生蠔的美味連連稱贊……

  悲天憫人如他,快樂亦如他。

  是的,經歷了無盡的動蕩、不定的漂泊,我們感動于他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的繪畫作品《木石圖》

  在失落處花香盛開——“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1100年,在儋州的第三年,徽宗即位,65歲的蘇軾等到了朝廷的大赦,開始了漫漫回京路。

  只是歲月不饒人,1101年,至常州,蘇軾病逝,一代文豪倏然而去,蘇軾在離世前總結自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三次被貶謫的地方、三段最落魄的時光,在我們看來,只有“喪”和“人間不值得”,而他以為這是自己生命中最輝煌、最寶貴的經歷和財富。

  蘇軾曾在《答李端叔書》中曾說:“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意思就是,樹上有木瘤,石頭上有暈斑,犀角有洞腔,這些討人喜歡的獨特之處,其實正是他們自身的缺欠和不如意之處。

  對初心的堅守和對自我的堅持,帶給蘇軾的是人生路上的坎坷和跌宕起伏。可是,又恰恰是他的漂泊不定、才灑四方,才留給我們一首首情感充沛的宋詞和一道道嫵媚多姿的風景線。

  雨,穿林打葉,蘇軾,吟嘯徐行。他用自己在路上的靈魂和軀體,一次又一次超越眼前令人悲傷的境遇,發現生活之美,將生命里一個個的他鄉變成故鄉。


2024-07-06 16:56:56

[新一篇] 顏長江 你可以對這個時代說不

[舊一篇] 新婚祝福詩句唯美簡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