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沖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郁積多年憤怒的大爆發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革命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辛亥革命是中國人多年郁積的憤怒的大爆發。日俄兩國在中國土地上開戰,中國的鄰邦朝鮮被日本強行吞并,這一連串令人驚心動魄的消息不停地傳來。哪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還能夠坐視不顧?“救亡”成了千百萬中國人最強烈的要求。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在20世紀中國的“歷史定位”?

  理論周刊: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辛亥革命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受到了極大的關注。那么,從百年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的角度來說,該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影響和作用?

  金沖及:革命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辛亥革命是中國人多年郁積的憤怒的大爆發。那時候,兩個冷酷的事實沉重地壓在無數中國人的心頭。
 
  一個是: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使人們痛感國家要滅亡了。在辛亥革命前短短十幾年內,中日甲午戰爭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列強在華紛紛劃分勢力范圍,八國聯軍武裝占領中國的首都北京和《辛丑條約》的簽訂,日俄兩國在中國土地上開戰,中國的鄰邦朝鮮被日本強行吞并,這一連串令人驚心動魄的消息不停地傳來。哪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還能夠坐視不顧?“救亡”成了千百萬中國人最強烈的要求。

  孫中山在1894年興中會成立時沉痛地寫道:“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他第一個響亮地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年輕的魯迅1902年在日本悲憤地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陳天華在1904年呼喊:“要革命的,這時可以革了,過了這時沒有命了。”隔了一百多年后重讀這些話,依然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當年愛國者為祖國前途命運而焦慮的那種急迫心情。

  另一個事實是: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朝政府已是個一味媚外的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后皇皇上諭中“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那句話,刺痛了多少愛國者的心!陳天華寫道:“朝廷固然是不可違拒,難道說這洋人的朝廷也不該違拒嗎?”它激起人們廣泛的共鳴。這個政府又是個極端腐敗無能的政府。在清廷担任過侍郎的徐致祥早就說過:“吾立朝廷四十年,識近屬親貴殆遍,異日御區宇握大權者,皆出其中,察其器識,無一足當軍國之重者。吾是以知皇靈之不永也。”這個政府還是個野蠻專制的政府,拒絕實行任何根本改革,人民沒有任何民主權利可言。連原本十分溫和的立憲派發動的請愿早開國會運動,也在清廷高壓下失敗。人們對這個政府已喪失掉最后一點希望。

  長沙海關稅務司偉克非在武昌起義前將近半年寫給總稅務司安格聯的信中說:“毫無疑問,大多數老百姓是希望換個政府的,不能說他們是革命黨,但是他們對于推翻清朝的嘗試是衷心贊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將來,一場革命是免不了的。”

  人心向背決定一切。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席卷全國的革命大風暴的到來,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這場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巨變。新中國成立時,在天安門廣場奠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鐫刻著辛亥革命的英雄群像,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中把辛亥革命同新中國誕生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改革開放擺在一起,稱為“二十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這是極高的評價,比其它千言萬語更明白準確地說明了辛亥革命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定位”。

  ■如何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內涵?

  理論周刊:提到辛亥革命,人們一般想到的是1911年10月武昌首義,但事實上孫中山當時并沒有參加領導這場起義,那么,為什么還說“辛亥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如何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內涵呢?

  金沖及:“辛亥”,按中國傳統的用干支紀年的方法,在這里就是指武昌首義發生的1911年。所以,外文中把“辛亥革命”譯為“1911年的革命”。對辛亥革命,可以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用法。狹義的是指1911年的武昌首義和各省響應。廣義的可以包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3年討袁的“二次革命”失敗那19年間的革命。人們比較多使用的是后一種說法。

  武昌首義發生時,孫中山因為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確實身處海外,沒有直接領導這次起義。但這場革命是在孫中山和他領導的同盟會的巨大思想影響下發生的。當絕大多數人還沒有認識到必須推翻清朝政府前,孫中山已在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成為這場革命運動的先驅。他領導的同盟會成立后,又開展了廣泛的革命宣傳,并組織了多次武裝起義,其中1911年的廣州“三.二九起義”震動了全國,大大激勵了人們的斗志。因此,人們把孫中山看作革命的象征。他一回國,立刻被獨立各省推舉為臨時大總統,這當然不是偶然的。

 ■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

  理論周刊:在辛亥革命的評價問題上一直存有分歧。有一種觀點認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那么,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

  金沖及:說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實際上是對胡繩提出的一個觀點的誤讀。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是這樣說的:“如果脫離中國近代革命史的全過程來觀察問題,也許會把辛亥革命看作不過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結果實的。”這里的意思很明白:只要從“中國近代的全過程來觀察問題”,就會清楚地看到“它并不是不結果實的”。

  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又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長期壓迫,要掃除內外種種障礙,從瀕臨滅亡到挺身站立起來,創造出令世界震驚的進步,實在是太不容易的事情。它只能是長期奮斗的結果,跨上了一個臺階后才能再跨上一個更高的臺階,中間還會經歷不少曲折,不可能一步達到,畢其功于一役。歷史就是這樣前進的。

  辛亥革命在這漫長的征途上跨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它不僅推翻了那個媚外、專制、無能的清朝政府,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從政治上講,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的嚴密網絡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了,再也建立不起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來。

  從思想領域來說,一是民主精神的高漲,二是思想得到很大解放。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不會有七年多后的五四運動。怎么能把它說成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呢?

  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寫道:“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并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他所說的“青年”,如果還在,現在也得九十來歲了,至于今天的青年對辛亥革命的“過低估計”就更不足怪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史著上關于辛亥革命既勝利了又失敗了的概括是矛盾的。事實上,說辛亥革命失敗了,那是指它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能改變中國人的悲慘境遇,而且革命的果實一度被袁世凱攫取。說它取得了巨大勝利,是相對過去而言。說它又失敗了,是指它沒能完成面對的歷史任務,那些根本性問題還需要中國人民下一步在共產黨領導下繼續探索和奮斗中去解決。它前進了一大步,但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的統一。

  ■國共兩黨為什么都重視高舉孫中山這面旗幟?

  理論周刊:對于孫中山,國共兩黨都十分認同和肯定他:在國民黨那里,他被尊為“國父”,蔣介石還以孫先生的繼承人自居;在我們黨這里,孫中山被稱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偉大的“愛國者”。這充分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巨大影響。那么,國共兩黨為什么都重視高舉孫中山這面旗幟呢?

  金沖及:當世界格局已經發生劇烈變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該怎么辦?它的出路在哪里?在孫中山以前,中國人做過多種嘗試:由清朝統治集團中一部分人推行的洋務運動,自稱可以導致中國的“自強”和“求富”,但在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中破產了;希望依靠無權的光緒皇帝來實行的戊戌變法,雖然起了重大的啟蒙作用,但在封建頑固勢力迅速反撲下也破滅了;下層民眾自發的義和團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但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同樣沒有給中國指出真正的出路。他們都沒有在中國人面前樹立起新的救國的奮斗目標。

  孫中山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力量,走上中國的政治舞臺。面對近代中國千頭萬緒的社會矛盾,他提綱挈領地提出三個基本問題: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也就是他所說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并且要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它。這些主張切中要害,在中國歷史上還不曾有人這樣提出過。它樹立了一個新的奮斗目標,深深地影響了不止一代的中國人。辛亥革命時期其他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某些問題上可能比他說得更深刻,但從全局來看,要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沒有人能夠同他相比。

  當然,作為先驅者,孫中山還有他的弱點:他提出了這些目標,卻沒有真正找到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道路,對這些目標的理解和后人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樣,在中國人面前提出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這三大奮斗目標,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去實現它,并且成為人們相當廣泛的共識,這就在歷史上邁出很大的一步。正因為如此,直到今天,中國共產黨也好,絕大多數中國人也好,依然把自己看作孫中山開創的事業的繼承者。

  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把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稱為“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每年國慶,天安門城樓上除了懸掛著毛澤東畫像,在它對面還豎立著孫中山的巨幅畫像。這是對孫中山崇高地位的尊重,也是他應該得到的榮譽。

  再說中國國民黨。它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在孫中山主持下,同共產黨合作,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寫道:“1924年孫中山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中的革命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這三個政治原則,同共產主義在中國民主革命階段的政綱,基本上是相同的。”孫中山去世后,蔣介石起來,背棄了孫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義。但是,孫中山在全國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此蔣介石依然舉著孫中山的旗幟,以“孫中山先生的繼承人”自居,這是他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不少人信任、建立過相對穩定的統治秩序的重要原因。不過,在國民黨內部確有一批真誠地相信孫中山革命三民主義的人,他們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好朋友。

  ■如何認識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地位?

  理論周刊:近年來,有人提出了“告別革命”的觀點,對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提出了質疑;有人甚至在網上炒作孫中山到底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者”的問題,認為他并不“偉大”,也不那么“愛國”。您對此怎么看?我們該如何看待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呢?

  金沖及:對于這些問題,需要結合近代中國的歷史情況加以分析。

  人類社會始終處在不停息的變革中。應該采取暴力革命還是溫和的改革,不能從抽象的原理出發來判斷,而是取決于當時當地的具體歷史條件。一般說來,后者是它的經常形式,前者是它的補充形式。

  千百萬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作出巨大的自我犧牲奮起革命,決不是少數人所能任意鼓動和制造出來的,總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也不會因為有些人宣布同它“告別”而不存在,或者降低它的歷史價值。

  辛亥革命采取武裝斗爭的形式可以說是迫不得已的。第一,當時中國面對的社會矛盾特別尖銳,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懸于一線,使那時的愛國者產生一種特別急迫的心情,不得不奮不顧身地投身武裝起義。第二,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人民在內部沒有民主權利,清政府頑固地拒絕一切根本改革,使任何溫和的辦法都不能得到結果。這迫使他們沒有別的路可走,只能拿起武器。第三,中國是一個富有人民革命傳統的國家,有這樣的傳統和沒有這樣的傳統是大不一樣的。沒有這些原因,革命是不會發生的。

  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他的遺囑中寫道:“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中也寫道:“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大概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共識。

  在革命進程中,當革命力量處于極端困難時,為了集中力量擊敗主要的敵人,他在國際交往中也作出過某些妥協和讓步。這樣做對不對自然可以討論,但不能由此得出他“不那么愛國”的論斷,正如不能指責列寧在布列斯特和約中作出的妥協和讓步是“不那么愛國”一樣。這里令人想起毛澤東說過的另一段話:“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當前該如何深化辛亥革命研究?

  理論周刊:在我國,學界大規模地研究辛亥革命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當前該如何深化辛亥革命的研究?

  金沖及:1961年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學術討論會,是新中國成立后近代史學界一次規模很大的全國性學術會議,吳玉章、范文瀾、李達、呂振羽、吳晗等前輩學者出席了會議,對辛亥革命研究起了很大推動作用。但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前夜,聽說夏衍要拍電影《秋瑾》,江青說:“怎么?現在還要宣傳國民黨?”這樣,辛亥革命研究的處境自然十分困難。可是,不少學者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仍在潛心搜集資料,默默地從事研究工作。“文革”結束后,每隔十年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的大型學術討論會成為史學界公認的學術盛會,大大推動了辛亥革命研究。30年來,發表有關論文近萬篇,出版的有關歷史資料和研究著作達數百種。研究的深度也有目共睹。那么,到了今天辛亥革命是不是已被研究透?自然沒有。問題在于如何深化對辛亥革命的研究?

  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把辛亥革命放在近代中國特別是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嬗變的宏大背景下來考察。也可以說,研究對象不僅是這場革命運動發生、發展、勝利和失敗的全過程,而且應該包括辛亥革命時期整個中國的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劇烈轉型期。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和內外環境發展到這個階段的產物,又在許多重要方面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對中國社會下一步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就需要有更寬廣和長遠的眼光,把辛亥革命從整體上看作近代中國社會大變動中承上啟下那一個重要階段來考察。

  這里涉及史學領域內議論得很多的政治史同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研究的關系。政治史當然是重要的,不能夠因為提倡重視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就放松對政治史的研究。但是,只注重對重大政治事件的研究而忽視其它方面,確實遠遠不夠。如果不能把重大政治事件同當時內外環境和社會結構、民眾心理嬗變的宏大背景聯系起來考察,如果不能對導致政治事件發生的種種復雜的社會原因作出深入的剖析,便不能對事件為什么會這樣發展而不是那樣發展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辛亥革命那樣的歷史性巨變,不僅表現在政治上,也表現在社會生活和民眾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應該有更深入的研究。

  理論周刊: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金沖及 2012-03-30 21:19:43

[新一篇] 辛亥:小人物“炒股”引發了一場革命

[舊一篇] 反思辛亥:迷信“權力”的革命怎會徹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