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 簡體 傳統 |
二泉映月
二胡獨奏曲。
《二泉映月》是我國民族器樂曲中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華彥鈞(阿炳)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家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運用二胡五個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流露出壓抑悲愴的情調,繼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動,恰似作者端坐在泉邊沉思往事。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出現六次,它從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而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種技法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揮發。此曲纏綿情深,如泣如訴,具有深厚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廣泛流傳,深受喜愛。
十八板
三弦獨奏曲。
原是流行于河南一帶的民間樂曲,用于地方戲曲和曲藝開演前演奏,曾有以墜琴或管子、嗩吶主奏的多種演出形式。
全曲的鄉土風味很濃,生活氣息強烈,分慢板和快板兩大部分,并又細分為七個小段落。
第一段用強烈掃弦開始,富有氣魄。接著以滑音及短撮等技法,旋律流暢生動,有濃厚的北方風味。表現了北方人民豪爽、樂觀的精神氣質。
第二段起,速度漸快,音樂由輕快活潑而轉入熱烈紅火。音樂層次分明,富有動力。如用彈、挑演奏活潑的節奏;用掃弦加強節奏重音;用和音襯托旋律使音響豐滿。至第五段處,連續使用掃弦技法,奏出強烈的民間鑼鼓節奏音型,鏗鏘有力,渲染歡騰紅火的熱鬧場面,使人聽后精神為之振奮。
第七段再現第一段慢板,由于通過長大的快板段落的強烈對比,具有新意。
十面埋伏
琵琶獨奏曲。
是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曲譜最早見于清代華秋萍1818年輯的《琵琶譜》。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得勝。根據衛仲樂的傳譜,《十面埋伏》共十三段(1)列營(2)吹打(3)點將(4)排陣(5)走隊(6)埋伏(7)雞鳴山小戰(8)九里山大戰(9)項羽敗陣(10)烏江自刎(11)眾軍奏凱(12)諸將爭功(13)得勝回營。樂曲《十面埋伏》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樂曲的一開始,即在琵琶的高音區奏出強烈而雄壯的鼓聲,然后又模擬軍號、炮聲、馬蹄聲等古代戰爭中的典型音響,通過宮調和調式的游移多變,造成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生動地展現了古戰場上軍營如林、旌旗蔽空、戰鼓隆隆、鐵騎馳騁的壯闊場面,從而表現出漢軍的威武軍容。十三段中以“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三段為全曲的重點,運用琵琶特有的煞弦、絞弦、拼雙弦等技法,通過豐富多變的節奏,層次分明而又生動逼真地描繪了氣勢磅礴的大戰場面,“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歷歷如聞,使聽眾仿佛身臨其境,特別是“九里山大戰”一段中的吶喊聲,猶如“雄軍百萬,鐵騎馳騁、呼聲震天、如雷如霆也。”《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種獨特技法的巧妙運用,顯示出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達。
三五七
“三五七”,笛子獨奏曲。原是浙江婺劇亂彈唱腔,以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旋律流暢華麗。由趙松庭先生改編為同名笛子獨奏曲。
在演奏上創造性地運用嗩吶的特殊循環換氣法,使樂曲首尾兩段散板樂音綿延,長不可及,盡情傾吐蘊藏在內心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效果。在樂隊伴奏手法上,發揚戲曲音樂是支聲性襯托的特點,使伴奏聲部和笛子獨奏旋律構成富有民族特點的復調結合。這種你簡我繁、此起彼伏的交相奏鳴,又使樂曲流暢華麗的旋律表現出一種熱烈歡快的情緒。
三寶佛
二胡獨奏曲。
樂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揚琴家嚴老烈改編為廣東音樂《旱天雷》,表現了人們在久旱逢甘霖時歡欣的情緒。樂曲的其他部分婉轉悠揚,節奏流暢,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細致處理,使音樂更為動聽。
夕陽簫鼓
《夕陽簫鼓》是一套琵琶文套名曲,譽滿海內外樂壇。由琵琶領奏、絲竹合奏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潯陽琵琶》、《潯陽夜月》等樂曲都是由《夕陽簫鼓》演變而來。這首中國琵琶文曲的代表作,富于東方情調,旋律優美動聽、意境深邃遼遠。樂曲用變奏--合尾曲式寫成。全曲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樂曲旋律優美流暢,意境恬靜幽雅。左手較多使用推、拉、揉、吟等技法,通過簡短的引子模擬簫鼓聲,然后引進主旋律,主題慢板從容,變奏曲折婉轉。表現了夕陽西下,江面船上傳來演奏簫鼓聲聲的景色,江面上水天一色、漁歌悠揚,一派秀美的江南風光,抒發了人們對自然的贊賞和喜愛之情。此曲流傳甚廣,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大浪淘沙
琵琶獨奏曲。
華彥鈞(阿炳)傳譜,自稱系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但查無實證,可能是他根據所熟悉的音調創作的。樂曲分三段。第一段篇幅較長,是全曲的主體,旋律深沉、蒼勁、柔中帶剛。音樂輕拢慢捻,抑郁的音調時斷時續,抒發了壓在他心底的無限感慨之情,似乎道出了阿炳對人生的嚴肅思考。這一段運用了自由變奏的手法發展旋律,以深化主題。第二段以摭彈的指法奏出輕快而富有動力的曲調,與第一段形成對比,情緒趨于明朗。第三段速度更快,鏗鏘有力的旋律和堅定的節奏,表現出一種堅強不屈的氣質。華彥鈞的演奏富有功力,表現注重神韻,把這首樂曲處理得既含蓄又十分深刻,充分體現了他在表演藝術上的高度造詣。
五梆子
笛子獨奏曲。
原為華北地區的器樂曲牌,馮子存改編為笛曲。五梆子在原戲曲中用作過場音樂,曲調優美明快,情緒樂觀向上。全曲共四段,各段有不同的節奏、速度、力度變化。第一段旋律簡明,速度緩慢,較多使用滑音技巧,音樂具有語言化的特點和富于歌唱性,從中可感受到北方人民豪爽樂觀的氣質,表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第一變奏旋律加花并把句末的長句改為每拍一音,運用垛音和花舌音使音樂詼諧風趣。第二變奏演奏技巧更復雜了,速度進一步加快,音樂輕快流利,情緒雀躍歡欣。最后一次變奏,即興發揮,出現了“放輪”和固定音型,音樂熱情奔放。樂曲是典型的變奏體結構,在主題的一系列變奏中,旋律的潤飾越來越復雜化,與初次陳述時的主題面貌相差也越來越大,使音樂充滿著向前推進的動力。
今昔
笛子獨奏曲。
陸春齡創作于1957年。樂曲通過新舊社會生活的鮮明對比,表現了人民對新中國的熱愛。全曲分三部分:第一、三部分旋律歡快,第二部分開始的曲調由低沉、壓抑,轉為激動、悲憤,表現人們奮起向黑暗勢力作斗爭。這一部分運用較多的滑音、贈音等技巧,在音色、音量、氣息控制、指法等方面均與一、三部分有所不同,形成對比。此曲用音色嘹亮的F調笛奏,第一、三部分,用音色渾厚的C調笛奏第二部分,使其對比效果更為鮮明。樂曲具有江南笛曲風格。
鳳凰臺上憶吹簫
樂曲是根據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詞篇譜寫的曲子,充分表達了對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原詞如下:“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雙聲恨
廣東音樂。
是廣東音樂較早期的傳統樂曲。廣東音樂的語言特色較濃厚。樂曲以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為題材,表達了人們對封建婚姻的怨恨,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樂曲一開始,如訴如怨,哀怨纏綿,通過羽調式的暗淡色彩,加之演奏時極其緩慢的速度,各種滑指的運用,音樂深沉悱惻,怨恨之聲猶聞,凄愴之情猶見。在旋律發展中一些特性音調常被重復使用或遞變,這種旋律發展中的重復性與人們在傾訴衷腸時的感情語言的復敘是相一致的,因而音樂非常感人。中段曲調轉換,調式和旋律色彩的鮮明對比,表現的情緒更為深沉,此恨綿綿,愁緒萬千。最后的流水板,反復演奏,速度漸次加快,把音樂推向高潮。節奏明朗有力,旋律輕快,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網載 2012-07-20 21:12:0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