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 簡體 傳統 |
海青拿天鵝
琵琶獨奏曲。
早在宋末元初,楊允孚就寫詩提到此曲:“為愛琵琶調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涼州曲,彈出天鵝避海青。”海青,又名海東青,兇猛的鳥類,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用來捕獲天鵝的獵鳥。此曲生動描寫古代北宋人民用獵鳥海東青捕捉天鵝時激烈搏斗的情景,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狩獵生活和勞動時的喜悅心情。全曲共十八段,可分四大部分以及引子、尾聲,主題鮮明,結構也較完整,以合尾的形式貫串全曲。緩慢的引子舒展平穩,仿佛展現出遼闊的草原。第一部分以生動多變的節奏結合旋律上的交替,表現獵手們縱鳥彎弓的雄健形象和海青飛翔前抖羽、展翅、左右尋看的姿態。第二部分著重刻畫海青的矯健勇猛,多個旋律形成對比,從不同側面塑造了海青的形象。第三部分旋律靈活流暢,描寫海青穿云破霧,盤旋翱翔。第四部分是全曲高潮,琵琶在不同音位上運用拼弦技巧,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海青與天鵝的搏斗和天鵝被撲擊時的驚叫聲。最后海青主題音調再現,象征海青擊落天鵝,取得勝利。尾聲描繪了獵手帶著海青滿載而歸的情景。《海青拿天鵝》是目前能確定創作時代的最古老的一首琵琶曲。
病中吟
二胡獨奏曲。
《病中吟》又名《安適》或《胡適》,是劉天華的處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處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業、喪父,貧困打擊,積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緒,又被親友視為不務正業。他感到處境艱難,前途渺茫。在此種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當時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適的感嘆,逆境中的掙扎和走投無路的痛苦,都傾注在樂曲中。但這并不是一首絕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內心獨白。樂曲第一段表現了苦悶彷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旋律如泣如訴、纏綿委婉。第二段節奏果斷有力,旋律較為急速,表現了一種要從苦悶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的愿望,以及誓與周圍黑暗勢力作斗爭的抱負。第三段和尾聲表達了奮斗的意志不斷加強和在逆境中掙扎前進的感嘆和苦衷。當音樂的發展到達頂點時,旋律忽然中斷、情緒急轉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造成了一種回腸欲斷的悲慟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一般的顫音中結束。作者在標題中提出的人生“安適”的問題,通過音樂的時而幽咽微吟,時而激憤高歌,時而深情傾訴,時而呻吟嘆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秦桑曲
箏獨奏曲。
是一首極富地方色彩的新箏曲,題材取自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帷?”描摹一個堅心等候夫君的婦人的寂寞之情,雖是孤單守望卻心志不移。轉眼又是春風撩人,春思綿綿,然仍能明志自警,對在燕地的丈夫一往情深;其心之堅貞情之堅定,可見一斑。
粉紅蓮
箏獨奏曲。
曲子音色清越,余音裊裊,以富有特點的曲調表現了碧水中的朵朵蓮花亭亭玉立、迎風開放的夏日景色。
餓馬搖鈴
廣東音樂。
《餓馬搖玲》原是一首以琵琶為主奏樂器的樂曲。為廣東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何柳堂傳譜,約在1920年已流行。樂曲旋律生動活潑,以不穩定的節奏和頓音等音型,刻畫餓馬搖鈴的形象。曲調采用七聲宮調式,在旋律進行中突出運用Si、fa兩音,頗具特色。
高山流水
箏獨奏曲。
傳有多種流派的樂譜,均以“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為題材。按《琴史》中云:“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鐘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子期既死,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樂曲以清彈為主,很少用“花指”、“密搖”等如花手法,講究韻味,比較內在含蓄,是一首風格淡雅、悠揚、流暢的箏曲。因其旋律流暢,節奏明快,形象鮮明,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互表敬意,結為知音。
彩云追月
廣東音樂。
1935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節目部主任時,同聶耳一起,為百代國樂隊寫了一批樂曲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一首,創作于1935年。樂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進、笛子、二胡的輪番演奏,彈撥樂器的輕巧節奏,低音樂器的撥弦和吊撥的空曠音色,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清明上河圖
樂曲是根據宋朝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寫意而成。名畫《清明上河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以其宏偉壯闊的幅面,真實地描繪了北宋宣和年間汴河及其兩岸在清明時節的風貌。長卷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開卷畫是晨曦初露,郊外河邊道上一支負重驢隊,緩緩走來,行進在城道上。寂靜村頭,略呈寒意,房舍稀落,嫩柳初放。第二部分描寫汴河之上交通穿梭往來的繁榮景色。虹橋之上,行人如織,橋下激流之中,船家緊張忙碌,這是畫卷的高潮部分。最后一部分描繪市區街景: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上行人往來不絕。
洞簫曲《清明上河圖》清婉悠揚,充分體現畫卷的壯闊雄偉,旋律優美流暢,意境深長,讓聽者在古典氛圍中靜靜享受音樂的美妙。
漁舟唱晚
箏獨奏曲。
婁樹華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辭》的素材改編而成。標題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句子。全曲分三段:第一部分以優美的曲調,如歌的慢板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技法,產生波浪音響,讓人聯想出一幅夕陽萬頃碧波,漁人滿載而歸的畫面;結尾處使用“花指”奏法,使五聲音階旋律增添了新色彩,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的歡樂情緒,聽來不覺耳目一新。第二部分情緒熱烈歡快,運用古箏演奏的特殊手法,生動地刻畫了片片白帆隨波而起,浪花飛舞,一片歡騰景象,心情喜悅的漁民悠然自得,駕舟滿載而歸的情景。特別是以極快速度在古箏上順次拔彈出的“花音”形象地表現劃槳聲、搖櫓聲、浪花飛濺等種種聲響,使全曲歡騰的情緒達到高潮。尾聲樂曲速度突然漸緩,運用下行音型逐漸下落最后終止,宛如江上夜色朦朧,寧靜取代了喧囂,使人又復歸于寧靜、安謐的湖濱晚景之中。
祭奠
此曲為古代祭禮時演奏的樂曲,故全曲氣勢古樸典雅,音韻濃郁平穩,在簫的獨奏中以磬、鐘、鼓、木魚、小釵等諸般民族打擊樂器伴奏,使得樂曲在肅穆中更見莊嚴。
網載 2012-07-20 21:20:0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