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閱讀與人生(下)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正面與反面的兩個例子。

正面的例子,是我在德國大詩人里爾克寫的羅丹傳記中看到的。里爾克年輕的時候,曾經給雕塑大師羅丹當過秘書。里爾克第一次見到羅丹的時候,羅丹也就四十歲左右,但是,里爾克卻用了一句非常形象的詩人的語言,來表達他對羅丹的深刻的第一印象。這句話很簡單,他說,羅丹是一個老人。實話實說,這句話乍看上去,貞德有點廢解。羅丹怎么會是個老人呢?四十歲的年紀,怎么就是個老人呢。后來我慢慢懂了,里爾克其實是用他詩人的直覺,透過對于羅丹的精神生命的洞察,來形象地提示我們:羅丹所閱讀的書非常之多,他的精神生命的構成是非常非常豐富的,他的靈魂已經象一個老年人一樣閱盡了滄桑,所以,盡管他雖然只有四十歲左右,但是,他是一個老人。

由此我要發一點感慨,在南京大學,我也經常提醒我的學生,你們的生命里有沒有書——尤其是有沒有名著?你們的生命里有沒有名人,這絕對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問題,如果在你們的靈魂里看不到人類精神財富的存在,如果你們一開口卻空空如也,而不是腹有詩書,那你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失敗的。在這里我還要說,這個問題,我希望在座的各位也務必要認真對待,也務必要要從人的靈魂生長的高度引起高度的重視。一個人的生命里如果沒有名人的存在,如果沒有名著的存在,那,無論如何就都是一個悲哀。

換言之,一個人如果目光短淺到一個明天的目標就可以把他淹沒,那這個人無論如何都是永遠不會有出息的。為什么就不能把目光放得遠大一點?為什么就不去在更高的平臺上競爭?過去的努力使為了上大學,上大學是為了工作,找工作是為了結婚,結婚是為了生孩子,生孩子時為了養老,如此下去,意義何在?人可以就這樣活著嗎?為什么就不能活得更有尊嚴、更快樂也更成就?毛澤東有一句詩歌,說得很有人生哲理:“風物長宜放遠量”,但是,如果要“放遠量”,你的生命里沒有一本經典,也沒有一個名人,又怎么可能?

以我們大學面試博士為例,博士候選人的挑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一般報名考試我的博士的,大多在二十人左右,但是錄取的名額卻在二個以內,所以篩選的結果非常殘酷。那么,除了筆試考試的卷子必須及格以外,還有一個面試的階段,你也必須要表現得特別精彩。可是,面試的時間那么少,一般在二十分鐘左右,又怎么去迅速但是又非常負責地加以甄別呢?我的經驗,是分兩個部分來做,首先,是你可以先談一個最能夠代表你的學生水平的話題,然后我來圍繞你談及的這個話題來提幾個問題問你,其次,是我挑選幾個你不熟悉的話題來問你,看你怎么來回答。這樣一來,在二十分鐘之內,我基本就可以知道你的閱讀的深度和廣度的水平線基本在什么地方了。

反面的例子來自魯迅。魯迅說過,用秠糠養大的一代青年是沒有希望的。確實,“用秠糠養大”你的身體,行嗎?當然不行,那么,“用秠糠養大”你的靈魂,行嗎?當然也不行。需要說明的是,在這里,所謂的“秠糠”是指的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指的毫無營養的精神食品,這當然無法“養大”我們的靈魂,還有一種情況,則是指的那些營養不高的精神食品,顯然,這也當然無法“養大”我們的靈魂。

而我們目前的問題,則恰恰出在后者。在我們的精神食品當中,“秠糠”太多太多,我們的靈魂正在挨餓!何況,如果再打個比方的話,那么可以說,我們的閱讀就類似于我們的兩種飲食方式,一種是吃正餐,一種是吃零食。一個人當然是可以吃零食的,就好象現在好多女生都喜歡吃零食,你也拿她沒辦法,而且,也沒有必要阻止,但是,零食的一大特點是滿足口舌之快,零食是沒有營養的,零食的功能在于刺激你的舌頭,但是,正餐就不同了,它的功能在于滿足你的胃,是以營養的滿足為標準的。因此,盡管我們不反對吃零食,但是,我們更提倡吃正餐。

而名著為我們提供的,就是正餐。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是否都有必要問一下:我今天的所閱讀是不是就是我明天的所是呢?我今天的所是是不是就是我昨天所閱讀的東西呢?假設回答是肯定的,那我們可就一定要非常小心了。因為假如你整天都在閱讀垃圾,那你還有能夠不成為垃圾的奢望嗎?

以我的切身經歷為例,不知道各位是否想過,在大學里,什么樣的學生日后最容易成功?我在大學工作了三十年,根據我的觀察,也根據我自己的切身體會,我發現,凡是喜歡大學的名師多多接近的,凡是喜歡跟學習最好的同學在一起的,凡是喜歡認真閱讀名著的,日后就比較容易成功。這就像去進行長跑比賽,在長跑比賽中凡是最終能夠跑到第一名的,都是在一開始就緊追第一名身后的人,而那些一開始就跑在最后的人,則大多是沒有什么奪冠的希望的。其實,這也是我們在學習上是否特別有效、是否成功的基本規律。一個學生如果希望能夠成功,那他就一定要去成功者帶跑。

也正是根據自己的這點切身的感受,所以凡是到南大上學的學生如果問我應該如何學習,我往往就會說,除了對于上大學的一般要求之外——那些都是任何一個家長任何一個中學班主任都必然會囑咐他們的,我還有兩個建議,第一,大學邀請來的大師級的講座,你一定要去,即便是聽不懂也要去。在這方面,西方也有一個挺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個后來成為名人的人跑了三十里去聽一個著名學者的報告,回來后有人就問,你聽到了什么?它回答說,我也沒有聽懂,因為那些非常專業的東西我實在是弄不清楚。那你既然聽不懂,又為什幺跑三十里地區聽呢?他回答:我起碼可以去看看這個著名的文化名人是怎么系鞋帶的。當然,他說得很幽默,其實,他的意思是說,我們有時候是會被那些成功者的一句話、一個微笑、一個表達、一個故事所感動的,有時候,甚至是會被感動一生的。因此,你必須要盡最大可能去增加這樣的被感動的機會,聽得懂當然好,即使是聽不懂,也不放仍舊去感受一下見識一下。第二,要讀完大學圖書館里面的名著。大學的幾年無疑是你一生中最為集中地閱讀時間,因此,你也務必去拿出這些時間去集中地閱讀。閱讀什么呢?只是專業的書籍嗎?當然不能夠僅僅如此,我經常建議,不論你是學習什么專業的,組成了人類的基本精神食量的那些名著,你都是有必要利用在大學的幾年去把它讀一下的。杜甫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國古人也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為什么要“凌絕頂”?為什么要“取法乎上”?就是因為我們要主動去尋找我們的精神上的帶跑者。我們要時時刻刻去被名著帶跑。哈佛的校訓“與亞里士多德為友,與柏拉圖為友,與真理為友”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期望被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與真理帶跑。再以尼采為例,他因為說過一句中國人很熟悉的話而被中國人所特別熟悉,這句話叫:“上帝死了”——很多人都曾被他的這句話嚇壞了,或者是曾被激怒了,其實,尼采還說過一句話,我們也應該關注,他說,我們應該去閱讀名著,為什么呢?因為一本好書就象是一口靈魂、心靈的深井,你只要把你的求知之桶放進去,就一定能夠打上滿滿一桶清瑩的水來。

關于這個問題,我也經常提到我自己的一個我自己感覺也還算得上“經典”的說法:我有一次在電臺做嘉賓,接熱線的時候有一個家長把電話打進來,問我說,什么樣的大學生才可以畢業呢?我回答說:除了各科成績都要及格以外,重要的是,應該能夠把人類五百年前就要讀的書和五百年后還要讀的書都讀完,只有這樣的大學生,才可以走出大學的校園。

再看一下兩個名人的成功經歷,北大有個教授叫金克木,他在文革剛結束的時候,在《讀書》上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書讀完了》,當時很多人都感到很吃驚,書哪里還有讀完的時候啊。非常湊巧的是,我們都知道,中國有一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歷史學家,叫做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年輕的時候曾經去拜訪過著名學者夏曾佑先生,夏先生對他感嘆說:你們還能讀外文,真好,我只認識漢字,很遺憾,書都讀完了,沒有書讀了。當時,陳寅恪先生很驚訝,書怎么能被讀完呢?但是,當陳寅恪先生慢慢地也成為一代大家以后,他也發現:書是可以讀完的。那么,現在我要問,為什么在大師的那里書是可以讀完的呢?我們不是經常說“書是永遠也讀不完的”嗎?原來,他們都是在傾盡全力去閱讀名著,而名著的數量很少很少,也確實是可以讀完的。

我剛才說過,在學習的時候,最為簡單的成功經驗就是被先成功者帶跑。現在,作為我們的前輩的大家們就在身體力行地為我們示范和帶跑。我們經常說,閱讀,開始是從“薄”到“厚”,但是,最后卻一定要是從“厚”到“薄”,最好是“薄”到已經沒有了幾本,最好是干脆就“薄”到“書讀完了”,“薄”到沒有書可讀。打個比方,一個人如果從大學學生到大學教師最后再到大學教授。漫長的一生始終都是在拼命讀書、拼命用功,30歲如此,40歲如此,60歲還如此,其實,這個人的未來是值得懷疑的,且不要說閱讀的關鍵是去“反芻”,就象老牛吃完草以后要反芻,對于思想和學術而言,只有能夠反芻出來的東西才是好東西,我們只說你這個天天拼命讀書的狀態,那其實就已經很可怕,“活到老,學到老”也只能是說說而已,如果真去這樣做,那很可能就是一種失敗。因為書是可以讀完的,書是可以少讀的,書是可以只讀經典的,一個人如果真的會讀書,如果真的成為了一個成功者,在我看來,能夠意識到書是可以讀完的,應該就是一個重要的標志。

三、為什么閱讀文學經典?

下面我要跟大家談談第三個問題,也就是最后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閱讀文學經典。

各位應該還記得,我今天已經講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閱讀;第二個問題,為什么要閱讀經典,現在則是第三個問題,為什么要閱讀文學經典。

我猜想,當我在前面建議各位要閱讀乃至要閱讀經典的時候,各位應該都是完全接受的,可是,現在的問題出現了轉折,要閱讀,要閱讀經典,可是閱讀經典的結果,卻是首先要閱讀文學經典,這樣一來,各位一定會問了,為什么呢?

為什么呢?首先,我的理由是:文學經典的閱讀門檻是最低的。其他的方面,經典的讀物當然也會有很多,例如科學方面的經典讀物、哲學方面的經典讀物,但是,它們入門的門檻卻都比較高。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全世界只有十幾個人懂,如果你也想去閱讀,那當然是需要門檻的,而且還是需要很高很高的門檻的,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是否需要門檻》?當然也需要,中國的美學教授甚多,但是真正東讀懂這本只有十幾萬字的哲學(美學)經典的,又有幾人?那么,該怎么辦呢?我的建議與體會是,首先去閱讀文學經典。

當然,閱讀文學經典也不是不需要任何的門檻的,認真地說起來,全世界究竟有哪一種經典的閱讀是不需要門檻的呢?不過,門檻本身卻畢竟有高低的不同。在這當中,應該說,文學經典的門檻最低。一般來說,只要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只要你有人生的閱歷,那,你就可以去讀,而且,也可以讀懂。

其次,更主要的,是因為文學經典距離我們的人生最近,離我們的生活最近。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不做科學工作、不做政治工作、不做經濟工作、不做教學工作,甚至不做任何工作,但是,我們卻不可能連人都不做;反之,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只做科學工作、只做政治工作、只做經濟工作、只做教學工作,但是我們每個人卻都還要去做人。而在所有的經典讀物里面,文學經典無疑是與人最為接近的。因此,文學經典,也就與我們的人生最近,離我們的生活最近。

確實,真正的文學經典,盡管內容五花八門,但是倘若就其最為根本的內涵來看,那其實也很簡單,一定是:最人性。

英國小說家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在《湯姆·瓊斯》里面說:“文學只是一個便飯館,不賣山珍海味,只賣一道菜,就是‘人性’。”這句話說得非常精辟!中國有個大學者王國維,說得更加精辟。他說,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憂世”不同,真正的文學經典都是“憂生”的。什么叫“憂生”呢?就是象勤勤懇懇的啄木鳥那樣,也象啼血的杜鵑,“不信東風喚不回”,有意無意中悖離理想的人性目標的,被刻畫為丑,千方百計地靠近理想的人性目標的,被贊頌唯美。它是人性的盛世危言,也是人性的危世盛言。人類的高貴、尊嚴、夢想、追求或者失落、彷徨、無助、罪惡、悲劇,都可以在文學經典中呈現出來。

例如,在法國的文學大師雨果眼中,文學經典是什么呢?就是向人們指出人的目標。西方的著名作家年僅47歲的時候不幸大量吐血而死,屈指算算,那個時候距離他筆下的“1984”還有34年,早逝的他就曾讓自己的主人公說過——“如果你感到做人應該像做人,即使這樣想不會有什么結果,你已把他們給打敗了。”毫無疑問,這樣的話用來評價文學經典真是非常深刻,因此,它永遠都不會死。而中國的中青年人都非常熟悉的俄羅斯著名作家高爾基在評價俄羅斯的著名作家契訶夫的作品的時候,也曾經提示我們:在那些第一眼看來很好很好、很舒服并且甚至光輝燦爛的地方,契訶夫的作品都能夠找出那種霉臭來,而且會清醒地告誡說:諸位先生,你們過的是丑惡的生活。

當然,也是因此,文學經典對于人生的影響也就最為直接、最為深刻。中國二十世紀有一個大儒,叫做馬一浮,他有一句話說得很是經典:文學經典可以使我們“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這是從讀者的角度的發現。俄羅斯有一位大作家,叫做托爾斯泰,他也有一句話說得發人深省:“如果有人對我說,現在的孩子二十年后將要閱讀我寫的作品,將要為之哭、為之笑,為之熱愛生活,那么我將會為之獻出全部生命與精力。”這可以說是從作家角度的發現。

我在前面說了,閱讀經典的目的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而我們也就是我們昨天所閱讀的東西,因此我們的一生也正是被經典作塑造的一生。而現在我更要說,在這當中,文學經典的功績尤為突出。當然,這仍舊不是我個人的一孔之見,而是古今中外的人們的共同看法。例如,西方的格奧爾格就說過,但丁的《神曲》是西方人的世代相傳的書和學校。換言之,如果想成為真正的西方人,那是一定要在但丁的《神曲》里被陶冶過的。還有南丁格爾,這是中國人比較熟悉的一個人,她也說過,《荷馬史詩》是古代人民的教師,這句話聽上去有點聳人聽聞了,但是又切乎實際,因為《荷馬史詩》實在是西方的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如果不讀《荷馬史詩》,是沒有辦法做一個合格的西方人的,就好象在中國,你如果不讀《紅樓夢》,那你還可以做一個中國人嗎?我在上海電視臺做過幾十集的講《紅樓夢》的節目,記得在那個節目的開場白里我就說過,不讀《紅樓夢》,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而且,借著今天這個做《閱讀與人生》的講座的場合,還要再次強調,盡管現在距離做節目的那個時候已經有幾年過去了,但是,我仍舊堅持這個看法,而且,會永遠堅持的。

不過,文學經典的“最人性”并不是僅僅用剛才的寥寥幾句就可以講得清楚的,因此,為了能夠講得更加清楚,下面還有必要再做一些更為詳盡的說明。

在我看來,文學經典的“最人性”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把握:最形象;最智慧。

最形象,是指的文學經典都蘊含著“寓教于樂”、“寓思想于形象”的特點。我們經常說,文學作品都是人生的反映,文學作品是人生的鏡子,嚴格地說,這些話其實也未必準確,但是,卻畢竟說明了一個事實:文學作品其實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西方哲學家培根就說過,什么是藝術?藝術就是人與自然相乘。當然,文學也不例外,也是人與自然的相乘。中國古代有句詩:“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說的是人生就好象在旅行,每個人都是行者,其實,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文學作品中的人生也猶如“逆旅”,而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則猶如“行人”,其實,兩者也是互相補充、互相彌補的。

換言之,在文學經典里面,我們都是直接與人性與自己的生活站在一起的,都是直接照面的。其中的點點滴滴,都猶如我們的老朋友,面對它們,我們沒有必要去分析,更沒有必要去研究,彼此之間遇見之后也無非就像老朋友那樣點點頭,然后就完全可以心領神會了。我記得,魏源有一首詩歌就說:“閑觀物態皆生意”,白居易說得更有意思:“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仔細想一想,這不是很奇怪嗎?那個琵琶女只是彈琴而已,可是白居易怎么就知道了她的“平生不得志”?類似的還有影片《憂郁的星期天》,也有的翻譯為《布達佩斯之戀》,其中的樂曲《憂郁的星期天》,很多人都是聽完就去自殺了,150多個人都自殺了,可是,音樂就是音樂,我們怎么就能夠透過它聽到它背后的所思與所想呢?可是,形象的力量卻偏偏就是這樣的魅力十足。樂曲《憂郁的星期天》背后的“清潔的精神”,也就是每個人都要愛惜與呵護自己清潔的生命的精神、不清潔,吾寧死的精神,卻是、實實在在地被許許多多的人都聽懂了,否則,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因此而不惜自殺呢?還不是為了愛惜與呵護自己清潔的生命嗎?

英國詩人勃萊克,寫過一首《愛情之秘》,他是這樣寫道:

切莫告訴你的愛情,愛情是永遠不可以告訴的。

因為它象微風一樣,不做聲不做氣地吹著。

我曾經把我的愛情告訴而又告訴,我把一切都披肝瀝膽地告訴了愛人——

打著寒顫,聳著頭發地告訴。然而,她卻終于離我而去了!

她離我而去了,不多時一個過客來了,不做聲不做氣地只微嘆一聲,便把她帶走了。

我們可以把這首詩歌理解為文學經典的“最形象”的經典說明。要知道,文學經典的“最形象”也在正是這樣,其它方面的經典讀物,例如科學經典、哲學經典,都是“告訴而又告訴”,“把一切都披肝瀝膽地告訴”,但是,我們卻仍舊難以弄懂,但是,文學經典就不同了,“不做聲不做氣地只微嘆一聲”,我們就全都心領神會了。

再來看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2009年的父親節,我應江蘇電視臺的邀請,去做過一次關于父親節的訪談節目。當時,我就談到,不同于母親的清晰的面孔,父親的形象只是一個背影。這,當然是源于朱自清的散文的啟發: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朱自清寫文章,很喜歡抓取一些非常典型的細節。你看看他描寫小時候吃“白煮豆腐”的情景,看看他描寫在臺州冬夜晚歸時,“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并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的向著我。似乎臺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于是,“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你就會發現,朱自清在寫作的時候一定是滿心的虔誠和溫情。當然,他在寫《背影》的時候也是一樣。

我們知道,因為母親從小把我們帶大,因此,母親的面孔,在我們的心頭始終是非常清晰的,可是,父親就不同了。因為經常奔波在外,子女對他的印象其實是模糊的,父親往往就是強大、可靠的象征,如此而已。可是,當父親逐漸老去,逐漸讓子女覺察,原來父親也是需要憐惜、呵護的,于是,那種骨肉的親情,就會油然而生。而且,這種感覺還往往都是從父親的開始微駝的背影開始的。

我第一次真正地對父親印象深刻,就是從他的背影開始的。那是1983年,我剛剛畢業留校,我父親到學校來看我,送他離開的時候,我注視著他那明顯衰老了的背影,心里突然涌現出一種異樣的感覺,我覺得,那個時候,我才真正看清楚了我的父親。后來,1988年,我的父親就去世了,現在,我只能以自己微小的成績來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靈。當然,這一切都是源于朱自清的發現,1925年,他在南京下關坐火車去上學,當時,就發生了上述的一幕。他不愧是大作家,千百年來中國男人對于父親的感覺,被他敏捷地捕捉到了。于是,父親的形象終于脫穎而出。顯然,在這里,“背影”的形象,就是朱自清為我們理解父親而找到的一個典型的象征,在“背影”的形象里,父親才真正是“父親”,也才真正成為了“父親”。

在美學理論中有一句話,叫做“形象大于思想”,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形象等于思想,或者我們還可以說,形象就是思想,當然,我們又可以反過來說,思想借助形象,總之,借助我上述的介紹,相信各位已經知道了,什么叫做文學經典的“最形象”。

其次來看文學經典的“最智慧”。

前面講了文學經典的“最形象”,其實,這只是文學經典的“最人性”的一個方面,因為文學經典的“最形象”猶如“一滴水而見太陽”的“一滴水”,它的價值與意義就在于能夠“見太陽”。因此,在講了文學經典的“一滴水”的特征之后,就還必須進而講一下文學經典的“見太陽”的特征。

所謂文學經典的“見太陽”的特征,就是指的文學經典的“最智慧”。在閱讀文學經典的時候,我們都有類似的感受:文學經典所道出的人生感悟,都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或者,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只是,如果不是去閱讀文學經典,我們就永遠說不出,也永遠道不明。

就以古希臘的深化與傳說為例,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故事,各位都很熟悉,可是,各位是否還記得,他后來因此而被懲罚,什么懲罚呢?讓老鷹每天去吃他的肝。很有意思的是,他的身體有無數個地方可以被吃,為什么要吃他的肝呢?各位知道吧?在人的身體里,只有一個部位是可以再生的,那就是肝。今天切掉1/3、2/3,以后還能夠再長出來。但是,肝能夠再生,這是我們今天的醫學才弄明白的,令人困惑的是早在古希臘時期,希臘的神話與傳說的作者怎么就已經知道了呢?還有阿克琉斯的故事,他是最厲害的戰神,戰無不勝,可是他也有個弱點,就是他的腳后跟,那里是他的命門,也是致命的弱點,后來他的對手打敗他,就是靠的一箭射中了他的腳后跟。在這個方面,我們在兩次的奧運會上,已經通過中國的跨欄運動員劉翔,知道了腳后的李漢。但是,還是我剛才提的那個問題:早在古希臘時期,希臘的神話與傳說的作者怎么就已經知道了呢?顯然,這正是古希臘神話與傳說所呈現給我們的智慧。

當然,我所說的文學經典的“最智慧”還不是這個意思。我所說的“最智慧”,是指的對于人生的大徹大悟。

我們來看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戰國時代有一個著名樂師雍門周,他去見孟嘗君。大家知道,孟嘗君是當時的一個名人,用今天的話說,大概相當于策劃大師,他的下面很多雞鳴狗盜之徒,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為各國的統治者提供幫助,為此,他名利雙收,過得很是愜意,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無冕之王。現在,他見到了雍門周,未免自恃見多識廣,況且,他自己又是專門做說客的,從來就是自己說服別人還從來沒有人能夠說服自己,因此,就問道:“聽說先生的琴聲無比美妙,可是,你的琴聲能夠使我悲傷嗎?”雍門周淡淡一笑:"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悲傷啊,我只能讓這樣的人悲傷:曾經富貴榮華現在卻貧困潦倒;原本品性高雅卻不能見信于人;自己的親朋好友天各一方;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如果是這些人,連鳥叫鳳鳴入耳以后都會無限傷感。這個時候再來聽我彈琴,要想不落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你就不同了,錦衣玉食,無憂無慮,我的琴聲是不可能感動您的。"孟嘗君聽了,矜持地一笑。

可是,雍門周接著卻話鋒一轉:"不過,我私下觀察,其實,你也有你的悲哀。你抗秦伐楚,把兩個大國都給惹了,可是看現在的情況,將來的統治者肯定非秦則楚,可您卻只立身一個小小的薛地,人家要滅掉你,還不是就像拿斧頭砍蘑菇一樣容易。將來,在您死后,祖宗也無人祭祀了,您的墳頭更是荊棘叢生,狐兔在上面出沒,牧童上面嬉戲,來往的人看見,都會說:‘當年的孟嘗君何等不可一世,現在也不過是累累白骨啊!'”

聞聽此言,孟嘗君不免悲從中來,他一想,確實是這樣,從表面看,我是什么都得到了,可實際上我什么都沒得到,死亡會使我一無所有,于是,他開始熱淚盈眶。就在這個時候,雍門周從容地拿起琴來,只在弦上輕輕撥了一下,孟嘗君就馬上放聲大哭起來:“現在聽到先生的琴聲,我覺得而我已經就是那個亡國之人了。”

為什么會如此呢?當然就是因為文學藝術的那根“弦”撥動的,是孟嘗君心靈中最為隱秘的部分。孟嘗君的生活表面看來過得很好,但是,他卻從來沒有想到過人生中的真正問題,但是雍文周的描述讓他知道,人所占有的一切實際上都是有限的,而且實際上也只是空空如也,于是,突然悲從中來,這個時候,再讓他去進入審美活動,他肯定就會淚如泉涌,你只要在弦上輕輕撥一下,就一切足夠了。因為,借助文學藝術的那根“弦”所提供的人生智慧,他——已經開“竅”了!

再進一步,我經常說,我們所看到的作品只是石子,而這塊石子在我們心靈中濺起的漣漪才是文學。這里的“漣漪”,當然就是所謂的“智慧”。也因此,所謂“智慧”,一定應當是“人人心中所有”,一定應當是“人同此心”。有一句話,叫做守財奴無法為失去的金錢而歌唱,少女卻可以為失去的愛情而歌唱,就是因為只有后者才“人人心中所有”,也才“人同此心”,巴爾扎克作品中的老葛朗臺對金幣的呼喚、《金瓶梅》中的西門慶對美色的貪戀,也并非“人人心中所有”,并非“人同此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也舉過一個例子,“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坎坷長苦辛。”顯然,它也并非“人人心中所有”,并非“人同此心”。黑格爾曾一再告誡:文學作品要長期流傳,就要擺脫速朽性的東西。顯然,前面的例子中所舉的,都恰恰屬于一些“速朽性的東西”。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般的文學作品與文學經典之間的深刻區別。例如,屈原和宋玉的區別、《史記》和《漢書》的區別、《水滸傳》與《蕩寇志》的區別、《紅樓夢》與《紅樓夢》續書的區別、魯迅與清末譴責小說的區別、張愛玲與鴛鴦蝴蝶派的區別,甚至,是陶淵明與范成大的詩歌作品的區別。

當然,對于文學經典而言,它所揭示的“人人心中所有”、“人同此心”,關鍵還在于“人人口中所無”。也就是說,是前所未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要在《罪與罚》中曾經宣布,他要“重新挖掘所有的問題”,顯然,這里的問題都完全不是作為理論的問題、作為定論的問題,而是作為問題的問題,作為困惑的問題。所以亞里斯多德才會說:詩歌比歷史真實,雨果也才會說,文學作品體現的并非“物質的威嚴”,而是“思想的威嚴”。總之,文學經典可以讓我們從最根本的意義上懂得人生。

葉芝的《當你老了》,是人們都非常喜歡的名篇:

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世界上有無數的愛情詩歌,可是,葉芝的這首詩無愧于世界名篇。詩中吟詠的,是一個大美女,也是葉芝暗戀的對象。因為時間,我就不去一句一句剖析了,我只想提示一下,其中最為精彩的,就是那句“只一人愛你朝圣者的心,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愛你朝圣者的心“,這是風靡全世界的最著名的愛情的句子。它道破了我們對于愛人的深刻愛戀。我們在愛情中所愛的究竟是什么呢?難道不是愛人身上的最有尊嚴的東西?愛對方,難道就是愛對方的身體嗎?愛對方,難道就只愛對方的青春年少嗎?看一看葉芝是怎么說的?”只愛你朝圣者的心“,何等精彩?!回過頭來,我們看看中國的水木年華根據此詩改變的歌詞《一生有你》:”多少人曾愛慕你你年輕的容顏,/可知誰愿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來了又還,/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都陪在你身邊。“試問,還有過去的那種神圣的感覺嗎?還有過去的那種朝圣者的感覺嗎?是不是已經成了一首在中國非常常見的那種打油詩呢了?

再看卡西莫多的《轉瞬即是夜晚》

人孤獨地站在大地的心上

被一束陽光刺穿:

轉瞬即是夜晚

作者的名字叫做卡西莫多,這個名字起得太“中國“了,因為我們中國人都知道那個《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當然,我們沒有想到的是,西方竟然還有一個同名的人,而且,竟然還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各位應該已經看出來了吧?詩人僅僅用三行就寫盡了人生。過去我們都會講早上幾條腿、中午幾條腿的希臘神話,但是因為講的人已經太多,因此早就沒有了創造性,也沒有了新意。但是,現在呢?當你看到卡西莫多的詩,你對人生是否有了一種新的感悟?你會發現,在這里面,有著你的人生。無疑,這首詩給了你人生的智慧。

類似的文學經典,還有柳宗元的《江雪》。柳宗元的這首詩,所有的人讀了都說很好,可是,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呢?我經常說,莊子花一本書去講的人生哲理,柳宗元用一首詩就表達出來了,這首詩就好在這里。或許,有很多中國人都沒有從頭到尾地看過莊子,但是他們只要看懂了柳宗元的這首詩,應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莊子所提倡的人生哲理。你們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什么都沒有了,但是,真的什么都沒有了嗎?不是還有一個人在那里嗎?而且,他在“獨釣寒江雪”。我必須說,很多人沒有仔細去想過他為什么要“釣雪”,為什么不是“釣錢”?也不是“釣大學文憑”?“獨釣寒江雪”?雪是能釣的嗎?這就對了,當你想到雪是沒有辦法去釣的,那么,你也就開始懂得莊子和柳宗元了。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說到“垂釣”,那可絕對不是柳宗元一人而已。最早的是渭水邊上的一幕:八十多歲的姜太公用直鉤釣魚,可是,卻意在釣周文王。此后約七百多年后,莊子也開始“垂釣”,這次是真正在釣魚,為此,他甚至連楚威王要把境內的國事交付給他都“持竿不顧”。遺憾的是,他的這個舉動卻畢竟不如他的《莊子》那樣充盈著詩意。相比之下,倒是柳宗元的“釣雪”更《莊子》。

我曾經在我的一本書的后記里說過,我很喜歡禪宗的一句話:擲劍揮空,莫論及與不及。我上課或者演講中也經常說,生命之美,就在于過程。成功與失敗,我們是沒有辦法控制的,能夠控制的,就是我們的努力。柳宗元的想法如何呢?在這樣一個孤寂的天地之間,應該說,他是沒有任何的希望的,但是,他還要頑強地“獨釣寒江雪”。這,正是生命的尊嚴啊。,西方有一個哲學家,他也說過,什么是人生呢?一生都是在洗澡盆里釣魚,而且還無魚可釣,可是,盡管如此,你卻還是必須去堅持不懈地釣,這,才是人類的尊嚴,也才是人類的姿態。毫無疑問,任何一個人一旦從這個角度看到柳宗元的《江雪》,都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受到了鼓舞,也都感覺到了生命的莊嚴,生命的尊嚴。

再如童話文學經典:《天藍色的彼岸》。

我在很多場合都說過,我面非常喜歡這部作品。在我看來,它所揭示的人生智慧,也絕對不亞于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學經典。這部作品寫的是主人公哈里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而倉促離世。在去往天國的路上,只有靈魂的哈里已經感覺不到微風的撫摸,感覺不到大雨的拍打……可是,他的心里卻還對塵世有著無窮無盡的眷戀,許許多多的放不下的事。遺憾的是,哈里已經什么都不能做。幸而,幽靈阿瑟幫他達成了自己的迫切愿望,再次偷偷以靈魂的身份回到人界,向這個世界說一聲最后的原諒與道歉。

因此,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死之書,可是實際上,卻是一部生之書。

這里,我們不妨再回顧一下哈里的名言:

我特別懷念那種感覺,風吹在臉上。也許你還活著,根本沒把這當回事。但我真的很想那種感覺。

決不要在你怨恨的時候讓太陽下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你睡覺前,決不能生氣或敵視任何人,特別是不要敵視你所愛的人。因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來了。

困惑的人生真是讓人困惑!當你活在人世,你會覺得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因此,很多很多的應該去感謝的、應該去諒解的,應該去的,應該去愛的,你都沒有做。直到有一天,生命突然戛然而止,于是,你會抱怨說,這太突然了,這太不公平了,我還有很多很多的想做而未做的事,想說而未說的話、想愛而未曾愛的人呀……因此,天藍色的彼岸,對于你來說,就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然而,《天藍色的彼岸》所提示的人生智慧,也恰恰從這里開始。我記得中國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說過:“好好的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的活。”這句話看似傻拗,但卻恰恰道出了我們在《天藍色的彼岸》所領悟到的一切。

是的,我們所有的人都經歷過失去,各種各樣的失去。我自己也已經經歷過了失去父親、失去母親的大痛大悲,因此,我們每一個人也就很容易被這部作品所打動。對于人世的很多很多東西,我們都知道:終有一天會分離,當然,我們會非常非常地舍不得。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馬上從現在愛起?有些人,再不愛,就來不及了。再不愛,年邁的和開始年邁的就要永遠與我們天河永隔;再不愛,愛我的與我愛的就即將上演生離死別;再不愛,剛剛成年的就可能遠走他鄉;再不愛,蹣跚學步的就要進入豆蔻年華,那時,就有別人愛了……

所以,現在就要去愛!

再不愛,就來不及了!

我想,這應該就是《天藍色的彼岸》給與我們的人生智慧?!

關于閱讀、關于閱讀經典、關于閱讀文學經典,關于閱讀與人生,限于講座的時間,我今天就只能講到這里了。

謝謝各位!

附錄:最低文學經典書目(二十四部)

最低中國文學經典書目:

1《莊子》

2古詩十九首

3陶淵明的詩文

4《世說新語》

5杜甫的詩歌

6李煜的詩詞

7蘇軾的詩文

8《金瓶梅》

9《紅樓夢》

10魯迅的作品

11張愛玲的小說

12沈從文的作品

最低西方文學經典書目:

1《圣經》(《傳道書》、《約伯記》、《雅歌》、《路加福音》)

2《荷馬史詩》

3但丁的《神曲》

4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5歌德的《浮士德》

6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

7托爾斯泰的小說

8卡夫卡的小說

9荷爾德林 的詩歌

10里爾克的詩歌

11艾略特的詩歌

12安徒生的童話



綜合 2022-01-09 18:58:35

[新一篇] 誰為人類留下世界上最美麗的八個湖泊(多圖)

[舊一篇] 潘知常:閱讀與人生(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