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幫人物資料(一)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寧波幫”,泛指舊寧波府屬的鄞縣、鎮海、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六縣在外地的商人、企業家及旅居外地的寧波人。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商人都涌向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經商,形成了商幫,當時較著名的商幫有“廣幫”、“徽幫”、“閩幫”等,但有些商幫逐步衰落,銷聲匿跡,而“寧波幫”歷久不衰,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在港、澳、臺等地的“寧波幫”企業家,更是舉世聞名。江南靖士《寧波幫》詩:“多俊生東浙,去來天下通。幫幫經濟競,代代績榮隆。捐獻酬孫總,稱揚憶鄧公。綜先覽陳展,志作豈人同!”(《載敬堂集》)

 

1、樂顯揚(1630—1688

 

號尊育,祖籍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今江北區慈城鎮)。為同仁堂創始者,曾任清皇宮太醫院的吏目。明朝永樂年間,曾祖父樂良才舉家遷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為生,在當時稱為鈴醫。樂顯揚是樂家第四代傳人,早期也是鈴醫,清初樂顯揚在皇宮太醫院出納文書的吏目,收集大量的宮廷秘方、古方、民間驗方及祖傳秘方,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始創同仁堂。同仁堂的由來是樂顯揚認為“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樂顯揚去世。

 

2、嚴信厚(1828—1906,一作1839—1907

 

字筱舫,慈溪費市(今江北區)人。早年在寧波當學徒,繼供職于上海寶成銀樓,經胡雪巖推薦,入李鴻章幕府,薦為候補道,加知府銜,任河南鹽務督銷。一八八五年署長蘆鹽務幫辦,次年在天津東門里經司胡同自設同德鹽號。于是以鹽務起家,經營商業和金融業。在上海設立源豐潤票號總店,在京津及江南各省設立分店十余處。一八九七年受郵部尚書盛宣懷委派,籌備中國第一家新式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任總董、總經理及上海分行董事長。一九O二年創立中國第一家商會上海商業會議公所。越兩年改組為上海華商總會,任總理。投資近代工礦企業,先后創辦上海老九章綢緞莊、中英藥房、華興水火保險公司、錦州天一墾務公司、景德鎮江西瓷業公司等企業。關心家鄉建設,于一八八六年在寧波創辦通久源軋花廠,為全國第一家使用動力機器軋花企業。其后又設立通久源紡紗織布局、通久源面粉廠等。熱心公益和慈善事業,多次捐款賑災,助修天津塘沽鐵路,在上海、慈溪等地興辦多家慈善機構,在寧波發起創辦儲才學堂等。被后人稱為寧波幫先輩。

 

3、葉澄衷(1840—1899

 

原名成忠,鎮海莊市鎮人。十一歲進油坊做學徒。十四歲至上海一雜貨鋪當店員。因拾金不昧,受到外國人資助,一八六二年在虹口開設順記五金洋雜貨店,銷售外輪船舶五金,同時代銷美孚石油公司火油。以后相繼在上海及寧波、溫州、鎮江、蕪湖、漢口、天津等地開設新順記、南順記、義昌成記、北順記等分號十八個,被稱為“五金大王”。后投資銀錢業、房地產業及沙船業,在上海、漢口、蘇州設燮昌火柴廠、繅絲廠等。一八九七年參與籌建中國通商銀行,任常董。熱心公益事業,一八九九年九月,捐地廿八畝、出銀十萬兩在上海虹口張家灣創辦澄衷蒙學堂,后改名澄衷中學,是上海創辦最早、聲譽最隆的民辦學校之一。在家鄉莊市先后捐資設義莊、義塾(后改中興學校,包玉剛、邵逸夫、趙安中等曾在該校就讀)以及修橋鋪路、撫孤恤寡等。

 

4、張尊三(1846—1918

 

字安瀾,譜名貴溶,鄞縣(今鄞州區)西南鄉張家潭人。十五歲時在寧波一茶行學藝,后在寧波江北岸洋廣捐局任職。一八七O年應聘赴日本函館萬順號當賬房,后任職于華商公泰號。一八七九年在函館獨資開設德新海產號,后改為裕源成號,并在上海開設元記東洋莊。指導日本北海道漁民把原來廢棄的鯊鰭加工成魚翅出口,由其商號經營出口的海產品,占日本北海道向上海出口海產品總數的百分之六十,成為“魚翅大王”。一九O二年發起成立同德堂三江公所,任代董事。一九O七年更名中華會館,一九O九年捐巨資重建中華會館,并任函館市華僑同業理事長達三十多年,多次受到中日兩國政府嘉獎。一八九O年,清廷授候選同知四品銜,次年賜鹽運使銜。辛亥革命后,委任其為中華民國駐函館領事代理。一九一六年,日本大正天皇授敕定藍綬褒章及證書。同年返回家鄉定居。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五日,紀念北海道開道五十周年,北海道廳長特贈銀杯一只,以感謝其開發北海道海產業的功績。

 

5、朱葆三(18481926

 

名佩珍,以字行,定海人。一八七八年自設慎裕五金號和新裕商行,從事進出口貿易。后任平和洋行買辦。曾先后獨資或合資開設華安保險公司、興化鐵廠、上海織呢有限公司等,并投資交通、電力、自來水、面粉、絲織等行業。一八九七年參與創辦中國通商銀行。辛亥革命時期,担任滬軍督府財政總長,致函各中外銀行、錢莊,商借款項解決軍需。曾先后担任中華商業銀行董事、董事長,浙江興業銀行董事、總經理,浙江地方銀行董事。晚年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參與創辦中國紅十字會、華洋義賑會、仁濟善堂、四明公所、四明醫院、上海公立醫院、上海孤兒院和定海公學、寧波益智學校等二十余項。為表彰其社會公益功績,于黃浦灘西辟“朱葆三路”(今上海溪口路),這是上海以中國人命名的第一條馬路。歷任寧波旅滬同鄉會及上海總商會會長、副會長。

6、吳錦堂(1855—1926

 

名作鏌,慈溪東山頭人。幼時家貧輟學,后去上海謀生,一八八五年東渡日本經商。三年后在神戶開設怡生號,從事中日貿易,獲利頗巨。一九O一年購入鐘淵紡織株式會社大部分股份,入社任常務董事。又在尾崎市合伙創辦東亞水泥株式會社,兼任多家公司大股東,并在上海開設義生洋行,成為日本關西十大財閥之一。積極支持孫中山在日本的革命活動,參加同盟會,任該會神戶支部長,并騰出宅邸,帶頭獻金,供同盟會使用。兩次捐巨款救濟日本災民,獲日本天皇贈賜銀杯。一九一二年起曾任神戶中華商業會議所會長、華僑商務總會協理、中華會館經理人,并在神戶捐資創辦國文、中華兩學校以及華僑病院。多次捐巨款在家鄉慈溪興修水利,救濟災荒,重印、續刻《杜白二湖水利全書》,創辦錦堂學校(后改錦堂師范學校),該校規模設備為當時省內私立學校之冠,與陳嘉庚等被譽為中國“辦學三賢”之一。病逝后歸葬家鄉白洋湖畔,墓聯為生前所撰:“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表現了愛鄉之情。

 

7、沈敦和(18561920

 

字仲禮,以字行,鄞縣(今鄞州區)人。出身于茶商世家,在上海求學,后赴英國劍橋之圣約翰學院留學,專攻政治經濟學,回國后在洋務派創辦的軍工企業和軍事學堂担任教習和司事,后升任鹽運司。從一九O三年開始轉入商界,一九O六年創辦華安人壽保險公司,一九O六年投資四明銀行。一九一二年后參與創辦華安合群人壽保險公司、同利制鐵公司、中國榮線紗廠等企業。是二十世紀初上海工商界有影響的人物。曾連任多屆上海商務總會、上海總商會董事長。辛亥革命期間在上海參與發起成立共和建設會,以“贊助共和、扶助民軍”為宗旨。長期任四明公所董事。一九一一年寧波旅滬同鄉會成立時被推舉為首任會長,一九一三年又連任會長。熱心慈善事業,創辦中國紅十字會、華洋義賑會、上海時疫醫院等著名機構。長期担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等職。

 

8、盛炳紀(1860—1927

 

字竹書,鎮海人。十三歲隨其叔父旅居北京讀書,學成后返寧波。后轉赴江蘇,先后在金壇、常熟、溧陽等地担任幕府十五年。一九O七年,接受旅居漢口甬人邀請,赴漢任總商會協理、總理之職,整理公所,并興辦寧波旅漢小學。一九一一年,任浙江興業銀行漢口分行總經理。一九一五年后調滬,歷任浙江興業銀行總行、交通銀行滬行經理,并任上海銀行公會會長。創辦《銀行周報》,籌設票據交換所、徵信所、建筑銀行公會會所、銀行俱樂部等。關心鄉里公益,創辦養蒙、志成等校;發起籌款浚通鎮海東門浦;又參與興辦公益布廠、公善醫院、貧民借貸局等。

 

9、莊崧甫(18601940

 

原名莪存,又名景仲,字崧甫,以字行,號求我山人,奉化忠義鄉曹村(今屬裘村鎮)人。一九O三年任奉化縣立龍津學堂舍監,推行新學。一九O五年主持上海新學會社。一九O八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光復上海時協助陳其美籌餉。杭州光復后任浙江省軍政府財政司長、鹽政局長。不久便辭職致力于農林牧和水利事業。一九二O年與應夢卿在臨安創辦安北造林場。一九二二年被推舉為浙江省議會議員、奉化縣議會議長兼水利總局局長。一九二八年后歷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國民政府首屆立法委員、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自奉儉廉,一九二七年與人共同創辦奉化孤兒院,任終身院長。并將七十歲、八十歲兩次壽金捐贈給孤兒院。著有《農業新書》、《水利實驗談》、《求我山人雜著》等。

 

10、嚴修(1860—1929

 

字范孫,慈溪費市(今江北區)人,生于河北三河。清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貴州學政,注重經世致用,改貴陽南書院為經世學堂。戊戌變法后歸里,設家塾,聘張伯苓教授英、算、理、化等課,倡辦新教育。一九O四年與張伯苓創辦敬業中學業堂,一九O七年遷至天津南開地方,改稱南開學校。同年任直隸學校司督辦,掌管全省學政,任內倡設勸學所、宣講所,并開辦天津模范小學、師范學堂、北洋法政、工藝學堂等。一九O五年升學部左侍郎。一九O九年去職,致力地方文教事業。一九一九年與張伯苓籌辦南開學校大學部,成立南開大學。以家產大部常年累月資助南開,并將藏書三萬余卷捐贈南開圖書館,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著作有《嚴氏兩世事略》等。


網載 2012-07-27 22:54:59

[新一篇] 馬英九:絕對不能認同臺灣保釣者帶五星紅旗

[舊一篇] 寧波幫人物資料(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