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也辦好事,走向共和袁世凱功不可沒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封建帝王專政,走向民主共和,袁世凱參與其中,袁的介入是推動歷史前進,還是阻礙歷史前進(暫不談洪憲83天復辟)。筆者查閱很多史料,認為走向共和,袁世凱功不可沒;袁世凱如不決定放棄清廷,心不想共和,以他的北洋軍實力、及清廷新軍,加上袁世凱的手段,由各國列強支持,攻下武昌,平定獨立的各省都軍府,拿下南京孫中山的臨時政府,是沒有問題的(袁一個多月平定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樣中國何日結束帝王專政,不可而知,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清楚知道沒有袁世凱的力量,清廷當時是不可能遜位,心甘情愿的將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使中國從封建帝王專政的社會進入民主共和,袁世凱功不可沒,這種變革是"非暴力的"、"不流血的",是人性化的,因此有些史學家,把袁世凱視為走向共和第一人,是實事求是的,請讀如下史料:

一、清廷請出袁世凱,妄圖撲滅辛亥火種。

公元189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新軍工程八營打響了第一槍,辛亥革命暴發,很快漫延武漢三鎮。在湖北省咨議局議長湯化龍和議員參與下,成立了湖北省軍政府。武昌暴動也引起十七省革命黨人與咨議局人員聯手組成軍政府宣布獨立脫離清廷,震撼清廷。清廷派陸軍大臣蔭昌統領北洋六鎮中的兩鎮人馬星夜南下,但袁世凱對其心腹馮國璋下密令:"慢慢走,等等看"。清廷軍隊出師不利,起義軍有向湖北全境出擊之勢,孝感等重鎮危在旦夕,長江水師被起義軍擊退,蔭昌的軍隊駐扎在信陽動不了半步,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貴州等省黨告獨立,形勢險峻,守著小皇帝溥儀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由于身邊的幾個皇親國戚,朝廷重臣又沒有能人力挽狂瀾,已感心力交瘁。北洋陸軍乃是袁世凱一手創建,蔭昌實難調度。時任內閣總理大臣的奕劻奏請太后:"北洋陸軍乃是袁世凱一手創建,蔭昌實難調度,主帥再不易人,局面難以維持了"。英國公使朱爾典也轉達了英國政府的態度:"袁世凱乃當今軍事奇才,如果讓袁世凱出山,英國可以給清廷一批貸款,充當軍響,還可以把英艦開進長江,配合清軍行動。"攝政王載灃雖然有滿肚子的不愿意,但為了保住江山社稷,只要保住大清不亡,才是根本,想到這,就不再反對袁世凱出山了。就這樣袁世凱忸怩一陣在清廷答應他提出的條件,才接受了清廷任命的欽差大臣,重新統掌八鎮軍權,坐著專列開往湖北前線。

二、袁世凱不攻武昌,要保留革命火種

就在袁世凱南下的同時,黃興也從上海來到武漢,并担起革命軍總司令。雙方經過二十余天的激戰,于10月28日,袁世凱的愛將馮國璋攻下了漢口,革命軍的余部轍到漢陽日。11月27日北洋軍占領龜山,整個漢陽失守了,黃興主動辭去總司令一職去了上海,黎元洪也感到武昌危在旦夕,也帶著少數親信溜出武昌。馮國璋為了向清廷露一手,炮轟武昌,準備一鼓作氣,拿下武昌,在京的袁世凱得知馮國璋向武昌發起進攻的消息,立即電令馮國璋停止軍事行動返京,派段祺瑞接管湖廣事宜。

三、袁世凱力主和談

同時袁世凱召見武昌起義后被袁從監獄中放出來的汪精衛,并表示原同革命黨人談判議和,派唐紹儀做全權代表南下談判,希望汪先生能背地里作唐的參贊幫他拿主意,汪精衛略一思忖連忙應允。

四、孫中山請袁世凱逼清廷退位

1911年12月25日圣誕節的前一天孫中山攜胡漢民乘船回到上海,黃興、宋教仁、汪精衛等革命黨人前往碼頭迎接,聞訊趕來的各路記者搶先發問:"孫先生,您從國外帶回來多少錢和軍艦,"孫中山肯切的說:"我這次回國分文未帶,所帶回來的乃是革命的精神。"一記者繼續問:"南方革命軍和清廷袁世凱內閣的雙方代表正在上海進行議和,請問孫先生有何高見,"孫中山斷然回答:"革命目的尚沒達到,清朝尚未最后推翻,絕無議和可言。"記者一片嘩然。
12月29日,就是孫中山回國的第四天,17省代表會議在南京召開,籌組中央臨時政府,孫中山以在17張有效票中以16票的優勢當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晨孫乘火車離上海前往南京,晚10時在江蘇省咨議局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同一天北京的袁世凱獲悉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的消息,下令唐紹儀辭去代表之職,以達成的協議超越職權范圍,故不能承認。接著密令黨羽段祺瑞、馮國璋等48名北洋中軍將領,電告南方代表任廷芳,極力反對南方共和政府。

以英國公使朱爾典為首的外交使團為了必免孫中山力主的暴力革命在東南亞播下暴力和騷亂的種子,不與孫中山的臨時政府合作,不予承認;反而支持袁世凱,四國銀行向袁表示提供財政援助。

孫中山看到段祺瑞等48名北洋將領反對南京臨時政府的聯合通電,很憤怒,認為這是袁的武力恫嚇,決定商議北伐。黃興說:"北伐,我如何不贊成,用我們自己的力量將清廷府趕下臺,這革命也就進行得徹底了,但是我們的士兵身上還沒有棉衣御寒,軍械,軍響更是沒有著落。"南京政府一成立,孫中山就感到了中央財政匱乏到了極點,從各省得不到錢,海關稅管理大權操持在列強手中,南京政府得不到一文錢。黃興一提到軍響孫中山不由得深鎖眉頭,雖然財政困難,孫中山還是千方百計籌錢準備北伐。過了兩天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各省議員代表審查通過了大總統提出的北伐方案,北伐戰剛一打響,臨時政府遇到接二連三的麻煩,兵員是大問題,各省擁有軍隊的地方實力派表面上支持出師北伐,卻不派一兵一卒,日益嚴重的財政拮據軍費無著,北伐著實支持不下去了,英、美、法、德等國到現在還沒有承認南京民國,更談不上貸款了。前方數萬官兵衣衫單薄,任憑風雪吹打,催響索械急電每天如雪片飛來,身為陸軍總長的黃興當著孫中山的面,表示:"束手無策,愧對國人。""我真想揮刀切腹......"黃興的話出乎孫中山的意料,感到北伐打不下去了,實然發問:"時局如此復雜,北伐無力推進,下一步怎么走為好?"胡漢民首先發言:"現支撐清廷局面的無非是袁世凱手里的北洋軍,我們如能借助袁氏的力量推翻清廷,不是比訴諸武力穩妥得多嗎?"汪精衛接著說:"我們可以派人去北京找袁世凱談判,如果他答應逼清廷退位,然后由他來當大總統......"孫中山當即表示:"天下為公是我革命幾十年的宗旨,絕不存半點私心,如袁氏真能答應,以功以能,首推袁氏。"這時汪精衛走到孫中山面前,自報奮勇說:"我和袁世凱曾有一面之交,我愿到北京一踏,探探動靜",孫中山也只好同意。

五、袁世凱的逼宮

袁世凱的逼宮動作從1911年12月下旬開始了,他讓總統副秘書長梁士治轉告駐俄公使陸徽祥等人,電請清廷退位。接到陸徽祥的電報后,他立即代為上奏。
繼之,袁世凱上奏清廷說:"庫空如洗,軍餉無著,請將盛京大內熱河行宮舊存的瓷器發出,變價充餉,以救目前之前。"接著又指使姜桂題電奏清廷,飭各親貴大臣,將所存款項分別提出,接濟軍用,袁世凱叫清廷輸才贍軍,原非單純的多弄幾個錢,主要是脅迫他們贊成共和,不再成為和談的障礙,他還裝作萬分憤慨的樣子大嚷:"既促我戰,又吝我餉,是置我于死地!"

汪精衛來北京后的1月16日,袁世凱進朝又一次向隆裕太后逼宮:"太后,革命黨魁首孫中山已派六路大軍攻占了固鎮、宿洲、徐州,張勛等人一敗涂地,退守山東。孫的海軍已開到煙臺,用不上幾天,就要打進北京城了。"袁世凱報完憂之后,嘆氣說:"全國民眾心向共和,反對專 zhi政府,連我朝派出的駐外公使也紛紛來電,要求采用共和政體。"袁又進一步恫嚇:"太后,自古無不亡國之君,身受殺戮之慘,遍觀古今中外,斑斑可考,如果太后能順從民心,免去干戈,和平移交權力,仍能保其尊號,享受歲費,這是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一大創舉。若再遲疑不決,錯過時機,等人家打進北京城,再提什么條件怕人家也不會答應了。"

太后已經絕望了,鳴咽道:"我母子二人,全靠卿了,總教我們母子得全,皇族無恙,我一個婦人家再也不能顧及列祖列宗了。"

當時清廷皇族中有兩個有影響的人物,一個是慶王奕劻,另一個就是禁衛軍首領良弼。有史料說慶王愛財,袁世凱用重金買通慶王,讓慶王在皇族內部瓦解皇族斗志。良弼留過學,見過世面又是軍人,是主戰派核心人物,反對袁世凱的所作所為,袁世凱就對來京的汪精衛說:"現孫大總統決定不打了,我舉雙手贊成,既然你們要我推翻清廷,我一定全力去做,今天我還向太后陳詞,她心里已活動了......,"17日隆裕太后召集宗室王公開御前會議,奕劻和溥論主張自行退位,良弼等人極力反對,去慶王府圍攻奕劻,并成立以保皇室、反議和為宗旨的宗社黨,并恐嚇袁世凱欲將我朝天下斷送,我輩決不容忍。為此袁世凱對汪精衛說:"眼下要推倒清廷非除掉像良弼那樣的清廷的頂梁住不可。汪精衛馬上答應:"明公要除掉良弼,兆銘當鼎力相助,袁見汪精衛已許惹,就拿出一張2萬元銀票呈給汪精衛,并壓低聲說:"此事關系到共和的成敗,一定要小心,良弼一死,這逼宮的事就全包在袁某的身上了。

農歷正月初八傍晚,革命黨人彭家珍在良弼的私宅將良弼炸死,彭家珍也因彈片崩進腦顱,壯烈犧牲了。

良弼被刺的消息,當夜在王公大臣中間傳開了,主戰派臺柱終于倒下了,皇族親貴各個自保,再也不敢堅持主張了,袁世凱感到時機成熟,他找來心腹段祺瑞、馮國璋,告之:"孫中山來電明確表示,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迫使清帝退位,便可咨詢參議院選舉袁為大總統。"馮國璋當即表示我們馬上行動,袁世凱故意問二人,你們說怎么行動,段祺瑞趕快插進來說:"我看還是用老招法,我們四十二將領再來一次通電,堅決擁護共和,再知會幾路北洋軍裝作往京師開撥,那時孤兒寡母,不下詔退位也怪,"袁當即贊許:"中、中、中,"并拍打段祺瑞的肩膀"不愧是我的心腹良將!和我想到一塊去了。"

1月26日,段祺瑞等42名將軍致電內閣:赤裸裸地開始逼宮......,"聽說有人阻止共和,眾官兵多憤憤不平",甚至揚言"立即暴動"。

良弼被刺和48位北洋將領的通電,就像兩顆炸彈在紫禁城里炸開了,袁同汪精衛見面后,就派人到處散布說:"京師到處都埋伏著革命黨,誰反對清帝退位就炸死誰。"嚇得王公大臣們人人自危,良弼被刺,更使這班人再不敢講一句反對的話。

1月30日,隆裕太后再次召開御前會議,自動頒布共和,授予袁世凱全權與南方商酌退位條件。

2月5日段祺瑞趁熱打鐵,率武漢戰區十將官再次逼宮,電報稱:"......謹率全軍將日入京,與王公陳以利害。"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晨,清廷最后一個皇帝正式下詔書,宣布退位。隨即孫中山寫了辭職書。

2月15日南京臨時政府召開了大總統選舉會,17省議員每人各投一票,結果袁世凱以17票當選為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六、辛亥革命的功臣們:

(一)孫中山黃興為首同盟會,首舉反封建的旗幟,動員民眾宣傳革命,發動多起武裝起義,從思想上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黃興曾親赴武漢前線出任義軍總司令,孫中山被舉為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總統,后讓位袁世凱,袁促成了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帝王的專 zhi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共和的歷史新篇章,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二)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10月12日光復漢陽、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當即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并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第十六省份紛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武昌起義敲響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喪鐘,占領武昌,消滅清軍的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的突破口,并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為走向民主共和立了首個大功。

(三)各省立憲派咨議局,積極參與,同革命黨聯手組建軍政府,脫離清廷,宣布獨立。如:張騫、湯化龍,湖南譚延凱......,立憲派也有其功。

(四)袁的作為,有如下事實:

1、袁世凱如真心地去鎮壓武昌起義,武昌起義一定會被捕滅,但袁沒有去捕滅起義軍,保留這革命的火種,使其燎原到其他省份,有16個省并脫離清廷,宣布獨立。

2、最后使清帝退位,不是革命軍的作用,實實在在是袁世凱的及其親信部將、外交使團威逼所至。

3、是革命黨人孫中山等首腦,請求袁世凱來推翻清廷,并答應將總統位置讓給袁世凱。

4、袁世凱及其親信結束幾千年封建專 zhi統治,沒流一點血,沒關押一個人。(國共兩黨曾有兩次合作,并視為兄弟,然而CCP結束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的解放戰爭及土地革命,中國人死傷和被關押何止千萬人)這樣一比較袁世凱的功怎樣評價都不過份。

5、沒有袁世凱投向共和,孫中山的國民黨說不清還要多少年才能把皇帝趕下臺,而且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中國人的性命?要關押多少人?

6、袁世凱重新出山威逼清廷答應:"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開放黨禁,寬容武昌起事者,"10月30日小皇帝下罪已詔,解散皇族內閣,宣布解除黨禁,命資政院起草憲法,10月31日又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籌組新內閣,袁世凱強奪了清廷一切權力,在袁的操作下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君主立憲政體。然而袁并不以此止步,又迎合時代潮流,舉著贊成共和的幌子將清帝逼迫退位。

綜上所述,袁世凱如不想放棄清廷,不心向共和,以他的北洋軍實力,加上袁的手段,有列強的支持,攻下武昌、平定獨立的各省都軍府、拿下南京政府是沒有問題(后來袁世凱一個多月平定國民黨人的二次革命就是最好證明),這樣中國何日能實現共和不可而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清楚知道沒有袁世凱的力量,清廷當時是不可能被推翻的;自認袁氏是推翻清廷第一功臣,心甘情愿的將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使中國從封建帝王專 zhi的社會,進入民主共和,袁世凱功不可沒。這種變革又是"非暴力"的"不流血"的、是"人性化"的。因此,很多史學家,把袁世凱視為中國走向共和第一人,是事實求是的。近百年來,無論國民黨人還是用階級斗爭武裝頭腦的CCP人、還是清廷遺老遺少都異口同聲咒罵袁世凱,這種咒罵含有情緒的、有階級觀念的、不公正的,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在講人性、講科學、講和諧開明的今天,再不事實求是的評價袁世凱,中國的學術界、史學界還有威信嗎?筆者認為中國走向共和,袁公功不可沒。  


網摘-六龍回日 2010-07-15 08:32:36

[新一篇] 民國初年四次選舉·袁世凱“逼選”之狠

[舊一篇] [民國史]北洋政府袁世凱統治時期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